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硕士被小学生骗走200万: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这五类习惯毁掉
日期:2018-07-05 10:30:04 来源:国馆文化 阅读:

女硕士被小学生骗走200万: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这五类习惯毁掉

  这五种习惯,正在悄悄毁掉你。

  最近,上海两名小学生被害的案件全国揪心

  当时是学生放学高峰期。上海徐汇世外小学的几名学生和家长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从后面被人拿着菜刀一顿乱砍。

  他们完全没有还击之力,三名男童和一名家长受伤,其中两名男童送院以后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大家都怒了:什么人那么无耻,居然还去砍小学生?

  凶手很快被制服,而他的作案动机让人震惊:他今年29岁,大学毕业,今年6月初来到上海找工作,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生活无着,一气之下想要报复社会,于是拿起菜刀在路上无差别攻击,砍死了无辜的人。

  这么美好生命,就因为这种垃圾理由而提前结束了。

  在我看来,这个凶手不仅罪大恶极、极度无耻,而且还极度无知

  一个大学生在上海找不到工作,这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非得拿别人的生命消气?这一点都不能解决问题

  在上海找不到,可以去别的地方找,也可以回老家,条条都是活路,现在非得选择一条死路。

  国家法律不会放过他,民众也不会放过他。可以说,他的无知就这样把自己给毁了。

  几天前还发生了一条新闻,也很让人无语。

  在杭州,一位硕士毕业的李女士报警说自己被骗。她的被骗经过是这样的:

  她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她被人举报发送大量垃圾信息。如果她主动去长沙报案,可以暂缓起诉。

  接着她被转接到了一个自称是“长沙公安局”的地方,还在QQ上收到了一张警察证,这个警察自称叫纪警官

  这个纪警官说她涉嫌非法集资,要逮捕她,关她45天,还会把她和杀人犯、强奸犯这些垃圾关在一起,不死也得一身膻。

  更加离奇的是:这个警官居然还要求李女士去办信用卡,帮警方取证,辨认“犯罪嫌疑人”。等她办好以后,还“好心”帮她远程激活。

  结果后续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应该想得到:她的信用卡和贷款,短短一个月就被人盗刷了150多万,连公积金都被人提光了。

  当得知她是研究生以后,采访她的记者奇怪了:这些骗人的伎俩,你都看不出来吗?

  李女士说:平时工作忙,也没时间关注社会。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看到这条新闻,首先,当然要恨那些该死的骗子,还假装国家立法机关,罪加一等;

  但我更觉得可惜的是,一个研究生毕业的人,居然可以对社会如此无知。

   

  我想起我认识的另外一位女硕士:几年前,她在广州工作,突然接到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说她的信用卡刷卡消费款项有问题。

  在得到她的身份证号以后,又说她的账户涉嫌诈骗,让她提供资产交付监管

  我这位朋友为了自证清白,到处借钱,总共有200万,连自己的房子首付都押上去了。

  幸好被她亲友发现了,报了警。落网的,是一个境外的犯罪团伙,据招供,骗她的那个人,顶多小学毕业。

  这两件事情,和上面的上海杀人案联系起来,虽然案件类型一样,但背后反应出来的,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对社会、对生活和对世界认知,其实并不随着年龄学历增长而增长。

   

  我们生来无知,但却一直放任这样的无知,一直让自己活在幼稚的世界里。它可以让我们情绪失控,也可以让我们损失惨重

  最近看了一本书——瑞典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的《真相》。

  在这本书里,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通常都会犯一些很基本的错误,为什么哪怕是学历很高的人都会把一些事实认错?

  他的答案是:我们的思维存在几个误区,这几个误区,如果没有经过刻意训练去避免,无论学历再高、年龄再长也依然会存在。

  其中有几个思维误区非常有代表性,我挑出来和大家讨论

   

  人类思维的误区之一:Gap 差距意识

   

  用汉斯罗斯林说就是:“人类的身份千差万别,但我们却倾向相信人类只有两种:高级低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习惯于将人分成好的和坏的、可以信赖的和绝对不要相信、正当职业和不正经职业,等等,非此即彼,而不会想到处于中间的绝大多数情况

  比如说,在杭州的李女士看来,警察就是绝对的好人

  真正的警察当然是好人,但骗子就是利用了这一个思考的误区:

  一旦你认定了这个人的身份是好人,这个身份代表特质就会占据你整个思考,你甚至都不会思考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特质。

  用身份直接代替你的思考,这是很可怕的。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对一个农民说:“我给你儿子找个老婆,你给我50万,行吗?”

  农民不理他,那人接着说:“如果我能给你的儿子找本地大富豪女儿做老婆,你愿意给我50完吗?”

  朋友一听:本地大富豪的女儿!别说50万,5000万都能给!

  然后这个人跑去找富豪,说:“听说你女儿还没嫁出去,我给你介绍一个年轻人,本地银行的副总裁。如果他们好上了,作为介绍费,你可以给我50万吗?”

  富豪一听是银行副总裁,他也答应了。

  最后这个人去找银行的总裁,对他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本地首富女婿。作为猎头费,你可以给我50万吗?”

  总裁一听是首富女婿,他也马上答应了。

  结果,这个人用三句话,轻松赚了150万,还令三方得益。

  这个故事,其实让人细思极恐:富豪和银行总裁都不知道农民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光听到“银行副总裁”和“富豪女婿”这样的身份,立马不做思考,作出决定

  而很可能,这个农民的儿子是个一无是处废物

  这种情况,就跟那个杭州的女硕士盲目相信“警察”是一样的。

  汉斯罗斯林说:“这种‘差距思维’,反映了人并不想要接受外界的即时信息,直接就把‘外在身份’的信息代入,这其实就是人性懒惰。”

   

  人类思维的误区之二:Fear 恐惧思维)

  他的意思是:在所有我们能获取的信息中,恐惧的信息是最先被我们抓取的。

  在杭州那位女士的事件里,一开始骗子说的是:你涉嫌诈骗了,你即将被捕,还要跟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渣关在一起。

  其实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恐惧,然后大脑一片空白任人宰割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接触到一个未知信息、并且感受到受威胁时候,叫杏仁核的大脑组织就会高度运作,你就会浑身紧张瞳孔扩张,感到焦虑

  恐惧的“情绪”回路遮盖了你的“思考”回路,让你放弃思考,被别人牵着走。

  在汉斯的书里,关于这个恐惧思维有一张很有意思的图:

  大家仔细看一下:

  能让你恐惧的信息,初看起来很多都是像锯齿一样,随时把你吃掉。

  但是你一旦绕过自己的“情绪”回路,让“思考”回路振作起来,其实很多信息都深藏着一把钥匙,那是随时给你解决问题用的。

  但很多人,被危机所支配,不知道“危”可以转化为“机”。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贩卖焦虑”总是最奏效的营销手段

  “你的同龄人已经月入百万,而你却还在赖床。”“你的情敌已经瘦成了闪电,而你还挣扎在小龙虾巧克力新地之间。”……

  被恐惧支配着的同时,你也就被人收割了智商税。

  人类思维的误区之三:Negativity消极思维)

  人会倾向于接受负面消息,相信社会变得越来越坏。

  我想起了中国现在面临的状况,那就是道德滑坡。

  被骗案件、凶杀案件被报道出来了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发生在中国的案件,很快就有很多人骂:

  “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已经滑坡到历史最低点。”“经济发展了,人却变得越来越禽兽。”“现在的人都是这么坏的吗?”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作家晓星燃回忆了自己小时候、也就是70、80年代的中国。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被人劫过无数次,班上没有没被劫过的孩子

  经常被小痞子打,堵在小胡同里使劲儿打,甚至闹出人命

  城市里经常可见街头斗殴,而且往往无人过问。

  那个年代的人,对生命和权利观念是漠视的:

  “警察有权力冲进市民家里,看你俩是不是一起看黄碟;

  法院有权力判刑以后,把你五花大绑去游街;

  别说是约炮,那个年代连“非法同居”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不是一个淳朴的年代,那是“没有尊严,没有权利,也不懂得人何以为人的年代”。

  而现在,情况好多了:只要你不伤天害理违法乱纪,基本是自由的。

  我很赞同连岳说的话:“市场经济并不导致人的道德低下,相反是提高了人的道德。”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有钱了,心里感到充实,也愿意帮助人,道德水平自然就上去了。社会越来越好,道德水平也就越来越好。

  而那些相信以前更好、社会变得越来越坏的人,我只能说:不是这个世界消极,而是你这个人消极。

  就像那个砍倒两个小学生的29岁大学生,以自己的消极情绪对抗社会,最终毁掉的只有你自己。

  人类思维的误区之四:Size(以小推大)

  这个思维的意思是说:一旦出现了一个很小的状况,我们就会认为事情普遍如此,也就是以小的事情推论大的事情。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食物相克”这种说法的科学性。

  很多人拿食物相克来说事儿,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些个别事例:有人吃完橙子再吃海鲜,中毒了,于是就说水果和海鲜不能同吃。

  相信食物相克的人,一旦出现了一些个例,就会将事情无限扩大,还用各种似是而非理论解释实际上都是胡说八道

  事实是: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水果里的维生素C和海鲜里的五价砷,哪怕会反应生成砒霜让你中毒,那也得你一次吃30斤大虾才行!

  很多看似科学的说法,其实一分析都是荒唐透顶的事。

  正如汉斯罗斯林说:“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大小错觉’,原因是我们看得太少,瞎想太多。”

  只要你不断保持信息输入、不断关注社会和世界的变化,随着你的见识越来越多,很多所谓的大事,在你看来无非就是小事

  人类思维的误区之五:Destiny(相信宿命

  汉斯认为:人,往往年纪越大越相信宿命论、决定论

  通常与宿命论联系起来的,是BBC一套非常著名纪录片——《56UP》。这部纪录记录了14个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

  这部片得出了一个结论:高级阶层家庭出身的孩子,长大了也依然是高级阶层;而低级家庭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依然过得不好

  然而我想引用另一份数据。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一位社会学教授,曾经在当地社区做了一个采访,问题只有一个:“你是否相信宿命论这种东西?”

  结果,在他采访的中产阶级里面,78.9%的人回答都是“否”,而在他采访的低下层中,83.2%的人都认为有宿命这种东西,所以他们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处境

  与《56up》不一样,这位教授得出的结论却是:“某种程度上,宿命是人自己给自己设定主观属性。越努力的人,自我设定越多,命运变化也就越大。”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要把自己的人生失败归于宿命,其实要么掩盖自己的无知,要么掩盖自己的懒惰。

  对待宿命论,我觉得正确态度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好比你今天借了人家十万,无论如何你都是要还的。

  有因必有果,这就是宿命。

  但是,你还钱的状态完全可以不一样:

  借了十万,如果你挥霍一通、好吃懒做,把这十万花光了,到了还钱的时候就很痛苦

  但如果你勤恳努力,把这十万拿来做本金,去创业投资,发展再生产,到了还钱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赚了二十万、三十万,那么你还钱的时候就可以欢天喜地

  其实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宿命,除了你自己。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想要自己生活过得更好,除了锻炼自己不要落入这几个负面的思维方式,其实还要训练自己的正确思维方式。

  网易公开课曾经介绍了几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立刻去做,拒绝“过度准备”;

  怀疑一切,保持独立思考;

  复盘错误,记得反思犯过的错;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认清自己拖延的原因,各个击破

  多换位思考,多强迫自己,少强迫别人。

  ◎本期编辑 ✎ 金水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夏日燥热烦闷容易伤肝、耗损元气

  每天一包清甜透的鲜枸杞浓浆

  润肺保肝、护眼益气

  尤其适合经常熬夜、过度用眼的人群

  周五晚上七点,69元等你来秒杀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约,开启秒杀提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硕士被小学生骗走200万: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这五类习惯毁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