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本由陈寅恪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选点评:
●上中国古代史课读了《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真喜欢读这种带着文言底子的白话。学术上的启发性更不必说,光是读了序中提出的论点就已是大开眼界了,正文分析史料之详实,非专业人恐怕都会觉得枯燥。
●前几天还和人谈到这本书 大抵中古史中的政治制度 乃儒家政治之大成及谢幕 非自信不已者难述而论之 且言留之其人
●中国历史两条主线就是汉族和蛮族的反复博弈,以及汉族自身的内部演化~~
●非常值得研读!
●看了他的东西,就知道该如何读书
●每每略发飘的时候就读读陈先生,顿时就觉得脚踩到了坚实大地上还是赶紧踏实做人埋头苦干勤奋治学吧... 喂那个要刷GRE的你是肿么一回事啊!
●大师的论点掷地有声,论据信手拈来,论证举重若轻,虽说有些话主观性好强。。。总觉着大师如果在当代,会是一个八卦又毒舌的学术宅男_(:з」∠)_
●因为这本书,我直接选择了现在的专业。男神我爱你啊啊啊啊啊啊啊,从财权讲政治实在是太帅了!!!!
●毋庸置疑的精彩与深邃。
●虽然书中部分结论已被后学史家驳正,但开创之功,于斯为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当定理成为公理
按照谱系,自己也算陈先生的徒子徒孙,但是一点成就都没有,所以从来不敢宣扬。当时读这本大名鼎鼎的巨著,觉得处处都是熟悉的面孔,到后来终于恍然大悟:陈先生的观点太有名了,几乎每天都被人提起,都成为历史学的公理了!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二):读的头疼的书
简介写的太简单了
这本书我读的头疼,不仅语言文字上,就在排版上看的也不舒服。书中探讨的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是比较有意思的,同时关于关陇贵族的探讨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恐怖的是考研竟然考了这部历史著作,问题在于它的地位在于什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三):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86 立本善于图画.
162 财政甚为重要.
198 李唐之胡化。
202 武则天为其统治而对传统的巨大变革。
215 安史为互市郎,能领导多族番人.
330 周边各族的强弱对唐王朝兴衰同样有重要影响。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四):陈先生的书
这样的书,读一遍:嗯,有见地!读二遍:有见地,不过也不过如此!再读:无话可说……再读:越发的感到沉重和不能理解……之后是不是有更多的感受,不知道,总之,单纯的当一部学术专著去读,二遍即可,但是想要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恐怕三五遍是不够的。
这样的书,读一遍:嗯,有见地!读二遍:有见地,不过也不过如此!再读:无话可说……再读:越发的感到沉重和不能理解……之后是不是有更多的感受,不知道,总之,单纯的当一部学术专著去读,二遍即可,但是想要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恐怕三五遍是不够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五):好书
我们对历史往往有一种肤浅的,成为定式的理解。最显著的就比如“大唐盛世”和“丝绸之路”,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化自信和荣耀的资本,但是陈寅恪先生以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细节刷新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唐一代可谓内忧外患,内部争权宫斗,太子废立,宦官矫诏篡权,极为不稳定,关陇门阀与藩镇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促成安史之乱,后期牛李党争及阉寺祸乱,大唐之外高丽、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夷狄此起彼伏。最后内外夹攻之下,唐王朝倒台。所谓丝绸之路,好多时候也是以丝绸换和平,为保证边疆安稳,倾其所有贿赂收买回纥,和嫁公主到吐蕃一样。 所以,并没有一个平等的现代国际关系与自由贸易,所谓盛世,和现在一样,无非就是体量大。而王朝的内外矛盾解决不了,二十几史直到现在,都是此起彼伏的重复,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国美的范景中教授说,八十年代读了《柳如是别传》,叹为观止,明白学问文章之大境界。我今天读了这本,也再也不敢说自己是搞学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