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咳咳灰
我的姥姥姥爷过去在乡下生活,小时候每到暑假,我会去跟他们住一阵子。
因为一年见不了几回,我经常劝姥姥,“跟我们到城里去嘛。”
姥姥把西瓜切成细细的牙,“我不去。旦是死了,车拉回来人都晃荡坏了。”(“旦是”是家乡话,“如果”的意思。)
姥姥去世十几年了,姥爷走得更早。他们没用上手机,没见过电脑,不知道微信和视频是怎么回事。60岁到70岁的老人大多数都接受了微信、朋友圈和家庭群,但是30、40后的祖辈似乎永远没有使用智能机的需求。
以及更现实的:
☉ 谁愿意教他们呢?
加拿大有个纪录片《老年人的网络世界》,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群志愿者决定帮助80多岁甚至90多岁的老人接触互联网的故事。
加拿大姑娘卡绍和麦考利创立了一个项目,叫做“网络老人”。2011年,一群年轻人来到多伦多当地的两家养老院,教那里的老年人学上网。
项目组说明了来意。“我们都知道学习新鲜事物很难,但是我们真心认为,这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对这些老年人真是天大的慈悲,在《辛普森一家》当中,爸爸霍默曾经不无讽刺地说:“我是18到59岁的白人男性,所有媒体都必须讨好我!”
到了80岁,人就会变得无声无息,吃着养老助残券换的早点,生了病守在身边的是护工,没人敢请你吃饭、约你旅游……
如果一个80岁的奶奶请孙子孙女教自己用微信,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
“您学那个干啥?”
要接纳,要真诚。
志愿者是这样问奶奶的:
“对互联网您有啥不明白的吗?”
“您老想在网上学些什么?”
“你好,很多年前我有过一个男朋友,有时我会想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当初是我提的分手。”
△“我们可以帮你找到他。”“好咧,就这么说定了!”
许多人都是小心翼翼地探头一看,又赶紧缩了回来。他们怕犯错误,怕给别人添麻烦,更怕讨人嫌。
△“我经常听朋友们抱怨,打印机坏了,或者什么东西坏了,还得等儿子回来帮忙修。”
孙辈要好一些,我们常说”隔代亲“,没有直接管教和被管教的血泪史,彼此就不会有太多怨念。何况年轻的一代人几乎是躺在iPad 里出生的,用起网络比他们的父辈更得心应手。
不过更适合的可能是社区或者志愿者。
对志愿者来说,这是一份服务性质的工作,即便感到烦躁、不耐烦,也会有意识地忍下来。如果志愿者年轻又漂亮,几乎就是完美人选了。
△ “我喜欢跟年轻人交往。当你像我这么老的时候,也会喜欢看到年轻人的。”
老人学生
加拿大是个长寿的国家,这些老年人有的参加过一战,有的已经有了曾孙。
△ 87岁的埃伯特·霍布斯有一个大家庭,4个子女,10个孙辈,5个曾孙辈。他的孩子们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因此他也想学学。
老人学生可能对互联网一无所知。
“电话(座机)。”
(80后和90后假装用手打电话,会把手比成一个“6”,00后则会用手掌假装成一个平板)
学习新东西比较慢,一次只能接受一点,而且很快就忘了(有的老人就用纸笔记下来,帮助记忆)。
他们也容易忘记邮箱密码,安全问题也无济于事(密保问题的答案当然也会一起忘掉)。
△ “天哪,您的宠物名字是什么?”“我养过一只猫,一只狗……”
一个可靠的领路人:
☉ 有反复解决宕机、找回密码等问题的能力;
☉ 心态积极,懂得鼓励和心理按摩(丧精基本就告别这一行了);
☉ 以及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耐心。
△ “我只好深呼吸一下,重新来过。”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老人学生会觉得电脑和网络是自己永远无法降服的猛兽(想想你小学做奥数题时候的感受吧)。不过一旦打破了障碍,就会发现好像也没那么难。
“网络老人”这个项目持续了10个月,有些老人在很短时间里就能得心应手,另一些则举步维艰。令人惊讶的是,学得最快的那些老人,很多都是90多岁的“老老人”。
年纪大的人能学会上网吗?
其实跟年龄相比,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意志力,对生活有没有持续的热情。
△ “我们还习惯看电视的时候,年轻人已经开始用电脑了。他们张嘴闭嘴说电脑,让我们也有些好奇,觉得应该试一试。”
有的人上了几次课之后,觉得有点难了,“算了,我不需要这个。”就放弃了。比起多问多尝试,放弃是更简单的事。
美丽新世界
舒拉·伊迪是最享受上网的老人之一。她住在2100养老院,走路的时候需要借助步行器。舒拉生于1923年,纪录片拍摄是在2011年,当时她88岁,她最小的孩子也过了花甲之年。
人年纪越大就越喜欢回忆,舒拉几乎每天都会想起孩子们小时候的趣事,她想和孩子们分享,但是没有太多机会。
在孩子那里,也许又是一个个《粮票的故事》。
“孩子都不在身边,现在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样写信了。”
这是许多高龄老人的处境:孩子孙子见不着摸不到,很多老伙伴已经去世,自己熟悉的沟通方式又被淘汰,结果就是社交圈子越缩越小。
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曾经有一句话说宋美龄:“她没有什么社交的,想想看,你100多岁了,找谁来跟你聊天呢?”
人是需要朋友、需要交流的,无论什么年纪。
舒拉报名参加了“网络老人”项目,她的电脑启蒙课从开机、握鼠标、认识按键和图标开始。25年前她当过速记员,这对她学着使用计算机键盘有一点儿帮助。
志愿者教舒拉注册了一个脸书账号。让老年人学会使用社交媒体,是“网络老人”项目最主要的目的。
舒拉在脸书上找到了小儿子汤米的主页,汤米和家人都在澳洲生活。
“如果我说我学会了用脸书,我的家人肯定谁也不敢相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 “‘你此刻的想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是能触动我。”这是一位非常活泼、情感又很丰富的老太太。
舒拉收到了一个好友申请,是埃伯特·约,参加“网络老人”项目的另一个老学生。
△ 埃拉德·约年轻时非常英俊,留着当时最流行的发型。他参加过一战,曾是一名雷达导航员。
“你好,埃伯特。”
“你好,舒拉。”
“你多大了?”
“我快90了。你呢?”
“我快89了。”
当人活到一定岁数,互问年龄不再是一种冒犯,更像一种战友之间的惺惺相惜。
埃伯特·约的妻子过世好几年了,有一个养女住在华盛顿。妻子在世的时候,一家人还曾有过欢聚时光,而现在,他和女儿已经有5年没见面了。他和女儿视频了一次,虽然气氛还有点尴尬,好在破了冰。
约还学会了操作网银,过去他每个月要去柜台处理信贷业务,经常得花上一整天,现在可以在网上快速解决。
他也是真正享受网络的老人。
我们毕业了
活动组织者主办了一个老年人网络视频大赛。老人们要在志愿者搭档的帮助下,录制一段视频,分享人生经验和体会。
获得第一名的是舒拉。她和搭档马科斯做了一道绿油油的冷饮,命名“我的世界之爬行者鸡尾酒”。小伙子很聪明,《我的世界》是年轻人特别喜欢的网游,起这个名字,年轻人会有共鸣,有利于拉票。按照规则,点击量和点赞数最高的人会胜出。
玛丽恩·基德尔的作品是一段说唱,《为什么我93岁了还有一口好牙》。这是一个高龄嬉皮士,帽子偏偏戴,脖子上挂着几串大彩珠子,嘴里念着“我的牙跟刚出炉的爆米花一样新鲜。”
“有1200多人观看了你的视频,你感觉怎么样?”
“哦,也许是因为我一颗牙齿都没掉。”
她真的一颗龋齿都没有。
△ 牙口不好的人可以找视频来看,听听玛丽恩老太太的护齿秘方。
对这些网络老年人来说,从初学者到分享者的身份转换,是一次很好的自信的提升,当初以为自己根本搞不定,终于颤颤巍巍地上道了。
这也是一个好机会,让网络老人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走出,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老年人的人生经验,依然富有价值。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体验,看看我们做了什么。我会继续积极地生活,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会如此。”
安妮特·拉波波特决定要去印度,还要去一趟旧金山,参加朋友孙女的成人礼。
互联网和高科技是年轻人的,同样也应该是老年人的。
照顾好长者,不仅仅是给他们食物和医疗,也包括让他们接触丰富的信息,不被社会割裂出去。
在老人们分享的视频中,埃伯特·霍布斯谈论了人上年纪之后生活方式的改变。
“退休后,会和很多人失去联系,孩子们也会离开家,我们不再是社区的中流砥柱。我渐渐发现,为自己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是很重要的。”
“当你进入人生的老年阶段,会失去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是一段快乐又自由的时光,我们可以做一直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有的人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随心所欲,但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有时候,一个雪中送炭的微笑,对别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不管我们多大年纪,都要有自己的追求,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这个追求不是每天按时吃药,而是——
PS:
项目结束后,有人问了志愿者亨利一个问题:
“参加完这个项目之后,你对老年人是更喜欢还是更讨厌了?”
亨利的回答很有意思:
这个18岁的男孩刚来到养老院的时候,见到这些和自己有至少50年时差的老人,觉得他们很有趣,有时还挺可爱。仰头而视。10个月之后,他已经放松下来,可以把对方当做普通人对待了。
这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态度。
PPS:
中国的老年人已经大量上网了吗?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了8.02亿,手机网民7.88亿。但是60岁往上的网民,只占了5.1%,比10岁以下的孩子略高一点。
如果你家里有小学生,而老师布置了“寒假做三件好事”的任务,不妨试试看帮助邻居家的老奶奶上网。
相信我,你的孩子会感受到爱和慈悲。
他一定会在扫院子和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汪洋大海中胜出。日后还可以写一篇作文!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没看够?再来几篇
《如懿传》大结局了,给你们讲讲《宫斗学概论》
情侣去迪士尼真的容易分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