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在时代的交叉口,你并不是孤独地活着
日期:2022-04-23 03:34:57 作者:伊姐看电影 来源:伊姐看电影 阅读: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在时代的交叉口,你并不是孤独地活着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 姐( 周桂伊) 李艾修

  日本有档连续十年被评为NHK观众满意度第一的纪实节目《纪实72小时》。

  节目模式很简单,摄制组选择一个地点,采访记录72小时内经过这一地点如你如我一样的普通人,最后浓缩成半个小时左右时长播放。

  不论摄制、剪辑、内容,方方面面都很细微,却满载着充满普世价值的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购买原版的模式,拍摄出了原汁原味的中国版,气质一样细腻、真实,正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播出。

  有珠玉在前,导演张学娇(陈晓卿团队成员)操刀时难免有些不安。

  但日版节目的制片人笑着安慰:“我们只有一亿的偶遇,但你们有十三亿。”

  的确,中国社会里的人情冷暖,本身就担得起世间百态这个成语。

  整部纪录片一共选取了全中国的十三个地点。

  我生活在北京,当然最关心,发生在北京的故事。

  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有家邮局,它提供一项服务,让你的信件订制在未来某一天收取。收件人、收信时间、地点,都由写信人自己决定。

  一对还在念书的情侣正在写信,写给一年后的彼此。

  一对热恋的情侣也到这里写信,收信时间是三年后。

  四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羞涩、幸福、憧憬。

  未来虽未来,但可期。

  祝福他们。

  有欢喜,自有悲伤。

  一位提前来取信的女生说,以前,她和男朋友一起到这里写过信。

  只是现在,两人已经离散,男友的信已不知什么时候被取走,男友还拆开看了看她的信。

  女生想过分手原因,或许是忙于工作,生活轨迹渐行渐远,彼此都不太重视对方。

  分手有些遗憾,看不见男友的信(她说,那里面或许有对她的承诺吧,只是现在兑现不了了)也是个小小的遗憾,

  但镜头面前,她还是有些小傲娇:“肯定会成长的嘛,只是他享受不到我的那个好了。”

  而制片人李洁告诉我,拍摄中国版《纪实72小时》,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我们不了解中国。”

  在看了那么多网络爆文写愤怒、悲伤、冷漠,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有那么多美好、坚持和温暖。

  拍摄过程中,让她自己最受触动的,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在跨年夜,经历900公里路程来看望男友的女生,但那一晚,男友因为工作走不开,不能陪她跨年。她只能在不打烊的馆子里吃一碗米粉,度过自己的跨年夜。

  旁人看来,这段异地恋情真的不容易,她的付出让人心酸,可她却很理智地接受了,那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甜蜜和小确幸。感情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不过是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刚好需要你,而恰好我们又在一起。这不过就是最真实又最令人羡慕的感情。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其实也刷新了我对中年人、老年人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原本以为,人长大了,就可以很坚强,原来让他哭的东西,终于可以不哭了;年轻的时候,特别想要的,比如,爱情,老了,就会戒掉了。

  第一站,来到了长沙一家不打烊的餐厅。

  清晨,一位打扮时髦的中年人前来吃早餐。

  他外表有些粗犷,但内心也是住着一位小公举的。

  自称佛系大哥。

  他是这里为数不多的本地居民。

  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曾经的最高楼(6楼),如今却成了长沙解放西路那片最矮的房子。

  紧随时代不停变迁的,还有在不得已中经历着悲欢离合的人。

  八年前,他的母亲去世,父亲找到了新的伴侣。

  他说“我的母亲是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我的父亲是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谈及亲情,他有些懊悔,母亲在世时自己称不上孝顺,等到现在想去孝顺,却发现已经晚了,吃着吃着,他诚恳地劝诫拍摄的年轻人,多陪陪父母。言语稀疏平常,可背后的心酸、怅然又有多少人能懂?

   

  无论到了何种年纪,也是怀念父母,需要父母的。

  有对“半路夫妻”,以前,女方因父母之命结婚,没能自己选择自己的路。

  但现在,已60多岁的他们,通过婚介所相识,婚介费很便宜,见一次面,女的10块钱,男的20块,只花了30块,他们就在一起了。

  钱有数字,但他们的幸福却无法度量。

  不求荣华富贵,只求过得实在:“知足者常乐就可以了。”

  在中国版《纪实72小时》里,我可以看到那些触动我的,每个人身上命运的波澜,在一汤一饭之中,变成了波澜不惊。

  看多了大悲大喜,大情大爱,最后反而发现最容易让人感动的不过是日常的小事,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应该就是这样吧。

  如果,这些只是小感触,那我要说的是,《纪实72小时》里,其实还有大时代

  昆明的翠湖公园,每年都会有异国他乡的候鸟来这里过冬,春天再归巢。

  在这里,摄制组采访到了许多老人,几乎都是外地的。

  有位独身的白发老人,她有三个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孩子,一年要移居三地,这一次,她是到昆明的孩子家住,然而看似活得自在,却哪里都没有归属感,过得很寂寞。

  采访节目制片人李洁的时候,她讲到最让自己难忘的,就是这些如候鸟般迁徙的老人们。

  “其实中国版《纪实72小时》拍摄得并不容易,因为在日本这个节目已经10年了,影响力和品牌度,使得被采访者愿意敞开心扉……中国人还是含蓄的。比如,我在北京,就遇到一个接受了采访,最后却不愿意上镜的老人。”

  老人来自桂林,主动过来搭讪,她现在在北京给女儿带两个孩子,觉得很辛苦,而且跟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也有压力。但她又强调“女儿是孝顺我的,就是太忙,我不帮她,谁帮她呢?”

  李洁感慨,这就是当下中国老人与孩子相处的一个缩影,“候鸟老人、带娃老人、没有晚年的老人”,以及“忍耐老人的年轻人”、“工作太忙的年轻人”、“教育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的年轻人”。

  映照翠湖公园的候鸟,这一集背后是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的。

  现代都市,人们得益于社会发展可以自由穿梭,可老人们最后的落脚点,究竟是他乡还是故乡?

  老人不易,年轻人就容易吗?

  不,绝大多数人都背负着十字架,脚步或深或浅地踩在泥地上前行。

  有位酒吧销售,因父亲欠了许多债,他早早就辍学,在社会上闯荡。

  他对父亲有怨念,但实际行动中,还是会每个月给家里寄钱。

  5000一月的工资和30万的债务相比,其实杯水车薪。

  摄制组的人问他还不还得过来。

  他的回答一不小心就戳中了我的点:人生还有那么长,我还年轻。

  我们每天都在说阶级固化,说时代带来的恐慌,但在这样的氛围里,年轻人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真的就像周杰伦唱的“一步步往上爬。”

  在中国版本的《纪实72小时》,你看不到日本的仪式感、料理的考究、风雅和含蓄,看到的是中国热气滚滚的现实、正在发生的变化。

   

  《纪实72小时》里的影像非常朴实无华,场景寻常、人很寻常、故事也很寻常,它就单纯地记录着经过镜头前的人们的瞬间,却完美地具象出了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私人的时光驿站。

  总导演张学娇说:“漫漫人生,谁的身上没有故事呢?”

   

  一集很短,人很多,它的截面其实简短,生活气息却扑面而来。

  虽然就如绝大多数翻版作品一样,本土化后,它存在不足,比如在微博上,就有读者对真实性提出质疑,比如“问题太强求戏剧性”、“旁白有些矫情”。

  跟李洁交流完后,我可以感受到做这个节目的艰难,比如替父还债的长沙小哥哥说“人生还那么长”,被认为不像这个学历的打工者说的,但,他就是说了。

  真实的、不被设计的生活,才包含着“意外”啊。

  (《纪实72小时》里,

  朴素的影像,

  中国人熟悉的场景,

  以及普通人的自己日常生活)

  制片人李洁说:

  “我们希望《纪实72小时》,可以给每个人一点安慰,在这个时代,你经历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你并不孤单。

  我们努力还原生活的质感,但不是完美,因为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睛。

  真实生活一定不是精致的,而是带着毛边的。”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见惯了编排过的纪录片(BBC也不能免俗)、综艺,这样满载烟火气息的清流节目,真实,也真的值得细看。

  看看他人的生活,对照自己的人生——

  在《纪实72小时里》,与十三亿中国人偶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在时代的交叉口,你并不是孤独地活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