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坚守陶塑35年,终成国家级大师
日期:2022-04-22 03:00:43 作者:吴 钢 来源:家庭杂志 阅读:
  关注我们之后生活变得更美好!  

  ☀家庭杂志微信号:jiatingfanmili

  入门即师从“南国鹰王”

  在佛山市禅城区青柯路至德大厦的栩之陶艺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何惠娟,她身着便服,亲切、温和。工作室面积近200平方米,分两间,稍大的一间作为展览室兼会客室,室内桌椅均用古船木制作,三面墙摆满作品,却不见奖杯和奖状——原来,几座国家级大奖的奖杯在一排作品背后一个狭窄的窗台上随意放着。“我不爱摆这些出来。”何惠娟笑道。

  何惠娟上世纪60年代生于佛山石湾,石湾制陶有5000多年历史,被称为“岭南陶都”。在陶都长大的何惠娟自然从小就对泥巴、陶器有着别样的亲近感。“妈妈当年就在美术陶瓷厂工作,我从小就接触陶艺。”在何惠娟的童年记忆里,家中目光所及的都是石湾陶器:煮饭的瓦煲、烟灰缸、小猫公仔,甚至连台灯也是陶瓷做的……“我家上世纪80年代买的那盏陶瓷台灯,我至今还珍藏着。”不过,何惠娟说,之前并没有动手做过陶艺,学陶塑完全是从零开始。

  1980年高中毕业后,何惠娟进入当地建材职业技术学校,攻读陶瓷工艺专业。1982年,她被分配进石湾陶瓷研究所,成为擅长塑鹰、有“南国鹰王”之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良的入室弟子,开始学习动物陶塑:搓陶泥、上釉色、制作工具……一切从最基本的做起。

  “当时也是蛮幸运。”何惠娟说,当年佛陶集团要参加在澳门举办的陶艺展,就分配了一些年轻人协助大师,而她被分在曾良门下,曾良大师给她另取名为“栩之”。20多年后的2005年,何惠娟以“栩之”命名自己的工作室来感念师父的恩情。

  有部队文工团工作经历的曾良大师勉励徒弟,除了学习陶塑创作,还要多读书、学美术、听音乐,提高艺术修养。何惠娟回忆,那时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满:早上7点30分上班,白天工作,中午吃完饭后得抽时间去单位对面的新华书店看小人书,观察书上的图画是怎样画的,还自费报名参加了业余绘画班,每周有3天晚上去上课;晚上的时间多在制作工具,一件九里香原材料,需要通过刀片削、砂纸打磨等工序才成型,“只能在晚上空余时间做,自己也数不清做了多久,经常会由于做工具导致手指都磨破……”而周末,她还要去广州等地看展览、学习。

  几个月后,曾良大师要外出参加展览,临走前问何惠娟:“敢不敢临摹一件作品?”于是,何惠娟用了7天时间临摹了大师的经典之作《鹰》,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创作,获得了大师的首肯。“师父说,学陶塑要靠自己的悟性,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何惠娟作品:夏雨初霁

  辞职自费上广州美术学院深造

  “记得刚学陶塑的时候,每当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所塑的动物很像,我就会很开心。但在师父的教导下,我逐渐意识到,单凭娴熟的技艺将动物的形态塑得栩栩如生,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达到一种外在的形似。要提高艺术层次,就必须深化作品的主题,追求作品的内蕴,发掘动物的内在特征。”

  学了几年陶塑之后,何惠娟深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她决定去深造,“我不愿意只做一个工匠,要向着艺术家的方向进发”。1988年,何惠娟向单位申请公派外出学习,但未获批准。于是,她决定辞职去深造。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何惠娟离开石湾陶瓷研究所,到广州美术学院进行一年的专业系统学习,“这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坚定地支持我,我才下决心辞职去学习”。从国营陶瓷企业辞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何惠娟的父亲不但为女儿垫付了2000元学费,还每月供给她生活费。

  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一年后,1989年,何惠娟回到佛山,已经退休的师父曾良当时受聘为佛陶集团湾江艺术陶瓷厂艺术顾问。于是,何惠娟又来到湾江艺术陶瓷厂,继续跟随大师学习、创作。其间,何惠娟创作了一批市面流行的装饰味浓厚的系列作品,深受国外客商喜爱并获得大量订单。

  进湾江艺术陶瓷厂工作不久,何惠娟经厂里团委干事介绍,与同事林志强相识、相恋并组建家庭,之后生下了女儿。

  在何惠娟追逐艺术与梦想的路上,对陶艺也有着共同追求的丈夫是她最好的伙伴。夫妇俩在艺术创作上相互扶持,相互影响:在擅长器皿陶艺创作的林志强那造型典雅大方的花瓶上,有时会点缀着何惠娟创作的小鸟,小小的鸟儿隐于那桃花丛中,既不喧宾夺主又透出生机勃勃的气息;在何惠娟的作品《山居秋韵》上,林志强在背面提诗:“风乍起,丝丝微凉,又是清秋。望天宇,星月相守。忽飘来灵犀一点,诗意漫游。但见得,凤栖高垒,山雀啁啾。花落人闲思无尽,易放难收,祈愿捏塑长留。”

  何惠娟作品:山居秋韵

  林志强不善言辞、为人和善,多年来甘愿默默帮妻子做一些幕后工作,“他开车被别人剐蹭了都不要别人赔的……”何惠娟笑着介绍丈夫。何惠娟作品收藏证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由林志强亲手拍摄、挑选,从字体、色彩搭配到季节风貌协调都考虑周全……

  寻求传统技艺与时代的结合

  2004年年底,何惠娟的工作合同期满,她选择了离开。2005年,何惠娟自己创立了一间工作室——“栩之陶艺工作室”。起初,何惠娟回到老家,借用公公的老房子独自创作,但小小的工作室很快装载不下丰富的作品。于是,她到石湾找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空间更加亮堂宽敞,还能将创作、制作、展览等环节结合在一起。2016年,何惠娟又在禅城区青柯路至德大厦设立了新的工作室。

  在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里,何惠娟继续探索、研究动物陶塑的新路向。她先选择“田园风情”这个亲和力极强的主题,以展现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等入手,在“石湾公仔”单一的动物造型特性后加入背景,融入山水田园的韵味。“我的创作展现出一种内敛、静态的感觉,让人下班回家后看着会有舒服的感觉。”何惠娟将女性细致的生活观融入创作,并且意味深远。

  何惠娟钟情于山野乡村,迷恋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沉醉在优美的音乐中。她每年都会出外采风几次,尤其喜欢西部秋天的壮美。每一次,丈夫林志强都全程陪伴。“他做我的专职摄影师,也是我创作上的创意总监。”何惠娟笑着说。在旅途中,林志强常常与何惠娟交流创意,相互激发灵感,寻求精妙的创意,“所以说,我的进步和获得的荣誉,也有他的功劳”。

  2009年,何惠娟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的动物陶塑创作由此进入一个高峰期。这时期,何惠娟的主要作品《喜临门》《年年有余》《诗情画意》等,无论是表现手法、工艺水平还是意境内涵都达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其中,《年年有余》夺得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何惠娟作品:年年有余

  2016年8月3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官网公布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结果,广东地区共有12人入选,何惠娟也位列其中,坚守、耕耘陶塑创作30多年,她终成国家级大师。

  何惠娟的女儿林海韵是“90后”,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也回到佛山做陶塑,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工作室,有时也到妈妈的工作室学创作,帮妈妈打理微信公众号“栩之陶艺工作室”,编发文章、照片,配乐曲。在何惠娟工作室中央一张台面上,摆放着一件女儿的作品《金橘的午后时光》:一只浅色长毛的猫栩栩如生,碧绿的眼睛炯炯有神——清代石湾陶艺名家黄炳喜塑猫、鸭,非常注重眼睛的表现,运用搓珠、镶眼、点睛的技法刻画猫的眼神,使其生动逼真、传神。千百年来,石湾公仔的技艺正是这样代代传承的。

  除了教导女儿,多年来,何惠娟还积极走进各所校园,开设专题陶艺课,向学生传授动物陶塑的制作知识;并且参加校园陶艺夏令营,与学生互动玩陶,让学生真切感受陶泥的魅力。她在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动物陶塑技法要点和创作思维的同时,还鼓励徒弟多看书提升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何惠娟说:“如今,做动物陶塑的陶艺家并不多,但我非常乐意把自己所会的知识教给下一代,让这门技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知识链接:

  石湾公仔,即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时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时期,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逐步分支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2006年,石湾公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坚守陶塑35年,终成国家级大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