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上中下)》是一本由盛和煜 / 张建伟著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1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共和(上中下)》精选点评:
●看完电视再看的书,再次觉得电视剧真真真的拍得好好。的确头重脚轻的感觉,后半部分完全比不上开头。
●这部适合画漫画啊!
●可以说是大学记忆点之一。在图书馆一角发现这三本书,没课喜欢泡图书馆,经常看到废寝忘食,每读一部分心情久久不能释怀。书的封面有些落灰,但纸页不算太破旧,翻阅的时候,在想:不知道上一个拿起这本书的人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或者在想些什么……
●看完电视剧又看了一遍文字版 各个人物形象依旧栩栩如生
●剧本写的真精彩,波澜壮阔有时却落笔极小,大与小之间见证一个王朝的不可避免的没落。可惜一些热心的人民群众和官方意识形态扼杀了这部剧。
●人性
●那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那么不容易的共和,当国家弱小的时候,个人是多么的无力。我以为的共和,像个大戏台,唱戏的唱戏,卖小吃的卖小吃,睡觉的睡觉,手足舞蹈的、骑车的、画画的、放牛的、爬树的,人人都能各得其所,各乐其中。不会让一个人觉得不痛快,想吃猪肉,不让,想看病,不可能。不用害怕,不用担心。
●李鸿章 慈禧 袁世凯 孙中山
《走向共和(上中下)》读后感(一):397.16.41 《走向共和》—盛和煜、张建伟。
震撼于孙中山先生悲壮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敬仰李鸿章先生,他的政治眼光与手段、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心机,纵使有负面的一面,也堪称人杰。所有阻拦革新的未必是坏人,所有促成进步的也不一定是好人,历史有刻意的成分也有无意的机缘。
《走向共和(上中下)》读后感(二):读史不能使人明智
史书都是史家瞎编的。 清末民初过去才多少年?当时已经有了照相电影等等技术,还是留下了那么多的历史公案。 这些不说,单看正在发生的历史。薄徐令王等事个中真伪细节谁又知道。还不是由当局编织故事,盖棺定论。 史书由胜利者书写,胜利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故事。皇皇二十四史,就如同青春荷尔蒙网文一样,大部分的故事都情节雷同,模板统一。只不过是供不同的读者意淫的,网文专写给少男少女,二十四史专写给需要成为奴才的儒生。
读一些假的东西如何能使人明智呢?
《走向共和(上中下)》读后感(四):优秀的历史剧
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年,趁这个机会重温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依旧的感动。
首先就这部剧来看,尊重历史,客观反映就足以使得本剧从众多主题旋律剧中脱颖而出,以往历史课本上黑白分明的人物如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在剧中是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功有过,是非恩怨只是任人评说。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观众的尊重。我当时一天连看几集的时候,突然发觉自己在下意识的模仿里面人说话的的味道,诸如“非香帅不能领袖群伦、结草衔环,报中堂大人再造之恩”,很多台词文雅优美,放在现在用也是适宜。
其次,关于民主、法制,有了多一点的了解。开始知道民国诞生之艰辛,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长远规划。现在身处网络时代,言论有更多的表达渠道,但是同时也出现各种掐架攻击,各种愤青五毛,我想无论是左是右,更多的去了解一下自己所支持的的理论体系以及对方的理论体系,更多一点客观,理智,尊重,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建国六十年有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身处在这个时代,体制依旧壁垒重重,很多人在网上骂,在讽刺,却也有更多的人认为即使如此又能怎样,不在其位,不能做什么,但是我想我们真的可以做点什么,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多的关注国家事情无论大事小事,这会慢慢的让我们更有责任之心,命运注定我们的绝大多数只是平凡一生,但是我们的良知会让我们在思考自己的同时也思考我们身边的人,老百姓。这是一种力量或许很小,但是仍然有光亮。
《走向共和(上中下)》读后感(五):走向共和——未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