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5 04:4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精选

  《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本由李圆恩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一):越来越久违的手写文章:靠山,靠山——读《过一日山间生活》

  手写,上图……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二):来到山间享受自然

  非常向往陶渊明那种田园生活,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是清新的,天气是晴朗的,阳光是温柔的,听着鸟叫声和水流声,在温暖的天气里静静坐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看,就这样静静坐着,倾听自然的声音。

  这样的生活离我们现在的都市生活实在太远了。面对纷乱复杂的工作,面对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面对渐渐疲惫不堪的身体,也许,找个静静的地方,去山里转转,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非常羡慕《过一日山间生活》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这样近距离的亲近自然,其实,可能我们很多人也有机会有金钱,却还是沉迷于世俗之中脱不开身,不能真正的解放自己。而作者,就是一个在我看来超脱的向往着自由的人。

  在《过一日山间生活》这本书中,作者用56篇细腻平实的文字,180多幅实景图片和30多幅手绘插图共同描绘了这一日山间时光。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透过作者敏锐的感官,能体察自然万物,能看到生命的真相与本质!

  其实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是体会生命本质和真谛的最好办法,也是解放自己,摆脱烦恼的最好途径。《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本记录山间生活的随笔集。作者以流畅自然的笔调记录了生活在山林中的闲适、感悟,描绘了山林中的所有生命。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追逐,更多的在于停下来,细细的体会,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条小虫,都能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会。而物质的东西只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加疲惫,更加迷茫。

  看看《过一日山间生活》这本书吧,也过一日山间生活。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三):此刻,你一定愿意

  此刻,你一定愿意

  在一个山顶

  有一间木屋

  很明,很静

  你一定愿意立即

  动身去那地方

  带着心爱的书籍

  和混乱的思想

  你一定愿意沉默如

  冬日的池水

  偶尔一只鸟儿

  从山上飞来

  告诉你某人走了

  某人还在

  本书的作者李圆恩有幸住在山里,做解说是她的本职工作,她喜欢种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文学系毕业的她,因参加登山社,亲历了台湾山林的美好,便下决心找一份山里的工作。经历一番波折,她终于如愿成为台大山地实验农场(梅峰)一名自然生态解说员。

  面对短时间内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压力,作者以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恶补关于植物、昆虫、观星、鸟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虽然知识面增长了,但作者发现其实要做一名优秀的解说员,尽管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如果不会应用,又不想与他人分享,就不算是个好的解说员。可见,要做一名好的解说员,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背景,还要与大自然做朋友,与身边的人做朋友,懂得分享。

  作者小时候在山林乡下待过的经历,对她的影响很大。她喜欢山居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然,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着,并将这些积累倾泻在柔软而饱含感情的文字中,与我们分享。

  有人质疑,住在山上会不会孤独。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山上的生活不仅不孤单,还很丰富呢。圆恩朝夕相处的伙伴,像家人般相处在一起,那些数也数不尽的树木、花花草草、鸟兽虫鸣、点点繁星,都能成为她的亲人和朋友。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一点都不孤单。

  在天晴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看云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

  它也在闲游!

  此刻,你一定愿意过一日山间生活!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四):在山野的妙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看过各行各业的生活,像种植的,玩园艺的,种绿色环保食品的,登山的,潜泳的,花式游泳的,跑步的,打蓝球的,玩桌球的,出国的,穷游的,在外国打工的,居旅之行游的等等,太多了,太多了。每每读到,便觉新鲜,对这些不曾经历过的生活也艳羡无比,期待若是有机会,有来生,一定尝试个二三。人生行走于路上,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旅行,完美完美。人生的千姿百态,于是在千百般的故事里一一读出其中滋味。

  《过一日山间生活》作者李圆恩是名台湾的山地实验农场的解说员(非常稀奇的职业,从来没有碰到过),估计类似导游,或者帮助山地体验之类的角色。从作者的叙述中,她的生活日常是:种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做解说。解说员的对象还是孩子们,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在山地玩得开心,玩得有意义,寓山地自然的知识于游戏之中。亲近自然,亲近孩子,看,这位解说员的生活是不是完全理想中的自然完美生活?

  我相信任何一种生活,节奏固定下来,日久天长都会有些单调和枯燥,这就像一个人行走在一条路上,总会觉得或许另一条路会有不同的风景一样,天性中的好奇心。但是李圆恩,从不了解山地解说员这一职业的性质时,就一腔好奇地辞了职,进了山,一头雾水地扎进山地,学习做山地解说,爱上认认真真的每一天日常。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在我看来,意义大过解说工作本身。任何工作,都敌不过“认真”二字,任何事情都不过“磨炼”和“精进”二字。

  李圆恩的讲解员本身这有点像怪伽黄一峰做的自然科普观察的山地版:带一群小朋友行走在山地,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飞鸟,边玩边传授知识。在亲近自然,亲近山地之中,爱自然,爱大地,爱山野。李圆恩的山地解说日常生活很悠哉,然而山地教给我们的知识都需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这里,李圆恩也特别感恩:感恩大地的赐予,感恩每一次解说中帮助自己成长的朋友和领导。每一次指正都是对她的一次促进和成长,而激励她更加努力。李圆恩的山地解说,最大收获是心灵上的净化与满足,在山野的妙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当下弥足珍贵。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五):解读大自然

  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一语道破了作者作为山林解说员,宁静朴实,乐在其中的日常山间生活。更激起了我们对大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优美,流畅,亲切自然的笔触,如诗如画般,展现了大自然的色彩和声音。作者对大山和自然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如若没有对自然的这份挚爱,便没有对自然透彻的解读和描绘。由此可见,解读大自然,也是作者作为优秀山林解说员的基本前提。文中180福实景插图,记录了作者美好的山间生活及优美的自然景观。30多幅手绘插图,更体现了一种花鸟虫草的纯自然生态之美。书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视觉体验,更是涤荡心灵的精神食粮。顺手拈来,随意读上其中一篇,便犹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与作者共享这份恬静与美好,也带给我们的无限遐想。当我们有幸欣赏大自然,或登高远眺,或仰望浩瀚的星空,相信我们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描绘的那种美好。

  全书一共56篇,篇篇犹如优美的散文,再配以美好诗意的标题,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也是值得读者慢慢咀嚼,慢慢品味。作者的文字犹如一弘清泉,在大自然中,轻轻流淌,带着我们感受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作者点点滴滴的积累,以及作者一步步成长的足迹。虽然山间生活条件是艰难困苦的,作者却能苦中作乐,发现大自然的美好。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用敏锐的双眼,细致地观察,发现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如深山的野牡丹;被称为“葡萄叶银莲花“的小白头翁;被露珠包覆而更晶莹的悬钩子果实……作者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解读,也是对生态的探索和解读。同时让我们认识了更多不太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种种美好,更唤起了我们心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领悟。

  作者以自己点点滴滴的记录,展开了与大自然的对话。描绘出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希望能够唤起自然爱好者的共鸣。作者虽说不是地地道道的环保人士,却也切切实实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实属难能可贵。正如作者自序所说,尽管你我充其量只是一道微光,但有光就代表某种开始和希望!让我们把这微光传播下去,为大自然,为人类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六):让心重新变得透亮起来

  我来自山里,所以对于“过一日山间生活”这样的说法本能的反应是,微微一笑,觉得这是一些矫情的城里人制造出来的伪概念——让他们多过几天试试!乡下人进城不免被城里人看做乡巴佬,而城里人进山,也难逃被山民用讥哂的目光看作一种矫情的行为。

  怀着这样的偏见,抱着挑刺的心态看这本书,结果看到后来倒是对本书的作者肃然起敬。原来久居山中不一定真的了解山,走近山不仅要用双腿,更要用心,与山相处,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景风光,要去观察、记录,如此才能了解山,才能理解山,才是真正的山间生活。

  《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名山林解说员的山居笔记,透过一个山林解说员的目光,山不再只是山,是林、石、水、花、草、兽、鸟、虫的结合体,是春花夏草秋叶冬雪的更替,是日间的晨雾与光影,是夜间的星光与流萤。

  在山中居住其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倘若只是在山中搭一个庭院,支起一张藤椅,煮煮茶看看云天的变幻,弄弄花草,自然惬意无比,要是穿山过林,进行测量和记录,观察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动物与昆虫的活动与习性……那就是一项非常艰苦浩大的工程。我知道穿山越岭对体力的要求,所以对本书作者李圆恩这个台湾女子更加敬佩。而她所收获的体验也是其他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天空是声音旅行的版图,所以广阔。褐莺站得太高了,人造林的顶端,有时我并不能轻易瞧见它,稚嫩聆听着纷杂的喧闹,猜测它们的心绪。而后它成群火孤独地飞掠天空,一缩一张着羽翼,看上去就像在空中起落,而现下灰白色的天空,是无尽的海洋。”我喜欢这样的描述。只有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融入山林,去体会一只鸟掠过天空时候的心情,它该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否感到孤独?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以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便是这世界的本来面目,于是追逐着世间繁华,疲于奔命,眼睛里再看不到星空,耳朵里再也听不到鸟的叫声。而山一直在那里,迎接每一个日落日出,与头顶的星空一样亘古不变。

  去过一日山间生活吧,关掉手机,忘记朋友圈,忘记工作,忘记老板,忘记加薪升职,去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跟星星说说话,听鸟儿唱唱歌。

  不必太多,过一日就好,让心重新变得透亮起来,然后重新扎入红尘万丈中。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七):做一日山间闲人

  看到这个书名和封面的刹那,不知道为什么,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封面上的雾气仿佛随着我的叹息升腾了起来,我一头栽进了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城市潮水般从我的脑海退去,耳畔就这样想起了阵阵鸟鸣,鼻翼仿佛有水汽浮动!我知道,我又一次成了“诱惑”销售的标的!但这一次,说实话,我心甘情愿束手就擒!

  如果说这一刹那的感动来源于童年的记忆,那么作者的文字、情思,则带给我了“发现”的惊喜!对于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山里的小孩来说,山间生活就是心灵的圣地,我们跋涉千里,历经波折站到了城市的光影里,但总有山风会呼啸过耳,提醒着来处狂野和广大!而作者却用温柔细腻的笔调让我又一次发现了山、发现了山间生活,提醒了我山间生活的美好!

  山里的生活是安静的,万物都是按着时序流转的,时光是不用日历去记录的。你看着大山,突然一天,雪化了,冰融了,耳畔有了潺潺水声,接着草返青了,恰在这时,能看见大雁掠过长空,一声不知名的鸟儿叫醒了你的耳朵,这时候,才发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寂静的大山里此起彼伏满是鸟儿的鸣唱!当大地开始变软,古树绽新,最先冒出头的野菜成了盘中餐的时候,就是植树种花忙播种的时节了!

  作者将这些我记忆中的情节放大具化到每个早起观鸟的清晨,每次转弯带来惊喜的路旁野花,每个夜晚亮起的璀璨明星,甚至那些漫步大山、却从来不知身在何方的鸟儿的鸣唱!这些早已在忙碌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却恰恰是山间生活全部的精义所在!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恰恰是那些用心经营的时光带来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和,也因此才让我们有再一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想要借助一本书抵达心灵的平和又或者传达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都有些力有未逮,但是至少可以唤醒身体里沉睡的关于田园的梦想,在未来某个清晨,也许你就会在鸟鸣中清醒。

  最后,这本书真的会戳中文艺青年的点吧,因为很有格调!不管是封面、手绘、还是文字,还有设计,满满都是用心,细节处见功夫!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八):山间生活,乐趣无穷

  在城市水泥森林里生活的我们,羡慕山间田野生活。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又深深触动了一下、两下、……好几下,羡慕作者的山间生活,佩服她说干就干,辞了职、去山里工作, 就这样,她来到了梅峰当解说员。在此之前,或许她并不了解在山里当解说员是什么样的工作,但是我们在书里看到了,当她从事了这份职业以后,认认真真过好的每一天。

  山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成员,山间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儿以及其他动物,还有多样的植物,丰富的山间物种在城市是难得一见的。人到了山里,会自然地对大自然肃然起敬。至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这样的感觉。

  有人问,梅峰在哪里?它台湾中部的南投县,是台大山地实验农场。作者李圆恩从2004年开始在那里担任自然生态解说员,在此期间,她除了日常的工作近距离接触山间生灵,同时也在以她细腻的笔触记录她在山间的工作和感悟,在书里,我们既了解了生态解说员的工作状况,更是在字里行间深入到作者工作的那片山林,看到了她对山间生灵那些细腻且生动的描写,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静谧祥和的山间,那些鸟儿、不知名的小昆虫或是其他各种生物好像就在眼跟前。

  鸟鸣虫吟声此起彼伏,那些将心安放在山林间的人会听得分外分明。对于我们这些不常接触大自然的人来说,看到鸟可能只知鸟,却不知它是什么鸟,最多只是识得几种常见的鸟儿;看到花只知是花,却也不知它是什么花,可能就知道家里买的几种花。但是,我们其实是很想去了解的,因为好学的精神还是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想知道得多一些,所以看到这样的书会欣喜,因为通过书里照片、手绘小插图以及文字介绍,我们或多或少会知道一些自己曾经不知道或是看到过却认不得的鸟类、植物等。

  除此以外,作者记录的山间生活,还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从中感悟人生道理。作者在带队解说时,会有一些同事、领导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监听者”,他们在事后指出她解说时的存在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忠言逆耳。往往很多人会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但是作者领悟到了,她说人家愿意告诉你你的缺点,表示他们还没有放弃你。同理,我们以此自勉,更要感谢在生活工作中指出我们缺点的人。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九):山野之乐《过一日山间生活》

  山野之乐《过一日山间生活》

  我喜欢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想要知道这些草这些树这些鸟这些虫子都叫什么。可是却找不到老师,只能自己买很多很多书,很多图鉴,上网查资料,去自己一点一点摸索。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山地实验农场的解说员,天哪!对于一个喜欢自然的人来说,这工作真好,不过作者是在台湾,这工作在我们身边还有点少。一说到台湾就感觉很羡慕,不仅仅是台湾,只要是南方就让我羡慕,而且越往南就越让我羡慕。

  为什么呢?记得在一本书上说动物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不清楚具体的原因,我想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南方的食物比较多,可以承受更多的物种,为什么南方的食物多呢?那是因为南方光照时间长,获取能量多,我们一切能量除了地热外,基本上都来自太阳,所以南方获得太阳能量多就可以养育更多的物种,产生更多的植物动物的多样性,而我们北方就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对于一个自然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不过即便是北方依旧有很多很多物种可以让我们观察。

  解说员,面对的解说对象,往往都是孩子,作者很适合这个工作,因为以前做过教师,知道如何和孩子们打交道。带领孩子用望远镜看鸟,听鸟叫的声音,去看一只蝴蝶,望星空,找虫子,每天都和大自然和孩子打交道,心都变得纯净了起来。

  更加可贵的是,作者还拿起笔来,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讲给我们,让我们知道一个大自然的解说员,是怎么讲解的,是怎么带孩子过山中的生活的。

  其实人就是大自然的孩子,人类不能够离开大自然,可是人有向往安逸舒适的现代生活,所以尽可能的把自己和自然隔离开来,多少年的发展好像就是为了摆脱自然,可是当人类深陷自己营造的小巢时,却发现大自然其实非常美妙,大自然其实很美好,于是又开始向往大自然,去寻找大自然,那怕无法离开城市也会在城市中修建公园,种树,绿化,去模拟自然,会在自己的阳台上种花种草,养猫养狗养小鸟,去借此亲近自然。不过在城市中无论多么接近自然,也比不上真的走进山中,去过一日山间的生活。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十):天地间,唯你一人——读《过一日山间生活》

  对于长期奋战在八线城市的我来说,所谓的慢节奏的生活、世外桃源的环境都比不上灯红酒绿的城市对我诱惑大,我认为都是城里人的无病呻吟,毕竟没办法想象方圆三公里没超市甚至任何快递都不到,比起买一本《过一日山间生活》我更倾向于买《怎样成为一个城里人》。

  等真正打开这本《过一日山间生活》才发现什么是山间生活,我之前所有的八线城市生活归总起来写一本书只能是《怎样在山里呆一天》。

  李圆恩的这本《过一日山间生活》教会我们怎样生活,她是一位护林员,用180多幅实景图片,30多幅手绘插图,56篇细腻平实的文字,记录下作者的生活和心情。让我们看到闲情安逸的生活,诗情画意的日子,不是生活摆在你面前的,而是通过双手创造,静下心来用心感悟的。“晨间散步,会遇到正在开音乐会的画眉的一家,寂静夏夜,会邂逅名为流星雨的萤火虫群舞;会为意外出现的山猪欢喜一场、为种不好花花草草郁闷一下,也会为乍然看到的护食小鸟感慨一番;会因贪看新开的山花而误入歧路,会为错过黑熊的踪影庆幸又怅惘,会为漫漫长途水鹿的贴心陪伴而淡淡幸福。”这些是大自然赐予你我的,只有有心的人才会捡起来。

  等你真正住在山中,浸染在自然气息中,清晨伴着鸟儿啾啾声自然的苏醒,当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绿色的生灵,薄薄晨雾笼罩着远山,时令蔬菜水灵灵的在餐桌上望着你,陪你一起看冉冉初升的太阳,伸个懒腰,到户外转转,踩着树叶沙沙,可以没有目的的向任何一个方向漫步,仅仅这样的一个早晨,就是你在城市里绝对得不到的。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所有曾固执的要握紧的、心心念念不松开的一瞬间都摊在和煦的晨光下,似乎一切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天地间,唯你一人。

  作者在书中写了作为护林员的种种,她的烦恼,她的成长,所有的一切都与大山相关,也许只有让心与自然得到沟通,才能释然心中的情怀,行走中参悟古人的智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