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记忆的踪迹》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夏克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元,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一):摆脱情绪——《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1)
听到电话那头她低沉的嗓音,我知道她又一次不好了。在她无数次保证自己好了,并燃起昂扬的生活斗志之后。
于是,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像往常一样,她回答:“没什么,就是感觉太累了。”
我说:“得了吧,我了解这一切,你头脑里一定有什么不能停止思考的事情,这事情耗尽了你的精力,你才会感到这么累。”
对面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但我很有耐心。
“因为我同事。”她幽幽的声音从听筒那边传来。
“同事?”
“是的,就是那个小姑娘。最近总是找我麻烦。”
“事出蹊跷必有妖!”我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不是什么大事。那天中午我要做饭的时候,发现那天负责买菜的小伙子什么都没有买,我很生气,就批评了他几句,那个姑娘就跳出来维护他。这件事过了之后,那个姑娘就阴阳怪气地处处与我作对。”回答的这么熟练,想必是在头脑中回想过很多次。
“噢,我懂了。是不是这姑娘跟小伙是一对?”我猜道:“姑娘觉得‘老娘的男人,凭什么你呼来喝去?’,于是就处处找你麻烦。”
“顾客都这样说,可这姑娘好像快结婚了……你说,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才能造就这样不可理喻的人。”
“原生家庭?先不要谈原生家庭,我带你重新回忆一下整个事件。你刚才诉说的这件事的回忆方法叫‘场景回忆’,在‘场景回忆’中,你好像坐上了时光穿梭机重新回到了那个冲突的时刻,把冲突时所带有的情绪全部经历了一遍。从你的叙述中,我听到了你要做饭却发现没有原料时的生气;听到了女孩站出来维护男孩时你的震惊;也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女孩与你争吵时,你的局促、懊恼与气愤。这就是‘场景回忆’的特点,带有大量的情绪,而你又很擅长这种回忆方式。因此,这些负面情绪随着对这个事件一遍遍不能停止的回忆不断出现,消耗了你大量的能量。”
“因此,你需要对这件事进行‘观察者回忆’。‘观察者回忆’就像有一架摄像机在拍摄整个事件的过程一样。其特点是你能作为抽离的观察者,能在回忆的景象中观察到自身。这无疑是对记忆进行了重构,当你用‘观察者回忆’进行回想时,你的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神奇的是,就算你再切换回‘场景回忆’,你感受到的情绪都不会那么强烈了。你就摆脱了这件事对你造成的负面情绪的影响。”
“‘观察者回忆’的更高级形式是在当下你就成为一个观察者,那样你就会彻底摆脱情绪对你的影响,能够更客观的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种状态就是《当下的力量》中所说的‘临在’。”
《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二):记忆印记——《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2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学校的教导主任是一位身材中等的中年男人。带着一架老式眼镜,头发是难以打理的自然卷,精神有些木讷,一副不得志的落魄知识分子的模样。
教导主任有一个怪癖,特别害怕打铃。每当他在学校里走动,又遇到打上下课铃的时候,总是会呆呆地站住,表情极不自然,脸色煞白,有时甚至会头冒虚汗。小孩都嘲笑他,活了一大把年纪还害怕打铃,后来听知情的大人说:教导主任年轻的时候进过监狱,不知遭了什么罪,听见打铃就特别紧张。后来因为是冤假错案,国家为他平反并安排他在小学当老师,但是学校的铃声似乎仍会带他进入可怕的回忆。
在小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心理医生苍鹭在一次诊疗的尾声,无意间对蛤蟆先生说:“所以我要给你一些作业,为下一次面谈做准备。”没想到“作业”两个字引起了蛤蟆先生极大的焦虑感。他先是极力找理由摆脱要准备作业的现实,又痛苦地承认“作业”两个字让他瞬间感受到儿童时期的恐惧与焦虑。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只是蛤蟆先生逃避“作业”的伎俩。而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学现象——记忆印记。
记忆印记是大脑因编码某一经验而产生的短暂或持久的变化。记忆印记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系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处于无意识之中,并且有进入意识的潜力。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记忆印记才能引起意识层面的回忆活动,并且特定的条件只能激活特定的记忆印记,而其他大部分的记忆印记都只处于潜伏状态,也就是说诱发回忆的刺激与记忆的内容之间存在一些对应规则。
比如,夏天,有一个小孩与其他小孩一起玩在水盆里憋气的游戏。结果其他小孩对他恶作剧,把他的头按在水里不让他出来。短短的十几秒种,他挣扎、反抗,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惧。许多年过去,他仍然无法学会游泳,因为只要将头放入水中,他就会在瞬间回忆起那次可怕的经历,进而产生不可控制的恐惧心理。“将头放入水中”就是一个能够瞬间打开特定回忆的“记忆印记”。
“记忆印记”不但能引起不好的回忆,也能引起好的回忆。在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记忆印记”莫过于法国作家马歇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他著名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描写:
“天色阴沉,看上去第二天也放不了晴,我心情压抑,随手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浸在茶里,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倏然而至,其中的缘由让人无法参透……
骤然间,回忆浮现在眼前。这味道,就是小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呀。在贡布雷,每逢星期天我到利奥尼姨妈屋里去给她道早安时,她总会掰一块玛德莱娜蛋糕,在红茶或椴花茶里浸一浸,然后递给我。刚看见小玛德莱娜,尝到它的味道之前,我还什么也没想起来。也许是由于后来我虽说没再吃过,却常在糕点铺的货架上瞥见它们,它们的形象早就脱离了贡布雷,而与最近的其他时日联系在了一起。也许是由于这些被抛出记忆如此之久的回忆,全都没能幸存,一并烟消云散了。”
就在作者感受到味觉的时刻,其他的记忆也同时复苏了。作者又一次看见了姨妈房子后面的那座小屋,看见了小镇和广场,想起了他帮大人跑腿时经过的街道,想起了他常在晴朗的日子里漫步的小道。
显然,吃到嘴里的“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就是唤醒作者往日回忆的“记忆印记”
我曾经像仍停留在小学一样,略带嘲笑地埋怨别人做不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那样矫情。可我不知道“记忆印记”引发的回忆所带来的难以抵御的情绪与感受。佛教大德们曾说:“慈悲来源于了解”,学习的越多,我就会越理解别人,平息内心的骄慢之情,越能与他人深度共情,我想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三):情绪记忆,你的记忆塑造你的人生
作 者 | 林 语
2273 字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无数的独特事件,但能够回想起来的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有些拼命想要记住的事情,总是过目就忘,比如考试前的突击背书,登台前的临时抱佛脚。
而想要忘记的事情,却又总是念念不忘,时不时就跳到脑子里,比如不想面对的遗憾,无法释怀的痛苦。
为什么记忆总是跟我们唱反调,又完全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
记忆研究领域丹尼尔·夏克特教授在《探寻记忆的踪迹》一书中揭示了记忆的奥秘。
上周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到2年前和“室友”一起去西藏的事,他们刚好有此计划,顺便跟我们取取经。
当听完我和“室友”的分享,对方不禁反复询问,“你们真的是一起去的吗?”
在我的记忆中,出现了火车上遇到的藏族小女孩,布达拉宫门前单腿朝拜的男子,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脚下那个雪崩的故事。
而这些,在他的记忆中通通都没有。
他记忆中的画面则是,驱车驰骋在林拉公路上的放飞自我,以及在羊卓雍措盘山路上的惊心动魄。
很多时候,对于日常生活的环境,即使我们有过共同的经历,不同人记住的画面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回忆”,其中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回忆感”,也就是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的切身感受和主观体验。
心理学家恩德尔·图尔文认为,这类回忆属于一个特殊的记忆系统:情景记忆。
对于回忆者来说,回忆是心灵的时光之旅,意味着重新体验过去的某种经历。
书中指出,当我们回想一段特定的经历时,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下的状态以及对以往信息的存储状态。
哪怕回忆的内容支离破碎、模糊不清,回忆的人也确信它或多或少对应某件事情,是事情发生后留下的些许印迹。
同时,回忆者本人确信该事件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比如,你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自信,也许会回忆起过往中那个不被认可的瞬间,进而确信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
在这个记忆系统中,回忆的人和回忆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让人能够有意识地回想构筑自己人生的独特经历。
任何留有记忆点的事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记住了事件本身,倒不如说记住的是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感受。
初中的时候,周末骑自行车去参加补习班,有一天下课时刚好下起了雨,我没带伞,只好冒着雨飞奔回家。
我至今都忘不了,那天回到家时父母的态度。
母亲坐在那里哭,而父亲告诉我,“你赶快去劝劝,为了接你没接到在那哭半天了”,我当时一脸茫然。
后来知道,母亲那天去进货,怕我挨雨淋,特意多借了一件雨衣绕路去接我,但因为没有手机,还是错过了。
母亲独自一人冒着雨、驮着货,途中还要抬着自行车横跨一段铁轨,结果货翻了,车子也倒了。回到家,母亲委屈地哭了。
我不知道,母亲是因为没有接到我哭,还是因为一路上的窘迫与无助,也许都有吧。
知道了这件事我心里五味杂陈,我很感激母亲为我做的事,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我心里也有委屈。
我本以为,被浇成落汤鸡的我,进门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心疼,可是砸到我头上的却是要我为母亲的情绪负责。
我很意外,为什么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我的记忆中可以留存这么多年,我想,是跟情绪记忆有关。
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显示,让人们回想三件印象最深刻、最生动的记忆,大家回忆的内容几乎不包含任何国家级新闻;相反,他们回忆的都是些非常私人的、带有浓重情绪的事情。
书中指出,情绪性创伤最能体现记忆的力量。
很多遭受过巨大创伤的受害者毕生都无法忘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灾难。
1977年,哈佛大学两位心理学家罗杰·布朗和詹姆斯·库利克提出闪光灯记忆。
从一场大火中死里逃生,遭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在纳粹集中营经受数年的虐待,令人心惊胆寒的战斗经历等。
他们认为,新奇而令人震惊的事件会激活大脑特殊的记忆机制——“现场快摄机制”,像照相机的闪光灯一样,现场快摄机制将震慑人心的情景永远地固定下来。
研究结果显示,创伤性情绪记忆既准确又持久,事件所具有的情绪意义,是它们被牢牢记住的重要原因。
这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伤痛,也可能是永生难忘的美好。
电影《美丽人生》是一个发生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
当年幼的儿子因为犹太血统和他一起被强行关进集中营时,作为父亲他深知,与饥饿、恐惧和恶劣的环境相比,小男孩的心灵蒙上阴影才是无法挽救的事情。
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免遭情绪性创伤,父亲用伟大的父爱,为儿子构建了一场特别的人生“游戏”。
小男孩自始至终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获得胜利可以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因此开心地享受父亲为他设定的每一个游戏规则,饱含着美好的期待渡过了在集中营最悲惨的日子。
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接收的所有信息中,得以保存的经验碎片,是回忆过程中重建往事的原材料,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为记忆的程序,称为“编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某种含义的事物比没有含义的更容易让人记住。
你一定记得某些特定的日期,比如,重要他人的生日,或是你和伴侣的纪念日,因为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你记住了这些普通日期。
我们的已知信息在塑造我们如何选择对未知信息的编码。
当你的记忆碎片中,都贴着惊喜、好奇、有趣这样的标签,这段回忆是美好的,而你会带着这些美好去塑造人生,这也是电影中的父亲至死守护的。
我们对于自我的信念,往往取决于我们记得怎样的过去。
我至今仍感谢初中的第一位班主任老师,当年他在我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评语,“任何一个再坏的老师都教不坏你,你的成功取决于你自己”。
我想,这是他送给我的“美丽人生”。
《探寻记忆的踪迹》
[美] 丹尼尔·夏克特(DanielL.Schacter)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我是林语,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探寻记忆的踪迹》读后感(四):记忆,一种既脆弱又有力的产物
记忆,如一台时光机,它带我们回到过去,畅想未来,任由我们在记忆的时光中穿梭。
有时,我们在见到某一场景或看到相似的一个人,都会回忆起与之相关的记忆。
在学生时代,学生们总是会回忆起当年在学校时的场景,一群人、一些事。
成年也好,老年也罢,大家都会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有时又会触动心灵。
人类,许多的美好都源自于记忆,人们会将在现实中未曾拥有的,在自己的脑海中刻画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白日梦和理想的存在。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一切“世间美好”,仿佛都置身于记忆当中。
记忆真的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产物吗?
那么你知道记忆是如何产生,它是如何演绎我们的人生故事吗?
当你了解记忆之后,你会发现记忆既有真实也有虚假。
一、记忆的脆弱
提到记忆,就得提起一部史诗级般的小说《百年孤独》。
在这本书中,作者马尔克斯描绘的一个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一个没有记忆的世界中。
起初一场奇怪的瘟疫席卷了他们的小镇,镇上的人逐渐都失去了自己的记忆。
每个人先是忘记自己的童年,然后忘记各种物品的名称及用途,接着他们开始忘记周围人是谁,最后竟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布恩迪亚对此非常恐惧,他开始在家里对各种物品贴上标签,下次在看到它们的时候就知道叫什么了。
慢慢地,布恩迪亚开始往镇子上的每个地方都贴上标签:山羊、母牛、鸡等。
但他发现遗忘永远没有尽头,虽然他将每个物品都贴上标签,但并没有人知道它们能产生什么作用。
于是,布恩迪亚再对每个物品写上用途,比如:这是母牛,每天早上必须挤奶,牛奶必须煮一下再和咖啡倒在一起,这样才能喝到牛奶咖啡。
但这件事怎么干也干不完,直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帮助他,最终摆脱掉这个噩梦。等到他反应过来才发现,这个帮助他的陌生人就是他亲密的老友。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像布恩迪亚这样忘记周围的人和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记忆,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故事。
如果,记忆消失了会怎么样?
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增强,减弱。得到增强的记忆会越来越深刻,而减弱的记忆会逐渐遗忘。
再加上如今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数字产品诞生,如:电子书,电子文件,电子数据库。每一件事都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记录,描述自己的故事和感想。
原本脆弱的记忆,在信息化的加持下似乎变得更脆弱,但人们不会去怀疑记忆和数字产品本身。
二、神奇的记忆
你是否在碰见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时,却忘记了对方叫什么名字?
有句话刚到嘴边,就忘记了该说什么?
亦或者,朋友和你聊起某个经典电影片段,你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朋友更细致地描述其中的画面或播放这段画面后,你才全部想起来?
丹尼尔·夏克特教授将这成为“知道”和“记得”。
“知道”:仅是“知道”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场景等,而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发生的地方等。
“记得”:与“知道”相比更深一层,它代表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场景等,人们能够描述出来。
许久不见的朋友,却忘记了对方叫什么名字,这是属于“知道”;如果你能够想起对方的名字,你们曾经在一起玩耍的画面,这时才是属于“记得”。
一部经典电影桥段,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这属于“知道”;当朋友们描述更详细的内容之后,你全部想起来了,这时属于“记得”。
到嘴边的话,忘记了该说什么,属于遗忘。
若你想要在以后遇见朋友时能够想起对方的名字,而不至于尴尬的话,你就需要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描绘你认识对方时的场景,能让你对对方的印象更深刻。
记忆,如一台时光机,它带我们回到过去,畅想未来,任由我们在记忆的时光中穿梭。
不管是回到过去,还是畅想未来,它们都存在两种回忆方式,一种是“场景回忆”,另一种是“观察者回忆”。
“场景回忆”:从当事人自身角度回忆。通俗一些来讲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观察者回忆”:指脱离自身角度,像灵魂出窍一般观察周围的一切。此时的你可以看到你自己。
能够让我们感知到此时此刻的自己正在回忆的感觉,叫做“回忆感”。
个人回忆自己曾经的经历,更多的是处于“场景回忆”视角,深刻的记忆正是处于“场景回忆”下才变得深刻。
在这一视角下,人们从自身角度感受回忆,这是属于自己的记忆。
在丹尼尔·夏克特教授这本《探寻记忆的踪迹》一书中,作者假设:对婚礼的回忆。
请你先以“场景回忆”的视角回忆新郎与新娘的第一支舞,你想起自己当时在现场的强烈幸福感,甚至在你的回想时,当下类似的感受再次涌现。
现在请你以“观察者回忆”的视角再次回想这对信任的第一支舞,在这次的回忆中,你能看到自己出现在回忆的画面中,比如你坐在桌子前,看着这对新人站在舞池当中。
但两者视角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
以“场景回忆”的视角,就如上所说,当你再次回忆时,也是相同的心情。
这也说明为什么一个人会反复回忆某段经历,也许每次回忆这段经历他(她)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相同情绪。
以“观察者回忆”的视角,你的情绪则不会那么强烈,你还会觉得自己当时在现场的感受没有之前回想时那么强烈。
从这可以看出,回忆的感受源自于你所采取的角度。
“深刻的记忆,当然是值得自己记住的记忆,而那些逐渐遗忘的记忆,只是显得没那么重要。”
但情绪是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记忆,目前暂时没有有效的科学依据。
根据我们自己所了解的,两种极端的情绪最容易让我们记住,一种是开心愉悦,另一种是痛苦。
最近看到一条朋友圈的动态,写着:有人会把回忆看得比恋爱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
人们常说的初恋难以忘记,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虚假记忆的存在
在记忆中,最需要人们注意的是“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用荣格描述的概念来说就是:无意识。
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你,有假记忆的存在,你会大吃一惊吗?
我们能够回忆出的记忆,不都是自己经历过的吗?
为什么会出现假的记忆?
一项研究描述了虚假记忆的存在:
研究人员持续几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都给实验人员讲述某个不是名人的人是名人,等到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人员出去后更愿意相信这个不是名人的人是名人。
在《世界观》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其实都是别人的世界观。
一颗树,我们怎么知道它是松树还是其他树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一定坚信这棵树就是松树?
是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还是从植物丛书里面得知的?
不管从哪种途径得知这棵树,这都是从别人的世界观当中获取的,从而转变成自己的世界观。
一个人也无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名人到底有谁,当周围人都相信某个不是名人的人是名人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地也就坚信这个人就是名人。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十几岁还是二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有一天到法庭上告她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有对她进行性侵的行为。
起初,这位父亲并不认为自己做过这样的事。
事实上确实如此。
但他的牧师对他说:上帝不会让人说谎话的,你应该承认这件事。他周围的朋友也认为他应该承认这件事。
最后,他居然真的就这样承认,并且也认为自己做过这件事。
可能你会搞不明白,明明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为什么要去承认?
但记忆,有时就是虚假的。
曾经都相信记忆是不具有欺骗性,现如今却告诉你,记忆存在虚假。
你也许会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所回忆的事件到底属于真实还是虚假。
丹尼尔·夏克特教授告诉我们的是:记忆的存在非此即彼,要么真实要么虚假,真正重要的是探索记忆如何以及在那些方面映照现实。
有许多人会希望能够遗忘某些记忆,这样就不会回忆起某段痛苦的经历。
倘若让你想象一下,你忘记了周围一切人和事物,只有对当下产生的随机保留有记忆,这时的你还是你吗?
人类,正是由过去形成的记忆,才拥有了人生演绎的故事,哪怕这是虚假的。
对本书中一个小女孩说的话感触很深。
整理一下大概是:只要你的记忆中还有我,那就证明我存在过!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丹尼尔·夏克特教授对记忆踪迹的探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