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康名言大全
日期:2019-05-28 19:30:01 作者:拉康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康名言大全

  1、“物”是使记忆知觉达成一致的假定前提,但也是这种一致性归于失败原因,正是“物”的这一悖论性,为拉康的重述提供了突破口,让他在那里看到了定位实在界的可能

  2、命名本质不在于赋予物一个名称,而是物的在场的一种隐喻性替换,词语的在场是以物的不在场作为代价的,因而是对物之缺席的一种命名,是对物的谋杀

  3、在Fort/Da这个重复游戏中,主体性既控制自己的遗弃状态,也宣告了象征诞生

  4、这个剩余、这个不可象征化的残留物到底是什么?它指的就是原初的、已然失落对象,是在前主体阶段欲望对象-母亲或母亲的欲望。尤其是,所谓“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实际经历了创伤经验的主体事后回溯的结果,是主体在自身的失败中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原初真的有这么一个对象存在,只是后来失落了,在此用符号a用来标记这个对象-原因乃是强调其有回溯性建构呈现出的已然失落、永久失落的独特品质,也是为了强调该对象-原因的不确定性未知性,强调它是不可象征化的,是能指的网络所无法捕捉的。

  5、如果说弗洛伊德出人意料发现或重新发现的东西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能指的置换决定了主体的行为、主体的命运、主体的拒绝、主体的盲目、主体的成功结局,而不论他们的天生资禀和教育背景如何,也不论他们的性格性别怎样;而且,无论愿不愿意,一切与心理因素相关的东西,都将遵循能指的轨迹,就像武器行囊

  6、因此我将把“精神病”视为对能指的“除权”。在父之名被召唤的那个地点……一个纯粹简单的洞将在他者中回应这个召唤;但由于隐喻效果缺乏,这个洞将会在菲勒斯意义的位置上引起一个相应的洞。

  7、“物”并不就是实在界,“物”只是处于实在界之中,它是象征侵入实在界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实在界的一角。但从这个一角已足以让我们看出实在界的特征

  8、既然所指只是作为一种缺席在能指的下方不停地滑行,那语言的意指价值又从何而来?实际上,即使否认能指是为表征所指而存在,但他并没有因此否定意义的可能性,在他看来,纯能指就其本身而言固然不表征任何东西,但能指链却构成了一个意义生产语境

  9、两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言说”(the “intra-said”of a between-two-subjects)所构成的“交互言说”(inter-said)的位置正是古典主体的透明发生分裂的地方同时古典主体还遭受了褪色的效果,这一遭际由于一个越来越纯粹的能指造成的隐晦状态而指定了弗洛伊德式的主体。

  10、眼睛与凝视-这就是对我们而言的分裂,在那里,驱力得以在视界领域层面呈现。

  11、人的欲望不同动物的欲望,更确切地说,人的欲望虽以动物性的欲望为必要条件,但人的欲望本质上和实际上必须超越它的动物欲望。

  12、主体与其欲望的根本性关联说到底就是人的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人总是欲望成为他者的欲望对象,总是欲望他者所欲望的,而这个他者的欲望,在人类道德实践中,恰恰就是由道德法则标示出来的,后者总是以抽象禁令或律令的形式把主体抛到一个牺牲品的位置,让庸常的主体在“向死之在”的内在循环中沦入“恨、罪疚和恐惧三角地带”。

  13、主体意向性地要在那里面表达自身,要借助另一个东西的中介化来让自己显现于外部——简言之,是因为主体要言说自身,要展现一种自表征。

  14、对于笛卡儿的那个公式,应当改写为:“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所以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在我是我的思的玩物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觉得我在思的地方,我思着我之所是。”

  15、在镜像阶段之前,婴儿只能感受到其碎片化的躯体,其力比多活动尚处在一种无法确知的混乱状态,还无所谓真正的欲望。到镜像阶段时期,力比多的投注以某种自恋形式出现,原初的性欲力比多发展成为自我力比多,自我亦由此而形成。自我是力比多投注到镜像或他人身上的结果,自我的构型本质上是对镜像或他人的一种想象认同,通过这一认同,自我获得了自身的同一性,破碎身体整合为一个完整统一的躯体。

  16、症状是一种隐喻,是说主体症状-在拉康那里尤其是指神经症状-机制有着隐喻的结构,因为所谓的症状就是替代物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被压抑的东西以另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症状亦要看作是被压抑物的返回,是其剩余意义出现在替代物中,而这正是隐喻的运作方式

  17、对象a与存在之欠缺的这一关系对于主体性的构成有着根本影响。一方面,对象a是对主体之欠缺的命名,是对能指的失败的命名,通过这一命名,主体的失败被翻转为失败的主体。这正是幻想结构的功能所在:通过把自己建构为失败的主体,那个失落的原初对象将可以在替代对象的形式中以幻象面目被重新召回。

  18、当主体以为他可以被他的我思所言尽时错失的东西-他所错失的就是有关于他的不可想象之物。

  19、对物的这种命名或象征化不仅是对“物的谋杀”,是物的“无用化”和能指化,而且也是对主体的谋杀,也是主体之欲望的永久放逐。

  20、“伪装”是一种掩饰,掩饰那根本性的欠缺;“伪装”就是装得像真的一样,就是那真实的方面永远不出现;“伪装”也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表演,让你相信“我”就是你所欲望的那个东西;所以“伪装”还是一种压抑,压抑其所是,让非其所是成为被欲望的和被爱的;但对女人而言,“伪装”更是一种策略,一种游戏,借此她可以在对方的身体上找到自己的欲望的能指——那个有着物恋价值的玩意儿,那个可以带给自己快感器官。尤其是,通过这个能指,女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认同:“假面的功能……支配着认同,而通过认同,被拒绝的要求可以得到解决

  21、笛卡儿式的我思主体也好,自我心理学的统一自我也罢,它们都是被结构的,都来自存在的一种误认,是存在的幻象。

  22、对象a代表着存在的原始缺失,它在标记想象的界限及他者之欠缺的同时也标记了主体的被划杠,标记了主体的匮乏和欠缺。

  23、主体性的认同中,既涉及主体(自我)的想象性认同(理想自我),也涉及主体的象征性认同(自我理想)

  24、当主体向他的同类言说时,他使用的是日常语言,这种语言将想象的自我固持为不只是“去绽存”(ex-sisting)的东西,而且是真实的东西。他不知道在具体对话维系的领域有什么,他应付的是a′、a′这类的众多角色。由于主体把它们带入了同他自己的形象的关系中,他对其言说的对象也就是他所认同的对象。

  25、起初,在语言之前,欲望只存在于镜像阶段的想象关系的单一层面上,它被投射到他人中,它在他人中被异化。因此,它激发的张力缺乏一种结果。那就是说,它唯一的结果--就是他人的毁灭

  26、人的欲望必须通过否定行而得到满足,因为获得满足之前的欲望只不过是一种被提示的虚无,一种非实在的空虚,人的存在要想获得其实在性,就只有通过否定的行动、通过欲望的满足来接受一种实在的肯定内容

  27、菲勒斯是一个能指这个事实意味着主体只有在他者的位置上才能抵达这个能指。但是由于这个能指在那里总是被遮盖着的,并且是作为他者的欲望的理由而存在,所以这个他者的欲望本身恰是主体需要去辨认的,换言之,他作为他人就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被意指链的断裂所分裂的主体。

  28、事实上,这门科学[语言学]的主题乃奠基于能指和所指最初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就像两种不同的秩序,自一开始就被用来抵制意义的横杠分离了。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29、弗洛伊德有关原始父亲以及子民谋杀父亲的神话修正,言说主体的原乐是被禁止的,这被禁止的原乐实际就是原始父亲所享受的那种原乐,那是一种超越于原始大法之外的纯粹原乐——至少在神话性的回溯意义上看是这样——而在原始大法即乱伦禁忌确立之后,主体的原乐就只有借助菲勒斯能指的法则亦即通过接受父法的阉割才有可能。

  30、在此存在着菲勒斯能指的一种不对称性运作。男人也要经受象征性的阉割,但与女人被剥夺且是被双重剥夺不同,他不需要像女人那样以“不拥有”作为象征地“拥有”的一种形式。他被阉割,但同时他也“拥 有”,他的欠缺是象征性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欠缺,他才可以作为一个男人去欲望,即他已经从对想象的菲勒斯的认同中脱离出来,不再被母亲的欲望固定其中,他可以在父亲身上找到欲望的锚定点,找到与其性别相同男性认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康名言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