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前浪、后浪还是孟浪
日期:2020-07-03 16:35:47 作者:青丝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阅读:

  读书时候,有个女代课老师刚从师范出来实习年纪我们大不了几岁。她的口头禅是“你们这一代人”,从讲台上望着我们的那种老气横秋眼神,就像一个已经抵达沙滩的前浪,在用一种超然目光注视着仍在奋力推进的后浪

  多年以后,我逛书市时偶然到这个老师,她已经不教书了,成了书商,正和几个相邻的老板店门口支桌子麻将看起来,她和“我们这一代人”并无两样我不由想起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代沟概念,人与人有代沟,从来不是因为年龄,而是从价值观文化态度审美趣味生活方式衡量,只有思想行为相似的人,才是同代人。也就是说理解他人的最大障碍,从来不是前浪后浪,而是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前浪”或“后浪”的身份进行自我优越,其实是孟浪。

  更确切说,前后浪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而不是谁把谁拍在沙滩上。就像20世纪初的巴黎,25岁的麦道克斯·弗德遇到了45岁的王尔德,25岁的海明威又遇到了50岁的麦道克斯·弗德。每出现新旧接替,如果“前浪”足够聪明,就应适时地让出C位,后退一步观察自己。而对于“后浪”来说,有“前浪”从始至终在前面引领潮流探索新的路径,既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也更容易循着“前浪”的轨迹走向成功

  

前浪、后浪还是孟浪

  思想深邃的“前浪”,也能更好地發现并理解与“后浪”之间的隐藏关系。1950年代,英国女诗人伊迪丝·西特维尔以着装古怪、处事挑剔闻名,纽约《生活》杂志在她访美期间,有意安排66岁的西特维尔与27岁的梦露见面。这时的露,正值人生美好的时候,风华绝代魅力四射,西特维尔则年老古板,如同严谨恪守清规戒律修女。《生活》杂志想看两股逆向而行的前后浪,会激荡出怎样的海啸

  然而,二人却彼此相投,梦露以阅读过的欧洲文学作品向西特维尔请教,畅谈自己对于世故人情感受。西特维尔也惊讶于梦露的丰富阅读量喜欢她的直率真诚,这些特质强化了二人建立友谊,令一心想要看笑话搞个大新闻的娱乐记者十分失望。西特维尔虽然终生未婚,也不接触男人,但她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看到了光鲜背后的隐痛。她把梦露脸上一闪即逝的愁容,比作是《哈姆雷特》里投水而死的女主角奥菲利娅的纯真幽灵,准确地道出了梦露正在经历巨大困惑精神痛苦

  对于不同个体而言,前后浪只意味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像2017年诺奖得主石黑一雄说的:“人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有的人活到了一百岁,也没有经历过什么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前浪、后浪还是孟浪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