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
前几天,
可她父母觉得,
做生意的都靠不住,
父母甚至威胁:
“如果你非要和他在一起,
我们就断绝关系”。
她不明白,
结婚了,你最好在2年内让我抱孙子。
正如我们的生活,经常充斥这样的对话: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
“不听我的,你会吃亏”......
她问父母:“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
恰逢最近,
由窦骁、苗苗主演的,
《爱上你治愈我》给出了答案:
父母的强控制欲,
02
不被信任的孩子
谁会想到,
可如今,
“我公司好好的呢,
公司的天塌下来有我顶着呢”。
她一直认为,
王大帅呢?
她以为,母亲早就等着看她笑话。
从小到大,她都活在对母亲的恐惧中。
小学的时候,
母亲不让她过周末,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
考个95分就算是高分,
但母亲要求必须100分。
有次她考了83分,
尽管已经是全班第一名,
但还是不符合母亲的期望,
被狠揍一顿,
罚跪3小时的搓衣板。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骑她的共享单车。
跑到妈妈面前,想告诉她:
“我不按你的设计去生活,
能活得很好,也能活得更好”。
然而,她怎么都不会想到,
妈妈仍然讽刺她:
她说:“妈妈把我当成了一个木偶,
无论我多努力,
她都看不到一点点赞赏,
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吗?”
她渴望被信任,
但,一切都没有,
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
很多父母怎么做都不满足,
甚至难以取悦,
这也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那些不被信任的孩子,
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一生都在渴望他人肯定与鼓励中挣扎。
03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杨飞甚至怀疑:
因为与同学打架,
他,才19岁。
医生告诉杨父,
但,杨父不以为然。
“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
在他的原生家庭里,
挨打是家常便饭,
他的父亲更是抄起什么就扔什么。
而他头上遗留的疤,
都是被板凳腿砸的。
我都是这么过来的,
为什么你就不可以?
矫情。
对不起,
这从不是孩子的问题。
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
他们无法真正相信孩子,
所以需要控制,
而这种强烈的控制欲,
就像杨父,
他那“引以为傲”的童年经历,
早就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那是不被接纳、不被信任后的不安。
内心却非常不自信,
那是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看见的自我。
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他无法信任孩子。
当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
或者脱离他的视线,
便会触发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为了那份稳定的安全感,
他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
于是,
他觉得孩子在瞎胡闹,
暴揍一顿就听话了。
杨飞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
他认为一定是孩子没学好,
染上了网瘾。
二话不说,
杨飞说:
“钢琴是他喜欢的,
兴趣班都是他给我报的,
时常在“听自己”与“听父母”之间纠结,
最终慢慢丧失自我,
却从没有说“不”的权利。
导演程樯告诉我:
“父母要有能力,
我认为,
这种所谓的能力,
说实话,
比起孩子,更需要疗愈的,
是父母的内心。
04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
是“我相信你”
不可避免的是,
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
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女儿正在上小学,兴趣广泛,
不但喜欢冰球,
甚至还喜欢画画,学英语......
在许多父母看来,
孩子一点也不定性,
不如像杨飞父亲,安排孩子考级,
说不定还能拿奖,
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因为,
他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他的自信,
从而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
你喜欢干什么?
你能干什么?
你要干什么?”
所以,
女儿很自信,也很有自己的主见。
说到这,我想起球王贝利。
他是个贫民窟的孩子,
尽管如此,贝利还有一个足球梦。
一开始,妈妈并不认可,
甚至三番四次阻挠。
因为,她的丈夫,
她已经预知,
孩子选择这条路,很可能会受苦,
她纠结,是否让孩子重蹈覆辙?
最后,她还是选择相信孩子,
让她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我错了,我应该听你的话,好好念书”。
这与王大帅创业失败的沮丧一模一样。
与之不同的是,母亲没有阻挠,
“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不管发生什么,
我们永远爱你。”
最后,贝利不负众望,
出场 1366 次,进 1283 球 ,
而这种父母无条件信任孩子,
给予合理期待的结果,
05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1968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
从每个年级选了3个班,
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发现,
更有意思的是,
老师、父母,都代表最重要的权威。
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与态度,
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的。
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
孩子承受失败的时候,支持他。
这种积极期待,
是以孩子为中心,
而不是以父母的期待为中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并且看见的是我自己,
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我们。
06
自我觉察,
有人问:
“我们提起这些成长创伤,
是否要归罪于原生家庭?”
她发现,
因为自己与父母无法分离,
例如,你不能找喜欢的工作,
所以他们非常焦灼与焦虑。
如果你处于一种不被信任,
那并不羞耻。
武志红说过,
恨是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如果不能恨,
就不会有爱。
只有保持愤怒,才能有和解。
我们不是为了去埋怨自己的父母,
或者找到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式,
而是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
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什么。
吴红梅想借这部剧告诉众人:
“即使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
你未必一辈子就这么糟糕,
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
你敢不敢去跟你的家人做一定的分离?”
“只有当你自己意识到,
我需要从某种环境、
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分离?
第一,
他们往往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就像剧中的侯俊铭。
25岁的他,
从小对母亲言听计从,
从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我。
毕业后,
为了逃避母亲的安排,
他总以Gap Year为由,迟迟不肯就业,
实则却是自己悄悄求职。
后来,
他迅速接受母亲的安排,
到医院上班。
未料,
女孩觉得他总顺着母亲的意愿,
而更应该做的,
是找到自己。
在女孩与心理医生的鼓励下,
他把之前的种种不满,
在母亲面前一吐为快,
甚至主动搬了家,辞了工作,
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设计类工作。
吴红梅说,
好的爱情关系,
这便是我们说的“重要他人”。
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在与他们的相处模式中,
在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中,
逐渐形成一个这段关系中的自我。
每一个重要他人,
而这就关联到第二点,
找回自我。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就是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
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结果,
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
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而寻找重要他人也好,
找回自我也罢,
我们都需要一个大前提:自我觉察。
这部剧的创作初衷,
也是想引导大家关注自己的内在”。
07
最后
所谓信任,
其实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
当父母不够信任孩子,
令我们感到额外焦虑。
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下,
很容易为了得到认可,
失去自己。
而导演曹盾聊起这部剧带给他的影响时说,
或者身边的人有情绪问题,
我们得了病都知道要去医院,
但往往我们心理出了问题,
却不认为这是病,
其实它真的是病了。
这种认知对我个人来说,
是一种成长。
愿你在人生路上,
找回自己,
愿每一个父母,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为你推荐
你也曾是那个不被父母信任、忽视、甚至打骂的孩子吗?
心理学认为,童年得不到足够关怀,尊重,肯定的小孩,他们更少感受到快乐,更难找到幸福,长大后往往容易敏感自卑、不自信,总是讨好别人,苛责自己,终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如果没有觉察和改变,命运只会不断重复,甚至会无意识地将这种缺失“遗传”给下一代。
原生家庭已经不能再来,我们该怎么办?
向你推荐这门带领3000+人获得改变,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精神分析师陈婕君老师课程——《从来没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更好的自己》。
自我觉察,斩断原生家庭的不愉快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重建关系,理清关系矛盾,建立舒服的沟通模式
走出迷局,打破原生家庭魔咒,活出自信从容的自己
↓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分享邀请卡可拿奖学金哦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