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古诗词81课》是一本由康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震古诗词81课》读后感(一):不吟不咏不释怀,且歌且诵且青春 ——试述《古诗词81课》对于诗词边际的拓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我格外喜欢的诗。它前两句写实(次句经考证为想象,那就是主观虚拟事实,我想作者肯定去过百川东到海的海边,把彼时的胸中块垒,在此时的登楼中一抒胸襟),用远视角写了无数个之中的一个黄昏,气势磅礴,着重强调自然逻辑的因果性,为后两句人在遵循客观事理的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认知延伸的议论做铺垫。后两句有着更强的思辨性,更改不同的标点符号和语气,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变的是异曲同工的认知。 我不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对于曾经繁重的学业,往往是左支右绌力有不逮。所以对于语言凝炼的诗词,虽然内心里很喜欢,但总总是误会连连尴尬万分。从来没有一扇窗,像康震老师的《康震古诗词81课》一样,开的如此宏阔、澄澈、丰盈,在我的视野里投进不止于此的宽广与敞亮。如果说我之前所学的诗词知识是眼睛,那么康震老师的《康震诗词81课》则是眼睛前的显微镜,它从更高的量级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知识。 诗词以精简凝炼的语句著称,信息含量相对较少且存在歧义,由于历史久远时代变迁的原因,追索真相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在书中会看到保留争议的多层释义。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烟直”的两层参考解释。一为静寂无风的狼烟。一为单向强劲螺旋的风。在我的理解,因为奶奶家早些时候有烧火用的手推式风箱。我揣测,在烽火楼上应该也有类似的工具,使载有通讯信号的烟快速升起。要想烟直上而不散开,螺旋是一种稳定方法。把烟灶的进气口和出烟口可以做成椎体螺旋道,我想在古人的智慧里,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再如对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的拓展,它有自然现象成分,更有诗人对于道教的推崇。像这样不盖棺定论研究式的论断,在书中比比皆是。 诗人的思维,常凝结在无理而妙,它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它是扎根现实超越既定认知的非常理思维。如同儿童还没有语言逻辑基础时用的新词,又如同文学家为了达到效果而使用的超越词性的修辞,还有就是不同地域里的生活习俗。有次,在南方的小巷里,我听到一句“打牌打钱不”,一时没听懂第二个打字。尔后明白第二个“打”是赌,是做输赢筹码用的意思。 康震老师的这本《康震古诗词81课》文白兼释,古今互通。无尽拓展,逼近真相。他用亲历后的解释,让久远诗词带有浓郁的亲切气息。这种知行互励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引导性。记得在一次面试时,老师问如何体现一篇散文的美。我说不清楚,因为我知道解析是一种冷酷的破坏,即便很精准。老师的解答很赞。是读,是有感情有体悟地读,到文中山水霭霭的地方去读。 在读此书时,我有许多神思飞扬的瞬间。比如:他,出走半生,不油滑不世故,回来仍是少年。他那样的纯真无邪的情操,我想到贺“冰心”这样的昵称。
《康震古诗词81课》读后感(二):读诗歌就是回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灿烂悠久的文艺瑰宝,其中的古诗词便是最为耀眼的星辰。
学习研读古诗词,是一门必修课,是比背诵九九乘法表、汉语拼音更持久的一门必修课。记得,小时候初入学堂,基础课学习的就是汉语拼音和九九乘法表,这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基础。我记得学着两门基础课,花了大概一个学期。但是上了小学,开始学习背诵古诗词,到初中、高中学习文言文、背诵名篇辞章,一直到了大学语文。正是这样持久而相对系统的学习古诗词,让我始终对语文、对文章、对诗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敬意。因为这些求学阶段积累的文学素养(尽管很有限),让我与读书始终相伴。偶尔也会在与朋友聊天、阅读中因有所感在心中自然而然地“飘出”一两句古诗词,便会畅快于内心。
不过,也许已离开学校、离开课本的系统学习许久了,原来很多背的滚瓜烂熟的诗词竟然渐渐忘记,不是忘记前句,就是记错后句,再就是印象模糊,记错了作者。这是我在学习强国有关古诗词填空答题时经常遇到的让人苦恼的时刻。每到这个时候,内心就会有一个预警的声音开始提醒:要把忘记的经典古诗词捡起来。
许是机缘巧合,遇到了著名古诗词研究专家、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节目点评嘉宾康震老师的新作《康震古诗词81课》。这本书来得太及时,于我就有点像久旱逢甘霖。
这本书收录的81首古诗词,选自36位著名的诗人、词人,而且都是经典名篇。初读时,先是在心中默念,然后起身轻声朗读,依旧像小时候那般认真。我想,这既是小时候学习古诗词养成的习惯的“唤醒”,更是一种虔诚的读书人的姿态。这81首诗词,题材多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又都是当时当世的代表作,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康震老师,对这81首古诗词,用了散文般的叙述方式,讲诗词进行了“结构”、联想、拓展,不仅讲述了诗词原本的意境和内容,还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时代的潮流作了阐发,还原了作品本来的“精气神”,更给了我们灵动飘逸的感受。比如,在《登鹳雀楼》这首诗里,康老师不仅分析了诗句的意境和思想,还对围绕这首诗“作者是谁”的争议做了介绍;不仅如此,还将本诗与其他诗人的同题诗作作了横向对比,更加凸显了王之涣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管这81首诗词,既有咏怀诗、咏物诗,也有山水诗、边塞诗,还有行旅诗、送别诗等等,但是每一首诗词在康震老师的讲述中,仿佛都有了生命,飘扬在空中,让我们得以与作者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小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云游四方。如今,因为工作因为家庭的原因,很久都难得有一次畅快的旅行,于是在《康震古诗词81课》里,我通过诗词的力量,来到浩渺无垠的诗词世界里,尽情遨游,舒展身心,仿佛给自己放了一次长假,内心的自由和喜悦是不可言表的。
当下阅读古诗词,是一种回归,让我回到了那个懵懂求知的年代;在诗词的世界里,遇到了像辛弃疾、苏轼这样高贵的灵魂,自己也觉得变得高洁起来。
与诗词作伴,灵魂便有了归附。
《康震古诗词81课》读后感(三):曾经读过的那些古诗词,你还记得吗?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也最富力量的自信。今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风靡暴红,既是传统文化与创新科技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还有红遍荧屏的中华古诗词热,古画民乐的点缀映衬,让诗词从流淌的文字中变得立体生动、耐人寻味、流连忘返,文化的魅力莫过于此。
诗是浓缩的文学精华,如果阅读一首诗而没有经受到心灵上的触动,没有体验到诗的美学的熏陶,没有一窥作者诗意一样的人生,基本上白读了。小时候学习古诗词,无外乎背记几个短句,理解个大概意思,诗词之前创作的背景,诗词之中蕴含的意境,诗词之外隐藏的故事基本上被忽略殆尽。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但是,也正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综艺节目的大力推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我们在观看节目时,第一印象应该是选手惊人的记忆力,但随后更多的是被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而惊呆。原来诗词这么美,原来诗词应该这样读。
譬如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好读好背好记,但是好理解吗?一个人登高望远,缘无故发了一顿感慨,伤感处居然哭了起来!似乎作者写得莫名其妙,读诗的人也跟着莫名其妙起来。果真如此吗?是诗人“太疯癫”,还是别人“看不穿”?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积累,是读不懂陈子昂创作这首诗的心境的,也无法理解这首诗在特定历史环境的独特魅力。
作为众多诗词大会的文学顾问、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以部《康震古诗词81课》,带我们领略古诗词的生命律动之美。康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对唐代文学有独到研究,这在本书引用阐释大量唐朝诗词作品可以看出。
本书所选作品多以唐代名家名作为主,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甚至能够背诵的著名篇章。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回过头来再次吟诵这首诗词时,我们才更能明白当初理解的肤浅,一首诗词并不仅仅是数十个汉字按照诗的韵律格式进行排列组合,它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载体,是一段历史的承载,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折射,也是一种文化的勃发。
回到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何以孤身一人登高望远,并做出如此令人惊异之举?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故弄玄虚,只是源于他对梦想抱负难以实现的郁闷,对抗争现实未果的无奈。而这,源自于担任武则天侄子武攸宜的幕府参谋之后的一次随军出征。
陈子昂十分看重这次实战机会,渴望在一线战斗中施展抱负、一展才华。但是刚愎自用的武攸宜根本不把一个吟诗作画的书生放在眼里,对陈子昂三番两次提出的意见建议充耳不闻。眼看着败仗一仗接一仗,而自已却有心无力。亲眼目睹自己的报国宏远成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独自登上了幽州台,“慷慨悲吟,唱出心中的愤懑!”
对这首诗的理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作者回到这首诗词创作本身,联想到《楚辞》中《远游篇》的原文,寻找陈子昂创作这首诗的文学背景。然后又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带出幽州的历史兴衰,以燕昭王的求贤若渴对比武攸宜的有眼无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悲凉油然而生。在怆然涕下之余,又涌现出生不逢时的遗憾和对尸位素餐者的愤懑。
何以作者会产生这样激烈的情绪?同朝为官不是还有很多人溜须拍马、投机钻营吗?作为一个参谋,意见提了也就尽到本分了,至于这样执着上书、不被理睬之后就牢骚满腹吗?产生这些疑问,是因为你对陈子昂还不了解。
陈子昂家财巨富,少年任侠,后来发奋读书,长于诗文。学而优则仕,唐朝时期一样,作者又引用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加以佐证。陈子昂也想在仕途之上有所作为。可是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却被白白浪费过去。付出了这么多,却被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压制,他内心的不满、悲凉可想而知。
康震老师通过多维度的理性分析和典故讲述,带我们走进陈子昂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陈子昂的性格特征,认识陈子昂创作这首诗的原因背景。读诗如同读人,人读懂了,诗也就读懂了。康震老师通讨还原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让我们读懂了这个人物笔下的这首诗。
身为文学博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和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康震老师对古诗词的研究之深之细非一般人所能比拟。在讲解古诗词的同时,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人物故事、历史重大事件信手拈来,正是因为康震老师对历史的独到研究和精准把握,才能将一首古诗词讲解得生动形象、细致深刻。
九九八十一首古诗词,每一首都历经岁月洗礼,每一首都经受历史检验。时隔许久,有的虽然蒙上了时间的烟尘,但在康震老师的精彩讲述中,它们又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就像《唐宫夜宴》中的小姐姐一样,在历史的回眸中被注入新的能量,愈发显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康震古诗词81课》读后感(四):在诗词的盛宴里如歌如狂
在诗词的盛宴里如歌如狂 ——读《康震古诗词81课》 冀宏伟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一代代中国人,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秀丽江河,寄托最美诗心;壮阔山川,成就千古诗人。渊明采菊,依依南山;太白辞亲,仗剑扬帆;子美行舟,月涌大江;东坡登临,远近横看。伟大的人格,恢弘的自然,不朽的篇章,人生快意,尽在其中。千百年后,也许我们的背影都已经远去,只有诗词的绝代风华仍然在人世间永恒流传。诗词,于我们而言,便是唐诗宋词的诗意盎然,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多读诗词,诗词会变成萦绕在我们身上的温润气质。” 读完《康震古诗词81课》,我想起了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康震古诗词81课》里的81首唐诗宋词堪称经典,妇孺皆知,经久不衰,有口皆碑,几乎是国人诵读唐诗宋词的基础课,必读课。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多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关于诗词背后蕴藏的历史事件、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创作初衷知之甚少。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走来的“诗词才子”康震老师,带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探寻诗词华章,置身唐诗宋词的璀璨星空之下,从历史人文的视角,赏析诗词美学艺术,领略古典诗词之美,开启古诗词81课。 阅读《康震古诗词81课》,真的有一种回归课堂,听老师讲课的亲切记忆。康震老师习惯先提出“为什么……”然后通过逐字逐句的解读,得出“所以……”在移步换景,以诗造景的讲解里,探秘诗词背后的字句意象、文史典故、以及诗人的身世个性、家庭社会背景……或共情讲解,多维切入;或旁征博引,会通古今;或娓娓道来,徐徐展开;或寄情山水之间,或吟诵思乡之情,或抒发报国之志,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历史,都藏着一个故事,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有起伏沉浮…… 阅读《康震古诗词81课》,既有似曾相识故人来的别后重逢,又有如梦初醒在今朝的崭新收获。博古通今的知识,细腻耐心的解读,诲人不倦的姿态,感觉康震老师既像一位纵横古今的行者、智者、又像一位孜孜不倦的长者、师者、带我们展开了一场漫长悠远的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词。这样的温故知新,这样的诗情画意,犹如清风明月、对酒当歌,一首首一阙阙散发着迷人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拂去了我们身上的尘埃,照亮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那些传承了千载的经典,无一不是古代文人情怀和智慧的写照,精神与才情的呈现。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艺术瑰宝,在丰富滋养今天现实生活的同时,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永远赓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康震古诗词81课》开篇即是曹操的传世名篇《观沧海》。古人说诗言志,歌言咏,遥想当年,东临碣石的曹操必定是心怀家国,志存天下的大丈夫,大诗人。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曹氏的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的诗句,感受到1800多年前的那份笃定和从容。这是一首英雄的诗,临茫茫沧海,念天地悠悠。重读一代枭雄曹操的《观沧海》,聆听康震老师的古诗词课,能够再一次从《观沧海》当中感受到力量,寻找到方向,如日月星辰的照耀。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到:“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说到诗词,不能不说到唐诗,而说到唐诗又不能不提到“谪仙人”李白,提到李白,不能不想起《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一曲新词酒一杯,诗酒趁年华。人生若无酒,世上亦无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古烁今的气势与力量,这是中国诗词的巨大魅力。 “而唐诗浓缩地概括了中国诗歌的必然走向。一步也不停滞,一步也不重复,一路繁花,一路云霓。 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一个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余秋雨) 注解古诗词,难在费力不讨好,如果说不在点子上,有时候还会“讨人嫌”。《康震古诗词81课》不是一部高深莫测的学术研究,与一般的古诗词注解诠释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中小学古诗词教课读本,侧重于对普通大众诗词的普及推广,所以在讲深讲透讲新的同时,力求避免单调枯燥的“翻译”,采取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轻松活泼的创作方式,寓诗词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在阅读与解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与诗人对话握手,享受诗词艺术带来的美妙享受。阅读《康震古诗词81课》犹如重新回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中,在诗词的盛宴里,再次领略了康震老师作为点评嘉宾的学者风采。 阅读《康震古诗词81课》,就像与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王之涣、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醉花阴,卧花间……犹如一颗又一颗明亮的星辰,一只又一只飞舞的精灵,他们以罕见的才华,迷人的创造,开启了一个“诗词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古典诗词的巍峨巅峰,至今无出其右。 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词是感动天地的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词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最温暖的一份文化记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词的国度孕育着诗词的海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诗词的精神气象,情感温度,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颜,淬炼着我们的灵魂,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品位。不读唐诗宋词,愧对美好人生;不了解中国古诗词,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人生自有诗意,不负年光,不负诗心。跟着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的盛宴里如歌如狂,亦痴亦醉,探幽入微,一路走来,仿佛跨越历史时空,与诗人遥隔千里,近在咫尺,感受唐宋王朝的情怀与梦想。 是无独有偶,还是有意为之?从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海洋里,选取八十一首名篇佳作,点缀连接起一条由远而近,奔腾不息的古诗词河流,八十一代表着什么?正如后记里所说:“八十一”是个高深而玄妙的数字。老子《道德经》是八十一章,《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遭遇了八十一难。看来,天地大道,人世沧桑,都与这个神奇的数字有些关系。” 也许,八十一首诗词就是一个诗词的宇宙。苍茫无际,浩瀚无垠,于吟诵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里,自得玄机,向天而笑。
注: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严禁抄袭,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