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14 02:3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1000字

  《恋爱中的波伏瓦》是一本由[法]伊雷娜·弗兰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一):波伏娃的“偶然爱情”

  朋友(@塞纳河浪花x )翻译的《恋爱中的波伏娃》读毕。作为小说体传记,可读性蛮强;一方面个人对西蒙娜一直很感兴趣,当初看她的四卷六本自传,文字事宜琐碎,其个性与存在主义阵营以及各种人关系,颇具时代意义以及名人人格佐证;而她与阿尔伯特的“偶然爱情”在《时势的力量》卷中占的篇幅不那么多,似乎与她最终带着阿尔伯特的戒指与“必要的爱情”萨特躺在一个坟墓不相映衬。小说《恋爱中的波伏娃》似乎更多以西蒙娜的小说《名士风流》以及和阿尔伯特的书信为蓝本创作;因为西蒙娜,所以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又入《名士风流》看西蒙娜自己如何演绎这段让阿尔伯特看了很不舒服以至于反目的“偶然爱情”小说。

  小说好看的另一方面是译者徐晓雁的文字功底。我不懂法文看不了原文,然译者的文字再创作已然脱离翻译腔,读来很是顺畅舒服,所谓“信,达,雅”。看到四五处很有沪语特征的“上街沿”,不禁莞尔。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二):爱情记忆如琥珀

  “如果我们观察琥珀,常会发现凝固于矿物中的蕨类残片或形态完好的昆虫,被称为包裹物。几百万年前在密林深处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我们永远不知道是什么事,但它留下了一丝痕迹,不愿完全死去。这种顽强很让人着迷,有时候我们盯着琥珀看,久久不愿挪开目光。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即使爱情已逝,转眼成空,但某些场景、某些片言只语、某些空中的动作,却深深镌刻在情人们的记忆中,随他们一起被埋葬。”

  这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西蒙·德·波伏娃,被标榜为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二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两人终生生活在一起却未履行结婚手续的爱情故事广为传唱。然而当我们读了这本《恋爱中的波伏娃》,才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蒙·德·波伏娃。

  她和每一个在爱情中的女人一样,在萨特和纳尔逊的两段感情中充满纠结、徘徊、嫉妒、怀疑。当萨特与别的女人陷入爱情,嫉妒心和报复心促使她接近和诱惑纳尔逊;当她与纳尔逊陷入热恋,如同每一对热恋中的恋人一样狂热,希望时间就此停止;当波伏娃与纳尔逊长时间相处,生活的差异开始显现,现实生活让两个人对对方的爱情产生了怀疑。

  波伏娃与纳尔逊最终分手。爱情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练,终会转瞬即逝。就算走入婚姻殿堂,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也不过是童话故事。这不是宣扬悲观的爱情观,而是只有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爱情的快乐与痛苦,才会成长为更好的你。如同波伏娃在与纳尔逊的爱情中完成了代表作《第二性》,将她与纳尔逊的爱情故事写成了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

  即使分手,那些如同琥珀般顽固的爱情记忆,仍然让分手的情人们着迷。在某个孤独的午夜,或者闹市的街头,忽然唤起了你关于某一首歌,某一个动作,某个场景与情人的爱情记忆,情不自禁的微笑、感伤、甚至百爪挠心地想念一个人。

  让我们无畏的经历爱情、享受爱情,带着自己的爱情记忆,勇敢前行吧。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三):是作家,更是活生生的人

  本书讲述的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与美国小说家纳尔逊•艾格林之间的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由于还涉及到波伏瓦原先的爱人,著名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算是一场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西蒙娜•德•波伏瓦与萨特都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她还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二十世纪的法国非常有影响力。西蒙娜在忍受萨特有别的爱人的同时,由于机缘巧合,遇到了艾格林,也遇到了她的另一段爱情。作者根据西蒙娜与萨特和艾格林之间的书信以及当事人和朋友的回忆,将三人之间的故事为读者娓娓道来。

  波伏瓦一方面崇拜并依恋有丰富精神生活的萨特,一方面又无可救药地爱着幽默有魅力的艾格林。在现如今的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我)无法理解这样拖泥带水、有些不清不楚的感情,甚至会有一部分人在看到波伏瓦一再容忍萨特不断更换女友时,哀叹她的委曲求全。波伏瓦还满足于自己是萨特“公开的缪斯女神”,仍然“雄踞在她必要爱情的宝座之上”,不少人是否要认为她多少有些自欺欺人了?

  我们暂不论他们之间三角的纠葛是否符合现代的价值观,也不评说谁对谁错,因为那是他们之间的个人情感,纠缠于感情中的人冷暖自知。

  然而,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波伏瓦是个情感极其细腻的人,她整个人充满了活力,拼尽全力去生活,张开所有她能控制的触角去感受自我和外部带给她的触动,哪怕那触动只是十分微小的。她会因为在萨特给她的信中看到的一个小小措辞而心情瞬间降到谷底,即使那时她与艾格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也会因为萨特告诉她已与新女友分手而一下子愉悦起来。她每时每刻都调动她的触角去感受,因此,她才会拥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才会让大家看到她的摇摆不定和每次做出选择时的痛苦。她是那么想要忠于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在透过她作家、女权主义者的外表之后,重新回头关注她作为人的本质,她是像你我一样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前几天,一位来讲课的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要去炒股,为的是感受股民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中的心理活动。我想同样的道理,作家会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让自己越来越“人性”,这样,他笔下流淌出的作品才会更加鲜活、有感染力,更加具有生命力。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四):爱与虚妄

  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用此言来形容他与波伏娃的复杂关系,大抵其如其分。而他把《存在与虚无》这本哲学著作献给她,又足见两人思想上的高度,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百分百践行着爱与虚妄的负负得正。读完《恋爱中的波伏娃》,虽然大半篇幅讲的是她与纳尔逊的爱情,却能藉此进一步理解萨特与波伏娃这对传奇伴侣之间的感情互动。他们终生若即若离,各自经历着绚烂如花的“偶然爱情”,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最终回到对方身边,用一生守护这段不走寻常路的“必然爱情”,终身不婚,却一生纠葛,彼此亲密,又彼此疏离。

  要读懂波伏娃,绝对绕不过萨特。他们的“必然爱情”在常人眼中充满了神秘感,作者在书中如是形容他们的关系:“他们要发明一种全新爱情模式,可以在别处交付身体,但永远不能交付心灵,前提是,必须互不隐瞒。”萨特在一次谈到他和波伏娃的关系时说:“这不仅是一种友谊,这是你在婚后状态所能有的一种感情。”于是,他俩在遭遇“偶然爱情”时,一边享受着鱼水之欢,一边却在书信中将细节一一描述给对方,顺致最诚挚的思念。这样的坦荡与独特的忠诚让凡人咋舌。似乎他们之间的爱情太过笃定,才有把握将无限的自由交予对方,甚至容忍将另一种难分伯仲的爱分给另一个人,包括身体。

  在读这本文学性极强的传记时,我回翻了波伏娃在这段故事发生时写下的鸿篇巨著《第二性》,学术著作中体现出的极度理性与追求平等倒与她的爱情观一脉相承。她与萨特的自由关系得以长久,很大程度源于她的思想与智慧,以及无可救药的理性。即使在与纳尔逊疯狂相爱的时候,她仍然众人皆醉我独醒,让对方感觉到“他面对的是一个脑袋与身体分得很清的女人,两者之间不同电流。”正是这种灵肉分离,让她能够在放肆爱情的同时遵守与萨特的情感契约。一个太过聪慧的女子,在脑海中竟能分化出不同的回路,掌管不同的爱情,并明晰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从头到尾,她始终忠于自己关于爱情的理解,哪怕他人笑她太疯癫,她也我行我素。在爱与虚妄中,波伏娃成全了自己。

  1980年4月15日晚上,萨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此前的弥留之际,萨特拉着波伏娃的手,用不连贯的话语说:“我非常爱你,我亲爱的海狸。”这对旷世的恋人,就此天人两隔。所有的心碎、所有的分离与回归,以及爱之谜,都不再会有新的答案。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五):去你的必然偶然

  书里有着这样一段话:

  “那些偶然爱情——纳尔逊和多洛雷丝——似乎正在变成必然,而必然爱情——她和萨特——仍然保留着。至于其他偶然爱情——博斯特,萨特众多的情人,俨然已被淘汰出局。”

  显然,西蒙娜对于她所处的关系一直有着清晰的定义,她后来面临的痛苦,不是因为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相反的,她一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深知自己“精神上受控于萨特”、“她成功的精神堡垒就是萨特”。她对萨特始终怀着那么强的关乎精神堡垒的宿命感。

  她与纳尔逊爱情的熄灭,是她眼睁睁地旁观着。他们所能给予对方的和渴望得到的,本来就是不平等,一个只能给出偶然爱情,一个“能给她的永远只是爱情”。一次次艰难的见面,跨越了半个地球的飞行,西蒙娜只为确认他的爱,而一次次的别离终于把纳尔逊努力留下她的期望消磨殆尽。

  换个角度,从必然爱情的角度写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美好。女主人公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还是被葬进最初爱人的坟墓,读者不禁噙着眼泪感叹,这就是soulmate,绝对的必然爱情啊。可是,现在给我们的角度,偏偏是那份本来是历史配角的偶然爱情的角度,一段曾经无比热烈最终却在台面上缄口不谈的感情,很遗憾的结局。

  但要想到纳尔逊从一开始,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和萨特并列排在西蒙娜的天平上的选择,那么目睹了他们爱情的熄灭也不会觉得那么那么遗憾。

  必然偶然理论分配给这份“偶然爱情”的结局就是“必然毁灭”。毁灭之后,相怨到终老,毕竟也好过相忘于江湖。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个独立的坚定的女性存在主义者,是与萨特那份愚蠢的契约里惨败的一方,对多洛雷丝疯狂嫉妒,对纳尔逊交付心灵。

  所谓必然偶然理论,本就是无稽之谈。必然和偶然,本来就是相对的。要是站在全知视角,那什么样的爱情应该归为必然一类,而剩下的残次品该被归为偶然一类?而又是谁来划分这种类别?

  而冠冕堂皇的“偶然爱情”,无非是礼盒包装的“协议允许出轨”罢了。

  那份愚蠢的契约约定的游戏,把人置于一个飞镖的靶子,从一开始就把主角和配角定好了。西蒙娜和萨特放在靶心,而把其他所有偶然爱情的参与者辐射开来,充当这场游戏中庸庸碌碌的配角。只有纳尔逊和多洛雷丝最靠近靶心,甚至曾经插足到靶心,但因为是偶然爱情,最终不免于被游戏规则out出局的命运。

  西蒙娜和纳尔逊最终的遗憾,是因为西蒙娜的心里,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必然偶然的划分。

  把它们当作丑小鸭来养,最后没有养成天鹅,也不那么出人意料。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六):我曾经爱你,浓密也绝望

  主干旁支谁人分得清。波伏瓦爱情的主干该当是萨特,其他人都应当是旁支。在《恋爱中的波伏瓦》一书中,作者通过文献分析与合理想象,向我们展现了波伏瓦与纳尔逊这一段她爱情中的旁支,她的插曲。全书的大量的篇幅都用来讲述波伏瓦与纳尔逊的相遇、相爱、相处和最终错过的起伏。我情愿波伏瓦与纳尔逊那样热烈真挚——虽然有那么多秘密——的爱情能够如细水长流汇入大江大海一样长久,我情愿他们其中一个人为对方留在法国或者美国。可是,异地恋是没有好下场的——波伏瓦与纳尔逊结局我们也早就知晓,波伏瓦一生的伴侣是萨特,而纳尔逊,只是一段插曲。

  我曾经这样热烈又不安地爱过你。

  波伏瓦与纳尔逊的爱情中间总有萨特的影子。在《恋爱中的波伏瓦》一书中,波伏瓦与纳尔逊的那段感情被从字里行间还原重现,我觉得他们的爱,浓郁、热烈,却掩藏着一重一重的秘密。三角恋?然而并不是。我甚至偶尔会怀疑波伏瓦是为了与萨特较劲,才与纳尔逊有了这些缠绵与热烈。可我却又能感受到波伏瓦并非在利用纳尔逊,她是真正的被吸引,我感受得到那种热烈浓密的爱意。那些跨越大西洋的飞雁传书,那些在二居室里的时光,那些在芝加哥酒吧、街头的她跟他。是啊,是啊。尽管波伏瓦深受萨特的控制与影响,迁就他的行程、为他伤心愤怒,但波伏瓦与纳尔逊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没有未来的爱,却让我觉得很美。

  抱拥这分钟,享受当下。波伏瓦与纳尔逊之间的感情,注定没有未来。真实遗憾他们居然还曾经有让对方留下的幻想,诚然我也有过这样的期待,可不得不说,这种期待破坏了他们对当下爱情的享受。

  这也不能怪纳尔逊,不能怪波伏瓦。毕竟那时候,爱到情浓。

  相爱的人要坦诚吧。波伏瓦却对纳尔逊有那么多隐瞒。真替她着急。我有些不明白为何她要那么迁就萨特,我有些为纳尔逊在这段纠葛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食物链的最低端一样。该怎么解释,爱怎么解释。什么是真爱呢?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吗?还是波伏瓦与纳尔逊之间呢?我感觉得到波伏瓦对纳尔逊的依赖——这对于宣城独立的她是多么的,新奇啊。可偏偏,还有萨特。在波伏瓦与纳尔逊之间,萨特就像一个令人讨厌的纠缠不休的黑影。甚至都破坏了波伏瓦和纳尔逊难得的旅行,真实让人惋惜又遗憾。

  波伏瓦与纳尔逊的爱我觉得是浓烈的,却终而无望的。在早知道她与萨特是一生伴侣的时候,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种窥伺的感觉,也有一种绝望的心情。

  在《恋爱中的波伏瓦》中,更好地了解波伏瓦,了解她与众不同的爱情。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七):良好的关系取决于人

  高中时候,从读到《人都是要死的》而非《第二性》认识了波伏娃。然后是萨特。

  在一年年非连续的阅读中,慢慢了解了这一对的契约式婚姻。

  正方会通过两个人之间思想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来宣扬他们关系的伟大,反方会用波伏娃文中那些痛苦的痕迹来印证这件事情的不可行。

  在我看来,那些纠结和折腾,都是正常的。另外,我认为他们是圆满的,“过程既是奖赏”。

  婚姻的经济学意义,我觉得不用赘述。而这也证明了,社会越完善,婚姻的功能就越薄弱。而对于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人来讲,婚姻的功能显得毫无意义,契约式的关系也许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式。

  波伏娃的在18岁时就已经显示出了鲜明的独立人格,在20世纪初,这无疑显得非常离经叛道。21岁时,波伏娃遇到了萨特,那个故事现在看来依然完美,让人向往。波伏娃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而萨特也承认了波伏娃的“绝无仅有”。但两个不认可一夫一妻制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最后却达成了一个在当年非常惊世骇俗的契约:

  “他们将情投意合,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这段关系,永远保持思想、性、生活和感情的自由,条件是不隐瞒和撒谎。”这个契约一开始只有两年,而这两个人却践行了一辈子,直到萨特离世。

  这51年间,当然会时不时爆发强烈的嫉妒心、会失衡。他们虽然伟大但人性的弱点都有,不光波伏娃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频频表现,萨特也会承认自己某些时候对波伏娃“移情”的崩溃。而跨越嫉妒延续下这个契约,才是他们具有强大的心理和丰富的智慧最好证明。(突然很好奇,为什么大家现在羞于承认自己的嫉妒心。

  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往往被要求限制其欲望和发展,趋向于封闭于“他者”的内在性。而男性思想也受制于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关系怎么能适用于天才的萨特和波伏娃。

  而从他们两个这51年间的关系我们也看得出,他们互相事业上互相滋养,互相成就,波伏娃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女性主义”,于是有了著名的《第二性》,而萨特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作品都是为波伏娃而写,所以才有了史无前例的哲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

  所以,他们的婚姻关系,不能印证一个关系的正确与否,只能证明这是一个更适合他们二人的关系。而由于其二人的智慧和强大,这段关系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关系。

  最后,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萨特曾说:“在我们的约定里,我们忘了一个有力的细节:其他的人都有感情,他们让我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话题,开放式关系的封闭性。Anyway,今天突然想到的就是以上。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八):爱情里没有那么多偶然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 )

  爱情里没有那么多偶然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

  滁人也

  笔者一直以为,波伏瓦和萨特的爱情是世界上最最纯粹的爱情,波伏瓦之于萨特,不会有丝毫的爱情阻抑。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波伏瓦竟然有两段值得大书特书的爱情经历,和萨特的那段爱情天下人共知,给世俗爱情一记响亮的耳光;和纳尔逊•艾格林的爱情,其内幕却鲜为人知。而这段爱情,似乎又是在给她自己和萨特的爱情一记耳光。

  《恋爱中的波伏瓦》一书以还原历史的态度详尽地记叙了波伏瓦在萨特之外的一场恋情。作者是伊雷娜•弗兰。伊雷娜1950年5月22日出生于法国莫尔比昂省洛里昂,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擅长历史题材小说,曾任法国重要杂志《巴黎竞赛周刊》记者,还是世界女性经济与社会论坛的创立者之一。2010年她获颁了法国文化部奖章。

  《恋爱中的波伏瓦》一书延续了伊雷娜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的严谨性。西蒙娜•波伏瓦的美国之行,是萨特存在主义向世界传播的重大活动之一。波伏瓦一边担心着萨特会“移情别恋”,一边又自己遇上了“偶然的爱情”,而波伏瓦和萨特是有约定在先的,两个人都应该坦诚自己的情感世界。休斯顿、新奥尔良、芝加哥……波伏瓦一个个城市在奔波,可萨特给她的来信却没有固定。波伏瓦则固执地给萨特去信。但是,信中波伏瓦却也有所隐瞒,特别是和纳尔逊•艾格林的相遇,她隔了老长一段时间才向萨特透露,而且还隐瞒了部分细节,这是波伏瓦以前从未有过的。作者这样表述:“信中没有任何迹象两个女人重新上床,也许是西蒙娜担心留下书面证据。”

  好一个“也许”,作者就是从萨特、波伏瓦、纳尔逊等人留下的真实资料中进行再想象,还原波伏瓦在芝加哥与纳尔逊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的。关于纳尔逊,尽管波伏瓦和他相处的时间相当有限,但一个深吻,便是一世,纳尔逊送给波伏瓦的那枚银戒指,就是他们爱情的最忠实见证——她终生佩戴,从未取下。

  我们都承认,萨特和波伏瓦那超越世俗的爱恋,是一场“必然的爱情”。两个人互相钦慕,互相扶持,互相依恋,谁也离不开谁,直到最后两人走进了同一个墓冢。他们的爱恋,是存在,不是虚无。但是,波伏瓦与纳尔逊的爱情呢?他们经历的是一场完全偶然的爱情?如果萨特和“海狸”(即波伏瓦)之间没有一个多洛雷丝,那么波伏瓦的美国巡回演讲之行也许就有更多的甜蜜,少去许多的孤寂,也许,就没有了这样的偶然?

  萨特和波伏瓦,一个是闻名世界的哲学大师、文学大师,一个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他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生命故事里那么多“偶然”的东西,也许后人可以从中看出不少“必然”来。波伏瓦和纳尔逊的爱情如此,尘世间很多事情亦然。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九):发掘波伏瓦的爱情

  爱情的出现、发展、消弭,似乎总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其来由诡谲多变,其发生如梦似幻,其结束无迹可寻。正如波伏瓦在《论爱情》中既风趣又简洁地说:“人们为什么会堕入情网,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问题毕竟不是那么简单。”爱情是一个谜,其中的不可预测、变化多端让世间男女前仆后继,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爱情故事自古流行不衰。

  《恋爱中的波伏瓦》就是这样一本讲述爱情故事的作品。作者伊雷娜•弗兰像个孜孜不倦的考古学家,走进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和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的爱情之间。她阅读史料,抽丝剥茧,重建现场,只为了找出那一封封的越洋情书背后爱情与生活。更想探知两人的魔法爱情,在何种的契机下出现,又为何殒落。

  这个问题,其实不光为身为作者的弗兰所挂念的,更是故事里牵引两个主角,甚至他们身边所有人的关键。在书里,爱情如潮水般向波伏瓦和艾格林涌去,却又如彗星般转瞬即逝,可是人们从来不甘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自己和对方身上用尽心思,只为了重温最初相爱时,那惊人的光芒。然而,就像艾格林再也无法重游年轻时看过的新奥尔良一样,不管芝加哥的风怎么吹,他们的爱情都像是那一场逝去的盛宴一般,只能回味。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作者重建的现场里,看见了他们的疯狂,听见了他们的争执,甚至为他们遗憾与流泪。然而再多的爱情考古,我们能确定的终究只有一件事:爱情无法复制,爱情也无法被控制。像是我们曾经看过的所有美丽文明与遗迹,因为无法重现,所以珍贵。

  这是一本根据真实事件,取材于历史资料的小说,正如作者诚实的告知,即使她努力寻找搜集所有涉及当事人的历史证据,但其中还是有些许空白令人无从得知,而在这些岁月的缝隙之中,她只以自己的诠释和想像填补。

  作为读者,我其实颇被这样的诠释和想像打动。事实上,谁的爱情里没有一点虚构?不只是在旁人的眼中,甚至身陷爱情漩涡中的波伏瓦和艾格林,也总有无法诚实面对自己或是看清彼此的时候,有时为了讨好对方而伪装,有时依照自己的角度解读对方。在爱情里,我们都用自己的史料、以自己的诠释,写自己的故事。于是在艾格林眼中的爱情,不是波伏瓦的爱情,而波伏瓦的魔法,也不会是艾格林的渴望。

  在本书序言里弗兰提到,在她眼中,“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她是个偶像般的人物,更不是被遗忘的某位庄严女神,也不是什么女权运动的殉道者,而是一个像你我一样活生生的人。”是的,波伏瓦除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之外,当然也是一个平凡人,她的爱情故事和我们普通人的情感纠葛一样,在发掘与追忆中,悠然回荡于世。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十):一半是海狸一半是西蒙娜

  “在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每每想起萨特跟波伏瓦,就觉得罗曼•加里这段话似乎就是他们爱情故事的最真实的写照。一个是存在主义先驱,一个是女权主义奠基人,这对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情侣,两个人的爱情契约一直惹人非议,他们相互爱着对方,却又各有各的风流韵事,在精神跟肉体高度分离的两人之间,竟然还能找到永恒,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就像萨特凭借自己的才华吸引了很多女人前仆后继一样,波伏瓦也情人不断,这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自然要数美国作家纳尔逊,这个波伏瓦在旅行途中遇见的落魄的作家,从此成为了继萨特之后她再也无法割舍的男人。法国作家、历史学家伊雷娜•弗兰所著的《恋爱中的波伏瓦》讲述的就是波伏瓦跟纳尔逊从相识到相爱到最后相别离的故事。

  在跟纳尔逊的恋情中始终都存着一个叫萨特的人,哪怕爱到浓时波伏瓦始终没有忘记跟萨特的契约,把自己跟纳尔逊的点滴都写信说给萨特听,甚至两人在旅行时都心不在焉地期待着萨特的信而忽略了身边的纳尔逊。大部分男人都会受不了这样的情人吧,尤其是自己还幻想过跟她的将来,求婚请求她留下想要共度余生的女人心里始终装着另外一个男人,甚至最终那个男人打败了自己。这种畸形的爱恋关系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但是却又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些纠葛。波伏瓦跟纳尔逊最终羁绊好多年,甚至最终她戴着他送的戒指进了萨特的坟墓。很难说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单纯吗?不,他们本身的生活情感都太复杂,但是复杂吗?却也不,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会努力的让自己只去爱他,哪怕中间横亘着第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人。

  在书信、回忆录、故事主人公自己的作品的基础上拼凑出来的历史人物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还原重塑了一个真实却又虚幻的波伏瓦,她患得患失、纠结复杂,会嫉妒、会犯傻、会撒娇,总之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所具备的各种缺点她都悉数占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到美国巡回演讲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萨特身边有了新的情人多洛雷丝而嫉妒才不得不逃离三角恋的尴尬氛围中,然而却在美国遇到纳尔逊,将自己置身两个优秀的男人之间享受着双重恋爱,却又在这样的恋爱关系中痛苦不堪,折磨自己。

  这种爱情的痛苦,其实说起来是波伏瓦自己的理想所导致的,她追求自由独立,想要摆脱自己身为传统女性的宿命,不依附于男人,甚至想要争取跟男人一样的权利,然而身处男权社会,不顾一切追求与男人一样的权利和权力,最终造成了她内心里另外一个人格,即那个传统女人的痛苦。在这本书里作者也是将波伏瓦一分为二化身成两个女人。一个是萨特的海狸,她代表着其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一个是纳尔逊的西蒙娜,她则代表着传统的女性。最终当然是海狸战胜了西蒙娜,她跟萨特获得了永恒。然而她对纳尔逊始终怀抱着复杂的感情,所以后来她在提到爱情生活的时候,会说"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