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几个住宿的老师到我办公室闲聊。我买了两瓶当地上好的白酒和一包瓜籽,还有一篮子苹果,算作下酒的菜肴。
这几个年轻人,去年先后结婚,经济并不是那么宽裕。自然,晚上我们一起的时候,谈论最多的不是工作。缺失让他们很揪心,比如,工资、补助、荣誉,还有什么教研组长的小官,这些都是关于利益方面的范畴,我也是凡夫俗子,喜欢听听他们关于利益方面的谈论。
“我当初也不知怎么想的,稀里糊涂地入了教育这个行业,总感觉囊中羞涩,教师呀,一辈子受穷。”一个老师这么说。
“春赞到死丝方尽,古人早已说了,教师只有付出的份,哪有得到的权利。”另一个老师笑着说,看样子好像故意逗乐子。
“社会给我们教师赋予了那么多的美丽的词汇掩盖下的外衣,中听不中用呀。”又有一个老师在发牢骚。
我始终没有发言,仔细聆听。
思考之一:如果把教育的舍和得置于利益评价的位置,那么,我们就无法看清舍得之间的界限,我们也会经常因为舍得之间的状态倾斜而纠结。
教育从骨子里就是为他人服务,如果想从教育这个行业捞得点什么占为己有,那我只能说,你就是一只可怜虫。人活着做事,必有一个目的,为自己或者不为自己,专一性第一,脚踩两只船迟早会送命。
思考之二: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字“舍”,若要割“舍”,有所“得”,最终,得到的比舍弃的更为可悲。
人之所以可悲根本不是命运的问题。以我之见,人之所以可悲是因为在一件事里面还想做另外一件事,做事,一次只能做一件。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用于上厕所,另一只手用于关闭厕所那扇门。如果把关门的这只手用于做另外一件事,接下来的一幕会是什么呢?
思考之三:教育就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另外一个人的生命,这种交换本来就是残酷的一种得失。
前几天,一个老师得胃癌离开了人世。我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得知当教师38年,竟然连一个校级什么奖也没得到。但让我吃惊的是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多一半人是他的学生,小学时期的学生。原来我明白:当教师就是自己走了,学生来了。
思考之四:处理教育舍得之间的关系最佳方式就是把这个世界看淡一些,不要过分地注重名利或者金钱、地位,教育本该就是先让他人一步。
把世界看淡一些,这的确不容易。尤其是教师,本来待遇很低,还要求姿态站的高一点,我总感觉这个世界对教师太苛刻,我想了很久,终于有一天我才知道——这是孔子的罪过。
思考之五:教育真正的用的是孩子的思维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如果非要强加成人的一点感觉,教育的结局主动是很悲惨的。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我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有一天,我想:何时会成为高中教师或者大学教授,我的儿子对我喊道:爸爸,下一辈子吧!如此看来,人这一辈子,做什么干什么,真是身不由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