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法] 丹纳 著 / 傅雷 译 / 大星文化 出品 / 作家榜经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元,页数: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攀登艺术山峰
丹纳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1864年在巴黎美术学校职教,这间学校也是莫奈、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的母校。在校期间,丹纳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即《艺术哲学》一书。
1828年丹纳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专攻哲学研究。和许多欧美学者一样,丹纳也精通多国语言。1857—1871年间丹纳游历英、比、荷、意、德诸国,之后在巴黎美术学校开设美术史讲座,直至1883年。
《艺术哲学》这本书拿在手里就有沉甸甸的厚重感,一听书名感觉美术生应该会很爱哦。作为非艺术生,对“艺术”这两个字一直报以敬畏的心情。去看艺术作品可能比起欣赏,更多的是情调,哈哈哈。这本书虽说是“讲义”,但内容还是挺实在的。像我这样的艺术小白,读起来感觉还是有一定难度。
书从艺术的本质、绘画、雕塑、艺术思想几部分展开。每期讲解先抛出观点,然后引用论据论证,最后总结。结构非常清晰,利于理清思路。只是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一点不减,读起来略感吃力。(吃力是我能力不足。)翻译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从质量上还是很有保障的。书中配有大量插图,皆为世界名画。可以在阅读理论的同时学习鉴赏绘画内容,因为书本身很厚,所以柔软的纸张翻页时感受也特别好。虽然现在因为疫情不能出远门,但等一切过去之后,再有机会去旅游的话,出发前读一读这本书做做功课,再去逛美术馆的时候就不用光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从哲学的角度谈谈艺术
说真的,当我拟下这篇书评的题目,从心底感到一阵肃然而起的敬畏抑或是心虚。因为“从哲学的角度谈谈艺术”,我是万万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这个题目实则是送给这本书的——《艺术哲学》:从哲学的角度谈谈艺术。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艺术品的诞生,艺术的理想,以及意大利、希腊和尼德兰(荷兰地区)的艺术史和成就。抛却繁杂的陈述,我想回归哲学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来班门弄斧地介绍“艺术哲学”。
首先,哲学的第一个终极问题是:我是谁?在这本书里,问题就是:艺术是什么。丹那先生开门见山的讲述了艺术和艺术品的本质。他认为艺术并不是“一个”概念,他将诗歌、雕塑、绘画、建筑和音乐五大艺术的分支分为两类,前三个是“模仿的”艺术,同时又是它的升华。后两者则更为复杂。他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这便是丹纳先生给出的最后答案了。此外,他还坚持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鲜红的太阳,而是众星所捧得月亮。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莫奈等大家的贡献,更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的默默付出。
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这本书详细的讲解了艺术从诞生到19世纪的过程。从希腊发轫,艺术这条河源远流长,同时丹纳秉持“物质决定艺术”的观念,认为艺术实际上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心态的反应。意大利、希腊、尼德兰(荷兰),丹纳的课程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历史以及涌现的杰出作品。感谢中信的大开本和哑光铜版纸,让这些曼妙的线条和伟大的作品在这本大书上一览无遗。正如封面上的一行字“您的私人纸上博物馆”,本书包含219件艺术作品,除了充实的文字内容外,这些丰富的作品也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最后:你要到哪里去?这对应着本书最后一个部分:艺术中的理想。作者在这部分讲述了文学价值的分级,并举例进行了评判。最后的最后,又回到“我们的老师“希腊人的三个精神阶段”——原始的已经先在庙堂的神秘气氛中酝酿,然后在诗人的梦想中变形,终于在雕塑家的手下完成。
总之,这是部划时代的巨著,虽然丹纳先生早已长眠于两个世纪以前,但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走近艺术
2020.4.9《艺术哲学》法国丹纳 记忆里,小时候画房子,我只会用各种图形,比如正方形的房子,长方形的门,网格的窗户,圆形的门搭。中学的时候美术老师上课,也都是放一个圆柱体在桌子上,让我们花阴影,我都是用圆规,或者把同桌的画放在玻璃窗户上“临摹”,有时候都能急哭了!好像上来就有点跑偏了,我只是想说,我真的是没有丁点儿艺术细胞的。 但是,这不影响我爱一切美的东西。更不影响我向美靠近,让孩子受到熏陶。家里买了和艺术有关的绘本,还有画册,虽然直接一点的孩子不太感冒,但“近朱者赤”总会浸染一点的!所以有幸在书友会读到这本书,真是开心! 美!美极了!这是拿到书的第一感觉,不忍心用力翻,不愧是艺术书籍,连排版看着都舒服! 《艺术哲学》是作者丹纳在美术学校的讲稿,当然只是摘录。本来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零基础小白都能看懂的艺术,没想到,我还是太“白”太外行了,只看懂了丁点儿皮毛,看个开心,饱个眼福!我们老师如果用这种有趣的方式,我是不是对艺术能更亲近一点,嘿嘿! 在我看来,作者丹纳讲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了,地理、历史、政治,种族等,涉猎甚广,在这里看到了希腊神话,传说故事,地域风情等。(每次读到容量这么大的书,我都感叹,作者知识面太丰富,体系太庞大了,佩服!当然这本书的译者傅雷也很响当当,看过他给傅聪写的家书,对艺术也是信手拈来,细致入微,翻译的也流畅易懂。)这些都是艺术的背景和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略感遗憾的是,书中没有对配图名画的解读,本以为我可以多了解几幅名画,下次有机会参观或者欣赏的时候,不用只是惊叹,拍照,然后转身即忘,而是可以知道它的内涵,我边读边期待着,后来才发现这全然不在作者的计划内啊!可能只是后期加进来的吧!不过,就像介绍说的,这就是一个私人纸上博物馆,随便翻看一张,都是赏心悦目的!等有空了把插图都查找出来,更有一番趣味! 《艺术哲学》值得慢慢读,这本书也值得收藏,不管是小白还是研究艺术的人都推荐!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源于生活的艺术,不会孤立存在
艺术是什么?为什么而产生?我曾以为的是我们感受到美而有感而发的创作。丹纳却说‘’艺术不是孤立的,是和某些时代精神或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原来艺术不单只是研究线条、画风……艺术还可以这么来解释。丹纳的《艺术哲学》完全给了我一种不一样地体验。
本书一开始,作者丹纳就直接指出艺术的本质是与群众息息相通不会孤立而存在,它一定会带着时代的烙印。随后围绕他的论点,丹纳重点采用三段分别代表欧洲艺术史高峰的例子来展开论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的雕塑。为什么这三个地区能高产出这么多优质的艺术品呢?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历史时期息息相关。
丹纳的论证是恢弘的,思维是辩证的。随着他的讲解,一幅一幅的史诗画卷仿佛一一在我的眼前展现。
他所讲的每一段艺术产生的井喷期,无一例外都从环境开始,再从环境到民族特性。不同的环境锻炼出不同的民族特性。例如意大利这个拉丁民族,不同于理性的日耳曼民族的德国人,意大利人更多地继承了罗马人的习性。浪漫,对事物非常敏锐,对情感是激烈的,感性而冲动。奉行及时行乐,对于那些渺茫的未来,他们更愿意把握当下。所以这种介乎纯粹的观念与纯粹的形象之间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创作。正是处于这样的大环境熏陶中,不分高低贵贱,意大利人民仿佛天生就为艺术而生。
我不由得想到这段时间的一个新闻报导。因疫情影响,意大利人民禁足在家。不论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人们自发地走上阳台吹拉弹唱,把禁足变成一场又一场的演奏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的‘’崔娃‘’,他也想仿效意大利人在阳台高歌一曲,刚开口不久就遭到邻居的“无情问候“。
民族的天性使然,意大利人不成为艺术家,谁能?
当然,除却民族特性这一特点,艺术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对艺术的产生影响也是巨大的。被人们诟病的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就是产生于一个苦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紧张而颓丧,他们不再追求远大的目标,而是寄希望于缥缈的宗教。消沉的生活迫使他们追求狂热与奇幻,极端或夸张的刺激。简单明了的风格不再能激起人们心底的好感。 就好像历史的大基调是悲伤时,人们也没有心情去欣赏欢快的作品。哥特式建筑也如这个时代一般,外表花哨而内里破烂不堪。
丹纳的这本《艺术哲学》对于艺术井喷时期的地理、人文历史等介绍得相当详尽。对于想了解当时艺术创作大背景的读者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同时图画精美,占了本书大半本篇幅,堪称一间“纸上博物馆”。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艺术和哲学完美的讲述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艺术哲学》,看到这样的书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觉得是一个挑战,因为艺术和哲学这两个范畴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感觉非常遥远的,在生活中很少有所交际,即使稍有了解,也是仅限于皮毛而已。而本书把这么两个具有难度的学科联系到一起,那岂不是难上加难,让人望而却步。其实让人觉得困难阅读的不仅是两个与生活很少联系的学科,还有本书的厚度也算是一个原因,这本书真的是太厚重了,八百多页比一般的书籍可是多了不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更加彰现出本书的凝重。
其实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和表象所迷惑,这本书其实是专门针对普通大众的入门指南类书籍,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懂的。之所以能够这样方便大众,与作者对于艺术和哲学的了解和阐释是息息相关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艺术和哲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作者把自己多年的教学融入了本书之中,让读者犹如坐在教室一般,可以近距离,毫无隔阂的欣赏学习这些艺术,深入浅出的讲述确实是浅显易懂,可以零基础毫无障碍的学习本书。
《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丹纳,同时也是知名艺术批评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并且被众人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作者的一生可谓是不平凡的一生,有过有利整个欧洲的经历,这些经历为作者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作者潜心学术,极具天赋,精通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多国语言。并且在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巴黎美术学校担任教授,开设美术史讲座,本书便是这一讲座的精华所在。作者对法国文学有深远影响,其写作影响了众多的世界级问号和大家,成为人们崇拜学习的目标。作者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并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翻开这本书,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世界知名的作品,每一幅图片都是具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对于这些作品详细的讲述。本书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作者以讲座的形式来展开的,因此对于读者来说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阅读起来更加真实,更加生动。作者有着丰富的游历经验,同时也对于艺术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这些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的态度都能够娓娓道来,更加容易理解。通过本书,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看到了异国情调的作品,也通过作者的讲述,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并且看到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看到了人们的生活习性,因此本书不仅讲述了艺术和哲学,也在历史方面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经历。
《艺术哲学》是法国著名作家丹纳的一本代表作品,在书中作者选取了二百多幅精美的作品,并且对于这些作品细致的讲述,让读者对于艺术和哲学的交融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的图画精美,文字讲述通俗易懂,适合所有读者阅读,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艺术初窥
曾几何时,艺术于我而言,是一个个高高在上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瞻仰。于是我渴望接近它,去弄懂它,很久就从《傅雷家书》中得知此书,今次参加了宿州读书会的这次共读。终于如愿。
先说对《艺术哲学》整本书的整体印象。丹纳的文字唯美而又富有逻辑,通俗易懂却优雅沉静。层层递进,将抽象的艺术理论化成具体的实例,如一位长者牵着我们,漫步在艺术长廊。那丹纳的这本《艺术哲学》,到底讲了什么?
首先作者抛出了他的理论,艺术品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极其四周的民俗。接着又通过作者对三个区域的艺术的观察描写,来印证自己的理论,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人体为主,着重表现了古典的完美形体。通过解剖、透视等方式,将意大利绘画推向巅峰。而尼德兰的绘画,则是更加的厚重平静,浓郁丰厚。希腊的雕塑,则是将神人进行了统一,追求线条的细致和轮廓的清晰简明。最后进行升华,即艺术的理想,也就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念,在模仿和反应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再重新表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转变为理想。总而言之,作者向我们输出了一种理解艺术的方式方法,即艺术品来自于他的作者,而作者本身又来自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那么理解一样艺术品,必然要去了解特定的产生背景。而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和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就成为了判断艺术等级的价值尺度。
自然而然的,我希望用手中的《艺术哲学》去再次接触艺术作品,试图真正读懂"他们"。而由于我长久以来对东方艺术(尤其是本国艺术)的了解和偏好,试图想将作者笔中的西方艺术与之比较思考。
作者通过提出艺术的起源,即模仿,并一步步得出艺术是理性的这一结论。但是由于东方文化的特殊性,即重写意,重意境,譬如水墨山水画,一笔一墨就会在宣纸上绽开,就否定了绝对模仿的可能性,比如我在南京博物院所见张大千模仿前人的画作,只求意同,其实画法构图都有了大量的新的创作。东方艺术更像是内心的一种物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墨有穷而意境百转,如古希腊那样追求每一根线条每一缕肌肉的写实难以在东方艺术中窥见。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客观的存在反映的实际上是内心虚无缥缈的主观情绪。比如我们画竹,短短几笔留白,竹子的素雅坚韧便跃然纸上,而表现的更是竹虚心有节的君子形象。丹纳将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对感官的冲击上,但是东方审美却更注重含蓄蕴藉,所谓玄妙缥缈,妙之又妙。那么《艺术哲学》是否适用于东方艺术,就应当打上一个问号了。
丹纳还提到,平民,或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是难以理解艺术的。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个是士大夫等统治阶级的高雅,一个确实普通民众劳作时的即兴创作。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纵然前者有着更高的审美意趣,但后者有着更为顽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时刻焕发新生。
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而且回望有着那个时代局限性的创作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将之视为一位领路人,在其带领和引导下领略风光的同时,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否认他从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赏析艺术的可能性,让我们这些艺术的门外汉习得了大量的艺术历史和基本常识,受益匪浅。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令人晕眩的沉重——读《艺术哲学》
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其实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惊叹于书本封面所透露出来的油画风格,这并不是说封面配上油画的设计就一定让人沉醉,相反,这样的装帧很容易成为考验艺术功底的分水岭:成或者败,一锤定音;另一方面,对丹纳的了解给予了我一定的直面的勇气——相比起德勒兹、巴特、德里达……丹纳的作品无疑要更为平易近人,对其作品的阅读不至于重蹈阅读黑格尔的覆辙——我至今记得阅读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感受:跳过漫长而枯燥的绪论,心有灵犀而略带对“欧洲中心论”的不满地看完中国的部分,从翻页过去的印度部分开始,就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狂乱与复杂。
但事实总是千回百转而柳暗花明。
对《艺术哲学》的质感的期待与到手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超大的开本(近乎A4)和超厚的页码(徘徊在800页左右)直接明示了阅读的障碍;但翻开细看,错落于书页之间的大幅油画和图像占据了不少的篇幅——这解释了页码的令人绝望,也增添了阅读的享受——我并不是第一次阅读这样的书籍,事实上家里还有一本《细读文艺复兴》,其在题材上与之类似,但显然纸质和印刷与此相差甚远。当然我并没有相互比较并做出褒贬的意思,想表达的只是一些无法清晰讲明的惊叹、难以直接反馈的敬佩。
进一步的,对文本的阅读构成了另一层的沉重。丹纳写作《艺术哲学》之后有不少的中译版本,扎实的理论和精妙的翻译(国内基本都是傅雷先生的翻译的不同版本),先是构筑了语言上的沟通和共融,随即深层的是理念的交锋和组合,艺术的光晕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交错中烙下了多重神采。
丹纳对艺术的概括与细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中国的古典艺术观形成某种对话式的比较阅读。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强调并分析了中国艺术的“静守”精神,“虚静”从老庄的哲学里一路蜿蜒而下,流淌在诗词歌赋、绘画琴曲的有声无声之中。丹纳的视角显然不太一样,从“人”的角度出发,整个艺术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在纷繁芜杂的艺术形式和或完整无缺或残破不堪的种种作品里凝固的是人的意识和意志。
“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丹纳
丹纳的立场甚至是更大众的(如果对“大众”一次心有芥蒂,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更人类的)。他所不厌其烦表述和描绘的艺术的盛景,并不单纯是艺术家们的狂欢。在漫长的与宗教、教会、封建主的斗争历程中,艺术扮演的角色长期处于变化不定之中,在时代的前后摇摆徘徊,但其本质永远是先锋的、激进的。这构成了一种立体的对话:关于人的定性、关于思想的选择。因此,尽管“高级又通俗”这一口号在东西方都发出过声响,但立场的差异导致了根本性的不同。在中国,逐渐演化成尖端的突破和大众的盲目跟风,附庸风雅的出发点还要划在“媚俗”的圆圈内;在西方,则掀起了由艺术点燃的革 命。我并不是说中国就是落后的而西方先进,这一表达的核心观念仍然是,人的价值与艺术的价值如何匹配的问题。
或许应该就此打住了——将常用的“评”改成“读”吧,我并不懂艺术,对丹纳的阅读也并不如何成功。到最后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艺术哲学》的本文的伟大,以及这个版本的收藏价值。(再一次请大家原谅我的啰嗦,这个版本,实在是让人无比喜爱)。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视觉的盛宴
《艺术哲学》800多页的超厚书,开启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认识艺术的旅程。在书中,让人们感觉到了艺术的灵魂与魅力。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都是艺术大师们留给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藏。
作者丹纳,法国知名艺术批评家、史学家,《艺术哲学》是他的经典代表作,著于法国18世纪中叶,成为巴黎美术学科的课程教材,国内也曾多次出版。我选择本版书,是因为它无删减,219幅大师作品跃然纸上,再加上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翻译,还原了欧洲人文历史,原汁原味。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艺术的产生、本质,到它未来的理想,整个发展过程,以及丹纳对影响艺术的观念。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逐层剥茧,展现每个不同时代的社会民俗和风气,但我同意傅雷先生的观点,丹纳忽略了社会的基础,经济的方面,他只从上层建筑层面描绘了社会的表象。从形式上,书中采用图文并貌,视觉的冲击很大,但影响了阅读的整体性,图文不相对,读起来连接不上。
《艺术哲学》,五大艺术(诗歌、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它们的本质尽量正确地模仿,雕像模仿人;绘画描绘现实现象、风光,刻画真实人物、细节;文学、音乐表达生活中最忠实的形象,而艺术品的本质则把一个对象的特征表现的最显著。
艺术受着不同因素而表达不同,像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等,丹纳的观念着重于种族、环境以及时代三个因素。意大利艺术与佛兰德斯人的艺术就截然不同。意大利艺术的中心是人体,是健康、自由的,不受拘束,阳光,有力量的,奔放,而佛兰德斯人继承日耳曼民族的特点,骨子里有种淳朴的道德观,有羞耻心,接受不了裸体。西班牙画家表现他的民族风格,瘦削,外冷内热,深色服装与色调的鲜明显现着种族的特点。
环境与气候影响着艺术的风格,作者用了艺术与植物相比较,以橘子的生长为例,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于大自然给予的。而艺术同样,艺术创作来源与生活,当生活环境,人生境遇发生改变,艺术的风格也会随之改变。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与荷兰艺术延续到三十年之久,但断头台和战役把一个国家分成了比利时和荷兰,分离了两种民族精神,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有着不同的人生观,画派产生不同,艺术风格也随着政治的分裂而分裂。
书中特别描写了尼德兰绘画的发展历程,也印证着时代因素影响艺术的风格。尼德兰绘画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1世纪半,从1400年至1530年,社会的复兴,守着古老的习惯,一方面表现内心的虔诚和信仰,重视布尔乔亚精神,另一方面着重以真实的政治与历史,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素材。第二个时期1530-1600年,佛兰德斯人与意大利绘画有显著的不同,从人物到观念发生了改变。佛兰德斯的画派从僵硬的人物变得柔软,神秘的风景变为现实,从神的时代到人的时代。第三个时期,从1572年开始的革命,不亚于法国大革命,长期而残酷的独立战争,比利时和荷兰的独立,艺术画风的分裂。代表人物鲁本斯,结合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艺术,开创新的视野,生动,激情的绘画,色彩丰富。第四个时期,1660年以后,战争大局势已定,佛兰德斯成为奥地利的属地,绘画中再没有民族精神,荷兰败给西班牙,失去海上优势,国际地位低落,过了1710年,所有的大画家离世了,绘画和这个时代精神一起消失了。
《艺术哲学》用200多幅艺术作品诉说着艺术的历史,它的辉煌、转变与衰落。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九):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读《艺术哲学》
疫情在家,正好有大块的时间看一本有价值的书。个人认为,提高一下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不能出门旅游,如何了解、吸纳中外艺术成果,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中信出版社版《艺术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它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引导读者如何去欣赏前人的艺术,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著名的和经久不衰的著作。阅读《艺术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艺术的本源。
中信出版社版《艺术哲学》的宣传语是“零基础轻松看懂”。然而,说实在的,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的开本、厚度和页数,突然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大部头的书也读过很多,但是那些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小说,而非虚构的书这是第一次,会不会太难为自己了?不过,书已经寄到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没有想到,虽然丹纳的《艺术哲学》这么厚,但读起来却没有任何晦涩的感觉。随着一步步的深入阅读,阻碍在各种艺术作品前的重重迷雾渐渐散开。这一迷雾渐开的感觉不仅应归于丹纳本人对欧洲艺术发展史的深刻了解,也应归功于丹纳的实证主义科学精神。
《艺术哲学》充分展示出丹纳过人的艺术敏锐力和独立思辨力。他以渊博精深的见解,指出十九世纪前欧洲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通过分析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17世纪荷兰的艺术史实,对绘画、文学、音乐、建筑和雕塑等加以分析、比较和讨论,呈现了欧洲艺术发展中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展示了一幅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艺术哲学》跨越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把艺术史研究和美学研究融为一体,探索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对欧洲各地艺术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艺术哲学》认为艺术应该注视现实生活,从客观现实世界的构成(种族)、空间(环境)和时间(时代)等方面去建构艺术,因为种族才是产生具有民族特色艺术的内在因素,环境是催生民族特色艺术的外部因素,而时代则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推动民族艺术特色发展的方向。
《艺术哲学》认为单纯的艺术模仿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美,更不能成为艺术经典,而只能成为故纸堆中的文物。因此,丹纳也提出了艺术价值的标准,即最终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必须能够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和效果。
从《艺术哲学》中,能够看到丹纳清晰的头脑、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最主要的是,丹纳将深奥的艺术和思想以简单的、容易懂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一特性在整个《艺术哲学》中处处都很明显。特别是,他对希腊雕像的处理更加突出。
名著需要名译,因此中信出版社版《艺术哲学》选用的是有着良好艺术素养的美术翻译大家傅雷的译本。总所周知,这一译本流传更广、影响更大。个人感觉傅雷精妙传神的、流畅的翻译为《艺术哲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艺术哲学》也是傅雷第一本有意识的美术翻译,他希望借助《艺术哲学》中表现出来的“现代中国最需要的治学方法”--实证主义去推动“中国学术界对于艺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信出版社版《艺术哲学》制作精美,引人入胜。图文并茂,实时插入的欧洲名画也幅幅是名作。书中也有一些小瑕疵,比如部分油画的标题翻译有一定的错误(396和533页)。然而,瑕不掩瑜。
《艺术哲学(零基础轻松看懂艺术哲学,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傅雷经典全译本,未删节全彩插图珍藏版!)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十):浪花一朵朵
看到封面上的推荐语是零基础入门还是很提神的,毕竟本人是真的零基础。看到过很多名画,但都是看个热闹,所以满是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略微读了一些就发现,这哪里是一本入门学习教材,这简直是一本艺术历史解析,统观全局,好似茫茫大海,所幸大海蔚蓝,其间动物植物皆可爱,读起来也收获良多,遗憾得是水平有限,只能看到比较浅薄的浪花和表面的热闹。然而浪花也是很可爱的!概述那么几朵: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要教会大家如何对艺术进行鉴赏,看到配了非常多的图,还以为会一张一张的讲解过去。没想到完全是耳目一新的讲法,直接从艺术的本质讲起,它的产生讲起,但是这样一来,反而使得自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之前看不懂画,会纠结于表达的意思,表面的色彩,再深入一点也不过是当时作者的心境遭遇等等。而读完这本书,相信更多的时候看到一张画,想到的反而是它出生的那是历史阶段,那段时间发生了。人民在做什么?贵族们在追求什么?才造就熏陶影响了作者做出了这样的作品。而色彩的变化,体积的大小,本源由当时的运河,农田,在各种天气情况下呈现出来的景象而决定的。
不过我想这仍然需要过人的敏感,如同丹纳自己描述的,一大片颜色惨白的水,涟波微动,上面浮着黑黝黝的船只,河流闪闪发光,昏暗的日色在平坦的河身上零零星星映出一些模糊的反光。对应的画应该是《多德雷赫特的马亚斯河》。也有读者诟病说配图和文字不搭配,我倒觉得啊,细细读书,然后一张张看过去,对应的时代和国别需要自己去琢磨,看着文字描述,想着理解深入,一一对应,不是更有趣么?这是不是也算是考试?考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读进去了,真正领会了丹纳先生的教学。
这些是对静止的景色描写,还有一些关于民族的描述,在书中250页里,这样写道,身材以高大的居多,但长得粗糙,各个部分仿佛草草塑成或是随手乱堆的,笨重而没有风度。读到这里能够明显感觉作者简直小说家神上身,这么精到的描述,还有关于眼睛颜色,发色的描述,像是某篇小说里的人物介绍。
但是到了讲述故事神话的时候,作者甚至有点儿机灵的俏皮劲儿。471页,他说人家希腊人出了聪明,别无遗产,完全靠揩油过活呢。
当然啦,这样的文字描述也不仅仅归功于丹纳,还要感谢傅雷先生的信达雅。
除去优秀的文字功底,还可以了解一些当时的时代事物,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眼界所致,比如意大利人们浪漫爱自由的渊源。师父们带着徒弟,不仅制作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建筑物等,还有参加各种团体的大比拼。这些团体光是听名字就十分有趣,大锅会的参与者制作各种别出心栽的美食,好看好玩。似乎大家都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吃喝中找到了更多的艺术体现,把艺术放在生活里,生活中又无处不是艺术。
显然作者本人是有偏心偏见的,但是这一点儿的个人色彩并没有影响他通过历史背景来解析艺术。反而有点有趣,对拉丁民族的热爱,对日耳曼民族或多或少有点不屑。还有对底层民众大而化之的忽略。哪里有什么完美的人,作者的局限性反而显得真实。
在作者看来,画作。雕塑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好比大树上的果实。而这些果实的酸甜度,色彩,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大树扎根的那块大地,而这块大地就是时代,大树成长的气候天气则是环境,而大树的品种则是种族。
以上皆是不懂艺术路人观看的热闹吧。
再认真的结个尾。毫无疑问,如书中所说,个人的特色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所以随便哪个国家民族的起始繁盛再至衰落灭亡都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家迥异的作品,更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各种美的印象。感谢丹纳老师带我们领略这座海的魅力。哪怕我能力有限只能看到几朵小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