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说,任由七大罪恶: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了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默存一口咬定自己是钱钟书。黄大夫说:“我认识钱钟书的爱人。”默存经得起考验,报出了他爱人的名字。 ----杨绛《干校六记》
●回京的是老弱病残。老弱病残已经送回,留下的就死心塌地,一辈子留在干校吧。我独往菜园去,忽然转念:我如送走了默存,我还能领会“咱们”的心情吗?只怕我身虽在干校,心情已自不同,多少已不是“咱们”中人了。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我自惭误听传闻,心生妄念,只希望默存回京和阿圆相聚,且求独善我家,不问其它。解放以来,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我只怕自己反不如当初了。 ----杨绛《干校六记》
●天地生人的目的,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都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即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得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得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 ----杨绛《干校六记》
●我父亲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起,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我父亲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绛《将饮茶》
●假如法国小说家勒萨日笔下的瘸腿魔鬼请我夜游,揭起一个个屋顶让我观看屋里的情景,我一定辞谢不去。获得人间智慧必须身经目击吗?身经目击必定获得智慧吗?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的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皇帝的新衣好。 ----杨绛《将饮茶》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休养。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灵性良心占上风是能做到的;灵性良心完全消灭肉欲,可以说办不到。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 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己的私欲. 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查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 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憧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有这种想头了,原来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杨绛《干校六记》
●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 ----杨绛《干校六记》
●父亲一次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朋友。"他长吟"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我忽然发现我的父亲老了。 ----杨绛《将饮茶》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过段历练,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忌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渐,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由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中,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将饮茶》
●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处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杨绛《干校六记》
●晚霞渐渐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 ----杨绛《干校六记》
●"我们迁居“中心点”之后,每晚轮流巡夜。各连方式不同。我们连里一夜分四班,每班二小时。第一班是十点到十二点,末一班是早上四点到六点;这两班都是照顾老弱的,因为迟睡或早起,比打断了睡眠半夜起床好受些。各班都二人同巡,只第一班单独一人,据说这段时间比较安全,偷窃最频繁是在凌晨三、四点左右。单独一人巡夜,大家不甚踊跃。我愿意晚睡,贪图这一班,也没人和我争。我披上又长又大的公家皮大衣,带个手电,十点熄灯以后,在宿舍四周巡行。巡行的范围很广:从北边的大道绕到干校放电影的广场,沿着新菜园和猪圈再绕回来。熄灯十多分钟以后,四周就寂静无声。一人在黑地里打转,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可是我有时不止一人,小趋常会“呜呜”两声,蹿到我脚边来陪我巡行几周。" ----杨绛《干校六记》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问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说老实话,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 ----杨绛《将饮茶》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璀璨与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成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遮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竟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将饮茶》
●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 ----杨绛《将饮茶》
●默存的新衬衣请当地的大娘代洗,洗完就不见了。我只愁他跌落水塘;能请人代洗,便赔掉几件衣服也值得。 ----杨绛《干校六记》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想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人情好逸恶劳,斗来斗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而人之常情又不肯认输。倦怠了,就对自己说:“行了,可以了”,于是停止了战斗而对自己放松了。我们往往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就是说,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自以为已经克制“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只记得一句时常萦回心头的话: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错啊,人做得了主吗?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钟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得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杨绛《将饮茶》
●钟书小时候最喜欢玩“石屋里的和尚”。我听他讲的津津有味,以为是什么有趣的游戏;原来只是一人盘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就是“石屋里的和尚”。我不懂那有什么好玩。他说好玩得很;晚上伯父伯母叫他早睡,他不肯,就玩“石屋里的和尚”,玩得很乐。所谓“玩”,不过是一个人盘坐着自言自语。小孩子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想象。我问他是否编造故事自娱,他却记不得了。这大概也算是“痴气”吧。 ----杨绛《将饮茶》
●默存向来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过后从不游移反覆。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杨绛《干校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