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14 00:1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摘抄

  《绍兴十二年》是一本由夏坚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一):绍兴十二年

  绍兴十二年,夏坚勇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可称以报告文学的笔法写史。以一年为横断面切进去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写法。初开卷觉得议论与描写过多,颇有文学作品之感,读到三分之一处开始流畅起来,主要是颇读出作者的春秋笔法。虽无甚高论,但可算“二手半历史书”,可以一读。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二):写史浮躁下的失败之作

  如果从散文角度来评价,不是一本好集子,文字有失雅致,有些用语之粗鄙甚至令读者反感。作者的历史情怀远不及当年明月,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及启思。如果从历史通俗写作的角度来说,更是不足。史料的组织是大杂烩式,缺乏史学家的洞识,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探析流于表面,缺乏思想的深度。作者对南宋风俗的细致叙述胜于对历史的思考,不厌其烦的风俗场景描写,欲为读者营造出穿越感,但这是一种简单的取巧写作,作者从而可逃离复杂的、需要抽丝剥茧的批判思考与归纳。这实际上亦是业余写史者的通病。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三):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小白的读后感

  夏坚勇的文笔很尖锐,也如评分一星的几位读者说的一样,夏坚勇标签贴的很明显,抛开史实,很多论述真的很绝对,某些语言会看着不舒服,比如他重复提到“妓女”“贞操”什么的。

  个人看法是,可读性趣味性,有;但作为一个非史学相关专业的门外汉,考证什么我没有资本去评价,只能说作为一本读物,这本书可以一看。

  说实话,绝大多数读者平时会很少看史料,一是文言理解难度摆在面前(绝大绝大多数人字都认不全),二是历史通俗读物读起来更能节省时间基于作者文笔读起来也更有趣。而考证什么的,基于一本两本史籍其实也是无法保证做到还原真实历史,毕竟很多史书记载跟事实对不上号的也是不少,甚至当朝史籍就记错的也有,所以有时鉴别“野史”“正史”(通常意义上的)对很多读者来说真的很有难度,难免大家看了就会坚定地以为历史就是如此。夏坚勇这样“摸过”几本史籍的作者若都如此,更别谈广大读者了,难道一扯火烧圆明园就提八国联军的还少吗...

  以上只是我看过这本书和一些书评后的一点想法。看书是一回事,但是有时面对市场上大量的通俗历史读物,鉴别靠谱作者和书籍现在想来确实是个问题。

  三星评分给的是全书趣味性和可读性。扣的两颗,一颗是给书中史实论断,不做评判;另一颗是给一些看起来不太舒服的语言(其实半颗就OK)。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四):一个值得尊敬的作家

  2007年,我的随笔《故乡在纸上》出版。找了两个作家写序,春风文艺出版社不认可。责编王维良说,我给你找个人吧,《湮没的辉煌》的作者。我求之不得。

  关于潦寒的这本书我已经说了不少,其实我和潦寒素不相识,对他的人生道路和心灵历程一无所知,因此,当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王维良先生要我为这本书“序”几句时,我踌躇了许久。好在法国大散文家蒙田曾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国王陛下已经认识了我的作品,那他就认识了我的为人了。”说这话的背景是国王提议要认识他,蒙田却不肯给面子。在我看来,这恐怕不光是一种文人的傲气,也是一句关于文学原理的大实话,因为真正的散文必然属于灵魂的裸显与生命的直呈,所以读其文大体上也就可以想见其人了。既然如此,我也就斗胆应承下来。而且,读完了这本《故乡在纸上》,我也确实认识了那个“靠读书和写作从农村一步步走到省城”的潦寒,以及他那“体验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栗门张。是为序。

  有了交往,就有了认知。

  时间让我觉得,夏老师的人品学术,都是值得尊敬的。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五):大家都不容易

  书中“官家九哥”也是不容易,爹妈、哥哥、两个老婆、五个女儿都被掳走了,换回的老爹棺材里放着朽木,老妈在金国生了两个“弟弟”。当南宋绍兴之帝,着实不是件易事。再此情形下,武将岳飞笼罩在赵宋对武将根深蒂固的猜忌之中,自己又上书立储之事,捅了九哥不能再生子嗣的马蜂窝。清廉、功高、会打仗,都是皇帝忌讳,期间的苗刘兵变,把这份猜忌更加浓烈化。所以,才懂了“官家”对岳飞下手的原因。但我始终也不明白,秦桧的心态和作为根源自何处?被东京之围金兵的金戈铁马吓瘫了,还是对官家的迎合。但你在和金国人的议和条约里,明确你的独相地位,这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套么?

  作者是野狐禅笔法,读史的说他不规范,读经的嫌他不正经,但也不妨碍作者通俗化写史,虽然有人拿它和《明朝那些事儿》作对比,毕竟是协作出发点不同。好或者坏,时间会给答案,我们这些看官不必着急。

  书中摘录:

  1、似乎什么结论一旦落在纸上,就铁定难改了。

  2、岳飞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很喜欢延揽文士。

  3、苏文熟,吃羊肉。

  4、人情急似债,顶着锅盖卖。

  5、唐朝杨国忠发明的度牒经济从此进入了中国财政史,成为一道诡异的风景。

  6、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为了疏浚西湖,就向朝廷申请了一百道度牒,把西湖修出了眉目。后人走在风光旖旎的苏堤上,大概不会想到那一百道度牒。

  7、才人、婕妤、婉容、充媛、充容、充仪、修媛、修容、修仪、昭媛、昭容、昭仪、嫔妃

  8、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权,可以失败,可以倒下,但绝不能被对手藐视。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六):一个繁荣的时代和一个落寞畸形的官场现形

  都说宋朝繁荣富强,GDP远超其他国家,东京夜色繁华,百国来朝。那么从市井到皇都,都是怎么样的情境呢?这本书仅仅讲述了一年的历史,却像正在生活一样,像是今天拿起了日报,从政治、文娱、民生,上至官家,下至寻常百姓的心理活动一一展现。

  开篇讲述高宗决议杀岳飞,分析武官权重对他的心理压力。后续到处理相关人员等,都深刻地剖析了他的心理活动和政治动机。

  处理好了武将,接下来是议和。因为议引起朝臣、国民不满,但这不影响官家的政治治略。在这一年的科考题目中,也以发展经济、安民隐忍为前提,讲述了一下自己议和之初心,成功筛选出未来政坛的马屁精。关于议和,北宋灭亡,一路风餐露宿,仓皇南渡。其余皇室被掳,之后堆砌奸淫掳掠,连皇帝的亲妈以48岁高龄都难逃欺凌,想来金人口味也蛮重的。自己的妻女、母亲不仅受人凌辱,还将细节道尽,编成书册,供人玩赏。即便如此,官家依然对金人俯首谄媚,简直可耻。唯一的既得好处也就只有哥哥被掳,自己虽然偏安,但仍可为一朝天子。

  从除夕到上元,民俗中的、宫中的庆典一一细数。婚丧嫁娶,连接历史背景,十五六岁婚嫁年纪正是一路逃窜中出生的一代。能偏安婚嫁已经是十几年来的宽慰。

  文中还讲了和尚尼姑的度牒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宋朝即便偏安,疆土不足,税收却是唐朝的4倍有余。所以军费果然是最烧钱的。

  还讲了宋代的马政、耕种、航运……

  现在看到8月,韦太后回銮。不得不说,韦太后心机颇重,所以有这样一个擅于玩权的儿子。

  当时在上海吃得上吐下泻的橙酿蟹,竟然是高宗给太后准备的。那道菜的风味已经全然不记得,甚至好吃不好吃都不知道了。只是再次证明,不要一起吃水果和海鲜。韦太后是东京人,竟然吃这个没问题,想来还是我享受太少。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七):为什么要写书评

  很久不写书评了。一来豆瓣不是正经写学术论文的地方,很多问题与思考还是私下商榷更好。二来读博之后,深感创作之不易,兼之不似少年时气盛,颇能体谅诸位作者的难处,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太愿意说些尖锐刻薄的话。

  我也几乎不看学术界以外的历史通俗著作。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兴趣。今日确实是巧,路过书店忽然想到书卡就要过期作废,想买些书回家。转角处刮到一眼《绍兴十二年》,不错,我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感觉是,可能是类似《万历十五年》之类的历史学著作。黄先生的著作高山仰止,后人有模仿这类体例著书立说的野心也值得肯定。因此,顺手拿起来翻了翻。

  大概是我的气场有问题罢。我翻开的第一页便是“梓宫外的‘安全套’”。第一反应,甚至不是愤怒,而是疑惑。纯然以为作者掌握了什么新材料或者考古新发现。于是乎,我站着读完了全章。

  原来,所谓梓宫外的安全套指的便是徽宗梓宫的外椁。我想象不出一个人要如何地缺乏教养与粗鄙无耻,才能写出这样的比喻。不免顺势想起微博上的某位历史大大刻薄讥讽高宗性·无能。如出一辙的肉麻当有趣、无耻当幽默。

  研究历史需要理性、客观,不预设任何立场。看待历史却不妨怀有理解之同情。这应当是常识。

  有些玩笑——姑且称之为玩笑——除却无耻之外,实在找不到旁的词汇形容。

  再看《绍兴十二年》,作者单靠一部《宋史》走天下,又以明人笔记证宋史。期间史料与史料间的连缀,满是作者一番慷慨激昂的诛心之论。

  研究历史,或者说讨论历史,大概贴标签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了。因此,在他的笔下,帝王皆虚伪,必定不顾人伦孝义,必定丧尽天良,高宗为徽宗服丧号哭成了作秀无下限。臣子必定谄媚。高宗必定怯懦昏庸,徽宗必定精神委顿。韦太后必定要杀人灭口。作者给每位人物贴上标签,轻松简易,何愁大作不成?直接盖棺定论便可完事。

  靖康之难,不单是整个南宋的锥心刺骨之痛,也是时时萦绕在许多研究者心间的家国之痛。然而,这一段历史在作者笔下千言万语都浓缩成了三个字“你活该”。不谈史料来源问题,也不谈宋史研究新动态,作者作为一个作家起码的悲悯之心又在哪里?在字字句句的“昏君”里,在一口一个“胆怯懦弱”里,还是在看似悲天悯人实则高高挂起的文章里?

  刚有人豆油我,说我太过较真。说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我并没有较真。设使真的较真,我就该一条条指出其中的硬伤和引文错误。不过,没有必要。

  这篇文章是在很气愤的情况下写的,颠倒错乱表达不清的地方肯定有。请大家见谅。

  之前有友邻提到,学院派和大众看待历史有很大的差别,两者很隔膜。《绍兴十二年》这类书籍的发行,恐怕会令隔膜越来越大。我倒是希望这篇空洞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书评发布后,能让对宋史感兴趣的读者有所警觉。这兴许是它唯一的价值罢。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八):奔着这个自述 我想看看

  夏坚勇:手艺活儿

  2011年夏天,我在准备写《绍兴十二年》之前,在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当时仅仅是提醒自己不要浮躁,不要左顾右盼急功近利,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前面也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了,应该静下心来把这桩事做好。我当然不是聪明人,既然聪明人也需得下笨功夫才能做出好东西,那么,以我的不聪明,就更需要下笨功夫了。

  我确实是下了许多笨功夫的。比如,我至今仍然不会使用电脑,所有的资料搜集和积累都是通过书面阅读和手工书写完成的,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里,实在算得上很笨的。但看书也有看书的好处,那几乎是一种充满了意外收获的徒步旅行:辛苦,却一路柳暗花明、活色生香。电脑搜索材料固然方便,却是直接奔着目标而去的,就像一场省略了恋爱过程的婚姻,当然也就失去了恋爱过程中的种种试探、迂回、等待、焦虑和狂喜。我是农家子弟,我觉得写作犹如土地上的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很公平的事。你当然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棚、化肥,甚至激素之类,那样做效率很高,但收获的东西品质就难说了。我愿意做一个最本分的农夫,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一边享受劳动的快乐,也希望自己收获的东西味道纯正一点、可口一点,营养也更好一点。

  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这中间,我还很喜欢这个“做”。现在人们喜欢用的是“打造”、“打拼”、“工程”之类的大词,这些反映现代工业批量生产和急吼吼地强势推进的词汇我不喜欢,我喜欢“做”,它体现了一种农业和手工劳动者的讲究和温情,其中浸透了劳动者的手泽和汗息,在我看来,写作应该是最接近手艺的活儿。《绍兴十二年》就是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做”出来的,3年多时间写了20多万字,我确实是够笨的,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它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件“好东西”。但对于我,也只能这样,我已经尽力了。

  手艺当然不光是“做”,也要想。我经常喜欢一个人沉思冥想,想象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典型意象,如果要用一幅画面来对应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气象,那么汉朝就该是边关的一轮冷月,而唐朝就是盛大的宫廷歌舞。宋朝呢?那是市井上一派喧嚣的叫卖声,九流三教、引车卖浆、瓦舍勾栏、歌吹入云。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是宋代最重要的特征,那个王朝的质地虽然有点软,却也可称繁荣。要在作品中再现一个王朝的气象,就要写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厚重感,宫廷和民间皆不可偏废。因此,书中既有对绍兴十二年前后政治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细描画。书中写临安四时八节的风俗礼仪;写绍兴年间的物价,斗米斤盐的指数,地租的比例,铜钱与金、银的比价;写高宗去天竺山敬香途中看到人力拉犁而引起的感慨;写朝廷征收的军马从川陕边陲的马场送到临安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都不是信口开河。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日常性展示和细节描画,反映了南宋王朝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我觉得“肌理”这个词很重要,一个物体有没有生命,看肌理;一个作品有没有生命,也看肌理。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仅指向当下的鲜活饱满,而且指向久远的流传。

  我曾在一篇创作谈里说过:“谋生、虚荣、表达的自由,是我选择文学的全部理由,但在不同的年龄段,此三者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到了我这个年纪,谋生和虚荣已不再重要,剩下的就只有表达的自由了。能自由地表达一点东西,我很珍惜。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九):历史的喧哗与私语

  历史的喧哗与私语

  郑 慧

  稍纵即逝的个体生命和浩瀚的历史之间,可以存在怎样的交互界面?假设历史是一堵有门的围墙,我们许多人沿着围墙走了十几年,却连门的影子也没找到。而学术的门槛又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时候,才会懂得夏坚勇们之于我们的意义:他们是我们和历史之间的那个任劳任怨的摆渡人。

  夏坚勇所著的历史小说《绍兴十二年》其实是上了锁的,阅读它就是一个解锁的过程。也就是说,得找到那些熠熠闪光的钥匙,这个巨大的盒子里包裹着的秘密才会逐渐清晰。这钥匙至少有三把,或者还不止。第一把钥匙:《东京梦华录》。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是夏坚勇之所以落笔《绍兴十二年》的底气之所在,他从《东京梦华录》里瞥见多少心碎的涂炭,就有多少安放到了《绍兴十二年》的字里行间,一直到抵达他几乎要写至汗湿手心的悲悯。靖康之难后,北宋王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的心幕上时时闪动着汴梁的富华景象,依依不舍地频频回首曾经舒适的生活。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撰成《东京梦华录》。这第一把钥匙打开的是《绍兴十二年》的底色铺陈。这铺陈投射了夏坚勇的平生所学:活泼泼的民俗。即使是离乱之世也依然蓬勃的草野之气,又或者,它们才是王朝更迭背后休养生息的力量:一万次的疮痍,一万次的重生。

  而若没有第二把钥匙,就无法从看似枝枝蔓蔓肆意生长的市井白描里,分析出侧身其中的也许只是打了个照面的命运。这应该就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是宋代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在《绍兴十二年》注释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出现的频次颇多,归根结底,夏坚勇索求的不仅是编年史式的书写方式,更是社会肌理中隐秘的逻辑法则。比如及至时时于文中以“官家”指代的高宗赵构,作者以近乎心理分析式的呈现,演算出其行为背后的逻辑。《绍兴十二年》从始至终以旁观者的冷静还原历史的吊诡,无一日没有缘由,无一刻不是势所必然。

  第三把钥匙就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和他的《万历十五年》至今还是史学界见仁见智的话题,但无可怀疑的是,它释放了我们对历史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恍然明白,原来看上去无关的冰冷的历史事件是相逢和交错的,并且从来都是如此。《绍兴十二年》致敬的不只是标题的形式,还是对《万历十五年》中的价值观的致敬。从体例而言,这两本书则是完全不同的。《绍兴十二年》是以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成篇,绍兴和议、岳飞之死、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銮以及秦桧专权等都以时序之别错落其间,风俗、科举、艺文、官制、马政、度牒、驿传、宗室、外贸……社会肌理巨细靡遗,浩浩荡荡。

  绍兴十一年底,宋金和议正式签署;腊月二十九,小年夜,岳飞被杀。这既标志着靖康之难后长达15年战乱的结束,又是南宋王朝此后外示苟且、内图繁荣这一基本国策的转型期,宋高宗自诩的“中兴盛世”亦由此拉开了帷幕。绍兴十二年,由此成为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掩卷之时,绍兴十二年的那些喧哗,那些历史深层的私语,尽在心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1日 24 版)

  http://zj.people.com.cn/n/2015/0721/c186936-25660623.html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十):绍兴十二年,无大事可叙

  “临安”一词,取“临时安顿”之意,读之不免凄惶,以“临安”为一个王朝都城,更可见其局促与困顿。南宋一朝,避强虏铁骑,唯偏安一隅,望尽中原路,南渡不得归。翻读南宋历史,那一页页写满希冀与失落、崇高与卑鄙、抗争疾呼与懦怯苟且的历史,好像芳草萋萋、夕阳残照,注定在挣扎迷茫中向着一条无望的道路渐走渐消。

  南宋王朝既定的结局,在历史作家夏坚勇的笔下,早已在《绍兴十二年》埋下了伏笔。在历史长河中抓住一个时间节点,以此为切入点剖析王朝深埋的丛弊,这类写法我们已在历史大家黄仁宇的名作《万历十五年》中见识过了,《绍兴十二年》无疑在写法上是受了《万历十五年》的启发的,一如《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应当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绍兴十二年》亦不妨称作“当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然则都在死水微澜的情境里我们听见了蝴蝶的隐隐振翅。

  让时光回到公元一一四二年,农历壬戌年,南宋绍兴十二年。哦,不,还得往前一点。腊月廿九,俗称“小年夜”,按照中国民俗传统这是无比热闹的一天,就连鲁迅都感叹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那天,临安城的百姓在“戒民坊”(刑场)兴致勃勃地围观了一场粗暴草率的砍头刑罚,落地的两颗人头,一个叫张宪,一个叫岳云,同时在大理寺监狱里还有一个人被赐毒酒,那个人叫做岳飞。很多文章习惯把事发现场的观望百姓称之为“不明真相的群众”,或许正是这样的吧,群众常常这样不明真相,就像明末清初的百姓争相分食“逆贼”袁崇焕的血肉,就像鲁迅小说《药》里用烈士鲜血浸泡的血馒头。

  夏坚勇选取岳飞被杀作为全书开篇,自然是有他的深意的。宋代政权来自于兵变,“扬文抑武”一向是宋朝国策。睡榻之侧,宋太祖赵匡胤不容他人鼾睡;庙堂之上,宋高宗赵构又怎忍看岳家军武运昌隆。更何况,赵构心里的小九九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假如真的迎回徽、钦二帝,他赵构又将置于何地?当初沦落金营的二十五天,同时沦落了赵构残余的勇气,他的余生都不敢且不能与骁勇残暴的金军作战,他只想不惜代价一天一天当他的太平皇上。绍兴十二年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揭开帷幕的。夏坚勇以冷静的笔调,以十二个月份为章节,不疾不徐地述说这一年临安城的大事小事。笔触不时延宕开来,涉足古今文化制度,旁及民俗风物掌故,优美的散文情韵令人恍然有品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感,在残酷的历史争斗中有节奏地放缓了读者的阅读心境,这是本书的一种可贵的创新写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增添了阅读乐趣。

  当然,历史始终是全书主线。岳飞被害之后,国事已不复可为。朝堂之上,胡铨等少数人凭一腔热血挺身而出,然而这寥寥的敢说话的几个人也很快受了报复,为岳飞鸣不平的声音几不可闻,代替的是另一种声音,贺秦桧大寿献文纷纷,名单包括“爱国词人”范成大、张元干、张孝祥以及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君王高卧,朝野噤声,宋金和议了,武事消弭了,文人的脊梁折断了。天地有正气,正气浩荡于民间。小民无知,小民忠勇。狱卒隗顺偷得岳飞尸骨,葬于北山之麓,隗家后人世代静默守护,青山有幸埋忠骨,史册留名照汗青。这便是历史的可恨又可爱之处,它在你苍凉的心上,播撒的那一丝熹暖,足够在漫漫的长夜里燃起一星灯火,映透那铁幕背后的人性的复杂与不息的求索。

  绍兴十二年,仿佛无大事。但史官记叙不得停,所叙者不过是皇家宫闱。于是我们读到了高宗皇帝对于礼仪的重视,殿试礼仪、节庆礼仪、封王礼仪,还有日常生活中各种琐事规矩,连孔子都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之于一个王朝统治的重要性,赵构的皇帝宝座本来就有些不明不白,自然更要强调“礼”无小事,关乎正确之仪、祖宗之制和天下秩序。赵构挂在心头的还有一件更大的事,那便是继嗣传承,当年金戈铁马惊吓了正在女人身上驰骋的他,自此后床笫不兴血统难续,对他来说还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大的呢?对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还有什么比皇位大统更大的事儿呢?至于其他的,不说也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绍兴十二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