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30 00:1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摘抄

  《匿名的风景》是一本由王天羲著作,知乎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一):摄影的更高境界

  

《匿名的风景》是一本以摄影艺术为主的书籍,作者王天羲是从事摄影的专业人士。在这本书中,可以读懂摄影大师的作品外,还可以了解当代的摄影潮流。

我们除了用眼睛享受自然之美和人类文明之外,还充分利用相机(或手机)来记录旅途中的美好时光和别致的风物。所以说,摄影成了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旅游中如何打开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观察和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美呢,如何感受摄影的乐趣,给自己一个回味无穷的记忆呢?在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是一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师,他着眼于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深深为这片大自然的精雕细琢所倾倒。他深爱自然的风光,为梦幻旖旎的各地的风景风貌所吸引和震撼,因此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艺术之心,于是,他对摄影的更高的追求,而不懈的努力。

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我们总能在在未知的行程中遇见不同的精彩,每一次旅程的摄影,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未经排演的对话,在这样的相遇之下,无论是壮美的自然风景,独具特色的风情风物,还是那些偶然相遇或擦肩而过的行人,都会给旅途中的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旅程总会是有结束的时刻,而摄影,却是能把旅行路上那些打动你的瞬间定格下来,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在回味中延续这些动人的时刻,慰藉、也温暖自己。那些漂亮的大山、雄伟的建筑等风景,人人都在拍,精华、经典摄影作品不少,随处可见,这不是我谈的重点。我要讲的是在旅游中除了感受大美之外,如何去发现和查找那些最容易忽视的美。

我读过一些摄影书籍,与市场上的众多风光摄影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太多空泛的理论,作者用一个个精彩作品实例,为读者带来大量宝贵的摄影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摄影与绘画的不同,在于凝固瞬间,引起共鸣,摄影的灵感来着于直觉。很多画面很美,却还可以给人感触。摄影的意义,就是用相机记录最美好的景物,让美景定格在一瞬间,让一瞬间成为永恒,摄影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赋予了它记录的使命,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摄影的意义就是拍摄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一起分享,让生活更美好。

摄影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事业,很多人热爱摄影,把摄影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应该是享受的,但是并不是只有放松的生活节奏才是享受,紧张刺激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而只要给我们的视觉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都是以用眼睛这种传感器来丰富生活的。

《匿名的风景》这本书集结了最优秀的风光摄影优秀作品拍摄的方法,汇集了、最具代表性和最值得拍摄的风景来讲解,既赏心悦目又增长了知识。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二):当我们谈论摄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疑惑作者到底会讲些什么,因为仅从主书名“匿名的风景”看,似乎是一本情节深奥的悬疑小说,然而再看副书名“从摄影到艺术”,好像又是一本分析摄影的著作。

如果你也对书名和内容抱有同样的疑惑,那么作为看完了整本书的读者,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一本从职业摄影师角度分享他眼中的摄影的书。作者不会手把手教你为何拍、怎么拍、拍什么,也不会连篇累牍地解读著名摄影师的作品,他只是用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串联起一篇篇言之有物的感悟。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原来我们生活中为了好看而拍的照片,其实多是没有价值的“糖水片”。

什么是“糖水片”呢?顾名思义,就是像糖水一样味道甜腻、颜色亮丽,实际却空洞无物的照片,拍摄者“不经思考和观察”,仅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作者举了角楼的例子,一旦一个人发现在角楼拍出的照片好看,那么接下来,每到下午四点,就会有一群扛着长枪短炮的人汗流浃背地跑来拍照,只为换得社交网络上几个轻飘飘的“赞”。

“糖水片”是摄影从深刻流向媚俗的产物,代表的是一种从众和渴望被追捧的心理,它们不经思考和计划产生,直射出大众最盲目的审美。而在其他的艺术领域,同样遭受着类似“糖水片”的冲击,比如绘画领域的大芬油画村,在那里,赝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复刻,真品忽然变得无足轻重。对拍摄“糖水片”的摄影师而言,这种随波逐流无疑是致命的,因为他们放弃了用镜头进行思考和表达,陷入一个“重复已有形式的陷阱当中”,最终深陷同质化的泥潭,无可自拔,也就无法在摄影一事上获取更大更高的成就。

除了分析当下的摄影现状,作者还凭借充沛的摄影积累,分享了一系列关于摄影艺术的见解,其中穿插一些关于摄影师、摄影作品的介绍,点到即止,精简凝练。

比如“彩色与黑白”这一章,作者就提出“彩色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并将变成语言的一部分”,他举例艾格斯顿和肖尔这两位彩色摄影奠基人的故事。原来在彩色摄影兴起之初,并不如现在这样受欢迎,反而被认为是对摄影艺术的背离,以至于艾格斯顿拍摄完彩色照片《红色天花板》后,换来的却是低俗的评价。然而,比起黑白照片,彩色照片的“记录容量和表达空间”确实远超前者,不仅如此,摄影师还可以通过“控制色彩明度”增强整张照片的表现力。作者通过将莫奈的《日出·印象》转为黑白,直观地对比出了这一点,毕竟,转为黑白之后的《日出·印象》就根本看不出那一轮红日。

在“反对构图”一章中,作者也大胆地提出了对于构图的见解——摄影师需要的是结构而非构图。构图其实就是将摄影师的思维限制在固定框架里,而结构是跳出这个狭窄的区域,去往更高维度的空间进行思考。就好比一道主观题,构图是死记硬背答案,结构则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去创建自己的标准答案。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是一名对摄影有着更高追求的摄影师和爱好者,那么这本杂记就很适合你。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三):风光不与四时同

  

浅灰色的封面,总是能带给读者深沉的思考。从摄影到艺术,有人说是不归路,一旦进入了摄影圈,黑的也是白的,彩色的也是黑白的,似乎失去了标准,也就失去了基点。 相信阅读《匿名的风景》的读者,很小众,至少对摄影曾经并持续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最初捧起相机时,无非想通过快门去捕捉生活的瞬间,以便在时光的碎片中捡拾或喜悦、或悲伤、或痛苦、或狂放的回忆。不过,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我们是否会反思摄影空间是为了什么。 现在,物资丰裕,资讯发达,地球村的村民们似乎物理距离不断在拉近,但是人的心理距离却相行相远。我们不再深究什么是一张好照片,而是寻求摄影与人生、与人类、与社会、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以自我为圆心,不断延伸感知的半径,无限加深自我的理解。与其说摄影只是一种爱好,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拒之不去、求之不得的欲望。

在路上,你会见到很多人背着、举着、握着长枪短炮,或胸有成竹,或张皇失措,他们的差别更多体现在人机是否合一,好比一句很硬气的话,人在阵地在。确实,相机是为人准备的,没有人,再好的相机也不过是一堆可以任意组合的精密仪器。 《匿名的风景》告诉我们,与其追求一张不会过时的照片,不如拍一张有价值的照片。不过,关于价值,众说纷纭。无论是从学科分野,还是心灵感受,对于照片我们总是爱恨交加。技术派会反思自己是否正确地使用快门与光圈,印象派会执着于“相似”与“不似”。世界是立体的,但体现在照片却是平面的,相信今后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将平面的印象还原为立体的实物。

关于风景,在没有相机时,我们总是调度各种情感,写出美妙绝佳的文字,比如“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家可能在脑海中出现的印象是完全不一致的,居于高山与立于低谷,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有了相机的加入,定格为镜头内的风景是不再有太多表面意义的争论,大家所能寄托与抒发的无外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对于风景而言,从来不会考虑人的感受,它不会在意你的性别、身高、体重甚至职业、收入,它只会相信你是否来过,以及在来过之后能否记住。也许,只有作为摄影的交付,才能真正做到永恒的记住而不因时空变化而忘却。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影不仅仅是对空间的刻划,还应有对时间的压缩。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因此当我们需要记忆每一朵浪花时,不得不应用摄影。我思故我在,但我不“思”,我就不“在”吗?当我们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时,剩下的倒计时多半是回忆与反思,而你是否在仅有的呼吸与心跳中,发现知与行本来就是平行线,互相守望的感觉极像秋风的落叶,即使伤感也不落泪。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四):对摄影坦诚

  You already knew how to make photography,but why do you make photography?显然,你已经知道如何摄影,但是你为什么要摄影?

《匿名的风景》是由知乎高人气回答者、摄影创作研究者王天羲的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其中没有对摄影设备技术等过多的探讨,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摄影本身传达的意义,既欣赏了作品,又带来了思考。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关于摄影的思考。说实话,在翻开本书前我对摄影的认识还一直停留在“糖水片”阶段,认为摄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拍摄的初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现在手机像素的不断提高,拍照不再是摄影师的“专享”,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记录生活。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买了什么新的小玩意,见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风景,你都可以轻松地记录下来,甚至发到网上,继风靡一时的vlog后,人们称用照片记录生活的方式为plog。

有时你会困惑,为什么别人拍出来的照片都那么好看,我的却平平无奇?于是你开始上网搜索拍摄技巧,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量经验总结和教程,讲构图、讲后期、甚至怎样巧用身边的一些小道具……按照这些步骤你也理所当然地收获了一张好看的“糖水片”。但过后再看起这些照片时,它们仿佛只是一张张好看的“图片”,它们没能使你的情绪产生任何波动。

然后它们可能就被永远的遗忘了。

“我拍摄这张照片的初衷是什么?我究竟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什么?”

相信很少有人拍照前会思考这个问题,更多的人或是拥有过硬的摄影技术但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利益摄影师,或是还在照搬构图采光等摄影技术的新人小白,或是无念无想单纯为了好看而拍摄的记录者……他们都仅仅只是为了拍摄而拍摄。

当以不单纯的标准和规则拍照时,很多情感便也别取消了,寄情于景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到了最后,才发现能让人拍出好照片其实只有彻底的坦诚。

想起上学时有门摄影课,那门课可谓是该学期最令我头痛的一门。想象中的摄影课应该是学生先自由拍摄作品,然后大家再一起点评。实则上,我们只在第一堂课时象征性的出门采了采风,再往后就是无尽的理论课,不说没有实践怎么去凭空理解老师讲的各个功能技巧,就快考试时那堪比相机说明书式的范围大纲就能把人逼疯。理论课固然是基础,但一味的理论学习没有实操只会让人止步不前。那学期过后我的摄影技术果然还是个渣渣。

就像作者说的“所有的有关构图的观察和总结只能是作为自己的一种审美力的过滤和积淀。”我们的确可以将前人的总结作为捷径快速入门,但真正的内核,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