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艺术》是一本由[美]丹尼斯·J.斯波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 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知艺术》读后感(一):感知艺术 Perceiving the Arts
本书以直接而真实的方法介绍艺术,向我们揭示“艺术并非神秘的空中楼阁”,相反是触手可及的细微生活。读罢后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有些人说没有这些知识,不妨碍我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但是拥有这些知识,却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更高层面上“以崭新和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正如王尔德所说:“Art is useless. Art can express everything.”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愿我们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美并因为这种“美的共通”而深切欢喜。
《感知艺术》读后感(二):[感知艺术 感知生活]
本书分为八章: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
基本涵盖我们生活所能接触到的艺术的方方面面。在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同时,还会教授评判艺术的方式,可能阅览过此书之后无论是在欣赏画作抑或观赏电影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关注它的颜色可能还会涉及他的构图、材料、光线、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画作的展出形式。
电影也不仅仅只了解到他的内容,我们可以更专业一点的去评析他的构图、色彩运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方式,以及影片的剪辑方式。
阅览完全书你可能会发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交融,这就是我认为作为一本艺术理论入门级别的书籍,你能够贯穿交融的了解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也能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其中还会介绍一些工艺技法以及概念性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可能还会为你解答你之前遇到的艺术形式、但不了解其制作。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科学主要追求的是对真实描述,而人文所追求的是表达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感受,将真实世界进行阐述,将我们的内部体验转化为可触及的形式,并对真实世界加以评价,进行判断和评估。”
本书的缺点是,排版有点混乱,大标题小标题傻傻分不清。
《感知艺术》读后感(三):买它,是因为梵高的星空
在剪发间隙读完。我试着梳理一下梗概脉络并阐述阅读感受:全书分别从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八类姊妹艺术的元素级表现素材入手,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们所各自经历过的风格时期或流派是何等相似!在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批评的过程中,作者所持的根本立场我是赞同的——避免作出任何主观化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仅从构成作品的元素出发,就好比为什么外行总要避开音乐本身,用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来解读?并美其名曰"一千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欣赏艺术总要经历一番"看山是山"和"看山不是山"的磨砺、重蹈些许覆辙。
当然,当我读到"音乐"章节,好比学建筑出身的读者一样,是可以直接跳过本专业的。对于部分专业术语的翻译(自然译者只是翻译专业出身)、约定俗成的名称、分类以及体裁的例举缺乏普遍意义。但作为一部打通各艺术门类的工具书,瑕不掩瑜。
作为一名迫切想要理清西方美术史的业余爱好者,推荐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全书没有晦涩的专有名词,而是美学领域里的文学散步,直取美的真意!不巧你有《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乐于交换。
美学作为哲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若没有了艺术,大学要如何教授真理?
《感知艺术》读后感(四):打开艺术的门
同样是艺术入门读物,它和贡布里希、詹森、加德纳的艺术通史类书籍都不一样,后者们几乎都是关于绘画艺术的,都侧重对不同画家不同风格下画作的讲解,类似于喂食;而这本感知艺术不光包括画,还包括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以及舞蹈。区区三百多页,只能点到为止的分别从1)它是什么;2)它是如何形成的?3)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三方面对如上这些艺术领域做浅浅的诠释。在我看来,它的功效并不是让你只看一本书就明白艺术是什么,而是通过这本书让你对艺术有兴趣,通过这本书让你掌握一些了解艺术的学术性方法。
“人文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在思考、判断、交流、欣赏和行动上具有更强的能力。”在艺术风格章节中,作者列举了柯罗、毕加索、梵高各自的一幅画,分析他们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画作辨识练习,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根据前述的三位画家的风格辨识第四幅画是谁的作品。这就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看书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时时互动的思考。在每个篇章结尾,作者还会举例做批评分析示例,很学术,很形象。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艺术史的书籍,我能轻易的说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我也能熟练的说出各个画家的成名作以及他们的风格特点,但是这更多的是业余的、囫囵吞枣的,所以这样的示例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的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这大概就是人文学科的力量,它不能让你变的富裕,但如果你能走进艺术的世界,那么你会拥有一个桃花源。
《感知艺术》读后感(五):艺术是什么 ——丹尼斯·J·斯波勒《感知艺术》有感
这就是一本艺术入门书籍,如果您对艺术一无所知,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一本介绍艺术很好的书。
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讲述艺术史的书,但其实不是。《感知艺术》单纯的教读者如何聆听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的重要性。艺术这个词语不单单是指某一样特定的东西,它是一个大领域。作者很好的介绍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并将它分成了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八大领域(不过本人认为摄影应该单独分出来成为一个领域)。
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艺术并且告诉我们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当我看到作者说一个建筑工人看到历史建筑,激动的留下眼泪时的场景时。我想是的,这就是艺术的的魅力,它所包含的不只是美学,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历史,更是代表一种文化,对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是生命的一个元素,当我们通过艺术寻求到生命感悟总是会感动不已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艺术领域里的一些名词的意义和艺术形式的不同差异性。同时也涉及到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点。虽然内容写的很详细,但是对于已经接触过一些艺术方面知识的朋友们本书多少会显得有些啰嗦。艺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整体性的,切不可带着单调的目光去看待它,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必然产物。如果没有艺术,我不能想到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我想引用书中的那句话“如果我们,公民们,不支持我们的艺术家,那么我们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艺术是什么?你认为呢?
《感知艺术》读后感(六):如何正确打开一件艺术品
在罗银胜的《杨绛传》中,记录了一段钱穆与杨绛夫妇一同出游的经历:“火车过蚌埠后,窗外一片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有的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车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杨绛叹气说:‘这段路最乏味了。’钱穆说:‘此古战场也。’经钱穆这么一说,杨绛觉得,历史给地理染上了颜色,眼前的景物顿时改观。她对延绵多少里的土墩子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丹尼斯•J.斯波勒的《感知艺术》中,异曲同工地表达了建筑艺术的力量:“艺术在将世界变得有趣而宜居这一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都是一座理念和工程的博物馆”,而“每当我看到一栋建筑物,我就能看到历史”。因为艺术的存在,世界才有了如此精彩的模样。
不仅仅是如何欣赏建筑,还是更为广谱的如何正确打开一件艺术品,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必修课。在《感知艺术》中,丹尼斯试图教会我们回答三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来刺激我们的直觉的?他想籍由这样的逻辑结构,对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这八种艺术形式进行解析,这显然是一本极好的艺术启蒙之书,让圈外人高效入门,学会用艺术的方式看待艺术。
如果说“是什么”、“如何形成”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了艺术基础知识的扫盲,能够让读者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术语体系,而书中同样干货的,是揭示艺术刺激知觉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价艺术的思维模式。
在阅读完《感知艺术》后,当我们看到一幅画,不仅会关注它的内容与主题,同时也会对其材质、构图的线条图形以及焦点区域与空间深度透视进行思考,看的多了、想的多了,便会渐渐理解一类画,而不是大而无当地止步于赞叹“好美”,然后再也说不出所以然。“与绘画不同,雕塑少了些人性,而多了些公共性”,从二维到三维,在欣赏雕塑时,比起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触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任何雕塑作品都渴望被触摸”,无论是真实的肌肤触及还是想象中的尺寸、材质、温度,配以特定的光线与环境,方才形成了雕塑的气质。除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魅力更需要修养来体悟。诸如音乐,经由对比,体悟节拍、音阶的不同展开,其魅力渐渐显现。而通过想象而得到完满的文学,亦充满了艺术固有调性,“音律使诗歌有了耳朵”,文字通过神奇组合,幻化成激发读者感受的生动画面。再来看升级版的综合艺术戏剧与电影,元素组合创造的感受,将观众拉入故事与场景之中,与艺术品融于一体。
想要正确打开一件艺术品,并理解之,学习自然必不可少,而更为重要的,是走入艺术中,去亲自感知。
《感知艺术》读后感(七):拆吃入腹艺术大餐
——《感知艺术》
文/塞北1573
“艺术作品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这可能是因为接触艺术作品代表着摄足一个陌生的领域。”本着打破这种“不适”为出发点,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通过这本《感知艺术》,解析艺术作品,破开艺术本身或创作者赋予的迷惑性,看到触摸到感知到艺术的魅力,了解到作品形成为“艺术”的过程。
书中涉及了八个类型: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的艺术作品,有形和无形,纯艺术和应用艺术,然而研究所有艺术品都不免归结于两点:创造性和意义。创造性从艺术家出发,或采用象征或隐藏意象,艺术家赋予了艺术品最初的灵魂,而后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和烘托中,形成风格,最后经过时间和世人的检验,被人感知,再影响世人。
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作者用三个问题来完成这段解读: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全书对于八个类型的艺术品的介绍中,基本也是按照这个架构进行,不同的是,对于有形的如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者在介绍形成过程时介绍了基础工具和技能,而对于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则更多表现思想。对艺术作品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作者把更多的内容放在“感知”这个主题上,从听觉、视觉、触觉上受到的刺激,拉近受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代入感”和“同理心”,不管是欣赏还是批判,首先都是你感受到了作品,才有资格发言,而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解读赋予了作品多样的意义。这在无法直观感知到的文学艺术部分,尤为重要。
作为一本科普性读物,限制了主题的深度,但全书八个方向的涉及,宽泛而全面的介绍,对于非艺术专业类读者作为入门之书很是适合,也亏得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的博学,才能触及到各种艺术领域进行介绍。对比其他艺术类科普书对于作品针对性的介绍,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普适的方法和思路,融会贯通后便可以理解到各类艺术作品。不过想达到从容欣赏的程度,还需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熟识度,比如不同社会时期的典型风格、某一风格的典型特点,建立在初步了解之上,感知才会脱离凭空臆想和揣测,有据可依,这本书中也有在各种艺术中夹带了这些知识介绍。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超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高阶需求,其代表的时代价值和创造智慧,是大笔财富。如此,褪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和各种手法的掩盖,艺术和生活距离拉近,生活变得可爱,与人交流时也会因为同样的看法获得心灵的契合,实是一个层次的提升。
2016.7.4
阴天
《感知艺术》读后感(八):世界因你自己而不同
艺术一直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事物,每天我们都在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阅读着手不释卷的书籍;在墙上挂上精美的绘画作品,屋内摆放着造型各异的雕塑;而周末的那一场电影,那一台话剧都表明了我们与艺术紧紧相连。
而本文就是来教导读者,如何去更巧妙的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大家发现美的能力的一本书。如同文中所举得例子:一位日复一日浇筑着混凝土的建筑工人,因为学习了艺术导论的课程,真正的在工地看到了各种图案、色彩、线条的美,每栋建筑都让他感受到了其中历史,他终于知道了世界这么的丰富多彩,这一切都让他如此的感动。
这就是本书的魔力,让我们通过对于艺术的感悟,来寻求对于世界的新的理解。让我们在与艺术的沟通中,获取自身对于事物价值理解上的提高。
本书将艺术划分为八种形式: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通过各个章节的分别阐述,来一一进行介绍。每个章节主要围绕每种艺术形式的内容,流派,发展形势以及如何触动人们感知等内容进行叙述。中间穿插着各种著名作品进行案例讲解,让大家能更形象的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便于领会各个艺术形式的表达形式和共鸣效应。
对于文章的阅读,笔者会发现两个概念。首先是无论何种艺术形态,在触动人们内心的方式上,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五感来实现的。即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模拟现实场景或与现实强烈的差异化,从而影响和暗示人们的内心情感,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例如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德彪西的《月光》,通过钢琴的三拍子、和声、微妙的力度和音调的延长,这种听觉感受带给了我们丰富而柔和的体验,从而从感官上模拟了美好夜色下月光倾斜时的情感状态,从而暗示了音乐的主旨。
另一个概念就是,任何艺术形态都在尝试通过多种感官引导来加深对于观众心理上的触及。所以各种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科学技术背景下,都开始出现了混合型艺术的态势。比如绘画开始走向三维空间,出现了光影画展;又如建筑作品加入了更多的科技应用;而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电影、戏剧等艺术,它们自身就是一种混合艺术的体现。
本书教导读者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去欣赏某一具体的艺术作品,而是提供我们接近艺术,与艺术产生共鸣的方法,它更像一本“授之以渔”的工具书。无论是我们之后看到一幅画作,我们可以从光影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线条的眼神等构图思路上连看待它,还是我们欣赏一首乐曲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其中的节奏转折,音色搭配如何更完美的契合主题。都是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知识储备。
当你真正建立了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你会发现艺术离你如此的近,而原来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自己,变得如此的精彩。
《感知艺术》读后感(九):将艺术解构,然后从头鉴赏
《感知艺术》一书的内容,一如它的前言:“这是一本教读者单纯地用感知技巧来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倾向于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在书后附有长长的术语词汇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它,更不影响它再版十一次,成为人们手中亘古不变的“经典”。可是什么是经典?它又凭什么能成为经典?难道它能够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加德纳的艺术通史、詹森的世界艺术史等艺术著作相提并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感知艺术》和它们没有任何可比性,它和前者相比,内容和方法是完全颠倒的概念,即内容是阐述的手段,而方法才是真正的内核。
这本书要求我们回溯到自身对于艺术最初的混沌印象,然后看作者如何一点一点把艺术解构成八个碎片——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并且在这些精致复杂的碎片中,从头开始描摹艺术的基本形态,在循序渐进之中,缓缓触碰到艺术最真实细碎的肌理与毛发,从而真正让普通人能够对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进行敏锐的感知与理解,而不仅仅只是少数人独享的专利。
在《感知艺术》这本书中,对于每个“碎片”的讲解,也主要分为三个基本板块:它的存在形式、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和我们之间的联系点。对于存在形式而言,实际上是更细化的解构,比如将“音乐”进行更细的分类:古典乐、爵士乐和流行乐,而这还只不过是三个粗略的大类,在它们之下亦还包含着其它更加复杂多变的分支。这样的分类,也使得整本书看上去更系统、更专业,在面面俱到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术语,类似于“镜头”、“剪辑”这样的存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感知艺术》也是亲民又浅易的。
但这既是该书的优点,也可以说是其弊端。为了保证其浅显易懂的特性,其形成的原因就显得过于简略,其中一些章节甚至可以说是跳过,而由于艺术本身所存在的相关性,分离式的解构无法完全满足艺术与人之间联系的相通性,于是到每章的最后只能变成大意相似的“泛泛而谈”,不再具有其独特的专注点。
除了第一章的“绪论”之外,八个章节之中,自认为可读性或者说收获性最大的是“画”,其分类之广(甚至涉及到了中国山水画)、涉及的领域之细,是后面几个章节里都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对线条、色彩、图形的分析,让人受益匪浅。而到了“文学”、“戏剧”这些部分,特别是“文学”,往往只是列举事例之外就再无鉴赏论述,空有例子而无回应,读过若是无感,便也就此跳过,更别谈讲到中国诗词之类的文学存在了。
但不管怎样,作为一本大众入门书,从大体上来说它还算是成功的。毕竟,《感知艺术》这本书解构与鉴赏的初衷就在那里,并不曾有所偏颇:“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
《感知艺术》读后感(十):【笔记】形式·技术·体验·意义
0p 没有艺术,就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学习真理也无从谈起。
4p 艺术作品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这可能是因为接触艺术作品代表着摄足一个陌生的领域。
5p 美的感知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了解艺术,也在艺术中进行沟通,这与其他的认知和沟通方式截然不同。
5p 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艺术原则和影响能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意思,也更宜居。艺术概念结合了惯例,让日用品富有魅力,使用感更愉快。
12p 从已有的基础开始,意味着我们需要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现有能力来进行感知会建立起面对艺术作品的信心;也意味着了解艺术如何融入人们审视、交流并应对周围世界的总体方法中。
13p 科学主要追求的是对真实世界的描述;而人文所追求的是表达人类对真实世界的主观感受,将真实世界进行阐释,将我们的内部体验转化为可触及的形式,并对真实世界加以评论、判断和评估。
13p 人文和科学的清晰界限寥寥无几,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在于研究方法,使它将对于自然宇宙、技术和社会科学调查与艺术家对于宇宙真理的探求区分开来。
14p 比起其他关切,艺术特别关注创造力、美学交流、符号和纯艺术以及应用艺术。
18p 艺术的目的: ①进行记录; ②提供视觉或其他形式的感受; ③揭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 ④帮助人们以崭新和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19p 艺术的功能: ①享受; ②政治和社会评论; ③治疗; ④工艺样本。不
32p 批评应当引起细节的分析过程,以获得理解和欣赏。试着去描述作品的意义和经历,评判才有价值。
35p 作为理解的一种练习,批评是必要的。我们必须进行调查和描述。要想对看法进行分享,我们必须对艺术的过程、产品和经验有所探求。
39p 好的作品能引起兴趣,条理清晰,不会产生困惑。如果作品缺乏趣味性或连贯性,问题可能出在作品本身,也可能出在我们身上。
39p 就算是一件精于制作的作品,要是仅仅重述了人类状况的浅显思考,还是缺少其沟通功能。
41p 1/8:画
76p 在讨论重复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三个术语:节奏(循环)、和谐(逻辑)和变化(关系)。
77p 所谓平衡,包括对称和不对称。
86p 刺激知觉:对比、动感、错觉画、并列、内容。
91p 与绘画不同,雕塑少了些个人性,而多了公共性。
91p 2/8:雕塑
111p 刺激知觉:触摸、温度&年龄、动感、尺寸、光线&环境
117p 3/8:建筑
118p 建筑是庇护的艺术,而要想将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来进行研究,就不能将美学特性与实际功能分割开来。
141p 刺激知觉:受控制的视角和象征、风格、表面功能、动态、规模。
153p 4/8:音乐
155p 不论是何种情况,音乐都包括节奏和旋律,只是构成方式不同。但聆听通常是被动的,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瞬间捕捉到音乐的特点。
181p 刺激知觉:我们的第一反应、音乐表演
193p 5/8:文学
194p 与应用性文学不同,创造性文学追求一种出色的文字表达和对人们永恒、普世兴趣的展现。创作性文学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投入作品当中。
194p 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演说或书写所激发出来的想象力及情感。
231p 刺激知觉:画面、声音、情感。
235p 6/8:戏剧
236p 戏剧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个人化”的一种尝试。而对于观众来说,不但包括“看”,还包括“领悟”和“理解”。
265p 7/8:电影
266p 电影能通过复杂的特技效果带我们进入崭新的世界,这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做到的。
266p 我们对电影细节的观察面临着挑战,因为这些娱乐要素总是让人们沉浸其中,忘记继续寻找的任务。
280p 刺激知觉:镜头视角、交叉剪辑、张力的积累与释放、直接交流、大小和规则(影院/电视、彩色/黑白…)、结构节奏、配乐技巧。
291p 8/8:舞蹈
292p 舞蹈是一种短暂的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309p 刺激知觉:移动的画面、力量、符号语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