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本由陈寅恪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选点评:
●前面的导读挺有用的
●清晰明确、考据详尽,没有想象中艰涩
●「吐蕃虽舆高丽不接土壤,而二者间之连环关系,实影响于中夏数百年国运之隆替。」
●大师的手笔。本书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关陇本位;然后介绍山东旧族与进士集团的党争;最后介绍唐周边的异族政权。
●黄永年能想到去查考隋文帝至唐高宗时的显贵功臣宰相的出身郡望,征引文献如此繁密的陈寅恪难道疏忽了?就黄得到的关陇人比例而言亦自不低,硬驳陈的观点似太牵强。 本书薄薄一册,完全是分分钟交你怎么用文献的教科书。
●论寒门高士之不存
●讀完也是當作對隋唐制度淵源略稿的回憶了。
●按需。
●读大学时候囫囵看过一遍,这两天又翻出来囫囵看了一过。真。有眼光 虽说 新进士与山东旧族,关陇集团的政争是按着魏晋士族寒族的思路往下续 但是写得好看( ⊙ o ⊙ )!南衙北司的梳理也写得好 陈寅恪开脑洞特别一本正经 要是按照这个体例写个小说肯定特有意思
●的确是一“稿”。上篇考证比较精彩,论述较深刻(当然不足之处仍然有);中篇过多不必要的考证,有些地方在绕圈子,并且论述的较多是历史现象,没有真正碰及背后的历史时代特征,考证史学的缺陷显示了不少;下篇不少地方很有启发,只是论述太简略。当然,仍然是史学名著,把中国史学提升了很大档次,为中国中古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国人迷信大师还要到什么时候!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偶得蓬莱阁
去图书馆借书在门口桌子上随意摆着这本书,一瞥出于敏感词的"唐代"入眼,定睛一看陈寅恪大师撰、唐振常老师导读,仅管这本书已被图书馆印上"污损"两大字,那也要借来拜读,应该是必须读,万一哪一天这书被tag上报损二字那多可惜。
书不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竖版繁体字。唐老师写的此书学习笔记实在太棒了,拍下来学习学习。看到正文里的寅恪案时都会一心动。
挺好的书,推荐!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二):中古世族与科举新贵
关于世族与(通过科举入仕)新生阶层的德性优劣,陈寅恪先生考证的很详尽了。前者接受过严格的学风、礼仪、政治德性的熏陶与训练,其政治取向与道德伦理是审慎与保守的,他们敬畏传统、治学严谨,拥有特定的交际与婚姻范围;而后者轻浮、浪漫,透漏着官僚帝国体系中机会主义的味道,他们寒窗苦读,背负着家族的投资与期望,在朝廷的智力测验中,如果能够获得较好的名次,则能够给予家族最贵重的回馈。他们喜好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利益网络。当自己仕途失意时,却又能利用佛、道的思想资源,消解这种挫败感。他们性格洒脱、喜好酒色(所谓真情流露)。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强大的路径依赖,其“福祉”泽被后世。
很不幸,中唐以降的政治格局与阶层流动基本被后者所垄断。(历史记住的是李太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韩愈、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这些人,晚唐后全是后者的天下)由于书写历史的话语权为科举产生的文官集团所垄断,经过他们“春秋笔法”缘饰过的历史文本,使得前者成为阻碍历史潮流的反面人物,他们被边缘化、妖魔化,是社会不公、垄断社会资源、阻碍寒门庶民涌入政治结构高层的始作俑者!
再次感叹陈寅恪先生的考据艺术与政治洞察力,史学造诣与学术意义比那些同时代、当代只埋首故纸堆的“工匠”高出多少。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三):史料运用的典范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和“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在“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陈寅恪首先考察了李唐的门望问题,通过对不同史料的排列、对比和分析,考察出李唐应出自赵郡李氏而不是陇西李氏,由此推出其最著名的“关中本位政策”理论,并分析了关中本位政策的起源、衰落和破坏,并论述了相关的胡汉之分、科举制的兴起缘由,得出最终的结论“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
在“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中,陈寅恪分别论述了唐代北军在历次权力变更中的重要作用,唐代皇室嫡长子继承制遇到的挑战,科举制导致的山东士族和新兴阶级间的冲突、牛李党争、宦官专权等问题,重点论述了牛李党争之代表阶级及其背后宦官的影子,“外朝士大夫朋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派之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如“阉寺已起族类之自觉,一致对外”则党争消失,当外朝士大夫最终利用藩镇的力量诛除宦官时,则唐王朝最终毁灭。
在“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中,陈寅恪分别讨论了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以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外族之盛衰,并非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与中原王朝强盛与否相关,而是取决于其周边民族的竞争以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其各相连民族的兴衰往往带来连锁反应。此外,唐朝定都关中,则稳定西北疆域稳定为其首要目标,故其必须固守四镇,压制吐蕃,而对东北地区则无法尽全力来统治。吐蕃、回纥以及南诏的兴衰,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唐王朝的命运。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向我们完美展示了史学大师如何通过详尽分析史料和严谨逻辑推理得出精彩的结论,大师之功力令我等叹为观止,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之榜样。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四):读后感
21年已读55 上篇 李唐统治阶级的来源,论证唐渊源于夷狄,乃是由于西魏宇文泰施行关中本位政策,而关中乃是胡化地区影响较深之地,若以母系血缘论,李唐无疑是胡夷混杂。 隋唐继宇文泰施行关中本位政策,重西北边防,多向西北扩展,及用关中地区人士,而歧视其他地区人士。直到武曌代李唐,为了其异于李唐,摆脱旧贵族,改变关中本位政策,采用科举取士,建立新贵族,为竖立新的统治阶级而科举重进士,轻明经(这也是造成日后宪宗时牛李党争的根源),进士课重诗赋,明经课由于重经术,乃是旧贵族之家族学术传承及门风所系,所以轻视明经,而重进士(日后德宗以后宰相也是从翰林学士进士课选),直到玄宗彻底废弃关中本位政策。 安史之乱,虽然失败,但河朔三镇皆安禄山、史思明部将继其节度使也大都是胡人出身,可见其地早已胡化至深。因此,由此推之,李林甫让安禄山任河北节度使是为了稳定河北,乃政治上的不得不为之。 中篇 论李唐中央革命和地方革命 中央革命的成功在于中央政命出于一人,君主之处乃政治剧变之所系,而唐朝京城在城北,姑北门禁军之首,乃中央革命成功之所系。例如太宗玄武门之变,玄宗政变。 由于上文已说玄宗废除关中本位政策,重科举,重视进士科,轻明经科,而新贵族从进士科选举而出,而多寒族。旧贵族,鄙视那些新贵族的浮华以及浅薄,遂旧贵族与新贵族之间产生矛盾,以致宪宗时愈演愈烈。 而废除关中本位后造成的影响,外廷士大夫阶级于皇室不再是同一阶级,而是相互迥异之阶级,从而有了阉侍阶级的余地,导致玄宗后,阉侍权力膨胀,而阉侍权力膨胀也是原由黄帝以阉侍来对抗外廷士大夫阶级,以至于宪宗以后皇帝的废立系于阉侍手中。 下篇论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唐代武力也并不是像史书中多么强大,为“强大”原因是“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弱有以致中国武力攻取之道”例如,突厥的平定,乃系突厥内部动乱,又加之天灾,又回纥部落兴起,导致其突厥衰落。 而吐蕃一直为害唐朝,而唐朝也没有实力彻底打败吐蕃,以致于唐朝政策重西北,而轻东北。 而东北高句丽,距离关中过远,而东北天气只适合于速战速决,从隋炀帝征就没成功,又加之,太宗贞观倾全国之兵北征失败。高宗朝由于新罗、百济之形式,加之,高句丽的内乱,得以成功,但西北吐蕃炽盛,西北危急,而西北乃唐朝边防重地之所系,不得不放弃高句丽,对东北采取消极退守政策。 综之,可见外患乃对一个国家的内政影响之大,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