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生息》是一本由阿零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间生息》精选点评:
●恍惚在写我们村。总有一些能人,风骚的女人,疯子,折腾的人,还有一些接受命运和不接受命运的人,阿零娓娓道来,就像在冬日的暖阳里,喝着茶唠着嗑,听着别人的故事,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人,他们仿佛与我们毫不相关,却又那么雷同。那些挣扎也是自己的挣扎,那些欲望也是自己的欲望,那些叹息也是自己的叹息。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讀著很舒服。
●“无声地消耗着冲动,静静地谋杀了时间“,在这本书里,看到孤独,看到挣扎,也看到麻木,看到乡村的生活图景
●豆瓣评价除了看评分还要看人数,人多不一定好,但人少至少证明它不必要读。
●我很喜欢,很好看!
●2017.06.04组成都四川书城购买。于Z50列车读完。 短篇故事各自独立却有互相连接。不同的生活切面却串联成一个小城的种种。而小城则是每个人生活的缩影。
●文字间的力量感很重,不像是出自女作家的手。画面感又细腻真实,很透得出作家丰富的内心和情绪。搜了一下作者,还有其他著作,但是这一本写得确是充满了牵挂和记忆,充满了对故土和逝去时光的怀念。
●真实感人,我们共同的记忆
●堪比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此间生息》读后感(一):往事并不如烟
成长于南方乡村的小姑娘,有着湿漉漉又魔幻的童年。在成年之后,阿零对自己的成长经进行整合,在字里行间,能够呼吸到她童年的种种迷思与灵动,这对我这成长于北方的姑娘而言,有种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
于是,在一口气读完这本小小书之后,我来了兴致,写下了自己对故乡的种种回忆,但说回忆,其实也有现在的加工,很难做到客观吧。阿零的书也会这样吧?在回忆中尽量还原事实,看得出这种努力,但谁又能做到重述真实呢?嘻嘻~
不过,读完之后,竟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沉淀了一周后,才写这篇书评,现在想想那些人物都已模糊不清,也许我的意犹未尽就在人物的刻画上吧~
但人物刻画绝非易事,阿零的第二本书能有此功力,已非常厉害,希望能够读到更多作品,加油~
《此间生息》读后感(二):记忆里温润的故乡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其实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乡村的故事。
如果你曾在乡村长大,你一定会懂这种感觉。在一个村,都有那么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家有矛盾都愿意找他去解决;有窃窃私语里风骚的女子,一直在坊间流转;有一辈子老老实实的好人,身上发生不可思议的故事,等等。这是否是你记忆中的乡村?对我而言,是的。我诞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温润的乡村,我成长于这个乡村,而后又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当读到阿离的《此间生息》的时候,于荒诞和可笑之间,也仿佛瞥见了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影子。
其描述的是一群小民为了生活的“活着”,在这样的村子里,一定有人为了希望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有人不甘命运的安排,一生都在逃离这种命运的安排;有人希望可以在这个地方制造大一点的声响,有人唯唯诺诺,只想安心过完这一辈子;有人承载希望努力和既定的命运抗衡,也就有人安之若素,接受命运的安排,更多的人,一辈子守着这个村庄,或麻木也或空虚庸常。在余华的《活着》里,福贵还在为了生活而生活;但在这里,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对命运的全新诉求。
这是祖厝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每一个乡村生活的缩影,这里有相同的一群人,这里有相同的奋斗史。
本质上,祖厝人民的生活奋斗史,就是一个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民生活的进步史。人类文明由传统耕种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进步历史,也是脱离愚昧无知的一个过程。当其反映在乡村文明时,便由其间反抗传统生活追求真知的人们来体现。海涅说“我相信进步,同时我又十分相信,人类具有决定幸福的能力”,我们这一代人,目睹了现代化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又疑惑有人仍旧守一方土地,以此为家。所以当读到阿离笔下的故事时,从这股透着熟悉感的故事里,能看到自己生活的过去的村落,也看到一群相同的人,有人逃离命运的安排最后过上美好的生活,有人终生生活在小小的村子,为自己发出的一点点动静而自豪。
这里是曾经生活的地方,如今远离它时心里怀着淡淡的乡愁,可是心里也清楚,不管如何怀念,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跟随这个温润的地方一起成长,被它的温情所感动,也对它的无知和愚昧失望,逃离这个地方后发现,竟然能清楚记得在这寸土地上长大时发生的事,回想起时也带着不可发觉的情感。回忆虽美,故乡尤甚,但也不可归去。
《此间生息》读后感(三):在这里,人们不慌不忙地生与死
文/亚丁
两年前,阿零给我发来他的小说片段,我说,这不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吗?
一周前,我在千里之外一个寂静村庄的小河边,阅读到完整版的短篇小说集,感觉阿零和萧红还是不一样。萧红笔下的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而阿零笔下的故乡,人不慌不忙地生,不慌不忙地死。萧红对故乡的记忆,如血滴在雪地里,雪白血红,如她31岁的人生。阿零对故乡的记忆如水滴在水里,死是生的一部分,不慌不忙,如她温婉的一个回眸。
故乡,离得越远,离开的时间越长,她越清晰,清晰到有些晃眼,围着每一个晃眼的光点,他们变成故事,铺陈在阿零的笔下。《饥饿的寡妇》中的寡妇、《我要娶美珍》里的阿憨、《药》里的美珠阿姆,甚至是死刑犯秋生,每一个人,她都温柔对待。
那些曾经的挣扎、恐惧、无奈、抗争,都是无效的,最后他们不得不选择麻木或者偏执,最后无声无息地流逝。他们的灵魂一直在漫无目的地游荡,那样孤独无依。阿零在喧嚣的都市中,一天天为那些灵魂不安起来。没有一所房子将他们安顿下来,她便放不下心。她键盘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块砖瓦,她的书变成一个容量巨大的房子,房子里有生死两隔的爱人,有阿嬷温暖的后背,有明亮的灯光;有希望,有爱……
“我曾经义无返顾逃离的故乡,其实是原点,是一切开始的地方”阿零在封面上这样写。作为一个写作者,阿零“回”到故乡,我由衷地为她高兴。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是离得开故乡的。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莫言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受到福克纳的影响。因此他笔下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为他盛产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并把他送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现场。还有马尔克斯的马贡多、沈从文的湘西边城、大江健三郎的北方四国森林、杜拉斯的湄公河岸……
我理解阿零的“逃离”又“回归”。正如莫言在《小说的气味》中写道:出生在中俄界河乌苏里江里的大马哈鱼,在大海深处长成大鱼,在它们进入产卵期时,能够洄游万里,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繁殖后代。对鱼类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不得其解。近年来,鱼类学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鱼类尽管没有我们这样突出的鼻子,但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和对于气味的记忆能力。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凭借着对它们出生的母河的气味的记忆,它们才能战胜大海的惊涛骇浪,逆流而上,不怕牺牲,沿途减员,剩下的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了它们的故乡,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务后,就无忧无怨地死去。母河的气味,不但为它们指引了方向,也是它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
那些“灵魂”住进了阿零建构的房子里,她说写完后,感觉一件心事已了,可以安心地离开了。相信,有一天,她会再次踏入那间房子,与那些灵魂做一次次的深谈,那时,她的小说将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作者/亚丁)
《此间生息》读后感(四):精神的荒岛 ——从《呼兰河传》到《此间生息》
很多人都觉得阿零的《此间生息》和萧红的《呼兰河传》很像,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呼兰河传》是长篇小说,各章节之间却相对独立,用“我”和祖父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串联成篇,每一个故事单独来看都比较完整,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呼兰河荒凉、残忍而又不乏温馨的世界。《此间生息》是短篇小说集,可是每篇小说之间又有关联,每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与集中其他小说中的人物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二十多篇小说在一起组成了王厝平凡,压抑,爱与冷漠共存的世界。
从《呼兰河传》到《此间生息》,相隔了七十多年。这七十多年,我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小团圆媳妇所遭受的那种惨绝人寰的虐待与折磨,在《此间生息》中是没有的;冯歪嘴子住的四面漏风的磨房,在王厝也不存在。王厝的人们,除去小说中稍微涉及的五六十年代的大饥荒,总的来说,基本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这里的人们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八十年代看上电视,现在人手一部手机,虽说比不了大城市的繁华,但是也绝不再像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么贫穷。
可是你仍然觉得王厝和呼兰河很像。
如果说《呼兰河传》的主题词是“荒凉”,那么《此间生息》带给人的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压抑”。
这压抑来源于爱与被爱的无奈。《饥饿的寡妇》中王大刚的母亲与潭叔的爱情只用菜地里的一盏煤油灯作点染,此外再无过多笔触,这篇小说用大量的文字在描写这位母亲的苦命,几乎一辈子受到饥饿的折磨,最后死于食道癌。母亲与潭叔的爱情就像那盏煤油灯的灯光一样,微弱地,给这篇写满了饥饿与死亡的小说带来一丝温暖的希望——却也由于这希望太过渺茫,读后反而更觉压抑。《吴金枝》中那个风骚的小媳妇吴金枝,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疯狗,和她相爱的那个清风一样的男子左撇因此而疯掉,变得肮脏,狰狞,被人像狗一样地常年锁在家里。吴金枝为了不让自己也疯掉,从此笑靥如花,随便和男人睡觉,这成了王厝公开的秘密。而他的丈夫疯狗,即使吴金枝的放荡使他在全村人面前直不起腰来,也依旧要她。他因为这个女人而失去了尊严,他自始至终要她似乎就是要证明他的尊严,也证明他的权利,证明他对她的爱和对她的恨。《吴金枝》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作者再怎么写吴金枝的漂亮与干净,也掩盖不了她行为的荒唐,在自我放逐中,她、左撇和疯狗大概都忘了曾经爱的初衷,沉沦在生活的轨迹中只为活着而活着。
这压抑也来源于对命运挣扎却挣扎不了的痛苦。《此间生息》中也有几个像点样的男人,王大刚与王大明就属于其中之列。王大刚曾是生产队长,“而且是王厝屈指可数,受过初中教育的人”,他在八十年代牵头把电引进了王厝。这是一个敢干的男人,他承包过柑桔园,开过加油站,开过小饭馆,最后又回到柑桔园,可命运始终没有青睐过他,一次次地创业,一次次地失败,欠了一屁股的债。《妙手回春》中的王大明,他的自卑、痛苦源于他的萎缩的残腿,而他的抗争与奋斗也源于那条残腿。为了医治自己的残腿,他自学中医,医术虽称不上高明,却也能开堂问诊,一次偶然的机遇,得到县领导送的牌匾:妙手回春。如果故事到此打住,他的人生虽然没有那么完美,可是也没有那么悲观。然而之后的故事却急转直下:王大明的诊所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而停业,虽然事后证明患者的死亡与王大明的药没有直接关联,诊所也重新开业了,但是元气大伤,没几年,王大明因肝癌去世。王大明和王大刚,这两个都是有点骨气的男人,活着总要争那一口气的,有时也是懦弱的,常常靠烈酒来麻痹自己,可是他们的人生实属不易,我们又怎么忍心责骂他们的酗酒和对困境的逃避呢?就像《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媳妇,曾经都是健康而美好的,曾经都想抗争命运的不公,最后却都被命运的洪流所吞噬。
这压抑还来源于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浑浑噩噩。鲁迅《<呐喊>自序》中那一段关于铁屋子的对话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人往往因清醒而更加痛苦,若是被关在铁屋子中,由昏睡入死灭,反倒不会感到就死的悲哀。可是不感到悲哀并不意味着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压抑。《把今天的活干完》里的林素英,自己无法生育,为了填补生命的空洞,她抱养了一个女儿,在女儿八岁时又抱养了一个儿子,在儿子二十岁时又抱养了一个小儿子,当小儿子也长大了,她“觉得自己已经老得养不起另一个孩子了”,就在一个餐馆找了个刷碗的活儿,每天从早刷到晚,一刷刷了十年,直到年龄太大被老板辞退,那生命的空洞再次袭来,只有对着电视发呆。人生的意义她是没有思考过的,人生对她而言就是挨日子,用忙和累让自己一天一天挨过去,一晃就几十年。在《此间生息》中,这种浑浑噩噩生活的人大有人在,有的忙碌,有的闲散,有的天天挂着笑,有的整天沉着脸,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精神的虚空是类似的。即使像前面提到的王大刚、王大明那样生活有点奔头的人物,在每日灌下烈酒的时刻,那虚空也是难以抵挡的吧。而这一点和《呼兰河传》又是多么相像!人们浑浑噩噩地生,稀里糊涂地死,中间经历了多少可喜可悲的事件,却都像看戏似的,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只图个片刻的热闹,或者本能地忍受着痛苦。
作为读者,站在局外,我们看《此间生息》时是清醒而压抑的。我想作者也是一样的心情吧,所以她精心地编排了小说的顺序,由《祖厝》全面介绍王厝开始,到《白日梦》王永丰开着宝马离开王厝而结束,完成了对故乡的怀念和逃离。人总是向往远方的,去远方之前,往往想不到,有一天他乡也有可能变故乡,曾经的一切,换了一个时空,还是有可能发生。在《序》中,作者说自己“也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份子而已”,其实我们读者又何尝不是?若在局内,我们还会这般清醒么?七十年过去了,从呼兰河到王厝,我们的精神世界真的走得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