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十一节后第三天早上了,这是节后第三篇推送,我就想问你们:工作状态在不在线呀?岛主是彻底恢复“早更”生物钟了,7点就睁眼了,为什么这么早。
昨天一个热搜让我更清醒了,2018中国锦鲤信小呆真人出镜,她是92年的天津妹子,在北京做IT。我看了信小呆拿到的全球大礼包之后,只想捶桌!光礼单完整看一遍都要花5分钟,我就不发上来占版面了,仅说几个我动心的:
也难怪她发微博这么说:
不过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自己赚钱去实现也不是很难嘛。说到底认真工作是王道。
有个影响职场表现的细节很多人都会忽视,或者,即使知道也要不断提醒自己注意,那就是表情和动作管理。
《哈佛商业周刊》做过一项“微表情识别能力”的实验,发现销售业绩高的员工,测试的得分也更高。所以谈判高手一定擅长解读“微表情”和管理自己的微反应,不容易“出卖”内心。
我觉得,在职场中,管理好自己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与情绪管理一样重要。今天就来谈谈在职场中,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吧。
______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职场中的交流互动也跟眼睛有直接关系。说到这,我不禁想到另一位“锦鲤”杨超越参加的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其中的嘉宾姜振宇是研究微反应的专家。
节目第五集里,周游的心动女生胡金铭和另一位男生约会回来,周游坐在客厅沙发,被姜振宇观察到有几秒钟突然高速眨眼的反应。
张雨绮的观察是,他很紧张,不知道怎么面对两个人一起回来这件事。姜振宇在一旁补充:这个动作代表他很困惑,很想知道,但又弄不明白。
眨眼频率真的能反应内心吗?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泰切曾做过一项实验:人的紧张程度是否和眨眼频率相关。他对参加1960、1980、1984、1988、1992和1996年美国总统辩论候选人的眨眼次数进行了统计,发现,每分钟眨眼次数最多的候选人在大选中都失利了。
比如1996年10月17日的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候选人克林顿平均每分钟眨眼48次,而他的对手戈尔平均每分钟105次。最后这场大选的胜出者是克林顿。
泰切教授的解释是,人的正常眨眼次数是平均每分钟30-50次。当人感到重压,内心焦虑紧张时,眨眼的次数就会增多,同时也会给人局促不安的感觉。
职场中,总会有需要镇定自若、但又难免紧张的场合,这时候,如果不想表现出自己的慌张,可以适当控制一下眨眼的次数。
______
眼神该放哪儿?
工作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伴和我说,作为一名社恐患者,初入职场与人交际时,她连眼神该放哪儿,都需要思考一番。直盯着对方的眼睛,怕太压迫。不看对方,又怕不尊重。
后来看到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说,交谈时最好有70~80%的时间看着对方,眼神落在对方脸部的菱形区域,是会让双方都比较舒服的凝视时间和范围。
躲闪的眼神会让对方困惑,容易产生不信任或者不被重视的感觉,相反,直接而舒服的对视,我更喜欢,有特别的魅力。
《心动的信号》里的男四号郭如斌,在第6集里“收割”了三位女生的约会邀请,他的魅力信号之一,大概就是真诚而直接的眼神。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这样描述主角的眼神,盖茨比常常聚焦地看着对方,释放凝聚而又有力量的微笑,迷人极了。
这样的眼神如同磁场一般,具备自然吸引资源和目光的魅力。职场中,当你需要当众演说,或者说服别人时,试着温和地直视对方,说不定会让表现加分。
______
前几年美剧《Lie to me》热播时,关于微表情、微动作的分析就火了一波,逐渐被大众认识。
香港也有类似主题的电视剧《读心神探》,演员林保怡饰演的“神探”姚学琛,在剧中通过观察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反应来推理破案。
有一集是姚侦探通过在嫌犯的手势里找到了案件的线索。审问过程中,嫌犯的手先是形成塔状,指尖相对。后又指尖交握,成祈祷状。
他的分析是,塔状手传递了自信与镇定,说明审问对象对所述事实较为肯定;而祈祷手说明信心在动摇,内心在纠结与思考。
我起初不以为然,后来看了相关的文章,发现心理学中的确有针对“塔状手势”的研究,这个手势又称“手指帐篷”(Finger Tenting)。
当人感到紧张时,轻微的颤抖可能导致手指无法对准,作不出这个手势。前联邦调查局(FBI)探员与肢体语言学专家乔 纳瓦罗(Joe Navarro)对此的解释是,塔状手势传达了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很坚定,不动摇。
我发现,很多名人在演讲的时候都喜欢做这个手势。尤其是德国女总理默克尔,这个手势已经成为了她本人的标志。
维基百科上甚至有专门的词条“默克尔菱形”,这个手势也被印在了她的竞选宣传海报上。
哈佛心理学教授Amy Candy写过一本书《姿势决定你是谁》,讲的是如何利用身体语言操控内在的力量。我们当然不可能通过手势让自己变得自信,但是可以通过手势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职场中,自信的手势能让你更有气场。
______
西方人喜欢做快速耸肩的动作,而在亚洲人中就不太常见。同样的动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含义,双肩耸动有人界定为是自信的表现,而太频繁的耸肩,也有人认为是在表达不屑、嘲笑,或者是无可奈何。
不同的肩膀动作也可能隐含了不同的含义。《Lie to me》第一集里,主角L教授在分析审讯录像时说,单肩耸动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可能在撒谎。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隐瞒事情时,会不自觉单肩耸动。当然,是不是在撒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在职场中,肩膀的仪态确实可能关乎你的形象。
而缩肩膀,或者是头部缩回,被认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心理学中有个很形象的名词叫“海龟效应”,像乌龟一样把头缩进壳里了。
最好的仪态是,肩膀保持端正和放松,向下和向后沉,尽量避免频繁耸肩或缩肩膀,这可以帮助你展现自信的一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仪态练习来实现,同时这也有助颈椎和腰椎的健康。
______
嘴唇的动作极其细微,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反应,挺难控制的。不过有几个通用的含义,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撅嘴,这个动作通常表示一个人不高兴或是不满意。尤其在交谈时,如果对方出现了这种动作,说明不明白你的话,或是对你的话感到不满。这时候你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停下来反思一下。
当感到悲伤、绝望、愤怒或者鄙夷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做出下唇向前伸、嘴角下垂的动作。
咬嘴唇,是典型的情绪感到重压的表现。嘴唇上神经末梢的数量非常大,可以达到指尖上的100倍,在情绪感到重压的时候,血液会加快循环,随之而来的是温度提升,造成皮肤表面水分流失较快,所以嘴唇很容易干,人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舔嘴唇、抿嘴唇或是咬嘴唇等相关反应。
我自己觉得,咬嘴唇还容易给人不成熟的感觉。最好的仪态是,即使不说话,也适当保持嘴角微微上扬,散发着令人喜欢的气场,自己的情绪也会比较积极。
______
这些小动作,最好避免
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法则,小动作太多的话,容易给人心神不宁且不专业的感觉,特别当你是目光焦点时,比如在面试、汇报、演示等场合。
比如,尽量不要频繁撩拨头发。人在陌生环境时,会通过很多的小动作来掩饰自己的不安,频繁用手拂拭额前头发,会给人敏感和神经质的感觉。平时养成将头发梳理整齐的习惯,这样既显得精神又能避免不经意的小动作。
还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习惯:皱眉。当人处于思考状态时,会不自觉皱眉头。小伙伴西维亚说,她以前从来没意识过这个问题,直到她的一个老师提醒她,皱眉头显得特别严肃和不高兴,整个人都写着“生人勿进”,散发负能量。后来她就提醒自己,在思考时,也尽量保持面部肌肉的放松,这样还不容易产生皱纹。
摸鼻子,可能说明你在撒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实验,用隐蔽摄像机记录人们在交谈中说谎的表现。结果发现,说谎最明显的动作就是摸鼻子。
如果想要营造亲和力,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最好不要侧身。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因为人体重要的脏器都在身体前部和腹部,当原始人面对危险时,会避免身体正面与敌人相对,因此身体倾斜代表了逃跑反应。职场中,如果你想营造全神贯注倾听对方的形象,可以配合适当的身体前倾。
______
在职场中,我们很难每分每秒都呈现出完美的仪态,这些微表情和动作管理知识,即使知道,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去注意。管理好这些细节,能让你不至于因小失大,同时也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更专业的职场人。
最后,来公布国庆的中奖名单(10份礼品随机寄出):银河美少女 、糖糖、Cc_lavie、呆猫说梦话、迩环、光阴妖娆、沈丹丹、豌豆妹妹、王吉宝ʚɞ 、新桐初引。
(头像对应中奖名单)
恭喜中奖的读者,快到后台回复“国庆中奖”加助理小妞微信领奖吧。这次没中奖的读者也别失落,以后还有很多不定期的活动哦~
你有哪些表情管理的妙招?
你有经常做的手势和姿势吗?
编辑:西维亚 、扎森多兰
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
我们将及时处理。
这是我们一起启程的第302站,管理好自己的表情~
如果你错过了之前的推送
即可查看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