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的风景》是一本由王天羲著作,知乎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一):...
假如将世界上的景观看了一个遍后,那么他按下快门的一张landscape摄影会是什么样的呢?
本书谈论的不仅是摄影本身,而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如何凝固时间,三维空间如何在坍塌到二维平面结构内。本书内容也展现了作者站在宏观摄影史,和更大的艺术史背景下提出的思考和看法,艺术的评价体系也是多样丰富的。对我这个摄影爱好者的人而言,引发了关于摄影艺术更多的思考,以及按下快门时更多的自信。
但感觉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未展开阐述,希望下本书早日到来;以及假定了很多“人”对摄影的认识和看法,导致行文似乎有点无意识的朝着这群人反驳,对文章本身内容来说稍显冗余和出戏。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二):定格回忆
对于同样一个行业,匠人和艺术家的评价是完全两个方向,可以说前者是需要努力与耐心,而后者则更需要天赋。就像表演一样,记得刚刚看的一档综艺节目里章子怡说表演艺术的需要天赋的,确实,如果只是演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那么他根本不需要演技,只要稳稳的站在对的位置就可以。而一个想要打动观众的主角,他就必须要有真实的表现,否则在电影中他再怎么吼叫观众也会觉得可笑。那么摄影对于现在的科技水平可以说是人人都会,只要拿起手机一拍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毕竟大多数人摄影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只要内容都存在于画面之中就可以。有很多年轻人也十分依赖美颜,无论是拍人还是拍景都会去想加滤镜,自以为很高级很好看,其实旁人看到的只是虚假和欺骗。
我非常喜欢封面上作者写的,与其拍一张好看的照片不如拍一张能更长久被人们欣赏的照片,真正好的东西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世界上被称为艺术品的东西好像随地都是,往地上摆几块石头就可以被称为是艺术品了,可见现在大众对艺术定位的门槛之低。尽管如此,能称为经典的东西却并不多,经典也就意味着不会过时,它被爆存在当下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间点,获得了永久的保鲜。
作者讨论了摄影的意义与目的,我想这点很少有人会理解,想要钻研一件事情达到艺术的高度,它也是需要时间去理解的,也不是说有天赋就可以一步登天。摄影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只有把它当作是一种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去不断进化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要有呈现出来的最终样貌,还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也就是说要赋予它足够的意义,我平时摄影从来不是为了拍照而去拍,而是看到了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画面才会拿出相机拍出来,所以我的作品其实并不多,但各个都能够在里面找到我想突出的重点。作者打破常规的定义,让美呈现得更简洁,构图是一种习惯,它不应该是背下来的黄金分割点。
我希望能有人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摄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惊喜,等到几十年之后能够看到当初自己精心保留的一个画面,回忆瞬间涌上心头,这种感觉是最开心的了吧。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三):风景即回馈 摄影可艺术
像我这种喜欢摄影,但却是个摄影门外汉的人来说,多读一点关于摄影的书,想着自己总能向摄影的大门多迈进一步,更靠近一点吧。
王天羲在《匿名的风景:从摄影到艺术》从摄影讲到了艺术,如果摄影达到很高的水准,那一定是升级到了艺术的境界。太多像我这样的门外汉,只会拿着手机对着自己看着觉得美的风景咔嚓咔嚓,即使给个高质量的单反,也只会当傻瓜机用,实在是浪费设备。可是大师级的摄影师却不是这样的,即使给他们一台最简单最普通的拍照设备,他们也能从选景、构图、光影等各个方面去协调好,拍出惊为人天的作品。
这样的摄影大师除了让人敬佩,还让人越加想听听他们的摄影课,去学习下他们究竟是如何摄影的,又是如何将摄影升华到艺术领域的,或者说是如何将艺术融入、应用到摄影中的。
王天羲很明确地说,《匿名的风景:从摄影到艺术》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对摄影有更高追求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我且当自己是后者,听他在书里讲为什么要拍照,听他八卦糖水片与当代的媚俗文化,听他仔细讲解摄影的各种技法、分析当下摄影审美的流行趋势,把摄影与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行了关联。他的语言深入浅出,你不再觉得艺术是高深莫测的,艺术就是从你能做的事情开始入手,慢慢地完善和提升你的艺术水平。
为什么拍照?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记录,但是对于很多专业摄影师来说,也许它是一种竞技一种盈利的手段和方式。但是也有很多高级别的摄影师,他们已经不是单纯需要靠摄影来获利,他们可能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份事业,一份梦想在追逐,他们神圣地对待摄影,每一张照片是摄影师心血的凝结,是一份名副其实的作品。他们捕捉下那些或美妙或神奇或震撼人心的瞬间,那些照片里呈现的风景足以打动人,这时候的照片不仅仅是照片了,真的已经升级到了艺术品。
“匿名的风景”是作者于2015年做过的一个私人的摄影项目的名称,用作这本书的书名,是因为作者表达了摄影的纯粹性,不强调摄影背景、照片里的属性也不重要了,只传达摄影本身图像给人的综合感受。他用了许多他自己的和别的摄影师们的作品来讲摄影的本质。
有的照片我们外行看着很简单,但其实拍摄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有的作品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和当时的情况,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些照片要传达的思想,或者我们很难看懂这些摄影作品好在哪?作者拿一个个精彩的摄影作品来分析,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近摄影,去理解摄影,去读懂摄影的本质。
学习摄影,我们总是执念地去探讨和追求技术,但是摄影靠的不仅仅是技法,更多的是审美,审美是一个人的感受力,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和捕捉,“真正的艺术从不背叛我们,只会超越我们。”照片里的流行符号就是一种艺术,我且读且仔细品味,去读懂摄影作品,才能真正地读懂摄影师的精神与思想。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四):摄影的更高境界
《匿名的风景》是一本以摄影艺术为主的书籍,作者王天羲是从事摄影的专业人士。在这本书中,可以读懂摄影大师的作品外,还可以了解当代的摄影潮流。
我们除了用眼睛享受自然之美和人类文明之外,还充分利用相机(或手机)来记录旅途中的美好时光和别致的风物。所以说,摄影成了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旅游中如何打开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观察和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美呢,如何感受摄影的乐趣,给自己一个回味无穷的记忆呢?在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是一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师,他着眼于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深深为这片大自然的精雕细琢所倾倒。他深爱自然的风光,为梦幻旖旎的各地的风景风貌所吸引和震撼,因此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艺术之心,于是,他对摄影的更高的追求,而不懈的努力。
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我们总能在在未知的行程中遇见不同的精彩,每一次旅程的摄影,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未经排演的对话,在这样的相遇之下,无论是壮美的自然风景,独具特色的风情风物,还是那些偶然相遇或擦肩而过的行人,都会给旅途中的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旅程总会是有结束的时刻,而摄影,却是能把旅行路上那些打动你的瞬间定格下来,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在回味中延续这些动人的时刻,慰藉、也温暖自己。那些漂亮的大山、雄伟的建筑等风景,人人都在拍,精华、经典摄影作品不少,随处可见,这不是我谈的重点。我要讲的是在旅游中除了感受大美之外,如何去发现和查找那些最容易忽视的美。
我读过一些摄影书籍,与市场上的众多风光摄影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太多空泛的理论,作者用一个个精彩作品实例,为读者带来大量宝贵的摄影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摄影与绘画的不同,在于凝固瞬间,引起共鸣,摄影的灵感来着于直觉。很多画面很美,却还可以给人感触。摄影的意义,就是用相机记录最美好的景物,让美景定格在一瞬间,让一瞬间成为永恒,摄影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赋予了它记录的使命,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摄影的意义就是拍摄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一起分享,让生活更美好。
摄影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事业,很多人热爱摄影,把摄影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应该是享受的,但是并不是只有放松的生活节奏才是享受,紧张刺激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而只要给我们的视觉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都是以用眼睛这种传感器来丰富生活的。
《匿名的风景》这本书集结了最优秀的风光摄影优秀作品拍摄的方法,汇集了、最具代表性和最值得拍摄的风景来讲解,既赏心悦目又增长了知识。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五):当我们谈论摄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疑惑作者到底会讲些什么,因为仅从主书名“匿名的风景”看,似乎是一本情节深奥的悬疑小说,然而再看副书名“从摄影到艺术”,好像又是一本分析摄影的著作。
如果你也对书名和内容抱有同样的疑惑,那么作为看完了整本书的读者,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一本从职业摄影师角度分享他眼中的摄影的书。作者不会手把手教你为何拍、怎么拍、拍什么,也不会连篇累牍地解读著名摄影师的作品,他只是用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串联起一篇篇言之有物的感悟。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原来我们生活中为了好看而拍的照片,其实多是没有价值的“糖水片”。
什么是“糖水片”呢?顾名思义,就是像糖水一样味道甜腻、颜色亮丽,实际却空洞无物的照片,拍摄者“不经思考和观察”,仅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作者举了角楼的例子,一旦一个人发现在角楼拍出的照片好看,那么接下来,每到下午四点,就会有一群扛着长枪短炮的人汗流浃背地跑来拍照,只为换得社交网络上几个轻飘飘的“赞”。
“糖水片”是摄影从深刻流向媚俗的产物,代表的是一种从众和渴望被追捧的心理,它们不经思考和计划产生,直射出大众最盲目的审美。而在其他的艺术领域,同样遭受着类似“糖水片”的冲击,比如绘画领域的大芬油画村,在那里,赝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复刻,真品忽然变得无足轻重。对拍摄“糖水片”的摄影师而言,这种随波逐流无疑是致命的,因为他们放弃了用镜头进行思考和表达,陷入一个“重复已有形式的陷阱当中”,最终深陷同质化的泥潭,无可自拔,也就无法在摄影一事上获取更大更高的成就。
除了分析当下的摄影现状,作者还凭借充沛的摄影积累,分享了一系列关于摄影艺术的见解,其中穿插一些关于摄影师、摄影作品的介绍,点到即止,精简凝练。
比如“彩色与黑白”这一章,作者就提出“彩色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并将变成语言的一部分”,他举例艾格斯顿和肖尔这两位彩色摄影奠基人的故事。原来在彩色摄影兴起之初,并不如现在这样受欢迎,反而被认为是对摄影艺术的背离,以至于艾格斯顿拍摄完彩色照片《红色天花板》后,换来的却是低俗的评价。然而,比起黑白照片,彩色照片的“记录容量和表达空间”确实远超前者,不仅如此,摄影师还可以通过“控制色彩明度”增强整张照片的表现力。作者通过将莫奈的《日出·印象》转为黑白,直观地对比出了这一点,毕竟,转为黑白之后的《日出·印象》就根本看不出那一轮红日。
在“反对构图”一章中,作者也大胆地提出了对于构图的见解——摄影师需要的是结构而非构图。构图其实就是将摄影师的思维限制在固定框架里,而结构是跳出这个狭窄的区域,去往更高维度的空间进行思考。就好比一道主观题,构图是死记硬背答案,结构则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去创建自己的标准答案。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是一名对摄影有着更高追求的摄影师和爱好者,那么这本杂记就很适合你。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六):摄影的本质——心之所向
起初,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想学习如何能把照片拍的更好看,更引人注目,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肤浅了。这是一本关于摄影是什么和什么才是摄影的带有思辨色彩的书籍,而非我一开始认为的那样,讲如何能拍出好看照片的技巧类书籍。我很喜欢能引发我思考的内容,这本书里所提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让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其实我很赞成罗兰·巴特在《明室》所说,摄影的本质即“存在过”。照片是时间的定格,是过往记忆的存储器,是一种用于表达的工具与媒介,这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的感受。作者认为,“拍照就如同制作标本,这种标本表现的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标本作为艺术品时则是人精神的显现,作用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并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经验与感受其实是非常主观的,观看照片的人并不能有拍摄者当时的情绪和体会,而且这种体会也与自身的经历、过往挂钩。所以,照片只是一个媒介,它“就像是建立在摄影师与观众记忆之间的桥梁”。(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句均非常地优美和形象)
作者很严肃的批评了糖水片盛行带来的恶劣影响。“是不经思考和观察,为了拍照而拍出来的照片;是具有装饰价值但不构成表达,也没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照片。”网上随处可见的摄影教程、摄影后期处理技巧、最佳摄影地攻略使得摄影这件事变得大众化和简单化,当然也诞生了众多千篇一律的作品。
这时有人会问了,普通大众通过搜索教程攻略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不过就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骗几个赞罢了,需要追求什么意义呢,好看就行了啊,这样抨击会不会太严格了?不。作者虽然是在抨击糖水片,但本质上是在抨击整个快餐文化,在批评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
“糖水片不是摄影师单方面制造的,而是和观众一起”。糖水片的盛行是因为大众的盲目跟风,让拍摄者看到了有利可图,于是扎堆出现了抛却内容、意义,一味追求“好看”的照片。糖水片的盛行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对观众来说,这会掠夺我们思考和感受美的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
作者认为摄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同书名所呈现的那样,摄影不仅仅是拍摄照片,它更是一门艺术。相比于高级硬件设施的选择、过分注重构图的规则和形式,作者更强调心之所向。“真正善于摄影的人并不在意摄影工具本身,而是更关注表达是否有效”、“过分专注于构图和形式会造成创作的局限”、“不应该用概念去引导创作和思考,而是应该从创作和思考中得到概念”。
“拍摄的动机会改变观察和拍摄的方式,能让人拍出好照片的其实只有彻底地坦诚。”
从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概念,比如,什么是媒介的信用,什么是新地形摄影。书中引用了许多摄影大师的拍摄作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深濑昌久的《鸦》。为此我特地去搜索了一下这位大师的相关摄影作品,发现他的很多照片并没有刻意对焦,甚至还有白色的噪点,有些是随意的自拍,边缘模糊不清。但这些照片带给我的冲击力是不可言语的。我的感受是冲突、暴力、疯狂和寂寥。让我更加相信一味地追求技巧是不可取的,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内在才是最重要的。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七):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匿名的风景》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你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如果没有,那么就从这一刻开始考虑,你拍照是为了什么?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拿起手机就可以拍照,几乎不需要额外花费,也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技术的便利让拍照的门槛变得很低。
我们将看见的风景、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拍照记录下来,不需要任何技术,我们只要把它们完整记录下来就行。
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美感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的,所以我们管这叫拍照,而不叫摄影。
摄影是一种创作,是一种艺术。我们日常的拍照,拍出来的东西叫照片,而摄影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作品。作品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也表达创作者的思想。
拍照与摄影,看似相同,其实不同。一个是记录客观事实,一个是表达主观感受。拍照往深了去就是摄影。
《匿名的风景:从摄影到艺术》是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作者王天羲。从这本书中,我追根溯源,找到了摄影的本质——一种用于表达的工具与媒介。
即便已经在路上了,但我们总是会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摄影的意义或是目的是什么呢?我从不曾考虑过。我所认为的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好看而已,似乎现在很多人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所以网上才会有层出不穷的摄影教程,铺天盖地的广告,满满的干货,都是在教你如何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
我们总是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所以才会有“糖水片”的泛滥。
什么是糖水片?糖水片就是不经思考和观察,为了拍照而拍出来的照片。糖水片是具有装饰价值但不构成表达,也没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照片。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们在苦练自己的摄影技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容的表达。“好看”而空洞的照片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除了好看的观感似乎再没留下什么,而优秀的摄影作品,我们会从作品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或价值,或是接受作品中输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审美体验是逐步在加深的,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在不断拓宽的。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糖水片”现象的形成并进行了批判,然而,糖水片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摄影中,整个艺术领域都在面临这种冲击。如何面临亦或是抵御这种冲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会被大流裹挟?我想这正是作者真正想要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八):风光不与四时同
浅灰色的封面,总是能带给读者深沉的思考。从摄影到艺术,有人说是不归路,一旦进入了摄影圈,黑的也是白的,彩色的也是黑白的,似乎失去了标准,也就失去了基点。 相信阅读《匿名的风景》的读者,很小众,至少对摄影曾经并持续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最初捧起相机时,无非想通过快门去捕捉生活的瞬间,以便在时光的碎片中捡拾或喜悦、或悲伤、或痛苦、或狂放的回忆。不过,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我们是否会反思摄影空间是为了什么。 现在,物资丰裕,资讯发达,地球村的村民们似乎物理距离不断在拉近,但是人的心理距离却相行相远。我们不再深究什么是一张好照片,而是寻求摄影与人生、与人类、与社会、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以自我为圆心,不断延伸感知的半径,无限加深自我的理解。与其说摄影只是一种爱好,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拒之不去、求之不得的欲望。
在路上,你会见到很多人背着、举着、握着长枪短炮,或胸有成竹,或张皇失措,他们的差别更多体现在人机是否合一,好比一句很硬气的话,人在阵地在。确实,相机是为人准备的,没有人,再好的相机也不过是一堆可以任意组合的精密仪器。 《匿名的风景》告诉我们,与其追求一张不会过时的照片,不如拍一张有价值的照片。不过,关于价值,众说纷纭。无论是从学科分野,还是心灵感受,对于照片我们总是爱恨交加。技术派会反思自己是否正确地使用快门与光圈,印象派会执着于“相似”与“不似”。世界是立体的,但体现在照片却是平面的,相信今后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将平面的印象还原为立体的实物。
关于风景,在没有相机时,我们总是调度各种情感,写出美妙绝佳的文字,比如“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家可能在脑海中出现的印象是完全不一致的,居于高山与立于低谷,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有了相机的加入,定格为镜头内的风景是不再有太多表面意义的争论,大家所能寄托与抒发的无外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对于风景而言,从来不会考虑人的感受,它不会在意你的性别、身高、体重甚至职业、收入,它只会相信你是否来过,以及在来过之后能否记住。也许,只有作为摄影的交付,才能真正做到永恒的记住而不因时空变化而忘却。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影不仅仅是对空间的刻划,还应有对时间的压缩。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因此当我们需要记忆每一朵浪花时,不得不应用摄影。我思故我在,但我不“思”,我就不“在”吗?当我们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时,剩下的倒计时多半是回忆与反思,而你是否在仅有的呼吸与心跳中,发现知与行本来就是平行线,互相守望的感觉极像秋风的落叶,即使伤感也不落泪。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九):从摄影到艺术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2019年7月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也是现在依旧在用的800D
最开始摄影的原因是想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一些时刻,来弥补记忆。到后来也开始了解并学一些摄影技术,构图法、后期调色等等。也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糖水片)去寻找别人的点位,用别人使用的设置。把拍好的图片发到朋友圈或是微博,别人给我点了很多赞,也被评论过“你这拍的也太好看了,咋拍的啊”。
我怀有这种期望,也实现的了这种期望。但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当我年底翻看我自己曾经发过的摄影朋友圈,对于自己曾今十分得意的作品,我竟出了“挺好看”的意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感觉。在翻看自己的照片册和相机,能让我有感觉的照片很少,但它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能让我联想起一些东西。在那时我有那么一点点感觉,就是摄影不光是为了好看,更应该试着去有自己的表达。
另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是一次专业学院的摄影大赛。我本身学的是语言类专业,并不是摄影。我提交了一些我自己觉得很有内容,很有表达或是很糖水的图片参赛。成功了进入了复赛。复赛的照片需要公布在公众号进行展示。我也欣赏了其他的作品,有很多很好看的作品,但同时肉眼可见的带有滤镜和比较浓重的后期调色。当然也有很多有内容的作品,结合参赛者的描述我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最后夺奖的,多是那些很好看的作品。
从这两件事后,我也会继续拿着相机出去,但往往会空手而归,因为不知要拍什么。即使遇到很美的角度或场景,我想的是:“这可以表达什么?“
十二月末,女朋友把这本书作为纪念日礼物送给我。因为忙于考试,最近才拆开来看。一遍过后感觉真的很通透。
糖水片与媚俗文化很让我触动,其实个人感觉现在很多摄影都有糖水片的倾向,主要还是倒向观众,倒向商业。书中“运动员“的比喻真的很形象。很多照片看一眼只是觉得舒服好看,缺少了意义的表达。就如同一种文化污染。
“对观众来说,这种文化污染会掠夺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去记录,去赋予意义是好的,为美而美的刻意拍摄不要去追求。让作品有内容有表达,让形式契合内容,这是我将来的努力方向。
“的确应该反对各种形式的糖水片,以抵抗这些内容在精神层面造成的侵蚀。同样也是在反对它背后对即刻快感的成瘾。”
技术和艺术方面总觉得现在摄影设备迭代速度很快,今天出了新机器,明天又出了新镜头。有些时候谈到摄影立马就说起了哪个哪个机器指标多么的好,哪个镜头拍起来十分的顺手。一谈到这点,我总有种打篮球必要AJ,你的AJ不如我的感觉。仿佛只要有了好机器就能拍出好照片,我进过几个摄影群,里面多有用无敌三无敌四,索尼等等价值不菲动辄上万的设备,但往群里发的作品,哪怕我是个不那么懂艺术的人,都觉得惨不忍睹。另外当今消费社会所赋予的符号价值,让相机不由得也变成了比拼身价和地位的竞品。全幅就一定好于半幅吗?老机子就一定拍不出好作品吗?个人觉得什么镜头不重要,什么设备也不是很重要(就业余角度)。问题的答案在于用设备的人长着一颗怎样头,拍的时候用的怎样的心。我的800D也拍出过一些很好的照片。
书中的其他章节,像纪实的终结,新风景新地形等等读起来感觉是懂了。但具体上还是很模糊,感觉很专业。或许还需要我二刷三刷加上日后的多次实践才能懂吧。
但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摄影大概都是因为照片可以成为一种时间的标本去记录时间,我也是。希望将来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向艺术的方向发展,而不单单是为了记录。
就这样。
《匿名的风景》读后感(十):对摄影坦诚
You already knew how to make photography,but why do you make photography?显然,你已经知道如何摄影,但是你为什么要摄影?
《匿名的风景》是由知乎高人气回答者、摄影创作研究者王天羲的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其中没有对摄影设备技术等过多的探讨,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摄影本身传达的意义,既欣赏了作品,又带来了思考。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关于摄影的思考。说实话,在翻开本书前我对摄影的认识还一直停留在“糖水片”阶段,认为摄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拍摄的初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现在手机像素的不断提高,拍照不再是摄影师的“专享”,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记录生活。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买了什么新的小玩意,见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风景,你都可以轻松地记录下来,甚至发到网上,继风靡一时的vlog后,人们称用照片记录生活的方式为plog。
有时你会困惑,为什么别人拍出来的照片都那么好看,我的却平平无奇?于是你开始上网搜索拍摄技巧,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量经验总结和教程,讲构图、讲后期、甚至怎样巧用身边的一些小道具……按照这些步骤你也理所当然地收获了一张好看的“糖水片”。但过后再看起这些照片时,它们仿佛只是一张张好看的“图片”,它们没能使你的情绪产生任何波动。
然后它们可能就被永远的遗忘了。
“我拍摄这张照片的初衷是什么?我究竟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什么?”
相信很少有人拍照前会思考这个问题,更多的人或是拥有过硬的摄影技术但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利益摄影师,或是还在照搬构图采光等摄影技术的新人小白,或是无念无想单纯为了好看而拍摄的记录者……他们都仅仅只是为了拍摄而拍摄。
当以不单纯的标准和规则拍照时,很多情感便也别取消了,寄情于景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到了最后,才发现能让人拍出好照片其实只有彻底的坦诚。想起上学时有门摄影课,那门课可谓是该学期最令我头痛的一门。想象中的摄影课应该是学生先自由拍摄作品,然后大家再一起点评。实则上,我们只在第一堂课时象征性的出门采了采风,再往后就是无尽的理论课,不说没有实践怎么去凭空理解老师讲的各个功能技巧,就快考试时那堪比相机说明书式的范围大纲就能把人逼疯。理论课固然是基础,但一味的理论学习没有实操只会让人止步不前。那学期过后我的摄影技术果然还是个渣渣。
就像作者说的“所有的有关构图的观察和总结只能是作为自己的一种审美力的过滤和积淀。”我们的确可以将前人的总结作为捷径快速入门,但真正的内核,还是要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