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金阁寺有一副对联:“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谁言世事不可说,只是看破不说破。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人和事,我们选择闭嘴,保持沉默,不是因为懦弱,不是代表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有些话听过就好,不必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
遇到烂人纠缠,不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不讲理的人,与你胡搅蛮缠,他们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用现在的话讲,他们叫“杠精”;在古代,他们还有个名字,“三季人”。
子贡在扫地时,遇到一位拜访的客人。子贡问他所为何事?这人答道:“求问时节。”,子贡道:“这个问题简单,何须有劳夫子?你直接问我就行。”
子贡理直气壮坚称一年有四季。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孔子给子贡解释道:“这个人头脸苍绿一身碧装,显然是蚱蜢化成的人形,他生于春而死于秋,一生从未经历过冬天,你若与他说一年有四季,他岂肯罢休?恐怕要与你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结束。”
子贡听后,深以为然。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则荒诞离奇的故事虽是后人编撰的,但细思之下倒是很有哲理。
庄子讲:“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面对不讲道理的人,不说,是为了减少伤害和争吵;面对思想不同的人,不说,是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
遇到烂人纠缠时,如果你和他撕扯,不仅样子难堪,还会浪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此时,你要是和他争辩,你就输了。
看到别人的难堪,不说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是任何人,被他人讨论自身的窘境或者缺点,谁也不会高兴。
有一天在路上遇到有人过来问路,偏偏这个人竟然也是个口吃,这位口吃的朋友在问路人面前,一语不发。
待问路的人离开后,同行的人很疑惑,问他为什么刚才为何如此沉默。
口吃的朋友回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他。”
《荀子·非十二子》里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说的恰当,是修养和智慧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沉默的恰当,也是修养和智慧的表现。
说话的时候,考虑别人的感受,对方自然会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就算是再浅显的事情,谈及别人的短处,也需要巧妙地避开,不要加深彼此的痛处。
在看到别人的难堪时,适度“装傻”,其实不只是管住了自己的嘴,更是设身处地,体谅对方痛处的善良。
被人无端诋毁时,不说
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被人误解,就急于表白;要是被人诽谤,受到侮辱,就“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常人的境界。
世间有大勇的人,是遇到突发事件不惊慌,受到无端的侮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志向高远。
清朝的时候,常州魏廉访的父亲是个医生,乐善好施。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他离开后,病人发现藏在枕头下的十两银子不见了。
病人的的儿子,怀疑是魏老先生拿了,就到老先生家把银子丢失的事说了。
老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道:“银子是我拿了,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本打算明天复诊时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来了,我这就还给你!”说完马上给他十两银子。
因为这件事,对魏老先生的诽谤议论之声四起。老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结果在床下发现了原以为丢失的银子。
于是父子俩一起来到魏家,跪在地上,羞愧地道歉。
魏老先生笑着解释道:“我素来知道你父亲勤俭惜财。他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心安,病自然会好起来。”
从此,老先生“魏善人”的名声就传开了。
《鬼谷子》云:“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辩白有时候是“越描越黑”。别人误会,可以善意的解释一下;别人若是不接受,也就算了,不必斤斤计较。清者自清,时间能看清;人品端正,事实会证明。
只要行得正、站得稳,心里明白就好,嘴上不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