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元,页数:37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全传》读后感(一):我正在重新认识慈禧太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一书,利用工作之余正在努力看这套书籍。我个人比较喜欢历史的,喜欢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去年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在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已经对清朝后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例如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曾经在历史课本中被判定位反面人物。读这部书,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慈禧太后这位曾经在我心中十恶不赦的老女人。
《慈禧全传》读后感(二):想象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仪鸾殿,那位执政四十八年、一个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乱事缠身的老太太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尽头了
眼前
文宗、慈安、载淳、载湉。
“哀家算是鞠躬尽瘁喽”
肃顺、奕䜣、曾国藩、文祥、宝鋆、李鸿藻、翁同龢、王文昭、潘祖荫、左宗棠、李鸿章、荣禄、端王……
“一个个不可一世、蠢蠢欲动的人,都按住了,都跑赢了”
《慈禧全传》读后感(三):命也运也
20170203开始第一部,923开始重新看到100页。还是稳重的开头,目前还看不到高阳先生的牛。肃顺死刑前的点评足够看出作者的大胸襟。0929第二本。1003看完第二本。1007同治就是另外一个张学良。慈禧也真是命也运也。1008看完第三本。1009开始第四本。
恰在这个时节翻看这套书。
感慨良多,回头详写吧。
同治就是另外一个张学良。慈禧也真是命也运也。
宗教跟科学最后殊途同归
《慈禧全传》读后感(四):高阳,真高人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阳的小说,将历史掌故、笔记、野史、诗文、传说融为一炉,读来有很强的临场感。难得的是他对宦海沉浮,政治成败,社会万象洞察幽微,模写众生百态,人心事理,举手投足无不活灵活现,纤毫毕现,真乃现代神笔马良也。
慈禧全传,非自慈禧出生开始记述,一开篇就是慈禧代皇帝批阅奏奏折,写慈禧夺权、掌权,失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结局不胜唏嘘。读罢掩卷,不禁感叹,历史的因果关系奇妙难测,人生的兴衰起落转瞬之间。
只得四个字:为人不易!
《慈禧全传》读后感(五):人物绘成的历史
《慈禧全传》可谓是当代的《红楼梦》都不为过,慈禧全传书名是慈禧却不单单写的是慈禧,慈禧只是其中的主线。以此主线展开的是一副宏伟的画卷。
或许书的内容有点散,但我感觉并不乱,正是这些散的人物剧情,拼绘的是历史大海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河。《慈禧全传》像是给了我一架显微镜让我从巨大的历史蓝图中看见了组成历史的人!感慨,确实是一套好书。
《慈禧全传》读后感(六):非常棒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
整本书以史实为依据,让人感觉慈禧也就是普通大家庭的老太太,只不过性格强硬,不屈服,让人感觉有魄力,有主心骨,下面的大臣才会对她又敬又畏,而能够掌控全局,自己也不断的学习提高,冷静沉着,等待机会拿住对方弱点,加以利用,迫使对方让步。
全书史实详尽,对史实的引用基本不添加个人点评,同时让读者觉得逻辑合情合理,非常棒的一本书。
《慈禧全传》读后感(七):晚清帝国政界往事
高阳的《慈禧全传》从篇幅上是一套令人容易生畏的作品,早已听说这套作品大名,但是一看厚厚几大本,也不明白,慈禧这一生虽然经历多,又够精彩,但是咋能写出这么多笔墨。但是慢慢读起,才感到这是一套妙趣横生的有趣“传记”,是的,它名为慈禧的个人传记,事实上却是一出晚清历史人物的群像。事实上,历史名人从来不是孤立的立足于历史长河中,围绕一个人物,是一个时代各类人物和利益的互动,他们互相影响牵制,一同塑造了这个时代,而《慈禧全传》的写法正是这样,又这个时代最有争议,却又处于舞台中心的慈禧切入,洋洋洒洒的汇出一幅虽然局部却可以放大全局的历史画卷。
《慈禧全传》读后感(八):有意思的历史
四月底的时候,栗子小姐送了一套《慈禧全传》。足足有十本,拿到手里死沉死沉的。虽然沉点儿,倒也没有觉得怎么了。不想这一看,竟然从草长莺飞的五月,一直看到一叶知秋的十月。时光如水,悄然而逝,近半年的光阴就这样在高阳的文字中忽忽而过。慈禧就像一个管家的老太太,虽然恋权,但确实有能力。而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败大家庭,也确实离不开她。唯一可惜的是光绪,他差点就改变了历史。光绪真可怜。慈禧赖以中兴的曾国藩死了,还有他青出于蓝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死了,还有一个张之洞可以凑合着过。慈禧死了,张之洞也死了,大清就没人了,剩一口气了。到这里故事就完了。
妈蛋。辛辛苦苦看了五个月,白看了!
《慈禧全传》读后感(九):《慈禧全传》-一读
从去年到今年,陆陆续续的将十部全部看完了,从图书馆借的书,走马观花似的看完了。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了解清朝逐步走向灭亡的这一历史阶段。
从书中有以下这些收获:
1. 说话要小心谨慎,且要思量思量再思量,书中的很多对话非常有意思。官场中,关系相当复杂,要懂得看局势。找人要找关键人。
2. 对一些历史会知道更为清楚,而对之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产生怀疑。如康有为,再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在国外利用"皇上被困瀛台,救皇上"进行募捐,从而中饱私囊,为人卑劣,且是破坏慈禧与光绪关系的罪魁祸首。--一些历史名人在被我们了解后,会发现其品质好的不多。但是历史是个大河流,有形形色色的人在里面表演过,同时还层出不穷。
3. 整本书中,最佩服的人是李莲英,他敢于修炼“葵花宝典”,不嚣张,对慈禧忠心耿耿,且为人精明。对自己狠的人往往是成功的。
5. 一个人的行为的改变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命令一个旨意的形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6. 官场浮浮沉沉,关键还是要“修炼”自己。所谓宠辱不惊。
7. 书中的每个历史事件都写的很好,随便拎出来一段就是一部几十集的连续剧,让人欲罢不能,这也是能坚持看完的原因。
《慈禧全传》读后感(十):我读《慈禧全传》的经历
记得上次有这种畅快阅读体验的,是读唐浩明的《曾国藩》和熊兆政的《张居正》。18年12月中旬第一次接触《胭脂井》,这种感觉又回来了。两天读完了两册,有一夜读到了凌晨3点。感叹哇,这些老狐狸真是情商太高了。这说话的艺术,高深莫测。苦于图书馆只有这两册,于是便耽搁了几天。可是,心中埋下的草难受哇!那阵子奔波于魔都好几个图书馆,始终找不到此书。也是奇怪,明明检索显示图书在馆,就是找不到!一度怀疑是禁了此书。有一天,突然在公司附近的少儿图书馆找到了第一册《慈禧前传》,兴奋不已。苦于成人阅读证没法借阅,于是每天中午都过来读一个多小时。杀肃顺那档,着实让人心疼。记得风雨欲来前的暗流,那天罗地网般的布置。行刑前,那刽子手极为精明,轻描淡写般的,“中堂,你道是谁来看你啦!”顽固的肃顺抬头一看,人头就落地了。我的书荒却又开始了。想起数月前送给小侄女的KINDLE,又厚着脸皮去要了回来。电纸书始终没有翻页的快感,断断续续地,直到1月中,才读完了这篇巨著,前后正好一个月。
精妙之处,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一日李鸿藻给同治帝授课,教小皇帝背诵论语。同治帝竟一字都背不出来。老丞心寒,落泪不已。同治帝翻开书卷,指着一句话,向师傅求教。李鸿藻凑过身去,见小皇帝把那“君子不器”的下半部分遮住,变成了“君子不哭”,自己破涕为笑。机灵的一个孩子,却被慈禧狠狠钳制住了,竟落得个悲惨结局。那可怜的光绪,薨在瀛台,身后竟只有一张板床容他。无人敢瞻仰遗容,多道是皇帝死于投毒,面目可憎,如果看破了,就不知该如何办了。古语有云,母以子贵。大清帝王家,却是反例。慈禧太后克夫克子,让人心寒。她把清王朝当家来管,终其一生,天下仍是爱新觉罗的天下。千年前的女王武,滥杀李唐宗室近灭族。慈禧没有。不说她为政的得失,她终究是维持住了皇族的绝对权威。我想过如果雄姿英发的恭亲王当皇帝会怎么样。肯定的是,洋务运动会更好地进行。而且,崇洋的恭亲王也许会正儿八经地进行君主立宪改革。他的强势,终其一世定能维持住君主的权威。然而,随着君主立宪的铺开,皇室变成形而上的存在,终究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说,慈禧对爱新觉罗家族是有功劳的。她坏就坏在格局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