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匿名》读后感(一):读起来干涩,心理描写出彩
自己层次还没到高度,整篇文读起来的太吃力,线索脉络难以理解,前面部分断断续续的看着总感觉干硬,生嚼的味道。看到后面的内容,又觉得前后的联络太刻意,或者有点为了联络而联络,读者,至少我自己没有得到逻辑上畅快淋漓的快感。整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才差不多看完,毫无快感和期望。但是心理描写保持了一贯水准,细腻传神,耐人回味。
《匿名》读后感(二):当阅读构成了疑惑就没法读下去了
这本书算是比喻的大全了,情节也如“匿名”般隐匿起来。由文明人退变为山野人,速度之快让我深带疑问;怎么到了山野就消退了记忆,就快速适应粗粝的环境了呢?是加快版的达尔文进化论吗?山林成了仙境,没有各种虫子病菌的干扰,也蔚为奇观。一大本书讲着仙气般的比喻般的东西,感觉王安忆对这样的写作手法走火入了魔。
恕在下没耐心,看不到一半就投降,放弃不看了。我想看的是有起码的故事情节的书,不是比喻范本。本该给三颗星,毕竟她的文笔是飘逸的,但把山林美化成这样,一看就觉得作者本人没进过山林吧?里头的原始和狰狞,一旦进去过,内心的世界也会更着改变。最起码,那丝绸般的想象会被磨砂过的起了粗糙。
所以,两颗星。
《匿名》读后感(三):误区
这是一本我看不懂的书,其中的哲学思考尤其眼花缭乱。一个阴差阳错误入原始生活的人,将身心都缩小到本能需求,忘却前尘往事,历经磨难又渐入世俗的故事。
个人觉得王安忆风格一贯如此,对于书中的那些畸形开发地域的环境描写手到擒来,人事物都是精确又生动的。只是这样多哲学思路,灵魂深处的沟通我还无法领受,虽不至于虚无缥缈,但也滚滚而来,以至于让我有些失去感情和精神,头晕眼花,不知道其中深意为何。
我想我还不够成熟,又衣食无忧无所事事,未曾深刻的思考人生,只是在人间虚无又肤浅的烦恼中沉浮,无法见识到生命的本我。在读到林窟的部分时,我的心里是很苦痛的,好像自己困守其中,不知今夕何夕。有一个节目里说,这世间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进步,自然环境被破坏是一个人类自以为是所造成的大坑,可是走不回去那个餐风饮露的原始时代。那个用掷骰子来追求生命意义的主人公,也许只有来到这里才发现了这样的本能,这到底寻找还是归宿。
《匿名》读后感(四):能力撑不起格局,“匿名”也罢
故事的起因——绑架走失案与《遍地枭雄》的设定如出一辙,阅读体验也别无二致,那就是不实的尴尬,这样的事件只是作者非常大胆纯粹的臆想,生活感太少而文学性太强的故弄玄虚很难引起共鸣。 故事的架构,是作者的大面积无法宣泄的哲学思考与急于展示的学术功底用轻若游丝的人物与情节加以装饰,整体而言勉强可称其为一部小说,但仔细阅读下来更像在啃一部晦涩难懂、生搬硬套、不知所云的理论教材。人物的经历、生平只做粗略地合理性交待,而把大部分篇幅都留给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仿佛被世间遗忘的角落的景物描写、神秘渲染与每个出场的匪盗、常人、孤残的修炼般的故作高深的行为佐证。就连故事的主人公——这个阴差阳错被当做逃债老板“吴宝宝”绑架,交涉不成被弃置山林,荒野求生后渐失俗世记忆,后混迹于福利院对新身份有了认同,却在被认归家庭后又不幸落水身亡的近七旬老头,因作者放了太大的戏份却不可承其重,只好慢慢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经非人之难而心身超脱的得道高人,殊不知太用力的塑造反添了人物的虚构性,让人读来无奈甚至反感。 从文学鉴赏角度,可以说这是王安忆的创新之举,也可说她关注到非同寻常的群体足见作家的匠心独运,更可说硕果累累后不想迎合大众口味而转为探索自我勇敢写作,然而为了研习刁钻的招式而摒弃了擅长的功法,其结果是险些走火入魔,无法自行消化的失败尝试。 从阅读体验,无论评论家给出了多么高的价值鉴定,但作为她的铁杆书迷,我看到的成品充满了更像日记拼接的遐思、不自然的引经据典、拆字组词的“抖书袋”、太过理想化的圣人式人物,铺陈稚嫩的情节编排、任性而为的结构逻辑,这些阻滞“成就”了近两个月的漫长阅读,每每想弃读又要说服自己硬着头皮读完,不甘心又每每期待惊喜,结果全部看完还是大失所望,这部书若非因为这个署名,我是决计不会碰的。
《匿名》读后感(五):《匿名》:你说,生命到底是强大,还是脆弱?
作者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果不其然。 一边是极尽所能,在现代化都市里,找寻失踪者的亲人;而另一边,失踪的人却在几近原始的环境中,把自己的身份全然忘却。 陌生。一个荒蛮未开地带,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和乡村也不一样,乡村至少还有农田屋舍,还有人间烟火。而书里那个叫“林窟”的地方,几乎就是被世界遗弃的。只有一个庞大的自然界,让你在物竞天择里重新启智。 而城市里的那一条脉络读得也不轻松。在具象的“寻人”事件里,作者抽象出一条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凭你再高的悟性,没有年岁带来的长度和厚度,也不能全然领会。看似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也只能向怪力乱神求助,你说这是荒诞?还是一种向生命的妥协? 匿名者在失踪后,从西岙,到林窟,到野骨,到柴皮,到县城,重新进化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多人。每一个人,哪怕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身上都承载着丰富故事。这和失踪者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成员,以及和如我一样的许多读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生活经历,真的太过平顺,平顺到让你没有立场去评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平顺到你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其实根本就不值一提;平顺到有一天你仅仅是从温室里探出头来,就足以不知所措,只能向命运求助。 书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屈从于命数。而这种看似命运论的行为,你又不能将其归于愚昧。毕竟,在这苍茫世间,你我还不都是被命运玩弄于鼓掌的沧海一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你难以解释,又不得不信。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返回到人类最初的状态,然后慢慢突破障碍,重新进化到现代社会。你说,这是生命最强大的本能,还是最脆弱的无奈?
《匿名》读后感(六):慢慢看
1、七零年代生人的父母,在争夺中度过一生,凡乘公交上厕所进电梯抢头阵
2、吴总是时代潮流,吴宝宝则是潮流里的一个人,爸爸妈妈的儿子,一点一点地长大,读书,升学,就业,下海,做生意,越做越大,然后——人间蒸发。
3、认真而论,这种归纳的爱好,隐藏有哲学的天性。归类的前提是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加以判断,然后进行概括。事实上,日常生活可以说整体处在灰色地带,因有着太多的细节,相交叠加,形态就模糊了,你很难规定它的性质。
4、一般的听力逮不住,因是在极深极狭的岩缝里藏身,此时渐渐燥起来。
5、凡身上有残缺的,是遭过天谴的,然后才能通天地,这是麻和尚觉得哑子的天命及异禀。
6、一个说一个听,彼此全懂,是岁月熬出来的知己。
7、四下里一片寂寥,那一轮日头穿透出来,寂寥方才有了一个破绽,破绽里是什么?更大的寂寥。
8、山是个大洁净,什么样的腐朽,进到里头全化了,一日化不了一月,一月化不了一年,一年化不了,两年,百年,千年,这就是洁净的根源——时间。
9、穿行在混沌中,视和听全都用不上,反倒获有一种自由,攀爬腾跃,皆不会失足。
10、一串逻辑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像是陷阱,一旦进入便迷失其中,一时半会便走不出来。
11、藏着他不知人人不知他的生活
12、外面世界风驰电掣,林窟只是漫漫。
13、过去日子里的口角,其实是平安歌,当时不知道,等知道了,就变成酸楚。
14、人都是有物欲的,丰盛和富庶给人长久的观念,抵得上哲学的永恒思考。
15、在这野蛮的表面下,其实秩序井然。摇曳灯光下凶悍的脸相里,有着做生意的诚恳。
16、还有血缘,使他们自有一种与二点沟通的渠道。
17、人不老不轻的时候,明显还在年岁里面挣扎,到了八十以后,已经挣扎出来了,进入新纪元,无论皱纹,青筋,关节,全疏阔开通,齿须全落,倒有孩童的样貌,甚至于,性别的界限也超越了。
18、这也是所长无为而治的体现,忘性大,,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观,任由事物自生自灭。
被误当成欠债的老板,那人被绑票了,事主退货,那人被黑道的手下哑子带到了山里,抛下他,自己走了。在林窟遇到了道士收官的家里的老二——二点。
《匿名》读后感(七):匿名:读者,你要小心
《匿名》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读完,上部岔开之后去读了另一本书来调节语感,再接续读下部。也间歇性地读一些轻松的文字。
王安忆这本最新的长篇小说,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可谓精彩,语言、情境、结构、文字、意象、人性、天性……都可反刍出特别的意味,但阅读体验却很难带来趣味,相反,它甚至称得上折磨。
王安忆这一代作家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我无法想象他们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这么些宏大的作品。西方的名著也都很宏大、志趣高远、流芳百世;但是在本国,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没有被定义为名著。莫言好像也没有。或许因为他们都还活着。
印象中的王安忆一直停留在《长恨歌》时代,后来我读过《月色撩人》、《启蒙时代》、《天香》。《长恨歌》和《天香》都达到了期望的高度,秉承相似的动人,因而对王安忆,心里奠定了不俗的评价,有别于「名著」,撇开「海派作家」的标签,是在后革命时代里挣脱种种意识形态的坚毅女性形象。
如今的王安忆年华渐老,身居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关怀整个华语文学界,始终坚持小说创作。在今天,纯文学式微,「小说」可被发掘的意义仿佛在过去几十年里都被挖光了,只剩下「小说」自身可能性的拓展。
《匿名》恐怕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生产出的一部小说。它不写时代、不写女性、不写现实与人性,你根本把握不到她究竟在写什么。封底上写:「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她写隐喻么?「隐喻」从来都不是被写出来的,是写作中的偶得;「隐喻」不成其为主题,而是一种技法、象征意义上的建构与延伸。
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有趣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既无法通过梳理情节来理解它,也很难从侧面打入文本内部。文字构筑了太多弯弯绕绕、层层叠叠、虚虚实实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小说所刻画的主角从故事一开始就进入「匿名」的状态而存在,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也频频崩溃,落入匿名无我的绝境。
这个绝境,是小说人物在小说境遇中的绝境,是读者在解读方式上的绝境,也是作者在时代大环境下的绝境。我还没有读完这部小说,接近尾声,已放弃阅读意义上的理解。这些弯弯绕绕、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我无法想象作者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铺设出这么复杂幽微的障碍与陷阱,竟贯穿全本,山重水复。
《匿名》读后感(八):硬派作家王安忆
王安忆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小说家。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王安忆老师是八十年代成名的那批小说家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失手过的,并且一直在进步的,唯一一个。
《长恨歌》已经够好了,一般情况下,凭此下半辈子当个作协主席,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但是王安忆还是一直在写,在探索,并且不断写得更好。
硬派!
我最瞧不上的,是一些写了个稍微好点(有些稍微好点都谈不上,只能说是欺世盗名)的小说,就吃老本,吃个半辈子,然后天天上电视,当心灵导师,四处输出语录,挣点现世钱,给“作家”这个身份丢人。
最近的两个长篇是《天香》和《匿名》。
《天香》有点电视剧的调子,几代女人,用个“贬义词”叫史诗,还有个“贬义词”叫心灵史。如果放进王安忆的作品序列叫上海前史。
电视剧的格局能雕出花来,也只有王安忆了。
《天香》比较软,我估计是命题作文,一不小心写成了“史诗”。
《匿名》则非常硬。
《匿名》我刚看完,还有点意犹未尽。
用一个词形容:深邃。
我感觉,《匿名》这小说,王安忆自己是非常看重的。
这一次,王安忆彻底摆脱了女性视角。
王安忆之前的小说,总还是能感到性别,这一次真的没有。
全篇主角都忘记了姓名、身份,一直在找寻。
故事有点都市新闻的样子,一人被绑架错了,扔到深山,失忆,迷失。
如果说《天香》世俗,这下“先锋”了,倒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
《匿名》中涉及到的内容,是王安忆所有小说中最“高级”的。
文化、文明、乡村与城市,城市化的进程,文明的进程,语言、文字,宇宙、生命……
里面的人物个个塑造得气息喷薄,哑巴、二点、麻和尚、敦睦、鹏飞,这些“底层”人物的生命,在王安忆笔下,温暖而又不无残酷的活起来,颇有沈从文的人物风貌。
王安忆的叙述过程最迷人,细腻、敏感、深刻,极富节奏与腔调,可以说是小说家所能到达的极致。
但又有一种来自本性的克制,不像莫言,有时候写嗨了就停不下来。
别提什么张爱玲了,张爱玲在王安忆面前,就是一刻薄嘴快赶时髦的文学女青年。
王安忆的小说,读起来真能修身养性。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那也是价值观上的,王安忆永远不会标新立异。毕竟是老派的前辈,已经过了“酷”的年纪。
《匿名》读后感(九):不断尝试本身就值得尊敬
理论上说,成熟作家行文总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即,即使不看作者名,读到某作,也知道是某人所写。
无疑,王安忆不在此列。在读《匿名》时,我曾经多次停下来,回想她的《小鲍庄》《我爱比尔》《长恨歌》《天香》,感觉这本书一点都没有王安忆过去行文的影子。
《匿名》全部用短句,断句干脆,叙述极为绵密,无论是对事件的讲述,诸如“一月下雪,二月倒春寒,三月里幸存的麦子出苗,四月点豆种瓜,五月六月,兴旺的日子抬头了,雨季跟着来了,涧水冲漫,七月赶种荞麦,山蚂蚁又来吃,眼睁睁熬过八九月的旱季,十月里挂出空豆荚,这是种植。采集呢,满山的草木全部姓‘公’,不许砍伐私卖。以什么作衣食呢?天不绝人,林窟自有生存之道”;还是描写,诸如“满天星斗,他站在穹顶底下,有流星,行行地飞。星空就会呈现出悸动,空气在颤动,耳边有嗖嗖的风声。天体在运行,以光年为计算单位,循着某一种轨迹,是有限的肉眼无法看见的,流星给出一小点参照系数,它们的旅程只占其中亿万分之一都不到”,全部是这种短句接短句的方式,节奏明快。加上作者略显“刚硬”的遣词用句方式,整部小说有种““碧碗敲冰倾玉处”的爽利。
如果说,《长恨歌》《天香》时代,王安忆的叙述方式是绮丽绵密,那么《匿名》则是从绵密处出沁凉之感。
当然,语言不能算是一部小说最主要的部分,还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等等。《匿名》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不叫“吴宝宝”的人,被当做叫“吴宝宝”而被绑架。过程中,这个人失忆,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回到过去的生活。而他的家人,则以为他已经死亡,正将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一点点撇去。这个不是吴宝宝的人,如何找回自己的人生?
这种状态,完全是哲学上的三大问题的翻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整个《匿名》,其实也是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身份证户口薄上的名字记录,是社保、档案号码,还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些往事所构成的?
家人能证明他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么?失忆的他回不到家,老妻甚至向警署申报失踪人无下落,注销户籍,通告社保机构,冻结停发养老金。
朋友能证明么?这才发现,一个个都是朋友的朋友,大家都没有深交,随时就搬家换电话,谁也找不到谁,谁也没法证明别人。
主人公流落到山村,领略了一个地区的正名,给弃儿起名,有了名字,似乎就能证明这个人是这个人,但是他没有名字,匿名,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王安忆在小说中有意淡化了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主人公的感官,还是实际叙述,时间都是模糊的。同样,空间上也是,只有笼统的城里、山里。大概,作家想突出的,是哲学意味,有名字方才能证明某个人的身份,而匿名时,该如何存在于世的问题。
无疑,这部小说是王安忆的全新尝试。小说怎么写,并无定论,成不成功,大概也因人看法各异而没有定论。但不放弃创新和探索的脚步,不在自己熟悉的圈圈里打转,本身就值得尊敬。至于创新的成果如何,并不重要,没有试错,不可能发展。
《匿名》读后感(十):速隐匿,慢正名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实验:把手机关掉一天,回归简单的生活,试看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对手机重度依赖的现代人颇难适应,但更令人失望的,是再度打开手机时并未收到多少电话、短信。原来对周遭的人而言,自己没有想象中重要,原来网络彼端热络的通讯,与深情厚谊没有必然联系。
王安忆的小说《匿名》是对隐匿与正名的探索,也将现代人游丝般的交集解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被绑匪错认掳走,一头是火急火燎寻人、渐渐放弃希望的家属,另一头是被抛在深山、忘记自己身份的老人。隐匿与正名的过程不尽然是我们预想的节奏,焦灼背后反而有几分无稽的喜感。小说的上下两部大抵分别对应个人的隐匿和社群的正名。
现代社会,隐匿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派出所规定,失联24小时才能报失踪,但家人了解,“老新”(匿名的主角,刻意未名,姑且以山里人对他的称呼名之)不是没有分寸的人,不告而别定有隐情。饶是如此,依旧踏破铁鞋无觅处,手机、网络都无武之地,妻子捕获的些许线索只是桌上的毛巾、皮包里的名片这类普通物件。“老新”本人是旧生活的拥趸,连短信都悉数用笔抄写,两手空空也能离开,再无迹可寻。那么朋友呢?社会关系网呢?同样不甚可靠。追究这条线,一个一个不过“朋友”的“朋友”,朋友之间本无深交,间接的朋友更属泛泛,浅薄的人际关系自然讨不到实质进展,令人“倒吸气,怎么到处都是‘朋友’!”还有随时可以注销的电话、迁走的住宅、空挂的户口,线索屡屡中断,铺张的物质、易得的资源、广泛的交际,都无法成为一个人存在的佐证。到了最后,妻子决定放弃寻找陪伴自己数十年的老伴,人生还要继续,至此才是完全的隐匿。
反过来,正名则要困难得多。老新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找回自己的身份和名字是他个人的正名,作为山坳里的不速之客,又不经意领略了一个地区的正名。王安忆用一些小人物的人生片断串起这个正名的过程。譬如老新给先天性心脏病的弃儿取名,无意识地用了自己外孙的名,冥冥之中,接近归途:“名字就是这样,必经过叫喊与应答,才能存在于世。”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掷骰子的情节也是种求诸天意的正名,时代变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在改变,某些流传下来的风俗还是教人痴迷。弱智二点、个性激烈的鹏飞、哑子、麻和尚等人,虽各怀缺陷,却也不止汲汲于生,所求者莫如说是正名吧。
无数个体的努力,有了社群的规范、地域的发展,新的秩序建立起来,王安忆说:“文字,普通话,盘山公路,历史,都是人工模仿造化建立的通道。可只是在外部,目力可视的浅表层,将相像的成分归纳总结,难免误导,制造出假象。”在类似的模仿下,城与城具有本质的相似性,于是目力所及,老新找不到回家的路。更高的规则,是语言和物质达不到的,譬犹发乎情的印象。梦里不知身是客,可是当地人不会错认故乡,异地人不会被迅速接纳,都基于这一重印象。伫立公路,老新恍悟:“远远近近几缕炊烟,哪缕是他家乡?原来,山里有那么多的坳,相近相邻,可是鸡犬声不闻,老死更不相往来。”他终究没能踏上近在眼前的归途。
身为海派作家的领军人物,王安忆的作品中始终充斥着上海的地方印记。然而到了《匿名》中,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显得格外复杂。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发展起来,对照上海、北京这样的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改造,不过这样的城市偏偏是最难正名的,是高度的“鸡犬声不闻,老死更不相往来”,这样的城市中的个体也是最难正名的,太易被湮没和遗忘,乡愁,更是奢侈品。倘不是上海,失忆的老新未必能找到归途;但倘不是上海,他也未必会遗忘得那么彻底。
庸碌的生活、薄弱的人情、轻易快速的隐匿、艰难缓慢的正名,不是某一个城市特有的问题。只是在城市的对比切换间,在发展变革间,王安忆将视线由立足的城市投射到更广阔的地域、更遥远的未来。暗潮涌动的危机其实关乎你我,埋首屏幕间的我们隐匿在虚拟的“马甲”下,繁荣或亲昵,常常忘记了如何去正名。
——乙未年读王安忆《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