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是一本由申赋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一):品读历史,犹如品一副生动的画卷~
世界从何而来?人从何而来?
神学家认为世界与人都是上帝、神创造的。
无神论者们则是认为宇宙膨胀分裂造就。
神、人之分,有何不同?神与人又有什么渊源?
而后神是怎么生活?是否还在人间停留?
这些早已成为人们半知不解的问题。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二):周朝之前的历史非常难读
盘古 开天辟地
女娲 补天造人
伏羲(太昊) 画线打通天地人 八卦起源 东方天帝
神农 尝百草 得五谷 市集起源 小女儿溺水而亡精卫填海
西方炎帝(神农最后一代 南方天帝) 东方蚩尤(战神) 北方皇帝(中央天帝) 三方大战
鸟之国王少昊 皇帝归田 天下归于少昊 死后成为西方天帝
颛顼命儿断天梯, 自称天子, 分天下为九州 北方天帝。
尧 羿射日 嫦娥奔月
舜 双瞳
禹 治水 定国号为夏 重划九州铸九鼎 农历 夏桀倒行逆施
商朝 商汤立相伊尹 治大国如烹小鲜 纣王荒淫无度
周朝吕尚 姜太公钓鱼 直钩愿者上钩 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
纣王兵败自焚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三):历史的神话
历史的神话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这些神话成语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再详细一些的来龙去脉,我们还能说得清吗?盘古开天地以后去了哪里?天为何出现了大窟窿而让女娲补天劳累而死?后羿射日之后,为何没有跟着嫦娥一起走?大禹所治的水又是怎么爆发的……对于这些故事,每次读神话的时候,总是让人充满了困惑。
■《诸神的踪迹》这本书将给你答案,在中国古代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时间久了,这些故事就成了神话。“神话,就是历史的童话,所以讲历史要从神话开始”,作者申赋渔说。
■全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开始,一直讲到到夏朝结束,以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为统领,讲述了那段神秘而动人的神话历史。如讲到华夏民族称为“炎黄子孙”时,黄帝和炎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传说中黄帝生而神灵,少时思维敏捷,青年敦厚能干,面对遍地战火,民不聊生,必须以战争来制止战争。经过恶战,炎帝被黄帝战败,两大家族合并,他们的后世,从此就自称“炎黄子孙”。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来自四面八方海内外游子齐聚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进行拜祖,这是华夏炎黄子孙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称之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作者申先生在序言中便说,中国是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脉不断的国家,但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让我们离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也是让他决定写《诸神的踪迹》这本书的原始初衷。他想让中国人回溯华夏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也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根。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四):一本有新意的书
上周和朋友在书店闲逛时发现这本书,其实也不应该说是“发现”,因为封面的大红色实在太亮眼,又很端端正正地摆着,所以情不自禁地翻开来看。
书有两层封皮,外面的封皮上(在显眼的大红色之外)有很多烫印的神兽,摸起来凹凸不平的,蛮有想法的设计,看书里的介绍说设计者是朱赢椿,哈哈,难怪,他的很多个封面我觉得都挺大胆,《肥肉》的封面就是一块儿生五花肉,《蜗牛慢吞吞》,整个封面大面积留白,就在左下角写了个“慢”字,像个减速的路牌牌。
扯远了,这个《诸神的踪迹》的封面感觉与内容很贴近,大红色的运用对国人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脑补了一下换成其他颜色,真少了一些感觉)。
看完封面,很自然地翻了翻里面的内容,这本书有十多章,每一章围绕一个人物展开,比如姜太公、伊尹、大禹……我比较喜欢的是,每个人物讲得很生动有趣,比如讲到大禹的时候,之前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是除了这句话之外,似乎对这个人、对当时的背景都讲不出其他,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把当时的情况生动地还原出来,从大禹返家这个画面切入,当时大禹内心的挣扎,既想立刻回家,又怕自己耽搁太久,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也了解当时屋里的情形,但是还是没有踏进家门。整个描述非常有画面感,在这番感性的描述之后,看到作者介绍了大禹的背景,前面几代的治水功过,以及他为何治水,让读者仿佛身处当时的背景之中,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状况与人的选择。相比于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这本书蛮清晰地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当时各地区之间的较量。
我自己比较喜欢带有个人色彩的书,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加入个人的分析,我感觉这本书在这方面比较有新意,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典籍加以佐证,除此之外有自己对历史现象的剖析,透过表层挖掘到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这种小心求证、再将所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消化吸收,再变成经过整体性思考的结果,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叙述出来,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五):了解中国神话的不可错过之作
本书用一种创新的思路,系统整理并且生动讲述了古老神秘的神话历史。创新之一在于,赋予了那段神话以体系。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这些成语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再详细一些的来龙去脉,我们还能说得清吗?盘古开天地以后去了哪里?我们有没有太阳神呢?后羿射日之后,去了哪里?大禹治的水又是怎么暴发的……对于这些,每次读神话的时候,总是让人充满了困惑。
《诸神的踪迹》重新挖掘整理,赋予了这段历史以体系,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中华民族诸神的来龙去脉,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华文明的根系脉络,知道了从盘古开天地到夏朝灭亡,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另外一点是,作者在序言中便说,是受到外籍华裔孩子的触动,才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因此作者一开始就是以国际视角在打量、解析中国神话,文中也多有中西对比之处,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自己文化的独特、骄傲之处。比如,外国的神大多是凭空诞生、高高在上,掌握人类生杀予夺,而我们的神更多是由优秀的领袖演化而成,因而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对于英雄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了我们整个的种族演进。这些特质就是决定着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起源神话,关于天地的创立、关于族人的繁衍发展。比如在圣经里,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然后生养了众多子嗣;比如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混沌之神诞生了地母盖亚等诸神,然后创造了人类,树立了世界秩序……了解熟悉这些创世神话,对于我们理解和接受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或许是不如西方神话更成体系,或许是异域文化更具神秘性,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外国神话甚至超过了对于自己神话的了解。《诸神的踪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以神话人物为统领,为我们详解了那段历史,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起源。 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都不可错过。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六):读完再也不会忘记的神话历史
是一个周五在三里屯的pageone遇到的这本书。当时正在闲逛,看到有作家在开新书发布会,就旁听了一会儿,然后就被吸引住了。那位作家就是这本《诸神的踪迹》作者——申赋渔先生。申先生讲话不紧不慢,温文尔雅,带有些许的南方口音,非常有特色。发布会上,不管是自己的经历,还是创作的理论,他讲出来都像故事一样,非常吸引人。这样有趣的灵魂,写出的故事想必也很有趣,于是就买下了这本书,因为这个机会,还有幸得到了签名,记得当时签名用的笔也很别致。
从书店回家的路上就开始翻看,然后就……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了第一遍。以前接触的神话,或是文言文原著版的,或是改编得极其简单的故事版的,但《诸神的踪迹》是类似富有诗意的叙事散文,文风简洁明了,也没有刻意幼稚,很难得,非常喜欢。
全书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开始,一直讲到到夏朝结束,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人物为统领,讲述了那段神秘而动人的神话历史。尤为佩服的是,本书将零碎、独立的神话故事,追究了先后、因果关联,形成了体系。例如后羿射日之后,嫦娥奔月而走,后裔的功绩逐渐被世人遗忘,最后甚至被徒弟谋害;上天为了惩罚世人的忘恩负义,降下大水,爆发洪灾,继而开始了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时人将大禹治水过程中的奇闻异事,记载下来就是为后来的《山海经》。这样讲下来,看过就对我们的神话有了整体的认识,不会再容易忘记了。
第二遍是跟三年级的孩子一起读的,本来还担心上古神话过于奇诡,孩子会不易接受,没想到小家伙却看得津津有味,每次看到一个神,都会去网上搜索关于这个神的画像、地理文化景观什么的,看完以后还会对各位大神品评一番。比如大禹的父亲鲧,为了治水,窃取了天帝的息壤,结果在就要成功的时候被处死了,真是又倒霉又可怜。
这些独特而珍贵的神话是我们民族的独特财产,知道这些知识,不论对于孩子还是我们大人,在熟悉民族起源、历史传承,以及欣赏古典的文学作品等方面,都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来还会跟孩子一起再读几遍。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七):从读第四章《黄帝》想到身份失落
黄帝为何能成为中国天神中的主神——中央天帝?
黄帝平治天下的雄心与才干。生而神灵,几个月时便会说话,少时才思敏捷,青年时敦厚。炎帝时期天下的混战纷乱,使其生出不忍和坚定,通过一场战役停止纷乱,此后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求贤若渴,能够及时把握神的启示寻觅贤才,招力牧为将、风后为相,猛兽、怪禽、人才,皆能为其善用。以贤才治国的黄帝,也使得世间奇人异士纷纷拜其麾下,助其成就平天下大业。与蚩尤的大战,蚩尤部队勇猛且有兵器加持,黄帝之军猛将少而文臣多,黄帝善听取文臣献计,终于战胜。
黄帝还被视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身边人的许多发明,使人民上了文明的生活。发明车船、衣裳、房屋等,其妻嫘祖养蚕缫丝织绢、仓颉造字、隶首创造数字和算盘、太挠制天干地支作为纪年法、岐伯通医《黄帝内经》、伶伦发明了箫并定下五音十二律等。
中国神话将黄帝奉为天神中的主神,人们对黄帝的祭祀绵延不绝,至今仍然流传。黄帝象征着什么?我想有以下几项:
1. 人们和平与安居乐业的愿望。 2. 人们对一个贤明君主的期望。 3. 人们对文明生活与文化的自豪。 4. 人们对创造力与智慧的向往。
黄帝所兼具这一切,因此成了人们所自豪和向往的这一切的符号,他们把黄帝奉为天神,并非只是一种敬畏,而是将这一切化为永恒不灭的精神符号,以代代相传的祭拜仪式刻印在血脉中,以此铭记并传扬炎黄子孙曾有的辉煌。
而我一开始读来是毫无感觉的,还对邓老师抱怨说:只是在打仗,丝毫看不出黄帝有何德何能被尊为中央天神。邓老师打趣道:是对老祖宗失望了嘛?
不得不说,第一遍读来确实没有什么归属感。也许很多成人与我相似,读来没有寻根溯源的恍然大悟和引以为豪,而一开始是有些麻木的。
我理解为身份的失落和信仰的出走。轩辕黄帝这名号尽管如雷贯耳,如今却仅在那些受着农耕文化深刻影响的家族中祭拜着,且日渐衰微了。黄帝在炎黄子孙中逐渐失去他的位置,而仍然固守着仪式的人们,又有多少真正看到黄帝所象征着的中华溯源千年的文明呢?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感,到底是源于其血脉中代表的文化文明,或是在人间的苦痛和命运面前抱团取暖的生存需求呢?
身份认同,或许并不在于入了哪一国的国籍,不在于多么强调自己是哪国人哪地人,而在于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多少。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信念究竟是什么?从何来?而它们又将我们引导向何处去?我想这不是换一个leader就换一次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我们代代相传的血脉之中的始终不断的根,是恒久闪耀于时间长河中的星辰,是具有真理意味的华夏精神。
寻根溯源,在于寻回精神家园的根基,将失落的信念重新种植。而这一切也许唯有通过读真正的历史才能寻回。时代会有堕落和迷失的可能,其中有其惊人一致的规律性,纵观历史长河,或许才能采撷到真正恒久谣言的星辰。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八):一个一个人的历史
一个一个中国人的历史
小时候,乡间的童年没什么书可看,除了一本被翻得卷边的《三毛流浪记》,还记得家里订了几本故事类期刊,其中一本就叫《山海经》,具体细节早已在时间中湮没,里面的奇谈却让人难以忘怀。久远的童年现在想来似乎就笼罩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氛围中,我爷爷家门后每年过年都要换一张钟馗捉鬼图,自述年少时经历过阁楼上的住家狐仙往楼下扔东西。我奶奶相信人死后会去遥远的昆仑山。亲友近邻中,有人正当壮年去世,大家都说山上的神看中他能写会画相貌堂堂,因此把他招走了。有人一边开着诊所给人看病,一边念着阿弥陀佛虔诚奉拜观音。日常中似乎充斥着神奇。
在《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中,作者申赋渔在序言中写道,中国的神与日常生活在一起,不神秘,人时时都要跟神打个交道,有个来往。这让我想到了家乡和童年。在《周穆王》的章节中,还详细讲述了神山昆仑,这一切都记载在与我童年的启蒙期刊同名的古籍《山海经》中。这些不经意间的与童年的呼应,让我对这本书一见之下就非常喜欢。
作者在书中梳理出了清晰的中国神的谱系,有理有据,自成体系。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神,诸神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却也有迹可循。除了《山海经》,作者还参阅了很多其他史籍,例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史记》等。
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已经遗忘的事,也打开了以前不曾想过的视界。
历史的童年就是神话。混沌的、懵懂的、充满原始力量的瑰丽神话中,藏有历史和文化的密码。不独是中国的历史如此,世界历史也是这样。
我后来因为理科渣,学了文。各种历史一遍遍看起。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史,日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艺术史,世界美术史……一次次看过就忘,但发现了一件特别的事:很多历史的讲述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不同地区的早古神话有着不同的特质,然而又有着神奇的相似之处。
在《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中,作者就置入了这样的世界文化背景,以此来看待中国的神话和历史。古希腊的大地女神该亚与中国抟土造人的女娲,古希伯来的创世记和盘古大神的身化万物……在相似的故事中,作者却能发掘出中国文化脉络中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在创造世界与人类的工作上,中国的造物主,似乎没有神圣的背景。他们靠着努力与勤奋,成就着自己的使命,最终功成身退,化为山河大地。”
作者认为中国的神没有自带的光环,而是由杰出的领袖擢升的,中国的神,是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个杰出的中国人,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构成了中国的文明和精神之河。所以这书是“中国人”的历史,作者希望借此梳理出中国人心灵的成长史、精神的成熟史和人格的丰富史,让每个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心灵的完整坐标。
在《中国龙》一章中,作者对中国精神的化身和象征——龙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在《周公》一章中,详细介绍了“礼”“乐”之教,现在的学校教育与之相比颇有狭隘之处,令人深思。每一个章节中,几乎都能读出新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出了他的历史之书,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历史。若是如此,作者在序言中所言的期望,大概也算实现了吧。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九):诸神闪耀,灿若星河
y彭应翃
初一看,《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讲述的主要是神话——关于中国古代的神和英雄的故事。神话的主角是神,以及后来成神的英雄。中国的神与西方的神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显著表现就是,他们的存在感不强。
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里,上帝是唯一的神。神创世造人,神对人的眷顾、惩罚、慈恩、救赎,都记载在《圣经》里,供信徒代代传颂。在更早的古希腊时代,人们的信仰对象包括许多神——以宙斯为核心的古希腊诸神,有着庞大而凝练的体系。他们的血脉传承、奇异事迹,在荷马史诗里、在古希腊悲剧里、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以及希腊罗马时期的诸多典籍里,被反复吟唱、流转不息。信仰的力量、文学经典的强悍张力,使西方的神逐渐成为镌刻在西方人集体潜意识中的深沉印记。
与之相较,中国的神或许因为太多、太家常、与生活的关联太密切,他们的故事被记载得太零散,因而显得行迹缥缈、面目模糊。而《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仿若拂去时空的尘雾,令这些神祇与英雄的形象清晰了起来。
首先是诸神的形貌体态:
伏羲“长着龙的模样”,神农“生下来,长着牛头人身”,蚩尤“长着豹子一般的头,头上还生了两只角……他的食物也不寻常,是砂砾、石子、甚至坚硬的金属”,黄帝的儿子禺猇“长着人的脸,鸟的身子,脚下踩着两条黄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只是单调雷同的符号,通过这些形貌的描摹,它们有了明确的、各异其趣的线条和纹理,从而在读者脑海中显现出具体可感的面目。
同时清晰起来的,还有诸神之间,以及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神话里最重要的神是五位天帝:东方天帝是以龙为图腾的伏羲;南方天帝是继伏羲后出现的、也被称为神农的炎帝;中央天帝黄帝与炎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西方天帝是黄帝之子少昊;北方天帝则是黄帝之孙颛顼。从此可见,这五位天帝并非彼此无关的个体,而是存在血缘或际遇上的关联。而围绕着这五位天帝,神话中那些功勋卓著的神或英雄同样在血缘或际遇上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交集。例如,帝喾是颛顼的堂侄,尧是帝喾之子;又如,夸父的后代曾助蚩尤战黄帝,后羿射日是应颛顼的侄孙尧之请求。《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依次追寻着众神的足迹并寻找这些足迹的连结之处,将上古时代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梳理出条分缕析的层次,使上古文献中关于神的碎片式记载汇合成一个结构分明的整体。
此外,上古诸神的情感世界也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伏羲的心里有许多的不舍,他对人民充满了悲悯,可是他已经老了” “这样的祭祀,是帝喾所乐意的,他不要那么高高在上的庄严与肃穆,随意、快乐、热闹就行”……在作者笔下,神不仅拥有睥睨万物的勇气、悲悯众生的胸怀、任劳任怨的责任感,也有他们的恋慕与喜悦,更有他们的孤独、伤痛和无奈。这样的神,不是作为推动文明发展的空洞符号存在于文化时空中的,他们用鲜活而分明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对远古时代的遐想显得更为清晰。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们发现,《诸神的踪迹》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上古的神话故事,它实际上是通过神话讲述了我们自身,将那些在我们的血液里沉睡的文化记忆一一唤醒,令我们更为清晰地把握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精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这些传说故事,我们许多人可能从幼时起便已熟知,可是,我们是否觉察到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存在着一条将神、英雄、普通人、乃至现代人连成一线的精神脉络?当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时,是否意识到这些称谓其实都有深刻的文化脉络?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以斐然的文采、以讲故事的方式,追根溯源,讲述了诸神闪耀的上古时代,开启了一趟寻根之旅,让我们追随着众神的脚步,探查龙的形象如何代代承传,最终成为熔铸于我们血肉之中、精神深处的文化品格与民族精神;令我们面对历史的星空,得以拨开云雾,看见了那条最最遥远的星河。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十):龙的,传人
那些神话,成为了最初认识你的星空。
依然记得儿时最早听到的神话故事便是嫦娥奔月了,那时候,总会等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刻趴在床边对着她指指点点;仿佛下一秒嫦娥就会对着我微笑。那些故事一边被讲述着,一边让我感动着。
盘古开天辟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和西方的神灵一样,我们的传说中的盘古诞生于天地混沌的时刻,当他醒来的时刻,黑压压的一片。他伸展着手脚,周围便得到扩张。他日复一日生长,天和地渐渐有了雏形。他手举天,脚踏地。天和地在他的支撑下逐渐拉开了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他用尽自己的全力,终于倒下了。他的身体、躯干,都化为了能见到的星辰宇宙、山川河流。
女娲补天当天地而生,缺乏的便是生灵,女娲造人便是古人对于人类起源的幻想。她觉得尘世间太过沉闷,便依着自己的样子造了些人出来。人类便开始在盘古躯干化为的大地上生存、繁衍。但是,那个神人共存的传说中,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周山的倒塌引起了惊天洪水,人们四散逃亡。女娲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遭罪就炼石补天。最后疲倦地睡去。
他们是上古的神灵,为东方幻想开了一扇门。天地、人神,都在这世间共同生活。东方的神灵起先并未高高在上,人们总是能和他们进行沟通。这就是东方人身上总会带有灵性的缘故吧。
女娲补好天之后,人们繁衍不息,在这富饶的土地上。他们尽情地生活着。越来越多的部落,各式各样的能人。可人毕竟是凡人,总会生病、发生意外。神农氏尝百草便是发生在这个时刻的故事。山间万物,皆有灵性。他走遍群山,只为知晓身边植物的药性。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植物在他的一次又一次尝试中被编纂、被整理。他尝遍百草,为的是天下民生。最终,他尝到了断肠草——这毒性剧烈的植物,合上了双眼。他的足迹走遍了周围的山水,他的肠胃经历万般蹂躏,只为黎民不再痛苦。他成为了三皇的一员,历代受着人们的敬仰。
人们战胜了病痛,懂得生活。分散而居的人们逐渐移居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黄帝、炎帝、蚩尤,成为了力量最为壮大的三个部落。天下统一的局势如弓上的劲弦,一触即发。终于,蚩尤和黄帝、炎帝发生了战争。双方皆有众多特异之士参站。蚩尤的部落起先占有优势,然而天道存在万人心中。黄帝得到了神明的帮助,指南针等众多的发明应运而生,一一破解蚩尤的战场法门。战事得到逆转,黄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和炎帝结成一个部落。自此,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神龙遨游龙的故事,穿插在这些神话之中,没人知晓龙的来源,也没人知晓龙的去处。他能腾云驾雾、直冲云霄,又能深入海底、翻江倒水;他可一日行千里,与蚩尤大战,又可生九子,各具神态。他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却又是民族精神的一个图腾。他是人们心中的神物,却又是那么触手可及的倒影。他的显现,总会有大吉,他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或许,他是盘古的化身,或许他是女娲的精神,再或许他是神明赐给华夏民族的守卫神。他在之地,祥瑞不断。
虽不见其身,但深知其名。他活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就像这些故事,当你仰望星空,那或是盘古的须发,或是女娲的宝石,月亮上的嫦娥在翩翩起舞,神龙在每个人心中翻腾。我们爱着这些故事,就像我们爱着这个民族。我们是龙的传人,那些故事是最初了解她的炫目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