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习惯》是一本由[加]斯科特·扬(Scott H.Young)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cott Young通过分解行为的特性,建立了简易可行的重复方程式。Scott指出习惯能否坚持,关键在于第一个月,最初三十日会使用上99%能量,之后就不用再费力坚持。要培养新习惯,首先在纸上写计划和承诺,书写比计算机更有规约力,要确定计划的内容,列好时间范围,并设想保证计划顺利的规则。一次计划只针对一个习惯,所有内容务必简洁,规则不可超出三点,越简明就越容易执行。习惯是复杂的行为,行为必须有触发点。例如,想培养早起习惯,可借助闹钟这信号;又如做运动前通常会先换衣服,换运动服就是仪式。触发点有一致性特色,必须包含信号和仪式,最理想是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信号和仪式是可以训练的,Scott曾用三十分钟练习,他一听到闹钟响就起床散步,这有助于培养身体对信号的反应,令习惯更容易坚持。习惯只可替换,所以不能单独戒除坏习惯,可用新习惯替代坏习惯,例如用看电视的时间去画画。最后,好环境也有助形成习惯,可以借助外力,包括公开承诺,设立奖罚或输赌,接触鼓励自己的人,阅读励志文章。总而言之,改变习惯必须从计划和触发点着手,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然后用外力推动自己履行计划。
三十天计划:
针对一个习惯
触发点(信号和仪式)
外力:
公开承诺
设立奖罚
读书心得@《如何改变习惯》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斯科特•杨先生所著《如何改变习惯》“30天计划”的方法,给广大有志之士提供了行可的方法。
如果你想养成一个永久性的习惯,那么最初的一个月会花费你在整个过程中所需毅力和行为的99%。
如果你成功的坚持了第一个月,这个新习惯就会成为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第一个月后你无须再费力坚持,只需花一点精力处理一些实际操作时的小变化即可。
【方法】:
1、在执行“30天计划”之前,把你的目标、承诺和建议先写下来,可以避免执行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
2、关于怎样定目标可以查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伟人有哪些良好习惯,然后把大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把伟人的好习惯一个一个学来。未有其神韵,先习其行为嘛。
3、一次“30天计划”最好只坚持一个习惯。因为超过一个习惯,你很可能哪个都坚持不到最好。欲速则不达,君子先慢后快,大器晚成,高楼平地起。
【示例】:
比如我们通过观察,大多数在世间做出非凡成就的名人,都有早起的习惯。
1、千古一帝康熙皇帝
——据《清实录》记载,他每天寅时(3:00——5:00)起床,早晚各进一餐,卯时到乾清宫听政,辰时到懋【mào 】勤殿听讲经书,巳时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处问安,未,申时吃晚饭,戌时(19:00——21:00)回宫休息。
2、千古名臣曾国藩
——每天早上4:00起床,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3、88岁高龄的李嘉诚
——每天早上6:00起床,早上起床后就处理很多事务,但精神仍然很好。
4、股神巴菲特
——每天早上6:45起床起床,会连续阅读5份报纸,9:00前走进办公室,每天有80%左右的时间用于阅读。
5、我的母亲
——每天早上5:30左右起床。是母亲常年累月的辛劳,才抚育我长大,送我上学识字明理。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鲁迅常常熬夜,活了50来岁。而康德早睡早起,活了80岁……。
我们看《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弟子规》等等中华瑰宝都劝后辈要“早起”。我们知道中华历朝历代都要“早朝”,一个国家的振兴从“早朝”出发。而如果“从此君王不早朝”,那是亡国的征兆。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有所作为的人都是“黎明即起”。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兴旺从“早起”开始。
=*=*=*=*=*=*=*=*=*=*=*=*=*=*=*=*=*=*=*=*=*=*=*=*=*=*=
目标→
那么我们就试着改变第一个习惯,养成第一个习惯——“早起”! →“起的更早”→“黎明即起”!!
承诺→
------------30天计划-------------------------------
我庄严承诺坚持此习惯:
→每天23:00前睡觉,6:30前起床。
2016年
11月28日——12月28日 承诺人:XXX
---------------------------------------------------
建议→
1、设定手机闹钟。
2、闹钟一响就离床。
3、QQ签到,让亲朋监督。
4、手机下载一个叫“微习惯”的APP,签到记录。
=*=*=*=*=*=*=*=*=*=*=*=*=*=*=*=*=*=*=*=*=*=*=*=*=*=*=
到这里,我们万事俱备,只剩执行了,“30天计划”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只有实际去做的时候才会看到真正的效果和潜在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
1、量力而行,一次只改变一个习惯。
2、集中精力在“30天计划”上,全力以赴。
3、策略比自律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经验】:
1、全速起跑期——前3天——注意调整节奏,避免透支。
2、疲惫放缓期——第4-10天——异常艰难期,建议把任务分成几小块,通过多个“30天计划”来完成。比如我们先6:30起床。巩固后6:00,然后5:30,最后5:00。
3、过渡期——第10-20天——习惯变得容易坚持了,但仍存在隐患,要建立机制时刻提醒自己,处理好突发事件。
4、稳定期——第20-30天——此阶段像一个收官考查,测试一下习惯是否已成为常态,在此期间,需要努力使习惯最终成为自然。
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前程很远大。我们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我们都是“天同覆,地同载”的人,把伟人当做我们的榜样,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超越!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三):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
改变习惯有多困难?想想起床困难症、习惯性晚睡、戒不掉的抽烟、酗酒……
改变习惯有多难?意志力缺乏,身体跟不上灵魂,在痛苦中摇摆煎熬,最后回到原点,改变失败。
那,有没有一个改变习惯的好方式呢?斯科特·扬的这本《如何改变习惯》将会给大家提供非常好的方法。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都在雪地上走过路,如果第一人踩出了一串脚印,后面的人很自然的会沿着这个脚印走,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条很自然的路。习惯的养成也很类似,如果有了一个开始,后面就是沿着这个开始的习惯重复,时间久了,就变得更加坚固,难以突然产生其他的变化想法。
所以,可以想见,如果想要改变习惯,一旦踩出最初的路径,让习惯成型,坚持下去也就容易的多了。
本书针对改变习惯给出了几点可执行建议:
1、采用30天计划
2、写下你的计划,做出承诺
4、借助外力设立奖惩机制
其中替换理论是比较有效果的方法,用另一个较好的习惯代替目前不好的习惯,但是依然满足你的内在需求。
比如,有很多戒烟的人,每次想要抽烟的时候,就用糖丸来替换;减肥的人,饿的时候就用果蔬来替代肉类……这些都属于替换理论的实际应用,会比直接改变习惯更容易一些,既满足了个人内在需求,也替换掉了不好的习惯。
其次,借助外力、写下计划也是有助于个人改变习惯的良好方式,外界的力量会让你更好的督促自己,更容易达成习惯的改变。
书中也提到,最容易破坏一个新习惯养成的,是意外事件的发生。
比如你准备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步,可是今天突然生病了,明天又有工作安排,几个来回下来,就有可能把你打回原形,刚刚建立起来的习惯就被破坏掉了。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刚才提到的做30天计划中,这些意外情况,都应该放在计划内,提前做好应对计划,以日为单位,而非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尽可能将计划列的全面,以便更好的执行。
此外,书中也特意提出几点:
1、不要预支奖励。比如我们常常设想,如果我完成了这个目标,就奖励自己吃块蛋糕。结果在目标并未完成的时候,却告诉自己,没关系,马上就要完成了,蛋糕提前吃了吧。但最终,却并未完成,这就是预支奖励,非常破坏习惯的改变。
2、以30天目标计划为案例,如果你在最后一周完成失败,意味着,整个计划彻底失败,你可能需要重新来一个30天计划,而非再延续一周。这对个人心理习惯的养成并不利。
当然,改变习惯始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道和术总会有区别,除了书中提到的方法,最难的意志力,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一些习惯,学习一些书中的方式,未尝不可。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四):如何改变习惯
如何改变习惯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扬(Scott Young)是个学习牛人,牛到什么程度,一年时间完成MIT四年的33门课程学习。他还著有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 Study Less)》。
无论做什么事情,需要一个持续的坚持过程。《如何改变习惯》这本书,作者分享了他如何坚持的经验和技巧。作者的分享,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关于如何去坚持建立一个新习惯;第二大部分是关于如何从自己所设定的某个目标出发寻找需要建立哪些习惯来达成目标。第二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之处。
第一部分:如何建立新习惯
1. 给自己一个承诺书
准备建立一个新习惯之前,给自己一个承诺书。作者在书中给出自己的一个案例。他在建立一个新习惯之前,会对自己坚持某个习惯做出一个30天行动的书面承诺。
我觉得这个书面承诺的方式,值得学习。因为当把自己坚持30天的行动写下来,就让坚持的行动,在我们的脑海里认识里,更加的清晰明确。我以往没有这样做过,只是想在心理,有时还没有做记录打卡。所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开始改进我的坚持行动。我模仿书里的案例,对自己目前已经进行了几天的跳操运动写了一个承诺书:
2. 坚持的过程规律
作者以30天为建立新习惯的时间尺度,认为30天持续行动,就能95%地建立起一个新习惯。因此全力以赴做好30天很重要。30天的习惯建立过程,作者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D1-3,全速起跑期。就像我这几天写公众号文章,兴趣十足,天天写天天发。
D4-10,疲惫放缓期。如果我这样写公众号发文章,一旦上班之后,时间精力都会跟不上。因此,作者提出,不要拼命累趴下,而要找到适应自己的行动节奏。这一点我也觉得很重要。要找到自己的行动节奏,才能长期坚持。
W2-3,过渡期。第二周第三周,要注意灵活性的处理,即让行动与自己的节奏匹配。
W2-3,颠簸期。我们在坚持的时候,终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是需要提前设定一些意外规则。这与过渡期的灵活性处理是一致的。
W4,进入稳定期。
我个人认为,这种阶段划分具体的时间天数周数,都是相对的。不需要绝对化地模仿,只是一种建立新习惯可能经历过程的参考。比如可能有人执行到第四周时,发现自己还没有进入完全的稳定状态,这完全是可能存在的。
3. 坚持的技巧
(1) 极简和一致性。坚持的行动,足够简单,行动模式化,即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流程做固定事情。
(2) 与自己的节奏匹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大任务分割成小任务,且设置一些提醒机制,找到自己能长期坚持行动的节奏。例如早起,设置的提醒可以用闹铃,如此类似的方法。
(3) 触发点----条件反射。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印象比较深的,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坚持某个习惯,可以在行动的开始,建立某种信号和仪式,产生条件反射的作用,以让自己的习惯坚持进入自动化执行状态。我是能感受到作者说的这种条件反射的功效。例如我每天进入写作的开始阶段,总要喝点咖啡,心才能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的状态。喝咖啡和我写作之间,有了条件反射的功效。再如我正在进行的一项习惯——早上跳操,每次跳操前,我总要先拖地,并非因为地板真的需要拖。因为一拖地,我就感觉进入了跳操运动的状态。作者建议,可以强化对条件反射的信号和仪式化的行动练习。
(4) 替换理论。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知道,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加深化了对这一做法的认识。就是对于改变我们自己以往的一些坏习惯,比如戒烟吧,怎么戒呢?即找替代性的事情,比如把抽烟逐步地替代成喝茶或吃零食。
当然,还有一些有助于坚持新习惯的技巧。比如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趴在手机上,如何改掉这个坏习惯?就可以用每天阅读来代替。做不到怎么办?可以想想自己要给孩子做榜样之类的,这就是建立正面关联的思维技巧。
第二部分:从目标找习惯
这是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内容,这也是在很多关于坚持关于习惯建立图书中没有提到的内容。就是可以首先设定自己想要成就的目标,再考察成就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哪些习惯,然后从这些习惯中,确定一个核心行动作为习惯来坚持。
我以往也隐约地感受到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这样的陈述,更加清晰了我在这方面的认识。
例如,你想在日常交际中,英文听说达到无障碍的水平,这是一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哪些习惯呢?即需要做哪些方面持续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这就需要尝试、分析,找到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关键技能有哪些,并找到最关键的一项技能,进行刻意练习。
我自己也打算重点从这个方向上,多做点尝试和努力,来建立目标,找到关键技能,刻意训练,突破自己。
愿我们通过努力,都能掌控自己的习惯,而不是被习惯掌控!
e Yourself! Nothing is Impossible!
《如何改变习惯——手把手教你用30天计划法改变95%的习惯》豆瓣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47797/
知乎上的讨论帖:怎样看待 12 个月内自学完成 4 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 33 门课程的 Scott H. Young 所谓的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费曼技巧)以及背后「Get More from Life」的理念?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1226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五):习惯,方能成自然
一开始看Scott Young的书是那本《超效率手册》,奔着话语简练、够轻薄开始翻来看,改变习惯是其中提到的点。而他的另一本《Learn More,Study Less》也提到了习惯的改变。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本干货也不能错过。
书中提到的以下几点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面,对于习惯的改变,我所摸索的与以下几点相似:
- 触发点 & 仪式 & 替换理论 -
当时我只是因为初学的吉他坏了,需要换一把吉他,反省了自己练琴的时间,犹豫不决,不知道应不应该继续练琴。如果再买一把琴,但是练习的时间一如往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买再好的琴,放着也是浪费。最后决定了,再买一把好一些音色好一些的琴来练习,一方面声音好了听着也舒服,另一方面从价值感上更能督促自己练琴。
不过真正让我发生思想上改变的,是一天在吃晚饭的时候,猛然发现,为什么我们吃饭可以这么自觉?是单纯只是因为饿了?但是如果我吃完晚饭后固定练习1个小时的琴呢?让动作连贯起来是不是更能让练琴的事情变得自然而然呢?就像是刷牙和洗脸这样的一连串动作一样?是不是同时也可以改一改在吃饱后瘫坐沙发上和室友一起看连续剧的毛病?
于是乎,就开始执行了:当天就吃完晚饭,搬好凳子和谱架,在卧室的空地上进行练习。同时,在手机上设置了练琴提醒。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没有太大难度和心理纠结地就坚持了一个月。
(这也让我重重地怀疑从小听到的 “坚持” 二字。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因为“坚持”总是给人一种沉重、要紧牙关、“不得不”...而我的现实感受是享受的、愉悦地、沉浸在练习之中地,有时候甚至会想快点吃好可以练琴。)
以上事例的同感是:吃完晚饭=触发点 / 搬好凳子和谱架=仪式 / 饭后看电视=被替换
待熟练之后,又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养成练Keep的习惯,而后又加上了睡前阅读半小时……
=======至此,以上是跟自己做法相似的地方。以下则是自己没想到的,希望尝试的几点:======
- 书面承诺 -
其实跟在读的另一本书《52 Small Changes For The Mind》中所提到的 Be A Goal Setter有点类似,只是时间先控制在了30天这个周期,后续可放在同一个目标本中写下来。
- 以日为单位,不以周为单位 -
日常工作安排和课时安排基本都是按星期在运行,所以当其中出现1-2天的间隔,似乎能让人有偷偷懒吧,停下来喘口气吧的感觉。没有想到如以日为单位的话,能增强连续性,所以把整个时间单位间隔缩小也可以尝试。
- 公开承诺 -
也许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面子,有时候只是担忧和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进行公开承诺。这也发生在我的身上过,这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弱点,总是为了给自己留着路子而不敢公开承诺。所以,与其写在自己的小本本里面,我还是决定把书评写在这里,也是一个承诺和监督。
=======最后,是我觉得很重要的几点=======
- 革新你的想法-
小的时候老是被我妈训,说我习惯不好啦,要改要改。但是内心总是拒绝的,不当一回事。而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周围的发臭思维也很严重,大家都觉得习惯是改不了的,不能改的,自己也就接受了 “改不改无所谓” 的这种想法。现在想想当年,的确是很可怕,如果没有一些事情的发生和遭遇让我决心改变,只是在脑中纠结,也就不会踏出第一步了。“应该...” “不应该...”这样的想法只是脑海中打架,还不如下定决心都尝试一下,切身实践切身体会一下,这样就不仅仅只是在脑中想想了。
- 请自问:这个改变对我来说是否真正重要?-
当尝试了改变,掌握了方法,也就有了选择,可以更加灵活。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如何改变习惯》读后感(六):习惯的可塑性
习惯是分步骤的,比如说吸烟的习惯,有吸烟的念头,然后找烟,点烟,吸。念头就是一切的开始,如果能够塑造一个新的念头或者将旧的念头熄灭是培养习惯的开端。一个习惯的形成耗时30天,就像在雪地里踩出新路一样,后面的人会把这条路踩地越来越实,一开始就是激情,然后这是保持,有疲态,最后稳定。明确行为,写在一张纸上,比如每天运动一小时,那么核心就是运动,形成运动的习惯。对于比较大的任务就应该分成几个小的任务。如果想断绝坏习惯可以寻找一个替代品,满足同样的需求。
如果是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起,应该有一套良好的反应机制就像猎犬听到铃声流口水一样,自己培养一个反应机制。闹钟响了,下来解题然后洗漱,学习,开始新的一天。我经常会违反规定,睡回去,睡觉很舒服安逸,学习需要劳动,我觉得可替换的话就在于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思考。如果不能按计划完成,试着寻找你想做的事情满足了你什么需求,然后用行为来替代满足。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很重要。我觉得自己难以坚持下去,在这个时候应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