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幸福之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12 00: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幸福之路读后感100字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伯特兰·罗素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真诚推荐

  我真诚地向诸位有时觉得不快乐的朋友们推荐罗素的《幸福之路》。 关于唯物与唯心的争论,现实与理想的割裂是许多人内心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从未有过不幸的感觉,那么恭喜你,但我仍然持有疑问,未来的你是否仍然可以像现在一样顺风顺水保持快乐? 对于感觉到不幸的人来说,我们会选择许多的方式来拯救自己,来舒缓自己的这些不开心,但事实上这些东西总是让我们难以真的信服,从而中断了我们调整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机械论者,认为人不过就是许多分子所组成的一个机器,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为激素所控制的,但药物的帮助仍然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宿命者,你会去追求八字玄学,然而八字上许多逻辑不通,你难以从统计学上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若是你想从宗教当中得到解释得到解脱,你仍然会为自己的私欲和宗教教义之间的冲突而迷惑。 关于生活的痛苦和虚妄,已经有许多的古圣先贤总结出了一套适应于他们自己的理论,也有许多的科学研究来证实这些虚妄,并且提出一些所谓的方法来解决人心中的不幸。前者如叔本华让人感觉到的更多是痛苦和无能为力,更为消极;而后者如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如自卑与超越,一开始带着治疗治愈的目的,让人不够幸福。 与舒本华的避免痛苦不同,罗素的这本幸福之路在一开始讨论了人不幸福的原因,随后用比较积极的态度,探讨了如何去追求幸福。 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论证,有的只是简单的讨论和清晰的结论。"清晰的头脑可以融会贯通的,把握最深刻的道理,并把它深入浅出的呈现给所有人,而不是少数幸运儿。"人生痛苦本质的虚无感,竞争,无聊,疲劳,嫉妒,罪恶,受害妄想,舆论恐惧,这些都是让人不幸的原因。而幸福的奥秘也可以简单概括,就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的友善,而不是敌意。减少对于自我的沉溺,将我们的目光兴趣转向外界,而非自我感受这件事本身,满足和幸福自会产生。 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适度的努力与放弃,他给我们的,是清空头脑毒害的理论基础。 人这么短短一辈子,将目标定为幸福,应该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2021年5月10日,于上岛咖啡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幸福之路》|我今后不再被法式浪漫所吸引

友方评论员:麦尔苏穆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LIT.CAVE编辑部

我们会在每周一发布近期出版的书单,向读者征集评论,并在周日集结推送,本文为读者投稿的图书评论,仅授权「文穴」发布,不代表平台立场。

《幸福之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作者:伯特兰·罗素

「进入世界,做一个海盗也好,做一个婆罗洲上的王也好,做一个苏俄的劳动者也好;去过一种生活,使低级的生理需求几乎占去你全部的精力。我并不把这种行动路线推荐给每个人,我只介绍给那般因生活需求太容易满足而觉得苦恼的人。我相信,这样的生活经过了几年之后,一个人会觉得写作的冲动再也按捺不住,那时,他的写作一定不致在他心目中显得虚空了。」

开头引书中这一段话是因它的威力之足,我想在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而言,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讲,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观点,也绝不一定被说服,更甚会生出一些不合理的愤懑来,很想拿出些言语来对付其说教。

我想起了一段我身上有趣的事情:在一堂大学课堂进行中,那位老师发表了一种观点,原话我已早忘了,而引起我愤懑情绪的则是那种观点的大意,即年轻人得抑郁症是毫无厘头的,不过是哲学类书籍看的太早,追忙于内省而忘掉生活之故。作为当时的我看来,我所接受到的大多信念是年轻人要多读书,多思考,哲思之念使人明智,所以自然和此信念碰撞而心生愤懑。

因此更加庆幸这本书的出现于我的生命里,它的一众观念倒没有将抑郁症的年轻人和哲学书籍联系起来,可它也摆明了自己的论点:内省是好的,而不能过于自我,人之大半还是要放在对外在诸如引起兴致和招致挫折的事件上的关注,痛苦反倒因了你的关注而加深了它的威力,不自信缘于你对挫折之事单以自己的角度苦思冥想。

作者在书中引了无数次「精神分析」这个心理学流派所阐述的观点来加以叙述。了解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所提倡的观念是很「神秘学」的味道,那种感觉有点像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学说,在这个时代够不上科学的观念总是命运多舛,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似曾一度为主流的儒学般流传并不断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于我们可以在很多中外的小说名著中都看到「精神分析」的影子。作者所做的并不是为这个学派打广告,而是驳斥。

我须承认,尽管他是大作家,对于开篇的论述我是不接受的,因为精神分析的观念在此前我是不加选择地认同。可是,奇怪事情就是这180页的小书,竟让我想要摈弃所读大量关于精神分析的观点。

为什么会被这样说服,大概是他的所言的幸福学说是常人可以做到的,那是一种可以看为逻辑化的充满理性的幸福学说,他并不针对于某种人群而发出会令那种人群惊艳深人发醒的趣文,也非贵族阶级用以掌控工人而富有煽动性的宣言,他严谨的将书分为幸福「底因子」与不幸「底因子」两部分来展开论述,其中不乏晦涩难懂之处需要网络搜索一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但若理解,便接近顿悟。其中在「不幸底因子」那一板块中有一章名为《浪漫底克的忧郁》更引我深思,忍不住要在这里增加些余缀。

看浪漫和忧郁,免不了想到一样东西,那就是深情。此皆为贵族式的优雅,因为原始人眼里大半是猎物,纯粹农民眼里大半吃食,此等人群免不了生存上的苦难,却也因与自然互动,脚踏天地之故极少能挂上「浪漫的忧郁」。

而这种浪漫的忧郁打着深情的幌子的深处,是因将注意力过度放在了自己的内心而失去了对廉价生活中幸福的关注,那廉价意味着更少的文明,更少的道德责任和更多的自然。

所以为了幸福,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上,一切经过积累而终富有建设性的活动,以那工作与人际的充实代替忧郁的深情。

我想今后大概慢慢的就不会再被一些法国式的经典印象所吸引:一名坐落于咖啡厅角落的长发女子,一只手臂顶在桌上的一本深蓝色书皮上同时撑起她侧耳着的颜面,另一只手夹着细长的香烟缓缓送入嘴中,满怀着深情的忧郁向着镜头优雅的吐出眼圈。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译者序| 在追寻幸福的路上遇见

  

文| 黄菡

幸福之路暂无评分(英)伯特兰·罗素 / 202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即便是寻常生活,其中的许多问题也难以说清道明。有的是因为被明确限制,比如某些宗教、种族、群体权利议题;有的是源于文化传统或集体无意识的回避而不愿说,比如衰老、死亡;还有的则不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经年累月、随时随地被谈论着,但是从哲人到凡夫,却都依然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一说便错,比如爱情,比如幸福。

这类问题往往开始得很简单——我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但它经常发展到很复杂——幸福究竟是什么?好比一个男孩只想知道怎样能找到女朋友,希望有个人简洁地告诉他,面对喜欢的女孩,第一句话该怎么说,可一大群人非要来跟他聊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男孩说:“不用聊那么多,我就喜欢好看的。”这时就有人教导他了:“好看的未必适合你,你觉得好看的未必真的好看,还有更重要的,你未必真的喜欢好看的……”

在追求幸福感的时候,不少人把着力点放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上,大约认为幸福感就是满足感的叠加。而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经历负面感受的时候,他们迫不及待地消愁解闷,恨心理学不能变出一百种立竿见影的“百忧解”,大约认为消除烦恼与获得或提升幸福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获得或提升幸福感的技术要领是什么?财务自由、品质生活、身体管理、亲密关系、虔诚信仰、和谐社会、阳光心态、佛系、低欲望、断舍离,等等,不胜枚举。确实各有各的道理,但哪一种都不能包治百病。幸福之路枝横蔓纵,不一而足,探寻之旅由来已久,去程亦长。赫拉利说:“人类未来的第二大议题,可能就是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见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第26 页)

先贤们在探寻幸福的路上从未静候“未来”,罗素也没有,他在九十年前出版了《幸福之路》。以罗素的聪慧、思想成就乃至人生诸多侧面而论,他无疑是人中翘楚,其卓越在我看来甚至有可能成为个人幸福的障碍。他有一本与牛顿名著《数学原理》同名的著作,堪称二十世纪的伟大著作之一,但也可能是有史以来读者最少的著作,他自己曾说:“据我所知只有六个人通读了本书的后面部分。”这样的曲高和寡难免让人担忧会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封闭孤绝。写完数学书,罗素做了分析哲学创始人。因为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可知他的《西方哲学史》可能是最好读的西方哲学史。也许无论数学还是技术哲学,都会让人觉得他活在烟火之外,难与共话世俗生活,但罗素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一战”期间,他是激烈的反战活动家,两次被判违法,还坐了几个月监狱;他关注政治与社会变革,曾去苏联考察;他思考个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就道德、伦理、教育、婚姻家庭等主题的写作与演讲与大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年少时敏感抑郁,一生中充满激情,从不曾停止过对浪漫爱情和理想婚姻的追求。罗素九十七岁离世,至今仍有超过六十部作品在印行。他对于生命的总结是:“我觉得生命值得一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再活一次。” (见彼得·沃森:《20 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张凤、杨阳译,译林出版社,2019,第145—150 页)

直到此时此刻,“幸福”仍然是我说不清的问题,但我模糊地感觉到,在给定了客观条件之后,“幸福感”的高低正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智慧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罗素本人及其一生为其幸福建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做了最好的背书。

《幸福之路》肯定不像《数学原理》,也不像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而是更像一位伟大哲人的幸福生活手册。它绕开了宏大、体系、玄思、抽象,直接反思生活中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具体生活建议。罗素的处方未必全面,其中观点也未必全是原创或独创,但它胜在两个方面:一是罗素表达得更为智慧与精致。有人对罗素的清晰、坦率和诚恳不以为然,甚至视之为简单幼稚,认为既然简单便必定会牺牲微妙与精准,必定有失缜密与深刻。殊不知,“清醒的头脑可以融会贯通地把握最深刻的道理,并把它深入浅出地呈现给所有人,而不是极少数幸运儿”(引自A.C. 格雷林为劳特利奇版《幸福之路》所作的序言)相反,许多高深不过是故作姿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罗素的作品让人感觉平实无华、浅显易懂,是因为他自己思想清晰、心智灵动、表达透彻并满含率真的善意。二是罗素给每个观点都提供了真实的人性经验的支撑,许多经验还是来自他自身的痛苦经历,读来便格外容易被触动,感同身受。如果你接受这些建议并把它们真正用起来的话,还将获赠一个哲学家附送的增值功能,即帮助你从正确的角度来看生活、看世界。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听过”还不是“真知”,知行合一才是真知。仅仅“听过”当然不足以让你“过好”,幸福不是“听来”的,是要行动“做出来”的。而同时,“过得好不好”也是个主观性问题,有些道理会改变你的人生态度,让你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是好还是不好。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二十岁时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开始思考和追寻幸福,四十岁时我开设以幸福为主题的讲座,从关注心理健康的角度讨论幸福。回过头来,今天再读《幸福之路》,依然深以为是,真知灼见难出其右,堪称经典。所以我愿意将哲人的生活智慧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说出去,以期更多些人在追寻幸福的路上遇见。

幸福之路暂无评分(英)伯特兰·罗素 / 202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忘掉自己,向外追寻。

  

以下不加说明的引用,为本书中的原句。

“过于强大的自我一座监狱,想要充分享受世界就得逃出这监狱。”

“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

这两句话,第一句说明了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即过于强大的自我。第二句则指出了幸福的奥秘。

忘掉自己,向外追寻,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主线,当然也就是幸福的根本道理。

我写书评,也就不梳理太多内容了,只谈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一、罗素认为忍受或多或少的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

“我并不是说单调本身有什么好处,我只是说某些美好的东西离了一定程度的单调是不可能的。”

罗素所说的美好的东西,包括诗歌,艺术,文学等方面。在罗素看来,这些东西是与自然紧密联系的,人本就是自然之子。他提到,莎士比亚的抒情诗难以超越,因为它们充满了两岁男孩拥抱青草时所感到的同样的幸福。

他坦诚的说,“我不喜欢故弄玄虚的语言,但离开这些文学性胜过科学性的句子,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意思。”

他并不是非要用比喻的意义来说,人是自然之子,但离开这种文学性大于科学性的表达,确实无法表达。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深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联系。

我们现代人越来越感受不到事物的来源。

我们用纸,却感受不到纸是经历了怎样的工序才到达我们手中。我们看书,却意识不到一本书经历了多少人之手才被生产出来,这里面又有着多少人的付出。

想想前现代的农民吧,他们吃的粮食是自己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他们家里的木制用具,是他看着村里的木匠做出来的;或许他们家的水是山上的山泉水?

这是海德格尔所谈到的,我们遗忘了存在。

我实在不知如何阐释人与自然的联系感,也就说到这了。

二、罗素反对自以为自己无私,反对虚假的传统道德向人们灌输人性难以企及的高度利他主义,他想要说服我们承认,人都是自私的,这并不可耻。

“即便是最高尚者,其绝大多数行为也有利己的动机,但这没什么令人遗憾之处,倘不如此,人类便无法生存。”

他辛辣,也略带诙谐的打趣到“一个只关心他人进餐而忘记自己吃饭是人定会饿死。当然他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与邪恶做斗争的力量而吃饭,但这样吃下去的食物能否消化是个需要怀疑的问题,因为这种动机刺激产生的唾液不够充分。因此,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口福吃饭,要比仅仅为了公众利益进食好得多。”

我深有感受,因为我曾也是那个自以为自己多么无私的圣人。

承认自己有自私并不难,也无需隐藏。要我自己说,我写书评是不是有自我表现的嫌疑?我承认,是的,要是没人看,我才没兴趣写这么多。但是重要的是不要仅以此为做事的动机,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无可厚非,但若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去做事情,那一定是抹灭了生活的乐趣。

三、罗素认为我们不必要过分谦虚。

“嫉妒与不必要的谦虚有很大关系。谦虚被认为是美德,但我很怀疑,过分谦虚是否称得上美德。”

罗素说,孔雀是一种性情温和的鸟类,因为每只孔雀都认为自己的尾巴是世界上最美的。

这里是在写得太好了,这个假想的思想实验太能说明问题了。

我对我确实值得肯定的地方,我绝对不会故作谦虚。当然,在遇到有比我在这个方面做得好的人,我是还是谦虚的。

我lol打得不错,我属于人群中少有的有阅读习惯的人,我对拥有罗素所说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要我说,我觉得我身上优点其实还挺多。

我绝对不会故作谦虚,强行谦虚,我觉得那很愚蠢。如果说自我评价(如自己评价自己温柔,冷静,平易近人等)还算有偏见,至少在事实方面,人绝对不要谦虚,做得可以就是可以,强行谦虚只会扼杀生命的活力,扼杀人向上的动力。

这不算自大,这是清晰的自我认识。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到,栀子花粗粗大大的,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栀子花说:“去,我就是要这么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管的着吗?”

尼采在书中的目录标题写,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还说,我的思想是我的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我的思想会在我死后被200年后的智慧的人所赞赏,为之激动。

尼采自己绝对算是他自己所说的超人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四、罗素认为幸福就是善

美德是从何而来的?高尚的品质又是从何而来的。

罗素认为美德和高尚的品质来源于我们对外界的某种兴趣,它让人率性的做出某种行动。

美德不是时时刻刻自我克制,时时刻刻思考自己这样做是否道德,而是因对外界的关注而产生的自发行为。

看到孩子落水,你本能的去救下他,这没什么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你对自己说“施以缓手是一种美德,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罗素说,如果你有后面那样的想法,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

我认为,道德可以培养,情操可以陶冶,可以通过阅读人文作品,看高质量的电影,多用同理心去感同身受……这些都是可以的。

人可以有变得更道德,更善良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想法。但绝对不是说做什么事情是道德的,我就一定要做。而是通过对别人的理解,对社会的关怀,让自己在遇到需要自己帮助的情况下会“情不自禁”的想要帮助别人。

不是发自内心,而是经过理性的利益考量的善意一点价值都没有。

我其实更喜欢当面的交谈,书信,或者是微信和qq的交流,这种交流都是经过理性考量后表达出来的。所以才会有“面无表情的打出哈哈哈”,这样的说法。

善良应该是一种表达,就像一个人身上的高、矮、胖、瘦那样的特质一样,这种特质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真正善良的人不会思考跳水救人道德与否。

陈嘉映对跳水救人的思考。

他认为,考虑做什么事是否合乎道德标准,这不是道德行为的动机,但这种考虑可以是想要培养自己的善良人格的一种思考。

我非常赞同罗素的,幸福就是善的观点。

因为世上太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不善良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反过来说,深切的感受了那些美好之物的人,他邪恶不起来。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胡乱猜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幸福之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