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寻找幸福快乐的实用手册
很喜欢这本书,它从不幸福的原因(什么会让人不快乐、拜伦式痛苦、竞争、烦闷于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感、被虐狂、舆论恐惧症)和幸福的原因(还可以快乐吗?情趣、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努力于放弃、幸福的人)出发,给出针对日常烦恼的治疗方法,能很好地帮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通俗易懂,很大程度地端正了人们地世界观、伦理观、生活习惯和看问题地角度。这书于现代也是本很适用的寻找幸福快乐的实用手册。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早期心灵鸡汤
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
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
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快乐需要征服
不可否认,在阅读之前被豆瓣前几名的热评影响,带着怀疑审视的目光去开卷,由此译者的序言令我感觉在刻意淡化深刻、迎合庸俗。但通篇阅毕,该书令我惊艳。 文章结构、脉络清晰,译本的阅读体验也很流畅,诚如罗素前言所言,通篇没有深奥晦涩的文段,直白敞亮又透彻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宏观上蕴含精神指导,微观上又不乏操作建议。 作者没有强行区分快乐与幸福,幸福就是快乐的合集,是爱的释放与接收间的产物;快乐是不损耗的索取,是欣赏,是观察,是对于善意的关注;幸福的本质是自由与约束并行,自由于选择,约束于程度。 作者表明快乐无俗雅之分,但我认为文字却有高低之判。一目了然,当下许多流行的观点无非是先贤们思想肤浅的衍生。罗素有许多观点非常先进:对于“女德”的批判、女性生育的困扰、家庭结构的顽疾等都拥有跨越时空的教育意义。特别喜欢文章对于理性的推崇,理性是在冷静的思考下使每个个体能够获得向上的力量,因此理性不会遏制情感,而是遏制情感所带来的冲动与盲目,因为单纯的情感不会带来困扰,反而在某些情况会给予人快乐与满足,这是理性所认可的能量。 阅读罗素的作品,会不知觉地被其愉悦的精神所感染。在快乐主义的思考下,我愿意去相信: 只要我在,快乐永不消亡。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人生逆旅,何以幸福
粗略读了一下罗素的《幸福之路》,感觉洋洋洒洒万言之书其实就验证了《四十二章经》中的一句谒语“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罗素反复强调不管是“拜伦式的忧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好还是“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出人头地)也好,不管是“焦虑过度”(杞人忧天)也好还是“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怨天尤人)也好,其实都是“觉得自己太重要”,即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不知道为什么上帝造人非得有必要把人造的需要那么大的“Ambition”,好像每个人来此世一遭不混得出人头地不光宗耀祖不造福万民不泽陂后世就不配活着似的,包括书中所提到的致使不幸福最显著原因的嫉妒,也无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他人更重要而感到愤懑不快。
一个人要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定要坚信只有身体的“健康”才是自己最大的财富,一想到医院里还有那么多罹患绝症卧床不起的病人以及世上还有那么多先天或后天致残的残疾人,就应该感恩其实自己还是受到了老天爷的善待;再则,这世上还有很多正在遭受恶劣人际关系折磨的人,比如家庭暴力、学校霸凌、职场暴力等等,则无论自己正遭受什么样的不幸,一想到自己并非唯一的一个,即众生皆苦,那么内心的苦闷也会逐渐缓释。
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假如用“黑夜”来指代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但愿拥有黑色眼睛的我们都能在“寻找光明”的人生逆旅中邂逅幸福。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随笔
直接先给出本书的中心论点: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而不是故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罗素与叔本华以及传统儒家思想的内省观点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批判了那些一味自省的人,认为这样只会带来巨大的痛苦,我们的传统道德观点一直教育我们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当然了,如果按照《社会性动物》一书中的观点,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会归结于自身努力而失败时通常会归结于客观因素。罗素并不是完全让人们放弃自省,而是不必过于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正如他说的,我们远远没有这么重要,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就是平庸的人,平凡的长相、收入、家庭和工作,生活中也没这么多的波澜壮阔,而更多的是夜阑风寂。所以讲注意力不过多放于自身而关注与外物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也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是需要成本的,不仅仅是时间成本,还有经济和精力成本。在当今996大行其道、狼性文化充斥空间的社会,我很难想象如此晚下班后还能培养下自己的爱好,大部分人累的只想玩会儿手机然后睡觉,非常能理解这种生活状态。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如果仅仅是归于当下时代和个人的肤浅,这种结论也过于草率。书里还建议人应只从事富于变化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但前提是你得找得到这样的工作,而且没有经济压力,能解决配偶、父母和子女一系列收支问题才行。这样的工作存在吗? 整体而言,书中的很多内容也有启发,比如不必过多在意他人的看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讲生活看成整体等等,一些观点也是老生常谈听起来很像是心灵鸡汤,不过还是值得一读。
《幸福之路》读后感(六):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
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我不想说这是什么鬼,更不会说这都是忽悠诈骗,很多亲身经验都在向我证实,这都是真的。
但这些年慢慢出现另一部分的亲身经验,不时在我脑中敲问号警戒我说,也许那只是部分的真相,并不是全部。而另一部分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试着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参考答案。
总结来说就是:
幸福不是一种(我深信自己怎么怎么样它就会降临的)精神信仰,它只是一个(我只能努力去做并且运气够好就能达成的)世俗成就。
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衣食住行,健康,爱情,成功的工作并受到尊敬,都是组成幸福的要素(虽然没有哪一点是容易的)。如果得到了这一切还是不快乐,那就去看心理医生吧(更不容易啊)。
是罗素先生太耿直还是我的总结太丧。
总而言之,书是读完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实现幸福,就好像绝大多数读过抑或没有读过此书的人们一样。但若问我还会努力去试着过好这操蛋的一生吗,行行歇歇,浮浮沉沉,我想,大概还是会的吧。
《幸福之路》读后感(七):书摘
生活平静是伟人的特质,他们的快乐不是外人眼里的那种幸福……兴奋是毒品,会越来越上瘾……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常驻在平静的环境里…
爱攀比的习惯是致命的坏习惯……
人一定不能被情绪所左右,一会儿相信这个,一会儿相信那个。……
被虐狂的根源始终于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价值……一: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二,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三,不要指望别人也向你一样那么看重你……四,不要幻想着大多数人总是在想着怎么害你……
只有在兴致的情况下才能把事情做好,没有利己的动机是很难有兴致的……
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另一个人的缘故而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向…………人们对别人行为的抱怨,往往都是因自己自私的天性而对另一个人超出合理界限的贪得无厌所做的健全反应……无论事实多么令人不快,最好是去面对它,习惯它,并根据它来构筑你的生活
如果你显得害怕他们的样子,就等于是在说你是很好的猎物,而如果你满不在乎,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力量,进而放过你
平淡无奇的快乐与浮想联翩的快乐,肉体的快乐,精神的快乐……不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幸福的源泉之一,低估自己的人,总会惊讶于自己的成功,而高估自己的人总会惊讶于自己的失败
不会危害其他人的任何乐趣都是有价值的……兴趣的范围要尽可能广,尽可能善意而不是敌意的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快乐的机会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机会越少,他如果失去一样东西,他能转向另一样东西,对其中任何一件事感兴趣的人会比没有情趣的人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缺乏情趣的原因之一:觉得没人爱自己,反过来,觉得有人爱自己则会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增加情趣
最好的那种爱是可以互惠的那种爱,各种可以愉快接受,自然的给予爱,每一方都会因为这种互惠的快乐的存在而觉得这个世界更有意思
太强大的自我是一所监狱
《幸福之路》读后感(八):源于文化的幸福
《幸福之路》是伟大的作家伯特兰·罗素所著,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傅雷所译。对文学有要求的读者会有意识的选择大家所喜的国外经典文学作品,这不仅会对原著有深刻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深切的领会其文学作品的魅力。傅雷先生所译的这本《幸福之路》无论是语言的选择,文彩的呈现都是经典。正如书中所言,“人生的暴风雨和自然界的一样多,来时也一样的突兀;有时内心的阴霾和雷電,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多一重保障。”此书可以很好的告诉我有心的读者如何在现有存的重负之下挣扎出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去一尝人生的果实。瘸腿的看见健全的人总认为自己不幸陷入悲伤之中而不可自拔,直到某一天瘸腿的人看见了双下肢残缺的人时才突然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好书的作用便是让我们这些时时身处瘸腿境界中的读者,不要那么局限与妄自菲薄,在无聊无益的哀叹中空耗生命。
此书共分为上篇的九章节和下篇的八章节,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来剖析何为幸福,何为不幸福。有些语句看了确实会让身处迷情之中的人悚然一惊,彻底醒悟,人做为主观能动性强的物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起来。脸上挂着悲穷愁苦的面容与面带微笑的同一个人,哪一个会更受欢迎?答案显而易见。幸福或不幸福到底主动权还在于自己的心态改变。
伯特兰·罗素的文笔轻快诙谐,而译者傅雷最大程度的用中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将这意境展现出来。此书读之并不感到沉重与沉闷式的说教,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慈祥老人坐在火炉边娓娓细说,让听者动容与舒适,倍感温暖。
分析了人性里的种种优点与劣情之后,罗素最后的笔端仍是充满温情与希翼的,也许这便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与社会良知的文化人对社会精神的最大贡献。以德立于世,以文传于世,不虚于其表。民之幸福,国之昌盛,不忘耻辱,在重压的凡俗生活里仍怀有对明天的希望,这希望从阔大来看是世界依存的根本,对个体而言却是活得更好的内在源泉,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再至苏格拉底,各家的智慧均是让我们人类获得内心幸福,外在安康的保证。
《幸福之路》读后感(九):为什么会不快乐:谈谈下一代的竞争
罗素提到一个观点,就是现代人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去做,需要跟周围的人去竞争,就像我现在身边看到的朋友一样,他们其实都已经算是富人或者中产阶层了,在一线城市有好几套房产,而且工作收入来源稳定,家庭和谐幸福,但是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感觉每天都在加班加点,通过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以后十几年的生活情景。
现在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最大的竞争就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深圳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有限制的,好的师资条件就那些,所以深圳的中产阶级拼了老命将自己的孩子往这些学校里面送,买各种学区房,孩子呢,也很惨,每周末都需要上各种培训班,培训出各种各样的技能,跟我们以前的成长路径完全不一样。想不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么拼呢,似乎现在社会的竞争完全下沉到了孩童阶段,十来岁本来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真年代,但是现在家长们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活动,去学习音乐也好还是其他的绘画活动或者是奥赛等内容,各种高端技能比如跆拳道或者击剑活动,似乎他们准备将人生当中所需要的所有技能全部在人生的前面十几年学完,这样才能够竞争得过其他人,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要跟别人去竞争呢,我们就算把其他的孩子都打趴下,自己就真的快乐和幸福吗?这样竞争的目标又是为了什么呢?现在孩子还这么小,他们真的懂那么多的艺术嘛,比如音乐的创作,或者绘画等,他们应该只是知道将老师教授的技巧进行机械的运用而已,至于里面的什么原理之类的或者感悟之类的,其实都是没有的,其实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有特别的快乐,这些技能其实也不能够给人类世界带来太多的改变。
现在有点像是揠苗助长,小学就把初中的东西学完了,然后到了初中就开始学习高中的知识,甚至把大学的知识学完了,这样急急忙忙是要去做什么?有什么好处吗,一个人的脑力必须要循序渐进的发展,如果我们提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完了,那么人生这么长的时间,又用来干什么呢,后面的几十年就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学习了体验了。现在不仅是城市里面,农村也开始盛行这种风气,原来小学初中一年的学费也就是两三百块钱,但是现在大家都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学校里面去读书,一年学费一万起步,这样真的能够学习到很多特别的知识嘛,我觉得未必如此,所以还是要关注孩子需要什么东西,这样才是合适的。
《幸福之路》读后感(十):幸福好简单
幸福的道理很简单,但容易忘记。幸福无非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如何在面对繁杂的生活时,不怀疑自己的坚持,努力向前却很难。
很喜欢罗素的书,每次读罗素,都好像似曾相识;每一个点,都与自己的想法相合,但罗素的表达更清晰,更有条理。但读完还是抓不住整体。中庸之道是幸福根本的方法,物极必反,好事如此,坏事亦然;没有绝对的坏事,适当的疲劳,让我们休息得更好;适当的羡慕,可以激励我们前进。简单列一下幸福的要素:
1、忍耐苦闷的能力,不能一感到苦闷就想摆脱;适当的苦闷,其实是享受兴奋的必备条件。如果一苦闷就去寻欢作乐,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麻木,最终让自己失去兴奋的能力。
2、hardwork,不仅仅是对工作,对情感,对兴趣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地以为hardwork是我们获得成功,获得回报的手段;其实不然,hardwork本事就是意义,它不仅仅是手段,还是目的本身,hardwork本身就能使我们快乐,这就是“有事做”的真谛;只是,我们需要给这个hardwork一个意义而已。而且经过hardwork得到的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而珍惜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再好的东西,不是你珍惜的,你得到了,也不会快乐。
3、不杞人忧天,勇敢一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是金子并不一定就会发光,也许你没找到使自己发光的环境。历史上有不会被埋没的发光的金子;但是,有多少被埋没的金子,我们不知道,因为他没发出光。感觉环境不合适,就勇敢的换个环境。
4、得到爱和付出爱都是幸福必要条件:付出爱,但不要要求太多的回报,因为人总是高估自己的付出,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如果在这种付出中,你觉得快乐,其实回报的多少(但回报还是要有一点的,不然,你不会在持续付出中真的觉得快乐),因为你已经得到快乐了。至于得到爱,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能前面说的,自信一点,勇敢一点,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是一种途径。
5、闲情逸致,其实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我们不求回报,而沉浸其中,我们就能得到快乐。之所以要兴趣广泛,可能与经济学中的风险分摊一个道理,就是让我们在一些兴趣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充实自己的生活。我一直觉得:能在闲暇的时间里过得充实快乐,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读完书,能想到的道理就这么多了。但理解这些道理并没有用,这些道理很简单,可能我们从小就知道,但在我们生活中却很容易忘记,很容易放弃。但当你尝试了其他幸福的方法之后,你依然会觉得按照这些道去做,是幸福最快捷的方式。如果,你认同书中的观点,建议经常拿出来读,以保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