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2 03: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读后感大全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坎德尔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一):这不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但依然有价值

  《追寻记忆的痕迹》,豆瓣9.2。其实我是顺着脑机的研究的余温,才想进一步看看脑科学的,毕竟迄今为止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如我们对小白鼠的了解多。这一学科,不仅能解释诸多医学问题,治疗许多脑类疾病。还能随着研究和理解的深入,涉猎到许多我们力求从物理法则上破译的的哲学问题。同时,人类对大脑的探索,也势必影响未来所有和计算理念有关的商业产业(包括软硬件)。 这本书挺有份量的,但是这个份量要两面说。首先作者在神经学领域是绝对的先驱和泰斗了,所以不管脑科学到底怎么回事,光听他讲自己的经历,就基本是人类脑科学的发展简史了。所以这本书有一半是史学功能。 但也恰恰是因为太泰斗了,所以想在书里寻找纯技术和大脑运作原理方面的内容的读者,这书对你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在书中,作者会大量穿插跟书中涉猎人物有关的简介,这让你对技术线的摸索是碎片化的,它不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但依然有价值。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二):科研可以如此美妙

  作为一个曾经也是搞生物却早早当逃兵的人,这个疫情假,竟然再次找到科研的美妙,通过一个科学家的传记……

  其实脑科学的故事远不是他的讲述方式,在“意识”里研究“意识”,本就难以成立——所以脑科学无论如何也证明不了哲学命题。埃里克牛叉的地方在于,他编了一个看起来能自洽的故事,而且在这个故事里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就像精心设计了一款奖赏清晰的游戏一样:就像埃里克说的,正是因为他喜欢游走在跨学科的边缘,所以他对自己的科研赋予了很多学科外的“意义”,这会加强他参与这个游戏的乐趣。

  如此设计的人生轨迹,值得借鉴。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三):用还原论的方法,研究我们自己,认知这个世界

  1.坎德尔写自己的历史就像在写一本小说,它对读者的意义就是可读性强,这就是坎德尔的这本书,相较于神经学教科书的优势,但他又把神经学教科书该讲的内容都串讲了一遍。所以结论就是:好书。

  2.作者最初是个文科生,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和写作《双螺旋》的沃森很像,甚至专业跨度更大,随着自己的喜爱研究起了神经科学,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所以文笔隽永,思路清晰,寓教于乐,就是顺理成章了。

  3.书中也介绍了近代与神经科学有关的历史与人物,其中那个西班牙人圣地亚哥.卡哈尔,给我印象最深,他最早发明了给神经元染色,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新的学科。是最具艺术家气质的科学家。

  4.第13章,讲了对海兔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这两种学习修饰。我们的语言似乎就是这么创造的,触碰(0),电击(1),触碰后电击(10)。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让我们认知语言与反馈外部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5.第18章讲记忆的基因,长时记忆靠在细胞核中合成蛋白质并生出新的突触连接。所以中国老师让孩子抄写十遍,记住一个词是完全正确的。

  6.第406页,谈到克里克在临终前,还反复提到的屏状核,似乎为神经认知科学的未来,指了方向。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四):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般愉悦的阅读体验

  我们已经不再认为只有特定疾病是通过脑中的生物性变化来影响心理状态的。事实上,新心智科学的根本信条就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生物性的——它们都依赖发生于“我们脑袋里”(按字面意义)的有机分子和细胞过程。因此,这些过程的任何障碍或变化都必定有着生物学基础。 ——《追寻记忆的痕迹》埃里克·坎德尔 最早接触到“脑科学”还是读大学的时候阅读课外读物,加上这么些年来零零散散看的书,从构造上来说对脑的工作方式有了些认识,比如学习修饰神经网络。然而,记忆、意识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得到些概念性的猜想。 但这本书——《追寻记忆的痕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埃里克·坎德尔,以及他的团队,从分子层面上让我们得以一窥那神秘的工作方式。知道大脑如何拆解原始输入信息,利用哪些化学或物理方式来产生记忆,无疑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这不仅让我们更具象地了解到记忆的产生方式,也对从生物学和解剖学层面去理解“意识”的产生有了期待。 书中具体内容无法重复,但作者也提供了科研之外的普世价值,或许是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遗传给予我们一套系统,但经验以及对待经验的态度,我们看待自己和事物的方式,才是这套系统运作的关键。自由意识的信念并不在思维多大程度上的是自由的,而在对各种各样的意识群中整合和选择。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五):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书评

  

尽管涉及了很多专业知识,但仍是迷人的主题。心智科学让人觉得似乎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交叉点,由此,那些精神中难以解读而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仿佛在科学领域可以找到依托。

然而,就如同作者一开始想要用实验去验证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般,在未踏入该领域前有着诸多的好奇与一点不自量力,尽管剖析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学习与短时记忆的细胞机制是突触强度的改变,基因的打开方能激活长时记忆,而维持其持续则需要新突触终端的生长,大脑是通过拆借信息而重建,由此感觉仅是真实世界的摘要,注意力是选择性注意等种种开创性的研究,也让我在读书过程中时而意外时而频频点头,但大脑和精神世界的神秘性与未知性于我而言反而未衰减,而是进一步递增,在那些科学家们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探寻中,每一步是一大步又是一小步,心智科学的复杂性远超出想象。而这本书另一处迷人之处,应该就是作者本身的魅力,科学有种特殊的浪漫,而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会明了推翻一个曾经珍视过的假说,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不买票去看歌剧,并感谢曾经在研究中作为实验对象的海兔,在屏幕上打出带着诺贝尔奖章的海兔,都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固然记忆的痕迹的捕捉是困难而艰辛,路漫漫,但整个追寻的过程,本身就自带魅力。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六):私记 - Before After

  刚看到标题时我就知道自己会带着私心来读这本书,果然感觉像是回到了从前的大学时光,自己着急得挖掘着手里各种心理学书籍的片片书页,恨不得要凿出一瓶百忧解来,虽然我也一如既往地知道这里并没有白纸黑字交给个人的答案。但更多的私心却是,自己是通过挚友介绍才关注了应该是她校友的译者,而一年前我们刚经历过深深的动荡和别离,曾经无间的多年时光,一下散落在记忆的各处,无论我愿不愿意,永远在如同潮水般汹涌回到自己的此时此刻。于是,自己独自一人十几年的忧郁史,与这几年两人一起却戛然而止的亲密史,到现在交织长成了亦真亦幻的双螺旋,其中的联系与持续着的影响真让人备受折磨和困惑。

  但记忆、意识、情感、精神一直随着时间向前演变。读书时我看着解说不断在想,如果这些都是不断强化的对神经的刺激后增长的突触和不可逆的生化刺激反射模式,那么即使之前已经形成了对个体有着“坏”的、固定影响的突触和反射,从现在开始的以后,仍然能想办法形成对个体有“好”的、新的影响的突触和反射,那么也许可以override,那么也许可以coexsit。也许这就是我通过多年的对认知与行为的自我训练,在孤独的个人史为自己所做的漫漫恢复和改变。而这段历史中与她交织的时光,也许也就是人际关系形成新的好的快乐的突触和反射的过程。那么好的总在也总能被创造,对坏的又有何畏惧?而当我偶然看到一点点她的消息时,我能在痛哭时从心底祝福她,那么我面对的是关于自己意识和精神怎样的真相呢?我仍在困惑。But when in doubt, I go forward.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七):记忆与意识

  最近因为一些事情,促使我去尝试了心理咨询,第一次咨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话,大致如下:人的大脑里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小部分是我们的意识,大部分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的很多行为习惯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有时候让我们在无意识的时候就做出了反应,很难改变的原因在于控制你行为的是潜意识,我们在日常其实是无法感知它的,但是可以通过对话咨询,在不断探索中,找出影响你某个行为的潜意识,然后把它转化为你的意识,这样你就能通过意识去进行控制,最后慢慢改变。所以当你看到它的那一刻它就已经变了。真的有种让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我想要坚持去做心理咨询,想探究影响我某个行为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

  回归正传,来谈谈这本书,完全值得二刷三刷,的确很多地方能给人启迪。如果我能在初高中就看过这本书,那生物这门学科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可以去做深入探究和学习的领域。其实我是冲着心理学研究去看的,没想到变成了生物学,最后还带有点哲学的意味,实在有点为难我这脑袋空空的人,中间一段看得我的确比较吃力,但是不得不说科研的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家让我感到钦佩。他们能从一延伸到无穷,而且会通过各种实验来佐证结论,让我这个普通人都对科研心生向往了。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科研的经过,虽然有些地方过于专业,但仍能吸引我不断地读下去,人的大脑真的很神奇,错综复杂却又极度精密。现在已经能解决一些问题,不过研究之路仍漫漫。作者用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去研究心理,这个角度和方向在那时候蛮新颖的,因为的确所有的心理都源自于大脑,目前看来作者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在本书最后,也是我想要了解的三个问题,仍等待后续的科研人员去解答,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探求自我不单单是从外部寻求帮助,自我也要不断地去学习和认知,扩展自己的意识。

  因为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能感受到我所有的潜在意识一定与我的记忆有着关系,至于是怎么样的关系,也期望随着咨询的深入能给我解答,同时我也会去看看其他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去进行知识联结,祝我好运吧。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八):《追寻记忆的痕迹》

  幸运的购买到了特别加印本,对自己说一定要看完。一直觉得自己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同时也买了几本别的书,想通过看完这些书,再来判断对心理学的兴趣是不是一时冲动。

  断断续续看完了,对于业余的我来说,第四部分(必须付出注意力)、第五部分(小鼠、人类与精神疾病)的内容看起来有些吃力,因为看起来简单的名词我不能准确地定义、区分。读下来,通篇的批注非常能体现译者的用心,满满都是知识点,特别是书名的翻译,真绝。

  想看心理学,意外收获了科研指导……很赞同译者与推荐者们所说的,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人阅读,无论什么学科。要是我考研之前能读一读,会不会之后的选择就不一样了?不会,因为当时我太在意结果而不是过程,我的认知太局限,我的性格有些内向,当时的我应该沉不心读。一个科学家该怎么形成?说远了。

  书中作者的照片真是好慈祥啊,眼睛都会笑,幽默有趣的科学家,谁不喜欢呢?和作者做出的成果一样,很多科学家研究的成果都让我由衷的觉得,了不起。想起来自己读教科书的感受,每一句话每一个结论不知道是多少科学家钻研的结果,而钻研带给他们的是满满的快乐,了不起。

  埃里克·坎德尔用还原论的方法从神经细胞开始着手研究学习与记忆。电生理、经典学习模式、突触形态、调控物质、响应物质、参与调控的基因、调控的机制、人类的精神疾病,这些过程像一个故事,其中还穿插着另外一些人的故事比如克里克(以前只知道他和双螺旋),很感动。后面几部分提到的,失忆、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都可以治疗;受体中氨基酸的差异可以决定线虫是独自觅食还是集体觅食;光感基因可以注入神经细胞治疗精神疾病;通过检测某种物质就可以诊断某一种精神疾病,读到这些让人兴奋,大自然真神奇,科学家真厉害。

  我从中获得了什么?认识了埃里克·坎德尔,了解了一些新心智科学的知识,知道了心理学不只是心理分析,知道了海兔,知道了还原论的方法,知道了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停思考,多看多做,保持乐观。然后去思考我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继续怀疑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没有考上好大学,没有读好研,没有找到好工作,我可以做什么?一定有我可以做的事情。

  埃里克·坎德尔提到的奥地利对犹太人的态度,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很多知识分子的遭遇让人痛心,人们,什么时候能相互给予爱。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九):“尝试将抽象的关于心智的哲学问题翻译成生物学的经验性语言”

  关于本书最简要的概述就是作者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所说的“尝试着将抽象的关于心智的哲学问题翻译成生物学的经验性语言。” 一周多终于断断续续读完——其实作为科普读物非常有阅读快感,对我来说近年来仅次于《生命的跃升》了,俗务和篮球世界杯需要对阅读速度负责。

  但读得慢有读得慢的好处,看完作者通过海兔研究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的分子机制和解剖学机制时就在想,这种通过强化刺激-反射,通过增加突触终端建立短期和长期记忆的学习过程,和我们更高级的思考过程之间是否能用同一机制解释?

  ——比如我见到“记忆”两个汉字,图形通过视锥细胞传入大脑,通过我童年形成的回路了解到其表达的意义,这个比海兔的肌肉收缩要复杂得多的“动作”是如何表达的?而如果这尚且属于“记忆”,那原创性的思考和表达呢?人类如何通过将记忆排列组合创造出全新的知识?

  书的后半部分回应了这个疑问,康德在最新的脑科学中找到了物自体:大脑能够通过内置规则和连接重建对外部刺激的信息,那么(我想)它也能通过自我刺激内部重建已有的记忆,建立新的突触和回路。 而作者以及心智科学的研究者们(理所当然地)比我走得更远,在《意识》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对意识生物学本质的研究,甚至弗洛伊德也在这个领域找到了他预言的“无意识过程”——刺激能被无意识地知觉。虽然这个领域依然迷雾重重,但大脑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嘛(误),至少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方法。

  抱着提问阅读无疑是极佳地阅读体验,而作者以时间顺序展开心智研究的讲述,也等价于自我设问了,毕竟设问本身就是典型的科学方法。 在《神经细胞在说话》一章中,涉及到神经细胞、突触、电位等关于神经系统工作原理的知识其实许多在高中生物学课本上已经学过了,也因此显得尤为亲切,但这次讲述不但包含了更多的细节,比如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刺激强度,而一系列假说的提出与验证,其基于好奇的“为什么”也比课本中必须记住的“是什么”更让人容易记忆。可能是前者引起了我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多的多巴胺用以调节海马体的活动,让我更容易“长出”记性。

  最后,再次感谢译者,虽然您最有成就感的部分可能是译出了一个美妙的译本,但其实更大的现实意义可能是让这本书作为新书上市了,考虑到这是一本在电商架上靠目录就能吸引人,在书店里翻两页就能让人着迷的书,想来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十):读后感

  “通过跟随我的本能和无意识思维过程,听从在那时还显得遥远而难以捉摸的科学召唤,我被带入了一个无比惬意的人生。”看似一本带着科普意义的自传,作者回忆自己科研的一生以及与对神经科学实验过往和现状的追溯,介绍了记忆的形成机制、短时记忆如何转为长时记忆等科研成果,并在结尾展望了精神分析与认知科学结合的新学科的未来。

  读这本书是令人精神振奋的过程,人类在探索自己的过程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鬼斧神工般大脑神经作用的过程,并且最终能够对人类本身和社会有所贡献。这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四个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者一生致力于研究记忆并且最后与企业合作试图制药解决阿兹海默症导致的记忆消退的问题,这无疑是鼓舞人心的。

  最意外的是,作者毫不忌讳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且批评在二战期间维也纳政府顽冥不灵随波逐流驱逐犹太人的举动,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与奥地利政府交涉,痛心于至今仍有人不为历史所作所为而道歉的行为。这一章节展现了作者对犹太人的关怀,并且对历史的反思;在美国自由的学术氛围长大尤其怀念过去维也纳的人杰地灵,反思奥地利现在的“窘境”。这也与作者大学学习历史有关,学史明鉴,作者能够不失偏颇地看待过去的经历,并且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作者对待自己每个时期的决策都没有任何后悔,不论是大学修学历史还是后来迷恋精神分析从事临床,他都认为这些经历弥足珍贵且开启了他的科研道路。对于自己的科研,为了让读者能够读懂,信手拈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自己的研究中引用发展。作者起初因为喜欢精神分析而从事科学研究,最终因为精神分析不具科学研究而弃而研究脑科学,能够在脑科学前路茫茫之际毅然决然投身,并为了找寻记忆的身影而不停研究的步伐,这种毅力加之努力真的不愧其诺贝尔奖得主。

  看完整本书,对脑科学有了大概的了解,科学家在抽丝剥茧神经系统时做出了太多努力,这些生理学基础让生物学逐渐成为一门“硬科学”,而生物学的发展也能够为心理学研究脑科学来分析人类的思维行为提供帮助。想起给我们上认知神经科学的教授讲课时的意气风发,正是如文中预测那般,科学家试图通过脑科学来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包括人脸识别还是汉字的识别,整个认知神经科学欣欣向荣。

  正是本文作者这些科学家为学科作出的贡献,让学科建设更好,让人类在认识自己的路上更近一步。不同于希腊哲学家只靠思辨,在解释科学仪器,我们能够在喜悦悲伤之际捕捉神经,让多巴胺为我所用,让蛋白合成为我所控。人类科学真的太伟大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