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几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跳出舒适圈”。
很多人认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人会变得颓废,不知上进,最终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
尤其人到中年,这种焦虑越来越严重,“再不改变就真的来不及啦!”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当全职太太多年,骤然婚变,她完全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但痛定思痛之后,她还是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从超市售货员,到奢侈品导购,再到企业调查员,罗子君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了成绩。
不少人看完剧后,以罗子君为榜样,纷纷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挑战自我。
大多数人没有唐晶这样事业有成、还愿意耐心引导朋友的闺蜜,也没有贺函这样目光长远、有胆有识的知己。
盲目相信舒适圈理论,贸然做出改变,只会让自己陷入原地踏步、甚至大不如前的尴尬境地。
02 舒适圈误区
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挑战新事物、新领域,好像只有不舒适才是成长。
朋友的姐姐一毕业就回家乡,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年,大事小情基本上都顺顺利利的。
就是因为前段时间刮起来的这股“跳出舒适圈”风,让她平静的小日子泛起波澜。
她深信自己的生活太过安逸,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不仅会错过世界的精彩,还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经历过一个月的焦虑、挣扎后,她毅然辞去这个“铁饭碗”,独身前往广州打拼。
但企业工作与体制工作相差太大,她的工作经验用处并不大,年龄上又没法跟应届生竞争,因此处处碰壁。
但她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努力跳出舒适圈,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受挫,是因为陷入了“舒适圈”误区。
所谓舒适圈,指的是“在某个区域内,一个人表现出舒服、放松、稳定、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能够用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去处理各种情况。”
很多人还未到达“舒适”状态,却误以为自己身在舒适圈,慌慌张张地跳出去。
阿年毕业后就去当了电器销售,口才好,人也勤恳,才一年出头就积累下不少客户。
但实际上,他只擅长谈客户,对于财务、技术、运作等方面,他一窍不通。
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认为自己深谙门道,还有客户欣赏他。
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至于不懂的那些,聘请人才就是了。
当然,现实也狠狠地打了阿年的脸。苦心经营了两年多,不断往里头砸钱,但商城一直在亏损。
第二个误区,是错误理解“跳出”这个动作。
那些挑战自我舒适底线并且获得成功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准备之下往另一个全新领域跳。
换句话说,他们是在扩大舒适圈,而非跳出。
03 被强加的焦虑
纯粹是被满天飞的鸡汤文洗脑,眼看着别人都跳出去了,自己也不能落后,便硬着头皮跳。
或许有些人的确是害怕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但要警惕,哪些焦虑是被强加的。
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也能够窥见别人的人生。
虚荣心使然,人们更愿意晒出自己优秀、完美的一面,甚至有人为了炫耀而虚构。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月薪两三万、豪宅豪车、全球旅行等高配变成了标配。
但显然,目前的生活无法让我们赶上这场“标配”比拼,我们害怕被抛弃,焦虑由此而生。
那些我们本不需要的高配,通过“标配化”变成必需品,实则是落入了焦虑圈套。
做出改变之前,盲目自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任何陌生环境、陌生人、陌生情况。
对风险估计不足,却只想着进一步就能得到海阔天空,暂时把车贷房贷和奶粉钱撇到一边。
到头来才发现,这句话不过是领导让员工老老实实996的漂亮说辞,自己不过是在瞎折腾。
但先前领域所积累的经验,难道是一文不值的吗?
正如作家蔡澜所说:“把自己已经取得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04 认清底线再挑战
有些人因为跳出舒适圈而开拓了边界,有些人却因为跳出舒适圈而寸步难行。
我认为,做出决定前,必须要回答这4个问题。
① 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内向的人不适合做公关,冲动的人不适合当领导,犹豫的人不适合去创业。
选择圈子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否能在新的圈子里迅速立足。
② 你是否热爱?
③ 你做好准备了吗?
《哪吒之魔童降生》的导演饺子,原本打算学医后捧着铁饭碗过日子的。
但他并没有盲目转行,“我在网上找了许多当时从业人员的作品,并与自己做的内容进行对照。一番批量比较后,我觉得自己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基于这种判断,我才选择了转行。”
来源 | 知乎
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动画行业,学习动画技术,或许就不会有丑萌却不认命的哪吒。
所以,跳出舒适圈之前,必须磨刀擦枪。
④ 你的幸福标准是什么?
有人认为,登上山峰才是成功;有人认为,坐在山脚下赏花也是一种幸福。
那些落入焦虑陷阱的人,大多数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在做出改变之前,先问自己,在目前的圈子里能否感受到幸福,真正的幸福又是什么。
搞清楚这些问题,再决定要不要、有没有必要跳出舒适圈。
因为,回头路真的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