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6 00:1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1000字

  《如何改变习惯》是一本由[加]斯科特·扬(Scott H.Young)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一):行动指南小册子

  很小的一本小本本,像行动指南,感觉像随笔,不是很有结构性,但是以一个作者的角度,我是不是也能写出来这样的书?因为小,觉得简单,就有一种自己也可以写的感觉,但我是否可以写出来类似的书?

  没试过。

  换这个角度思考的过程,比看书本身的获得更有感悟了。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因为觉得容易,才不会望而却步,想去接近和创造。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二):唯物坚持,非唯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Scott Young, 是一个1年内学习完4年MIT33门课程的人,光这个噱头,就足以吸引我看着本书。

  下面是我看完这本书后做的思维导图。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三):策略比自律更重要

  书很薄,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看完,一月份的时候从图书馆借的,一直拖到四月份才看,这拖延症也是没法治了。

  翻了两次,边看边做笔记,还做了思维导图。这本书没有过多花言巧语和专业用词,都是一些实用的小技巧。

  关于培养习惯,我想“早起”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尝试坚持的小习惯之一。

  我每天会用两台手机来调闹钟,一台放枕边,一台放衣柜里。放衣柜里是为了强迫自己从床上起来,从而避免按掉闹钟又重新睡过去的情况。

  然而我每天都是从床上起来按掉闹钟,又再倒床睡去,闹钟响——起床——按掉闹钟——继续睡,一气呵成,每天如是。

  事实上,“闹钟一响就起床”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做到的。本书里有提到这个观点,通过“触发点”——闹铃响起,而引起”条件反射“——起床只需要用一个周末的上午去反复进行练习就可以了。

  本书的核心是“30天计划”。两个星期太短,两个月太长,而30天足以完成95%的目标。

  待续。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四):习惯的可塑性

  习惯是分步骤的,比如说吸烟的习惯,有吸烟的念头,然后找烟,点烟,吸。念头就是一切的开始,如果能够塑造一个新的念头或者将旧的念头熄灭是培养习惯的开端。一个习惯的形成耗时30天,就像在雪地里踩出新路一样,后面的人会把这条路踩地越来越实,一开始就是激情,然后这是保持,有疲态,最后稳定。明确行为,写在一张纸上,比如每天运动一小时,那么核心就是运动,形成运动的习惯。对于比较大的任务就应该分成几个小的任务。如果想断绝坏习惯可以寻找一个替代品,满足同样的需求。

  如果是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起,应该有一套良好的反应机制就像猎犬听到铃声流口水一样,自己培养一个反应机制。闹钟响了,下来解题然后洗漱,学习,开始新的一天。我经常会违反规定,睡回去,睡觉很舒服安逸,学习需要劳动,我觉得可替换的话就在于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思考。如果不能按计划完成,试着寻找你想做的事情满足了你什么需求,然后用行为来替代满足。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很重要。我觉得自己难以坚持下去,在这个时候应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五):习惯只需要计划和触发点

  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cott Young通过分解行为的特性,建立了简易可行的重复方程式。Scott指出习惯能否坚持,关键在于第一个月,最初三十日会使用上99%能量,之后就不用再费力坚持。要培养新习惯,首先在纸上写计划和承诺,书写比计算机更有规约力,要确定计划的内容,列好时间范围,并设想保证计划顺利的规则。一次计划只针对一个习惯,所有内容务必简洁,规则不可超出三点,越简明就越容易执行。习惯是复杂的行为,行为必须有触发点。例如,想培养早起习惯,可借助闹钟这信号;又如做运动前通常会先换衣服,换运动服就是仪式。触发点有一致性特色,必须包含信号和仪式,最理想是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信号和仪式是可以训练的,Scott曾用三十分钟练习,他一听到闹钟响就起床散步,这有助于培养身体对信号的反应,令习惯更容易坚持。习惯只可替换,所以不能单独戒除坏习惯,可用新习惯替代坏习惯,例如用看电视的时间去画画。最后,好环境也有助形成习惯,可以借助外力,包括公开承诺,设立奖罚或输赌,接触鼓励自己的人,阅读励志文章。总而言之,改变习惯必须从计划和触发点着手,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然后用外力推动自己履行计划。

  三十天计划:

  针对一个习惯

  触发点(信号和仪式)

  外力:

  公开承诺

  设立奖罚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六):一个入门级的30天习惯改变计划手册

推荐程度:2星 内容质量:2星 一个入门级的30天习惯改变计划手册

  本书内容是具体教你如何改变习惯的行动手册,单讲内容并不如我之前看的《习惯的力量》:

  rosoo:习惯的力量zhuanlan.zhihu.com

  总的来说可以按照书来进行实践,但仅仅是一个很入门的手册罢了。改变习惯也分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思维习惯这本书就十分不适宜。

  总结一下斯科特扬的高效学习四部曲:第一本参考价值比较大、后3本其实就是对第一本具体内容的拓展版,第2本还可以最后两本参考价值有限。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七):养成的是习惯,开始的是行动

  20180210

  三点笔记:

  1.平衡内在需求。从生活中根除某个习惯有时会打破内在需求的平衡。运用替代理论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2.任何“预支的奖励”,例如在健身之前先看喜欢的电视节目,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有反思才有进步。一味行动而不反思,容易迷失方向。因此,你需要不断记录和反思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感想:

  1.书很薄,小半天就能读完的内容长短,在更加注重于实践方面。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要行动的付诸才会实现。行大于言,行大于思,一切的开始点不是承诺,不是想象,而是动起来,做起来。比如,在纸币上写下计划,就是“写”这个动作的执行,所以行动了,就意味着开始了。

  2.生活中处处都会讲求“平衡”。简单的上下左右、天地乾坤,都是平衡的表现。内心压抑时,需要找到爆发点,让自己保持平衡,否则,可能会有身体,亦或是心理上的不适感来强行平衡。有句话说,现在放的水,早晚都会找回来,也是平衡的道理。结局上的不如意,很多已经体现在过程中,有时只是旁观者清,而自己无从察觉。

  3.先紧急重要,后不紧急不重要。道理都懂,但总是颠倒做事的顺序。先亲身经历下合格的30天计划,再来看看,是否有突破口。

  4.反思、反馈、反复。从我的想法说,反思是回顾之前的行动内容;反馈是由思考的进行回顾总结;反复是取其精华继续上路并重复,去其糟粕不犹豫。复盘是从S那里知道的,却没怎么能学到,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不要让自己框住在一条路上,多回头看看有没有的更多的路可选择。同样,反思也是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偏离主线,而不至于迷失自己。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八):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改变习惯有多困难?想想起床困难症、习惯性晚睡、戒不掉的抽烟、酗酒……

  改变习惯有多难?意志力缺乏,身体跟不上灵魂,在痛苦中摇摆煎熬,最后回到原点,改变失败。

  那,有没有一个改变习惯的好方式呢?斯科特·扬的这本《如何改变习惯》将会给大家提供非常好的方法。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都在雪地上走过路,如果第一人踩出了一串脚印,后面的人很自然的会沿着这个脚印走,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条很自然的路。习惯的养成也很类似,如果有了一个开始,后面就是沿着这个开始的习惯重复,时间久了,就变得更加坚固,难以突然产生其他的变化想法。

  所以,可以想见,如果想要改变习惯,一旦踩出最初的路径,让习惯成型,坚持下去也就容易的多了。

  本书针对改变习惯给出了几点可执行建议:

  1、采用30天计划

  2、写下你的计划,做出承诺

  3、用替换理论降低改变习惯,平衡内在需求

  4、借助外力设立奖惩机制

  其中替换理论是比较有效果的方法,用另一个较好的习惯代替目前不好的习惯,但是依然满足你的内在需求。

  比如,有很多戒烟的人,每次想要抽烟的时候,就用糖丸来替换;减肥的人,饿的时候就用果蔬来替代肉类……这些都属于替换理论的实际应用,会比直接改变习惯更容易一些,既满足了个人内在需求,也替换掉了不好的习惯。

  其次,借助外力、写下计划也是有助于个人改变习惯的良好方式,外界的力量会让你更好的督促自己,更容易达成习惯的改变。

  书中也提到,最容易破坏一个新习惯养成的,是意外事件的发生。

  比如你准备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步,可是今天突然生病了,明天又有工作安排,几个来回下来,就有可能把你打回原形,刚刚建立起来的习惯就被破坏掉了。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刚才提到的做30天计划中,这些意外情况,都应该放在计划内,提前做好应对计划,以日为单位,而非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尽可能将计划列的全面,以便更好的执行。

  此外,书中也特意提出几点:

  1、不要预支奖励。比如我们常常设想,如果我完成了这个目标,就奖励自己吃块蛋糕。结果在目标并未完成的时候,却告诉自己,没关系,马上就要完成了,蛋糕提前吃了吧。但最终,却并未完成,这就是预支奖励,非常破坏习惯的改变。

  2、以30天目标计划为案例,如果你在最后一周完成失败,意味着,整个计划彻底失败,你可能需要重新来一个30天计划,而非再延续一周。这对个人心理习惯的养成并不利。

  当然,改变习惯始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道和术总会有区别,除了书中提到的方法,最难的意志力,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一些习惯,学习一些书中的方式,未尝不可。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九):一个习惯的改变并非只是简单重复—《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

  外卖小哥,每天早上6点,准时接到一个外卖单,然后接单送外卖,持续一年后,外卖小哥离职了,那么之后外卖小哥会在每天的6点起来送餐吗?当然不会,因为那不是习惯,而是一种外力的驱使。

  所以,一个习惯的改变,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

  《如何改变习惯》书里的内容,浓缩起来不过三页纸(作者自己讲的),可为什么写了一本书并且出版了,因为一个习惯的改变,并非一句“我要戒烟”,“我要减肥”这边简单。习惯的改变包含的是背后的一套逻辑思维,行为建立,心理改变等。我们在改变前,不去思考改变的目的和意义,所有的计划都不过是对自己心理的一次慰藉。日复一日,改变某种习惯成了口头禅,大脑记住了你的行为模式—立习惯,不行动,于是你就变成了那只青蛙。

  以上,也是我在自己的习惯改变中,感悟出的一些想法,所以我读到此书的好些内容时,是非常认可的。

  摘抄:

  -改变习惯是一项技能,就和弹钢琴一样。

  -写下计划,做出曾诺。

  -(计划原则)清晰明了,便于执行。加深印象,时刻提醒。提供动力,不断激励。

  -一个人不可能摆脱坏习惯,因为坏习惯不可能被消灭,只能被其他习惯代替。

  以及作者提出了我非常认可的两种策略:

  最初30天

  作者将“最初30天”划分为了全速起跑期/疲惫放缓期/过渡期/颠簸期/稳定期,每个阶段你的心理模式不一样,你所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你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都需要你在很好的了解习惯的建立模式后,做出策略性的应对,所以改变习惯并非是一变一撇那么简单,不提前做好策略,终究只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大脑的谎言。但,其实习惯只是我们在达到我们目的里使用的一个工具。

  建立触发点

  触发点,即启动你某个行为习惯的信号,你需要找到这个信号并且强化它,使你的习惯更容易坚持。简而言之,触发点=信号+仪式。(作者引用了巴浦洛夫非常经典的案例)。作者自己尝试早起做出的努力如下:我曾在“早起”计划正式开始前进行过这样的练习。我花了30分钟的时间,单独练习闹铃响起后立即起床。我的“仪式”很简单——起立,来回走几步——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多次的练习加深了我对这个“触发点”的印象,使我的整个计划进行得更加顺利。

  这个案例,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种策略,也从另一个角度讲,能够“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善于思考,善于尝试的人。我回观我自己早起锻炼失败的原因,第一设立目标太多,又是早起又是锻炼。第二目标不够细化,什么时间早起,起来做什么锻炼,锻炼具体是哪些等等,太多的选项,直接将我打回床上。第三没有建立触发点,就只是单纯的想法。

  书里还提到好些建议和方法,我觉得在针对改变习惯上,已经有些尝试但失败的人,可以读下此书,因为你其实已经在心理和思维层面上有所意识:改变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意识,看书一万本,也不过只是看了。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十):习惯,方能成自然

  一开始看Scott Young的书是那本《超效率手册》,奔着话语简练、够轻薄开始翻来看,改变习惯是其中提到的点。而他的另一本《Learn More,Study Less》也提到了习惯的改变。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本干货也不能错过。

  书中提到的以下几点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面,对于习惯的改变,我所摸索的与以下几点相似:

  - 触发点 & 仪式 & 替换理论 -

  当时我只是因为初学的吉他坏了,需要换一把吉他,反省了自己练琴的时间,犹豫不决,不知道应不应该继续练琴。如果再买一把琴,但是练习的时间一如往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买再好的琴,放着也是浪费。最后决定了,再买一把好一些音色好一些的琴来练习,一方面声音好了听着也舒服,另一方面从价值感上更能督促自己练琴。

  不过真正让我发生思想上改变的,是一天在吃晚饭的时候,猛然发现,为什么我们吃饭可以这么自觉?是单纯只是因为饿了?但是如果我吃完晚饭后固定练习1个小时的琴呢?让动作连贯起来是不是更能让练琴的事情变得自然而然呢?就像是刷牙和洗脸这样的一连串动作一样?是不是同时也可以改一改在吃饱后瘫坐沙发上和室友一起看连续剧的毛病?

  于是乎,就开始执行了:当天就吃完晚饭,搬好凳子和谱架,在卧室的空地上进行练习。同时,在手机上设置了练琴提醒。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没有太大难度和心理纠结地就坚持了一个月。

  (这也让我重重地怀疑从小听到的 “坚持” 二字。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因为“坚持”总是给人一种沉重、要紧牙关、“不得不”...而我的现实感受是享受的、愉悦地、沉浸在练习之中地,有时候甚至会想快点吃好可以练琴。)

  以上事例的同感是:吃完晚饭=触发点 / 搬好凳子和谱架=仪式 / 饭后看电视=被替换

  待熟练之后,又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养成练Keep的习惯,而后又加上了睡前阅读半小时……

  =======至此,以上是跟自己做法相似的地方。以下则是自己没想到的,希望尝试的几点:======

  - 书面承诺 -

  其实跟在读的另一本书《52 Small Changes For The Mind》中所提到的 Be A Goal Setter有点类似,只是时间先控制在了30天这个周期,后续可放在同一个目标本中写下来。

  - 以日为单位,不以周为单位 -

  日常工作安排和课时安排基本都是按星期在运行,所以当其中出现1-2天的间隔,似乎能让人有偷偷懒吧,停下来喘口气吧的感觉。没有想到如以日为单位的话,能增强连续性,所以把整个时间单位间隔缩小也可以尝试。

  - 公开承诺 -

  也许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面子,有时候只是担忧和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进行公开承诺。这也发生在我的身上过,这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弱点,总是为了给自己留着路子而不敢公开承诺。所以,与其写在自己的小本本里面,我还是决定把书评写在这里,也是一个承诺和监督。

  =======最后,是我觉得很重要的几点=======

  - 革新你的想法-

  小的时候老是被我妈训,说我习惯不好啦,要改要改。但是内心总是拒绝的,不当一回事。而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周围的发臭思维也很严重,大家都觉得习惯是改不了的,不能改的,自己也就接受了 “改不改无所谓” 的这种想法。现在想想当年,的确是很可怕,如果没有一些事情的发生和遭遇让我决心改变,只是在脑中纠结,也就不会踏出第一步了。“应该...” “不应该...”这样的想法只是脑海中打架,还不如下定决心都尝试一下,切身实践切身体会一下,这样就不仅仅只是在脑中想想了。

  - 请自问:这个改变对我来说是否真正重要?-

  当尝试了改变,掌握了方法,也就有了选择,可以更加灵活。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