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第三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拾黎”实践队的队员们带队到实地进行采访,听队长说,当地的人非常的热情,调研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也感到高兴起来,因此我鼓足干劲,开始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为我们实践队做一些贡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李创国教授提到,黎话源于闽南语,融合了古北方官话、古俚语、吴语和粤语等语言,研究黎话有利于我们学习古汉语,也能更好的保护粤西地域的母语。张倡玮教授针对黎话的入声舒化现象展开了相关调查。他提到,水东黎话已经有93个入声字脱落了塞音韵尾实现了舒化,未来入声将继续舒化。西南大学杨永康教授针对黎话的儿语词,得出了儿语词具有重叠、音调高化、变调构词等特点。由于其它方言的流入,普通话的普及和社会人员的流动,黎话的使用环境收到冲击,身为当地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我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黎话是粤西电白多地乡镇的方言,具有很多优势,例如便于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形象易于理解,还有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只有用心研究该语言的语言特色、词汇特点、日常使用,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巩固粤西多元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