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识的生活方式就是超越思维地活着,超越思考地活着,但却带着极大的觉知去生活,从未来拉回你的意识放在当下的身体上做到心身合一再到觉知潜意识下抑郁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为知行合一,知就是觉知,再到出离头脑安在当下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因为在当下只有生命存在,你会与你的身体安然的共处在当下!认清生命实相,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自己的疗愈师。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2、哲学里有一个很重大的命题,那就是追寻生命的意义,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死亡来临似乎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那些看似的匆忙,其实是惧怕孤独,那些停不下来的脚步,其实是怕面对自己,只有当死亡来临,你才会体会众生平等的真谛,人们临终前的那声叹息,我想是未曾被疗愈的灵魂,带着他们的遗憾忏悔等情绪以及未被满足的欲望,准备投生到下一个轮回。 ----《了凡心疗愈》
3、抑郁症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心理疾病,心病还需心药解,《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提到,情绪是思维的副产品,而抑郁症焦虑症在成为心境障碍之前不过是情绪的描述,情绪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认知! ----《了凡心疗愈》
4、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的思维,甚至意识到自己的欲望,看着他们是如何相互纠缠喧嚣并形成情绪的黑洞,让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可以治疗抑郁症的唯一途径就是“意识的回归” ----《意识疗法》
5、意识疗法创始人陈了凡说:所有的心理疗愈都是从善待自己开始! ----《了凡心疗愈》
6、比如你被骗了,你感到很气愤,你的思维参与进来,搜罗一大堆证据证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尔虞我诈充满欺骗的世界,这就形成了你的新的限制性信念,如果你依照这条信念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你会发现处处碰壁,同样的,当你的意识跟你的欲望结合,当欲望离开的时候只剩下思维编制的故事,你会纠缠于故事里不愿出离 ----《了凡心疗愈》
7、男人的出息并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功,不是优于他人,而是优于自己,只有自己更加优秀,更加独立健康的人格,这样才有资格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并非是多高的地位,多少的财富,而是内在的品质修养外跟外在举止谈吐的和谐统一,这样就会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面对生活不亢不卑,面对欲望变得更加自律。 ----《了凡心疗愈》
8、边缘型人格障碍被称之为:心理咨询师杀手,在心理治疗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好像滴水不进;对于他们,任何方法技术都失去了效果。尤其是传说中有益无害的“共情”,甚至“共情”之后,治疗师就被来访者纠缠而无法自拔,跟人相处时,他们往往上一秒钟还对别人佩服有加,下一秒钟就恶语相向势成水火。 ----《了凡心疗愈》
9、痛苦源自不被满足的匮乏感,不被回应的孤独感,不被理解的无助感,一点一滴的压制进我们的潜意识,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感受。虽然有些创伤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记得了,但它们导致的痛苦却一直都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以负面的能量的形式储藏起来。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10、“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论核心就是接纳不能改变的,对于诸多令你不满的缺点和弱点,你就再也不需要掩饰和伪装了,无需文过饰非了,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作为人,为何要苛求完美,你要勇敢地解除防御、开放自我,这样你将有可能发现导致症状的症结所在,也就是你潜意识所惧怕的核心。 ----《意识疗法》
11、后悔自卑内疚焦虑自责憎恨怨怒愤懑妒忌等这些情绪有他们要传达的信息,当下的情绪会处触发你潜意识的情绪库,提示你的过去存在着问题,你的潜意识存在着问题,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控制当下情绪并将它继续压制进入潜意识,那么潜意识层面对你头脑思维造成的影响会更大,让你深信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并展开受害者的思维模式。 ----《意识疗法》
12、在没有形成焦虑症之前它只不过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二元对立的周期会起起伏伏会自行走出来,每个人都会存在焦虑情绪,比如担心火车晚点约会迟到考试不及格,这些都是能够具体到某一件事上,而焦虑症是思维过度参与泛化的结果,是未来不安在当下的投射,像是条件反射你没有办法确信未来是安全的,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提倡臣服是前提,逃避不是办法,唯有臣服,我的确很担心未来,我的确很忧虑,很紧张,但是又能坏到哪里去呢?在担忧的同时将最坏的场景在脑海里演练一遍,也不过如此嘛!不信你回想那些曾经让你无比焦虑的事情,哪些对你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了呢?你的身体也许会恢复一点柔和,不那么僵直了,你可以让你的意识再多一点,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投射就会少一点,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了凡心疗愈》
13、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中最大权利在于他们拥有解读圣经的绝对权威,也就是说所有人必须服用教皇头脑思维中对于上帝对于耶稣基督的解读,任何对此有异议者均为异端,直到一个叫马丁路德的人站出来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而创建了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教皇而受到残酷迫害! ----《了凡心疗愈》
14、自闭症最大的特征是不会有情感上的回应,无论你做多大情感上的投入,都不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情感回报。你养一些小猫小狗,它们都会跟你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而自闭症不会。轻度的自闭症,在成年以后被称之为亚斯伯格症,虽然可以生活自理,但还是不能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他们不会做任何情绪上的回应,他们的障碍往往体现在今后的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上面。而实际上也许是我们用错误的测试标准来衡量自闭症儿童,他们并不差,他们可能会结婚,生儿育女,自给自足,当然也有很大的可能不会,但我想向你保证,如果给孩子定了标准,他们的起点就永远是低的,而且会一直止步不前,可能你孩子能做的事情会超乎你的想象,也有可能他们只是不懂得怎么和我们说,或者是我们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去听
15、去感知这个世界,不用去思考分析评判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管你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所以哪怕再小的小孩,让他知道合一的方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进入这个真实世界的秘钥,我们与这个真实世界之间隔着一层外壳,只有打破它,我才能出来,我才能自由的生活,我才能自由的去爱,这种枷锁和限制是自己给的心理障碍,别人无能为力。这些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还能举一反三,但是实践的少,资讯泛滥的年代,每天都可以刷出成堆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却不知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意识疗法》
16、陈了凡在意识疗法中提到: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都会存在焦虑,我们都很焦虑,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焦虑,意识到这种焦虑,焦虑是未来不安在当下的投射,你越是在头脑层面相信这种不安,你就越发焦虑,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只要思维欲望还在,就不可避免的焦虑,继而以焦虑情绪表现出来,焦虑是一种思维的强化! ----《意识疗法》
17、父母大多是咨询如何减轻孩子的生理症状,见到孩子焦虑了强迫了甚至抑郁了,很多家长心急如焚,第一句话往往就是: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的孩子好起来?我说好起来很容易啊,目前抗抑郁以及治疗神经症的药物成百上千种,稳定躯体症状对于任何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神经内科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了凡心疗愈》
18、原生家庭的确会给我们带来过不良影响,我们始终是有能力去改变的。学会对自己负责,接纳生命中那段不完美的历程分辨原生家庭给自己的行为模式带来的影响并且尝试改变它,否则在思维模式没有得到改变之前,你只不过从原生家庭寻找编制故事的素材,然后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你看嘛!都是他们害的!我恨他们是有原因的! ----《意识疗法》
19、意识疗法提到感受你的感受,就是从头脑拉回意识的方法,但是感受一般在此刻升起与当下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一旦这一刻过了,感受就消失了,它不会逗留,如果你在游乐场坐过山车,它俯冲下降你所感受到的刺激是即刻的,它只是属于那一刻本身,当你欣赏海上日落,心中升起的喜悦之情,只属于那一刻本身,当你凝视你挚爱之人的双眸时,你满怀爱意只属于那一刻本身,但是思维参与进来,你试图留住那一刻,这跟压抑你的情绪是一样的,它会让你惆怅跟痛苦,所以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了凡心疗愈》
20、不要将心理疗愈等同于鸡汤等同于知心姐姐,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过程,自助者天助之,如若不然,还是继续将自己的问题全部打包交给药物,把问题全部推给外界,然后午夜梦回的时候依旧发出哀叹: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痛苦!痛苦之所以成为痛苦,在于你对待痛苦的方式,就像你对待成为心境障碍之前的抑郁情绪,我们下意识的想到就是逃避就是压制,将自己对于痛苦的体验感降到最低,这似乎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他们远没有那么容易打发, 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你潜意识深处,积蓄更大的力量伺机报复你。 ----《了凡心疗愈》
21、自助者天助之!当你在向外界寻求的过程中,无形中交出了自己的力量,所以你一直在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的怪圈里循环往复,这也是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反而不佳的原因所在,他们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外界,归咎于心理医生归咎于药物疗效,路越走越窄,最后又不得不终身依赖药物! ----《了凡心疗愈》
22、在历代儒家理教里提倡“去人欲存天理”,佛教也讲究“断念去欲”,好像欲望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一个不好的标签!而实际上欲望是一个中性词,在叔本华的观点中:欲望就是人生的永动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了欲望,那么这个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欲望没有对错的,只是好比是我们对待情绪一样,只是我们表达欲望的方式存在问题。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23、心理学并不是心理专家的专利,也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心理学可以引导你疗愈创伤,但是如果你想要通过心理学来获得喜悦的情绪,那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情绪是二元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好情绪跟坏情绪之间不断轮回切换!你不可能一直喜悦下去,你的灵魂必须在你的生活中制造一定的痛苦,让你不那么喜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体会到这一点,每次情绪高涨的背后都孕育着情绪即将低落的种子,就像是过山车,你俯冲的有多高,那么你跌落的就有多低。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24、我们大部分人在内在都带着童年时就压抑下来的情绪。我们大部分人都压抑了童年或过去未被疗愈的痛苦或创伤的记忆。只要这些东西在你的内在仍然处于压抑状态,它们就会不断地被激活,而把你拉出当下,或阻碍你与意识的合一! ----《意识疗法》
25、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完美恋人,外在的男人不会符合你内在男人,外在的女人不会符合你内在的女人。当你处在两性关系当中的时候,无论你选择包容,还是选择分手,你都会感到痛苦,当人们处在这种心理失衡,在头脑思维编制的故事里面的时候,他希望一个人认同自己,站在他这边一起去批判对方!
而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情感专家也在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样做只能更加加深你对思维的认同感。因为你不能改变对方。你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你会更加抑郁,更加痛苦。你会将更多的人拉到你的头脑思维里面来,喋喋不休的诉说扭曲了的故事!或者在日后的生活中,用家暴出轨来宣泄你积压的情绪。
26、寂寞和孤单不一样。孤单只是你的旁边没有人,而寂寞却是你的整个世界都没有人,孤单的人只要跳进五光十色的酒吧人潮汹涌的街头,立刻就不再孤单,而寂寞的人即便置身于人潮汹涌的街头,他们依旧会感觉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刻骨寒意,孤单是一池水里只有一条鱼,寂寞是水池里面什么也没有 ----《了凡心疗愈》
27、强迫症的形成过程,小时候的不安恐惧,在头脑的作用下不断被放大,父母也没有帮我们排解也没认可我们,最终自己也无法认可自己了。这样自己可能会认为,因为自己的错误会一直引起别人看不起,自身就形成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埋下了强迫的祸根。有些事并非别人刻意而为之,其实别人只是一笑而过,不会一直关注。但可能会形成盘亘在你心里的限制性信念,如果自己很小时候懂一些做人道理和做事标准原则,懂得自己认可自己,不一定靠父母对自己的认可,那就不会有强迫了,但是小时候也不可能懂这些,所以强迫就这么来了。 ----《意识疗法》
28、这个秘钥总结归纳起来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是道家思想,契合老子“和光同尘”的理念,透过阳光,你总能窥视细细的尘埃混在里面,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这样充满诸多痛苦跟缺陷的娑婆世界,不管你采取何种方式逃避也好,对抗也罢,负向情绪依旧在的,就像跗骨之蛆如影随形,所以老子提倡“合其光同其尘”,也是意识疗法里提到的合一的方法。 ----《了凡心疗愈》
29、心理疗愈的目的不是摆脱痛苦,而是如何面对你的痛苦,如何跟你的痛苦相处,如何超越你的痛苦,亦是跟这个娑婆世界相处的方式! ----《了凡心疗愈》
30、强迫症跟自律或者完美主义倾向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分不清什么叫强迫症状和强迫症。 前一种有时只是严格自律的后果,后一种则是真正的病态,甚至无可救药。在细节上要求自己叫做追求完美,要求自己摆脱头脑思维叫强迫症。对此现代精神病学说的定义都非常模糊,比如说每天一到七点就准时起床,那么这是强迫症吗?这是自律的结果,比如我本来五分钟跑一千米,我强迫自己四分钟跑一千米,那么这是强迫症吗?显然这是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未必是强迫症,但是强迫症很大程度上会有病态的完美主义倾向。 ----《了凡心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