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享受人生的贪念是美德
罗素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结合举例子来论述了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为何不幸福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幸福。不幸福的原因:自身忧郁性格带来的优越感,大多是享受着忧郁的文人艺术家;将成功看作人生唯一重要目的而努力竞争,比如时下流行的“内卷”一词也是这个意思;各种不理性且有害的情绪,比如烦闷、恐惧、过于兴奋、嫉妒以及各种自溺的形式,都会导致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以及畏惧面对外界舆论,都会导致不幸福,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内心是矛盾且撕扯的,不似古希腊人那样内心和谐安宁,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冲突的、缺少联络。那么由此推理可得出如何才能幸福:为了避免自我沉溺即以自我为中心,我们需要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即开发各种兴致以及建立与旁人之间的情爱,通过工作以及各种闲情逸致来消磨时光并从中获得各种乐趣。除了努力实现目标,也要懂得适当的放弃,即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要过多关注,而无法改变的就不要强求,运用理性解决非理性的且有害的各种情绪,由此才可获得内心的安宁平静、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可获得幸福。幸福并不可耻,而是生活的终极目的。“享受人生的贪念是美德。”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坚定一些信念,不要左右摇摆
罗素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人类如何找到幸福,幸福和不幸都是一体两面,都可以启发我们。多读几遍,以理解和行动代替记忆和背诵,达到可以把书扔掉的境界。知识要实践要内化。 21.2.6下午。 人生绝不可以时常摇摆不定,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原则:即对于自己在清醒理智时做出的判断和决定坚决拥护,避免在软弱混沌时更改它们。 我们对合理的信念必须坚定,对于不合理的信念要坚决反对,不允许他们侵入而不消灭,并把他们连根拔起,审视一番,扔到一旁。 这坚定了我的信念,从学哲学以来我的头脑中就时常对我所做的一切予以怀疑,对我的“合理信念”——健身,阅读学习——我时常予以不必要怀疑,痛苦的同时还引以为豪,还自以为是哲学的好门徒。
其实我是做了“哲学”的奴隶,忘记了当初学哲学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忘记了人需要一些信念作为不可动摇的固定的基础,对一件事物的确定莫过于实践,在人生中通过实践确定的信念,已经是最高标准的确定了。而抽象意义上的“绝对正确”,根本不值得考虑。
其实我本身就有了一些固定基础。不过那些都是来自我的生活环境,它们一遍一遍被生活确定。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幸福就是专注于当下,不忧虑未来
看了黄峥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有一篇是罗素的《幸福之路》,遂买了这本书来看。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最近这一年来的输入和感悟非常贴近,用查理芒格的话说,确实是「I have nothing to add」
有点意外的是,这些观点并不过时,一百多年前西方世界的人们,情绪状态竟和我们当前那么的相似…
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大概是这两点:
1、专注的做好眼下的事,而不是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比如「不在睡觉的时候浮想联翩」,比如「应当集中精神和时间去彻底思索让你心慌意乱的事」。罗素也说到——
* 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培养这么一幅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这是罗素的精神纪律
* 对于无论何种的恐惧的正当办法,是集中精神,合理地、镇静地把恐惧想一个彻底,直到你和它完全熟悉为止。
* 一个人工作完了能把它遗忘,直到下一天重新开始再想起,那么他的工作,一定远胜于在休息时间念念不忘地操心着的工作
2、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应该把探索自己的兴趣,拓宽至探索外在。比如「演讲的时候应该以分享者的心态,而不是在在意自己讲不好会怎么样」,比如「要休假就好好休假,公司离开你照样能转」。罗素也说到——
* 有一个办法可以消除多数的烦恼,就是明白那些你操心的事根本无关重要。比如演讲,慌张的心虚使我讲的很坏,后来我发觉,越是不在乎讲的好与坏,我越是讲的不坏。
* 神经衰败的前兆之一,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重要无比,一休息就要闯祸
* 我们在整个的人类活动是那么渺小,世界上有多少事情丝毫不受我们所作所为的影响
* 自我中心的激情最大弊病之一,是它让生活变得单调,对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幸福的人,生活是客观的,有着广大的兴趣
2021年7月 于杭州西湖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幸福之路》摘抄和碎碎念。
《幸福之路》比关于人生的鸡汤文要深刻许多,并非说教,是通过有逻辑的推理将观点阐述,虽然有些地方晦涩,但是总体较通俗。书里有些地出现的错别字较多,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买了盗版书。只是觉得如果能避免其中不幸福的原因之一二,人生便少了许多烦恼;而拥有幸福原因之一二,人生便也充满幸福。
上篇:不幸福的原因。
一、什么是人不快乐。
约束在适当的范围内的权势,可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它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祸了,不是闯在外表,就是闯在内心。(不要过分追求权势,更不能将权势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
二、浪漫底克的忧郁。
唯其因为人生有限,人生的乐趣才永远显得新鲜。
三、竞争。
四、烦闷与兴奋。
五、疲劳。
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培养这么一副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当你需要把一个困难的或令人愁虑的问题下一决断时,全部的材料一到手,就立刻运用你最好的思想去应付并且决定;决定之后,除非再有新事发现,再勿重新考虑。迟疑不决最是折磨人,也最是无益。
六、嫉妒。
1.照理他应该在自己的所有中寻快乐,他反而在别人的所有中找痛苦。
2.用“比较”的观念去思想,是一个致人死命的习惯。遇到什么愉快的事情,我们应当充分的享受,切勿停下来去想:比起别人可能遇到的欢娱时我的一份就并不愉快了。
3.享受你手头的欢娱,做你应当做的事,勿把你所幻想的——也许是完全错误的——比你更幸运的人来和自己比较:这样你才能摆脱嫉妒。
七、犯罪意识。
八、被虐狂。
组阻止被虐狂出现的四条格言:
1.记住你的动机并不常常像你意想中的那么舍己达人。
2.切勿把你自己的价值估得太高。
3.切勿期望人家对你的注意,像你注意自己一样关切。
4.勿以为多数的人在密切留神你,以致有何特殊的欲望要来迫害你。
九、畏惧舆论。
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不使我作呕的,
是斐赛利:他又是回教徒又是犹太人,
那么亲爱的基督徒,你们又将如何?——勃莱克
(这就是,虽然大家都不喜欢,但是我喜欢,你能拿我怎么办?)
下篇:幸福的原因
十、快乐还可能么?
我们不难找到一些毫不荒诞之事,只要对这种事情真正感到兴趣,一个人在闲暇时就心有所归,不再觉得生活空虚了。
十一、兴致。
一个人感有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拨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固然,生命太短促,不能对事事都感兴趣,但感到兴趣的事情总是多多益善,以便填补我们的日子,
十二、情爱。
十三、家庭。
十四、工作。
十五、闲情。
十六、努力与舍弃。
十七、幸福的人。
(太困了。后面的没很大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