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本由陈寅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文之大者
文之大者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的大名,喜欢文史的人,尤其有一点深入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位大家一生的治学之丰富,著作之丰瞻,都可以在中国近代文史界中,立的下响当当的威名。从一些典故里,这位大家甚至可以封神。不过,那些名人轶事可能无迹可考,有传说的性质,只以事实而论,那也的的确确是大神级别。 且看本书勒口简介:陈寅恪(1890-1969)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所以,这是真正的大师。名副其实,不是后辈为了高推前人达到某些目的的广告宣传,这是实事求是。我本人虽然爱好文史,早知道陈先生的大名,可是却真的不曾读过他的什么著作,这也是一种遗憾。倒是他的轶事文章,看了不少。有一篇说陈寅恪记忆力惊人,他看书极多,然而还能记住某个细节局部的关键之点。说是有一个外国学者打听中国文史研究者谁最博学多识,有人说了陈寅恪。后来这位学者在一个机缘下得与陈寅恪探讨学术问题,陈寅恪的引述居然可以精确到某书某页某段,令外国学者惊讶叹服,感佩莫名。 这则轶事的真实性,就可以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本书中得到证实。本书上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共从六个方面对隋唐制度做了解析研究,加上叙论、附论予以补充。这六个方面包括: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非常全面地概括了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各方面。这里面的考证繁复,引用各类书籍极其之多。比如礼仪中引述之书就包括:《新唐书》《欧阳文忠公集》《落帆楼文集》《资治通鉴》《隋书》《魏书》《北史》《隋志》《旧唐书》《南史》《文选》《三国志》《晋书》等等。 这么多书籍中的某个节点都要环环相扣然后证明某个结论,没有付出极大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必须在通读各书的基础上,然后掌握其中的要点,贯通文意,方能对自己的观点施加、引用,信手拈来。本书繁复,细枝末节上的精彩自然无限,得出的结论也给人启发。比如中国文化的传承源流一直掌握在政治权力接续者手里,也就是和政权相伴随的。但是,如果社会政治分崩离析,门阀氏族就会承担社会文脉的流传、教化功能。所以,中国数千年来文史繁荣昌盛,根脉不断,就是因为这种国和家的转换体系互相作用有关。 在下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对李唐统治者的民族身份进行了探讨。中国虽然称为华夏民族,但是这种称呼是泛泛的,其实是各民族各人种的混合基因形成的,并不是单一的民族成分。可能在上古传说里,黄帝战胜蚩尤,蚩尤后裔就融入了炎黄子孙的队伍中。以后之世界皆然。 读书,读复杂的艰深的书,总能给人一些新的看点、观点,开拓人的视界、胸宇。读了此部,感觉尤其深刻。 2022年7月13日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二):墨写历史,了解不一样的隋唐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是家族的事业?父亲的向往?更多的还是自身坚韧的意志,还有那行万里路的决心吧。 话说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现代史学家中,我还是更喜欢陈寅恪先生对唐史的研究。不可否认,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富盛名的国学大师,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他一生追求独立的精神,恪守自己的清高与骨气,深深地吸引了我。
先生画像
这次也是静下心来,读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至于为什么选这版来读呢?当然是因为这版更为专业,特邀审稿专家审阅,精编严校,修订了多处纰漏,才有了此白金典藏版。
海报
关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总共分为了八个章节。第二章《礼仪》我认为是精华所在。“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广泛又深远的影响。“礼”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定俗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制度规则,起到了约束社会成员、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节选
但凡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西周时期是礼文化的成型期,春秋战国是礼文化的变革期也是礼文化迅猛发展的时期。隋唐制定了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隋礼,唐代礼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读懂此章的《礼仪》便对后面的《职官》、《刑律》、《音律》奠定了基础,这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我们讲究先礼后兵,《兵制》也可以单独拎出来读一期。在这一方面,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创造性的提出了“前后期”,可谓是相当细节了。大部分的史学家都认为隋唐的兵制沿袭西魏北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则是仍源于北齐,想法和大胆,也加以佐证。之后便是《财政》与《附论》,那就留给书前的读者自己去感悟吧,不在此赘述。
节选
关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总共就分为了上中下篇。其中一些情节相信读者们不会感到陌生。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当然排除魔改剧。“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寅恪先生将唐的都城建制与政治革命结合在一起看,的确是一个好的思路。
对于初学者来说,读此书还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学生青少年,陈寅恪先生墨写历史,难怪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三):六镇之乱无疑又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点
这是真正大学问家的著作,值得你静心沉气阅读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中,钱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最为著名,除此之外,像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的顾颉刚,像写就《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他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如果论博古通今、才学汪洋,我想,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尤其是对历史的考据,他不是单纯地人云亦云,或者妄自揣测,而是以博古通今的大才,对历史做了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的分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他的考证都不像是书生的单一解说,而更多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学术。在汉唐历史上,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自1944年出版之后就成为了历史学家们研究的范本。书并不厚,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陈寅恪先生上课的讲义,如果你读一下,你会发现,对待这段隋唐历史的讲解,陈寅恪先生抓其主脉,梳理清晰诛仙,在隋唐史的研究和理解中,更类似于入门级的读物,虽然对于现代的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而言,已经是有点难度了,但是无疑对历史观的拓展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由新知三联书店在2022年出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之前大学读的书籍在编排上有些不同,这本书依然是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和财政六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对待相应的内容时,则重新整理了陈寅恪先生在讲解时的一些内容,同时还收录了新知识以及研究出来的一些全新的历史观点。在编排的时候,增加了诸多方面的源流和考证,并且着眼与辨析史料,增加了史评。80年代睡虎地秦简的发现,甚至把之前很多学者深信不疑的研究内容全盘推翻,在这些方面,这本书的选择比较有眼光,修正了部分的内容和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观点进行比对。
对隋唐历史的研究,陈寅恪先生无疑是专家中的专家,学者中的学者,教授中的教授,因此人家评价:“自北朝末乃迄晚唐,三百年之史事,陈氏论之,事事有考,句句有证”。这句话不是空谈,在读隋代历史的时候,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三百年王朝的基业考究,以武川的根基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武川是北魏的边镇,而在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六镇之乱无疑又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点。燎原之势之所以可以侵扰中原,是因为孝文帝的改革,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六镇与洛阳的南北对立、胡化和汉化的彼此对抗,才是六镇之乱真正意义爆发的源头。
宇文泰的北周实力不强,但是最终却吞并了北齐,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分析中,陈寅恪认为“就其割据之土依附古昔,称为汉化发源之地,不复以山东江左为汉化之中心也。”这就是“关中本位政策”。在读书的时候,倒是很少关注到血缘与地缘之间究竟是怎么关联,而陈寅恪的历史视角非常出色,“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之教化为汉抑为胡而定之确证”,他从李氏皇族开始探寻,追溯陇西李氏的根源,这时候的胡汉交错,才是历史的根源本在。
“关中本位政策”在唐帝国的建立之后,基本成为了一个国策经营的重点,长安是安抚帝国的核心,内重而外轻,整个历史和帝国的根基就此确定下来。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正在着眼与这一点,把宪宗之后宦官的专权和党争给了定论,玄武门兵变时,军力的排布,兵阵的调度,在此刻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了解说,正是这大历史观的不断延续,牛李党争也成为了内廷和外臣之间争斗的“镜像”,宣宗时期则由内廷和宦官并立,外廷肱股大臣与宦官遂成死敌。白马驿的血战再次让朝臣被杀,而宦官又为朱温所诛灭,这些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演绎,都有一个核心的位置所在。
大历史观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而
秦汉和隋唐的制度又特别相像,陈寅恪讲课的时候多是如此,抓大放小,从最根本的内容开始,让汉和唐制度和秦隋的制度进行比较和对比,以此来写就的历史,有主线又有格局,确实不愧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