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陈了凡的名言
日期:2019-05-25 17:24:01 作者:陈了凡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陈了凡的名言

  1、强迫症患者焦虑核心不再是对未来不安或者恐惧,而是对万一不能排除这种不安恐惧的担忧,患者明知这种担忧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为了这个万一,所以强迫症患者会在脑海塑造强迫对立的思维:两种对立的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想到“道德”立刻想到“不道德”等。 ----《了凡心疗愈》

  2、意识疗法创始人陈了凡说:所有的心理疗愈都是从善待自己开始! ----《了凡心疗愈》

  3、父母大多是咨询如何减轻孩子生理症状,见到孩子焦虑了强迫了甚至抑郁了,很多家长心急如焚,第一句话往往就是: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的孩子好起来?我说好起来很容易啊,目前抗抑郁以及治疗神经症的药物成百上千种,稳定躯体症状对于任何一家三甲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神经内科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了凡心疗愈》

  4、抑郁症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心理疾病,心病还需心药解,《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提到,情绪是思维的副产品,而抑郁症焦虑症在成为心境障碍之前不过是情绪的描述,情绪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认知! ----《了凡心疗愈》

  5、男人出息并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功,不是优于他人,而是优于自己,只有自己更加优秀,更加独立健康人格,这样才有资格追求更高层次东西。并非是多高的地位,多少的财富,而是内在的品质修养外跟外在举止谈吐和谐统一,这样就会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面对生活不亢不卑,面对欲望变得更加自律。 ----《了凡心疗愈》

  6、抑郁症是意识向过去的投射,而焦虑症是意识向未来的投射,身体被留在当下无人照看,意识疗法认为抑郁症焦虑症的形成都是情绪欲望与思维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式使然,从心理动力学来看,所有的心境障碍都是潜意识里情绪的积压都是未曾满足的欲望,这些情绪欲望跟思维的相互作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我们的限制信念,形成我们固有的头脑思维模式! ----《意识疗法》

  7、不要将心理疗愈等同于鸡汤等同于知心姐姐,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过程,自助者天助之,如若不然,还是继续将自己的问题全部打包交给药物,把问题全部推给外界,然后午夜梦回的时候依旧发出哀叹: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痛苦!痛苦之所以成为痛苦,在于你对待痛苦的方式,就像你对待成为心境障碍之前的抑郁情绪,我们下意识的想到就是逃避就是压制,将自己对于痛苦的体验感降到最低,这似乎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他们远没有那么容易打发, 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你潜意识深处,积蓄更大的力量伺机报复你。 ----《了凡心疗愈》

  8、哲学里有一个很重大命题,那就是追寻生命的意义,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死亡来临似乎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浪费,那些看似的匆忙,其实是惧怕孤独,那些停不下来的脚步,其实是怕面对自己,只有当死亡来临,你才会体会众生平等真谛人们临终前的那声叹息,我想是未曾被疗愈的灵魂,带着他们的遗憾忏悔等情绪以及未被满足的欲望,准备投生到下一个轮回。 ----《了凡心疗愈》

  9、边缘型人格障碍被称之为:心理咨询师杀手,在心理治疗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好像滴水不进;对于他们,任何方法技术失去了效果。尤其是传说有益无害的“共情”,甚至“共情”之后,治疗师就被来访者纠缠而无法自拔,跟人相处时,他们往往上一秒钟还对别人佩服有加,下一秒钟就恶语相向势成水火。 ----《了凡心疗愈》

  10、意识疗法提到藉着情绪觉知潜意识下的真实,就是疗愈的觉知阶段,觉知会超越你二元对立的情绪,它将会减少你的快乐,它也将会减少你的不快乐。有一个片刻会来临,到时候,快乐和痛苦会变成一样,当它们变成一样,你就超越了二元的情绪,那么你就会接纳你的负向情绪,你不会沉浸其中,你也不会压制他们,压制是你对待情绪的惯常做法。 ----《意识疗法》

  11、自助者天助之!当你在向外界寻求的过程中,无形中交出了自己的力量,所以你一直在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的怪圈循环往复,这也是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反而不佳的原因所在,他们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外界,归咎于心理医生归咎于药物疗效,路越走越窄,最后又不得不终身依赖药物! ----《了凡心疗愈》

  12、心理学并不是心理专家专利,也并非纸上谈兵理论,心理学可以引导你疗愈创伤,但是如果你想要通过心理学来获得喜悦的情绪,那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情绪是二元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好情绪跟坏情绪之间不断轮回切换!你不可能一直喜悦下去,你的灵魂必须在你的生活中制造一定的痛苦,让你不那么喜悦,我们在日常生活都会体会到这一点,每次情绪高涨的背后都孕育着情绪即将低落种子,就像是过山车,你俯冲的有多高,那么你跌落的就有多低。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13、当一个人万念俱灰准备自尽的时候,突然前尘往事涌入心中,像是顿悟,本我在刹那间开始苏醒,尼采说:在极端痛苦中,一个灵魂为了承受这份痛苦,将会发出崭新的生命光辉。就是这股潜力新生命里的发挥,使人们远离在极端痛苦时燃起的自杀念头,让他得以继续活下去。他的心境将别于健康的人,他鄙视世人认同价值观,从而发挥昔日所未曾有过的最高贵的爱与情操,这种心境是曾体验过地狱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独有的。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往往能看破生死大彻大悟,但是这种几率是在是太小了,少到忽略不计,很多人就那样自我了结了,留给家人无尽的伤痛跟遗憾! ----《意识疗法》

  14、自闭症最大的特征是不会有情感上的回应,无论你做多大情感上的投入,都不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情感回报。你养一些小猫小狗,它们都会跟你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而自闭症不会。轻度的自闭症,在成年以后被称之为亚斯伯格症,虽然可以生活自理,但还是不能人建立起一个良好情感互动关系。他们不会做任何情绪上的回应,他们的障碍往往体现在今后的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上面。而实际上也许是我们用错误测试标准衡量自闭症儿童,他们并不差,他们可能会结婚生儿育女自给自足,当然也有很大的可能不会,但我想向你保证,如果给孩子定了标准,他们的起点永远是低的,而且会一直止步不前,可能你孩子能做的事情会超乎你的想象,也有可能他们只是不懂得怎么和我们说,或者是我们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去听

  15、当你觉知思维的荒谬,思维学向为也这物家的自动停止了,你学向为也这物家的开觉界超越头脑思维,超越你的小我,同如心要的你也不师对是能去抗拒你的思维,思维学向为也这物家的师对是能为你所用,学向为也这物家的像是阳明先生说的物家的在只事师对如心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思维跟欲望和情绪一如心要,家也用地一们是好的,不需在只事师对事师对会排斥的,况且也生们有人能够之么当种得到,这如心要第没论如内为边努觉界样,他生不师对是能界出到你的预作小,你只在只事师对事师对会找到跟家也用地一们和谐共存的看就只作式,这学向为也这物家的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也是阳明先生提倡的照看向为物心,第没论内为边种体制内为边种时代,除了自己生们有人师对是能替你照看向为物心!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16、后悔自卑内疚焦虑自责憎恨怨怒愤懑妒忌等这些情绪有他们要传达的信息,当下的情绪会处触发你潜意识的情绪库,提示你的过去存在着问题,你的潜意识存在着问题,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控制当下情绪并将它继续压制进入潜意识,那么潜意识层面对你头脑思维造成的影响会更大,让你深信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并展开受害者的思维模式。 ----《意识疗法》

  17、所有的疗愈之道在教导我们要出离头脑思维,但不要把出离和逃避混为一谈,认为舍弃人和家庭就能够断绝世俗烦恼,这就像是要摆脱自己的影子一样不可能。这是谬误的疗愈之道。意识疗法提倡你要出离的是头脑思维塑造的虚拟世界而不是当下这个现实世界。这世间没有比你自己的家更具备疗愈性的了。生命的起点就存在这儿了。我们无法逃离自己成长的家庭以及它所造成的伤害,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家人。世上还有什么比跟自己家人和邻人为伍,更能完成心灵的真正疗愈,达到圆融人生境界?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18、在历代儒家理教里提倡“去人欲存天理”,佛教也讲究“断念去欲”,好像欲望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一个不好标签!而实际上欲望是一个中性词,在叔本华的观点中:欲望就是人生的永动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了欲望,那么这个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欲望没有对错的,只是好比是我们对待情绪一样,只是我们表达欲望的方式存在问题。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19、痛苦源自不被满足的匮乏感,不被回应的孤独感,不被理解无助感,一点一滴的压制进我们的潜意识,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感受。虽然有些创伤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记得了,但它们导致的痛苦却一直都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以负面的能量形式储藏起来。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

  20、人格往往是比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更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中国父母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在叛逆期控制欲强的父母继续给孩子施加强压,一句都是为了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不断禁锢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让孩子回到过去乖巧状态,经过几次挑战失败后,孩子干脆交出了自己的控制权,让父母继续包办一切,心理年龄停止成长,但是身体还是要继续成长啊,长着长着就长成了“巨婴”。 ----《了凡心疗愈》

  21、意识疗法提到感受你的感受,就是从头脑拉回意识的方法,但是感受一般在此刻升起与当下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一旦这一刻过了,感受就消失了,它不会逗留,如果你在游乐场坐过山车,它俯冲下降你所感受到的刺激是即刻的,它只是属于那一刻本身,当你欣赏海上日落,心中升起的喜悦之情,只属于那一刻本身,当你凝视你挚爱之人的双眸时,你满怀爱意只属于那一刻本身,但是思维参与进来,你试图留住那一刻,这跟压抑你的情绪是一样的,它会让你惆怅跟痛苦,所以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了凡心疗愈》

  22、意识疗法是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提倡并不要等到被确诊为抑郁症后采取重视,其实你平时对待情绪的方式也决定你跟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被触发的情绪会从你的潜意识升起跟你的思维结合,形成你的思维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塑造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你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跟人生观,从处在抑郁控制下的人们的视角看世界,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了无生趣的,就像是杜甫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连花鸟这么美好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是惊心肉跳的!关键字与思维模式! ----《了凡心疗愈》

  23、意识疗法的觉知能帮助我们超越一切二元的对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限制性信念,这些限制性信念是在我们头脑当中根深蒂固的,最终会形成你的世界观跟价值观,限制性信念一般是以对错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当中,我们会保留自己认为对的那部分的限制性信念,所以我们一直在企图过着我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人的生活方式有悖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就是错的,我们就会在心里升起评判心,让我们变得狭隘,比如在某个时期,我们认为男人留长发穿破洞牛仔裤就是不正经的,是错误的。 ----《意识疗法》

  24、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其中最大权利在于他们拥有解读圣经绝对权威,也就是说所有人必须服用教皇头脑思维中对于上帝对于耶稣基督的解读,任何对此有异议者均为异端,直到一个叫马丁路德的人站出来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而创建了基督新教,基督新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教皇而受到残酷迫害! ----《了凡心疗愈》

  25、“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论核心就是接纳不能改变的,对于诸多令你不满缺点弱点,你就再也不需要掩饰伪装了,无需文过饰非了,这个世界就是娑婆世界,作为人,为何要苛求完美,你要勇敢地解除防御开放自我,这样你将有可能发现导致症状的症结所在,也就是你潜意识所惧怕的核心。 ----《意识疗法》

  26、我们大部分人在内在都带着童年时就压抑下来的情绪。我们大部分人都压抑了童年或过去未被疗愈的痛苦或创伤的记忆。只要这些东西在你的内在仍然处于压抑状态,它们就会不断地被激活,而把你拉出当下,或阻碍你与意识的合一! ----《意识疗法》

  27、强迫症跟自律或者完美主义倾向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分不清什么叫强迫症状和强迫症。 前一种有时只是严格自律的后果,后一种则是真正的病态,甚至无可救药。在细节上要求自己叫做追求完美,要求自己摆脱头脑思维叫强迫症。对此现代精神病学说的定义都非常模糊,比如说每天一到七点就准时起床,那么这是强迫症吗?这是自律的结果,比如我本来五分钟跑一千米,我强迫自己四分钟跑一千米,那么这是强迫症吗?显然这是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未必是强迫症,但是强迫症很大程度上会有病态的完美主义倾向。 ----《了凡心疗愈》

  28、所以意识疗法提倡“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改变的,如果反复洗手,那就洗吧,如果反复关门,那就关吧,带着症状去生活,不能为了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而去克制自己的动作,这样做会恰得其反,好比是缘木求鱼了,你要明白的是导致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是你泛化的逻辑思维链条,你能改变的也是你的逻辑思维链条。 ----《意识疗法》

  29、如果有一个极大的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不要试图控制或者压抑这个情绪,而是进入到这个情绪中,首先带有意识的去感受这个情绪在身体的那个位置,然后看着这个位置的情绪,去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不断的说这四句话,你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刚才那一团僵硬的情绪开始融化,流通,这就是《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中的觉知,觉知情绪下的真实跟它所要传递的信号。 ----《了凡心疗愈》

  30、陈了凡在意识疗法中提到: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都会存在焦虑,我们都很焦虑,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焦虑,意识到这种焦虑,焦虑是未来不安在当下的投射,你越是在头脑层面相信这种不安,你就越发焦虑,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只要思维欲望还在,就不可避免的焦虑,继而以焦虑情绪表现出来,焦虑是一种思维的强化! ----《意识疗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陈了凡的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