文章吧手机版
战略思考能力,是如何在毕业后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
日期:2019-02-13 08:45:46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

战略思考能力,是如何在毕业后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

  职场中有一大坑,入坑容易出坑难。

  书单君的一位学妹最近就掉进了这个坑。

  她在一家儿童教育机构助教需要在周六的时候配合主教老师完成课程工作

  周六的课程一般分为上午和下午两节,课程内容相同的,老师们通常会根据上午遇到的情况调整下午的教案

  在某个周六上午课程结束后,她和主教老师都感觉课堂进行得不太顺畅,她挑出了其中的两个问题

  主教老师却很不愉快地说:“大家都知道问题在这里,但是请你带着解决方案再来挑毛病。”

  后来领导告诉她,主教老师面对孩子们的课堂压力很大,她们需要的是能够一起想办法战友,而不是站在一旁冷冷地挑毛病指责者。

  这是很多职场新人都容易出现的问题——遇到事情只知道挑毛病,没有把焦点放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上。

  这样的员工,平日做事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带脑子”的状态,只是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看似行动上很勤快,却在思维上很懒,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度

  观察身边的职场人,书单君发现那些优秀、能被委以重任的员工,通常都拥有一项重要的隐性能力——独立思考。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狩野未希,在观察日本和美国的教育系统不同之处后,发现学会独立思考、建立自我意见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

  他把这个发现,结合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要诀”,写成了《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热销日本。

  在这个瞬息万变社会,只有锻炼独立思考力,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

  我们的生活里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在某次会议中,尽管对某位发言人感觉“好像不太能理解”“似乎不太对劲”但继续任由他说下去;

  在坐出租车时,感觉计价器上的金额比平时高,心中尽管有疑问却仍旧付了显示的金额;

  与别人谈重要的事,就算发现“这与我想的有点出入”,但却无视这种感觉继续谈下去和让事情推进下去,直到最后问题发生……

  是的,很多人在隐约感觉到不对劲或者发现一个问题时,第一反应容易是逃避事情或者回避心中那些觉得不对的感觉。

  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是,发现和直面问题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既然“虽然不太明白,但是心里却觉得不妥”的心情确实存在,那么我们何不顺着它,找出“哪里不太对劲”。

  通常,觉察的顺序是:意识到心里的不对劲感→不压抑和逃避这种感觉,承认它的存在→思考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寻求它的本质。你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就连这《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也是作者狩野未希在这样的思维下诞生产物

  20年前,他在大学教英语。

  他发现即使学生语法词汇等英语基本功都具备了一定的储备,但仍旧和英美人士的英语有很大差距

  他心中隐隐觉得不对劲,很长一段时间,这成了他教师生涯挥之不去烦恼

  狩野未希没有回避它,在不断的研究中,他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意见的强烈度”上。

  他发现英美人士不但针对事情能够说出自己想法,还能给予相当强有力说明

  起初他觉得只要把重点放在让日本学生多表达意见上,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后来却发现当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好多学生连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都不清楚——他们几乎很少独立、主动地思考过。

  狩野未希于是决定教授英语之前,先从独立思考、自我意见建立和表达开始着手。

  于是很多年后,有了这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转换思维,先了解问题所在

  当你不回避问题、并且开始抱着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态时,千万小心别掉进了另外一个坑:着急忙慌地希望马上解决。

  其实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停下来先思考,先花时间了解这个问题和情境

  如果都不了解问题就动手去做,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效、返工。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但实际生活中,通常我们对深入了解一个问题缺乏耐心

  建立对一件事的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确认你对这件事的了解程度,并且找出不了解的盲点

  当你越来越了解问题所在,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提问来思考:

  在这项工作或这个问题中,哪部分比较了解和擅长?哪部分我不太了解和擅长?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具备其中的哪些?还有哪些能力不具备?不具备的部分要如何提升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学妹,还跟书单君讲过另一件震撼到她的事,她看到了身边一位同是助教的同事是如何遇到问题、拆解问题的。

  这位同事没有任何儿童教育的行业经验,并且不像大多数其他老师和主教都已经当了妈妈,她对孩子完全不了解。

  此外,她之前从事的都是案头工作,不需要过多地和人打交道,以至于来到这里后她发现自己待人接物能力很差。

  在前三次跟课的过程中,她都处在完全懵圈的状态,根本不知道3个月后要如何带这个课,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艰难的处境,她想了一个办法,每堂课后都会梳理记录今天的收获和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并在3个月内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份从助教成长为主教的成长手册,把带课的能力详细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课堂的管理总结出各种纪律维护的小方法

  第二部分她详细地记录了14种常见的孩子的状况以及如何应对

  第三部分她梳理了要辅导这些孩子们写作文时常遇到的卡点和辅导办法。

  当她做完这些后,还客观评估了一下自己当时的实力,前两项不太擅长,需要多下工夫补足。

  然后她给自己制定了这3个月的成长计划,每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侧重提升哪些地方。

  遇到问题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详细拆解为需要什么能力,然后逐一攻破。

  在第3个月,她成功地把课带起来了。

  那个企业创始人看了这份成长手册后,非常感动地说:“这正好是公司培训部分所需要的核心,没想到你是个做战略人才。”

  她能在面对问题时做到这样,就来自平时有随时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领导评价她“有着极强的反思能力”。

  这也是狩野未希在书中提到的,养成对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先思考和对自己提问的习惯。

  比如早上出门前自问,为什么要穿这件衬衫?或许是因为只有这件衬衫熨好了,或者是因为喜欢它之类的。

  转换思维,养成随时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就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每个人的思考力是有差别的,文末有一个专业测评,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思考力水平。]

  一横一纵,拓宽你的思维坐标

  当我们逐步深入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思维的角度需要拓宽。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介绍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比如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没有利益关系第三方来思考。

  这些视角背后,相通的都是跳出个人去重新看待眼前的问题和工作,你会发现,往往你就可以站在整体感知

  前面提到的那位助教之所以能创作出一本成长手册,在于她从进入公司以来,一直站在项目整体去感知这件事还需要做什么,而不只是站在个人视角上单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在她进入公司的前两周,听到课程需要研发支持,便一直想着多提一些建议

  后来发现自己跟课次数不够,对课程了解不足,提出的想法不切实际

  于是在第三周转变方向——在一次开会中听到其他老师提到项目组需要写课程报道,她主动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后来又在自己做助教的过程中感到缺乏指导,把自己的摸索过程记录成成长手册,觉得以后的助教看到了也一定会有帮助,这会加速公司的人才培养

  这便是站在整体去看问题,她一直在试图感知项目组还需要做什么?有哪些是我可以做的?

  所以她每次做事都能做到点上,也为项目组创造独特价值

  除了站在整体去看事情,书中还介绍了一个拓展思考视角的重要方法——预测将会发生的事,然后倒推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

  你可以给自己预设这些问题:

  如果当下的这个方案/举动实现,会发生什么事?

  同时设想发展顺利与发展不顺利时的情况;成功的情况和失败的情况,分别思考应对举措

  思考目前的决策和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思考目前的决策或行动有没有现在执行必要

  如此,我们思考一件事便有了“一横一纵”的思维坐标:

  横向扫描事情整体,纵向预测未来再倒推回现在,以此做出当下最合适的决策。

  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还讲述了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A4纸辅助决策法

  1.以肯定句写下难以决断的行动;

  2.明确自己的目的想想为什么要采取那个行动;

  3.写出有哪些方法可达成目的;

  4.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写出发展顺利与不顺利的情况;

  5.删去“不合逻辑”或“不具现实性”的项目。

  如果你在“跳槽去新公司”,或者“留在现有公司”以及“辞去现在的工作但是不去新公司”之间犹豫不定,那么,你可以先在纸上写下“我想跳槽到新公司”这单个选项

  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采取这个行动?或许你会发现你真实的想法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那么接下来可以尝试写出第三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达成同样的目的?

  在回答这道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大脑活跃起来,想出尽可能多的选项和可能性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拓展。

  接下来你需要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如果跳槽去了新公司,可能会发生什么?

  或许你只是为了一份更高的薪水,却要面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最终仍旧会选择离职。

  这样一一列出每一个让你纠结的可能后,最终排除不靠谱的选项,让心中的决定逐渐清晰

    ✎✎✎

  在多年的教育中,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学习模式是听讲,但毕业后社会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

  这其中的思维转换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提供了很多种思考方法,相信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重建你的思考力。

  学校没有教会我们的能力,要善于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补短板

  弱者都在抱怨强者却在忙着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2019,愿你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者!

  作者 │ 娜娜      编辑 │ 止戈图源 │《我们无法成为野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或习惯

  思考力决定了决策质量

  这里有一个专业的思考力水平测试

  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思考力水平

  好书推荐

  宝爸宝妈们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扰

  孩子看了很多书,但是却什么都记不住,故事没办法复述完整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给大家推荐一本给孩子的阅读工具,通过有趣图案策略,一步步引导孩子,把一本书读出更大的价值,让深度阅读的能力陪伴孩子一生

  点击下图,即可查看

  你思考人生样子真「好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略思考能力,是如何在毕业后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