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乡间生活》是一本由奥村千穗著作,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朴实无华的文字,结合着一些温馨可人的图片,将作者在意大利乡村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她的质朴的乡村生活相比,久居于城市灯红酒绿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显得如此贫瘠,也许返璞归真才是人类解救自己的唯一途径。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二):我们大多数人的时间是用来填充,他们的生活是用来享受
我,生活在都市,所以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都用来填充做不完的工作。而作者的乡间生活过的非常让人羡慕。他们能感受四季的变化,收到大自然的馈赠。他们的时间用来享受万物的美。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得不过忙碌且盲目的生活,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书,我们还是可以感受自然,感受温暖。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三):小森林般~
什么样的生活是连太妃都羡慕的呢?在翻开这本书前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当阅读结束,我找到了答案。这种生活像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有食物都是纯天然的,亲手种植而成,就连家中的家居都是自己动手制成。在一个只有80多人的小山村中过着这样生活的三口之家,怎能不让人艳羡呢。他们的日子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生活的。当然里面介绍的意大利美食也是很诱人的。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四):一本书记录着对读者而言很陌生的风情和实际上又很熟悉的情怀
起初是佛罗伦萨乡间的异国风情和书中许多美食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但慢慢地读下去,从中感受到的是对生活质朴而坚强的热爱。
也许书中所记录的恰恰是都市生活中最欠缺也最向往的,但真正能唤起读者共鸣的是书中娓娓道来的朴素情怀。这些情怀不仅也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且也可能正在我们身边继续,而只是不被我们留意和记录下来罢了。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五):乡居岁月
写的是三口之家在佛路伦萨山村居住的故事(村庄很小一共只有55个人。)正如有些读者评论,作者是一个日本家庭主妇,在文笔上可能欠缺一些美感,但是,还是具有日本人的细致。所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写的乡居生活还是比较细致的。民以食为天,本书离不开吃,而且介绍吃的篇幅蛮大,更有独具特色的佛罗伦萨乡村食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至于配料就不能求全了。总体上这本书还是令人满意,作者还是用心来写的。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本书还是显得单薄了一些。乡居生活虽然美好,但并不是一味美好,如果作者再写一些其他体验就更好了。佛罗伦萨的乡居生活还是很令人向往的。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六):爱上这本书,希望有第二部~
梦想中的生活,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在外公家过暑假的乡间生活,那里的风光写意虽然不似欧陆田园画意,但也曾是我的乐土,是我最期盼暑假的原因。外公家的园子很大,种满了沙果树、樱桃树、草苺、葡萄,还有各种蔬菜。暑假中的我天天都在园子里玩,累了就开始吃,快乐童年,没有现在孩子的补课、课余学习。看到托斯卡纳的小雪和其他孩子,我知道她们也不会向现在的中国孩子这样疲乏。我非常羡慕这一家的生活,当然,既使是笔者,真实的生活中也会有不如意,但什么能比和家人在一起,动手创建、维系自己的家庭更为重要的事呢。看看我们现在过的多累,其实,是太看重外人对自己的看法,攀比心强烈,其实,我们完成可以不用活得这么累。从这本书中,让我体会到了慢生活带来的安心感!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七):托斯卡纳岁时记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托斯卡纳的艳阳,塔莎奶奶的花园,似乎我们总是在憧憬着异国乡间的芬芳。对我来说,意大利不过是个遥远的国度,甚至只是一个符号。可是,翻看完这本小说,却不由得爱上了托斯卡纳的乡间。
在作者的笔下,意大利的春天好看新绿,夏日海滨清凉。秋天瓜果满腹,冬日围炉夜话。人人脸上没有国籍,洋溢的只有善意。春天的草原弥漫着野草的新芽和嫩叶的味道、花朵的清香。帅哥老公随身携带篮子和刀,采集柔软的西洋蒲公英的叶子,滴上几滴纯粹的橄榄油,就是一道美味的蔬菜沙拉。美丽的小女儿像小鹿一样在春天的草原上奔跑。“春光流逝,白昼渐长,慢慢地向快乐的夏天过渡,真是让人忍不住欢欣雀跃。透过厨房的窗户眺望外面森林的景色,仿佛能够感觉到森林也在同样欢欣鼓舞。”踏出家门一步,外面就是森林的幽径。这样的日子怕是神仙也要羡慕的。
因为是特别受欢迎的博客文章集结成书,所以说的都是家长里短。开垦荒田,喂养小鸡,泡制核桃酒,烘烤蛋糕,意大利的小学、狂欢节的庆典……句子又长,絮絮叨叨,但正因为如此才充满了过日子的烟火气。西西里风味花菜pasta、小章鱼蔬菜煮饭、博洛尼亚肉酱宽意面、蜂蜜杏仁糖、含羞草蛋糕……兼配食谱的美食看的我垂涎欲滴,恨不得立马买个烤箱现做。一时半会也做不到,只好去大众点评,竟然搜到了北京有一家托斯卡纳的餐馆。不如下次带书同去,照着书里的菜谱点,老板貌似是个意大利男人,就此成了一段异国情缘也未可知。哈哈~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八):鲜活的生活真好啊!
去年的时候,得到消息,那个与我一同徘徊在佛法门前的韩国朋友终究还是出家了,极聪明、极好的一个人,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我很替他高兴,在心中默默为他祝福。做个了断很好,我讨厌不纯粹、模棱两可的事情,就像前段时间提出的所谓慈善企业,慈善是慈善,企业是企业,目的不同的两件事情,硬要扯到一起,就如同中国的双轨制,你明白我的意思的。
话题好像扯远了,既然顺利带着头发回来了,我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工作与生活,尘世的乐趣,哈哈,要一切尽在掌握中。工作几年下来,工作的乐趣是完全享受到了,那生活呢?我很幸运,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中工作,几年下来,也算成绩斐然,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我日益亢奋,渐渐忘了什么是生活,也几乎就要认为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直到读到这本书,我终于明白,自己错得离谱,生活不是非要坐上飞机去哪儿旅行,不是买了小房子想买大房子,买了大房子想买别墅,它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随心所变。
书的作者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只是写出她在意大利乡间日常生活经历的一切,做做番茄酱、摘摘苹果、养养鸡、打打核桃,我们这帮家伙却看得有滋有味。
问问我们自己,你有多久没关注身边的植物?你有多久没哼着小曲细细做菜,而不是下班回家慌乱地狂炒几个小菜?生活其实很简单,真正的需求也很少,微博之类的其实通通可以和我没有关系。虽然没有意大利乡间梦幻般的小径,没有月光下翩翩起舞的小鹿,没有二战时留下的苹果园,没有准时十二点下蛋给我做鸡蛋拌饭的母鸡,没有意大利农户的无公害超级奶酪,但我可以去永定河的河边走走,可以去家附近的郊野公园转转,可以高兴的话拍几张树叶的照片回来,可以去超市里挑几种菜,回家慢慢做份蔬菜沙拉,可以泡杯绿茶,放几张行云流水的音乐cd,可以捧一本小书看一下午。只要我心悠然,对生活保持敏感,北京也能被我生活成佛罗伦萨乡村。就像这本书编辑推荐里所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态度。
没有大道理,没有超出想象的惊险故事,没有高大令人起敬的英雄,只有生活,还是生活,我们一起沉醉在这魔法一般的生活气息里吧。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九):不同的选择,不一样的生活
我在北方一个小城镇长大。
中秋节回家,和4个姑娘一起聚一聚,每个人都带着男朋友,或者老公。有的腹中已经开始孕育生命,有的筹备了一年的小店马上开张……
一个朋友的老公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北京?薪水不高,劳神奔波。
我和他展开了一场辩论。前几天豆瓣有3片文章写小城市和大城市生活的,第一篇大概名为晚安北京,第二篇大概叫早上好成都。第三篇的名字我还记得,叫《各人的生活,各人的选择》。当时我们的辩论,与前两篇文章内容很像。无外乎一个在乎的是职业目标,一个在乎的是生活氛围。
中秋过后,我回到北京,继续每天9点起床,12点睡觉,三餐外食的生活。视力日渐减退,没有运动的习惯,生活用品全部网购。像一个机器,呼吸着最差的空气,吃着不卫生的食物。制造出来的,无非是夸张的广告段子,目标是积攒经验后跳槽,然后领导别人写写夸张骗人的段子。如果我业余时间没有翻译两本书,等我老了,我甚至不能回想起我到底做过什么事情。
我不敢想结婚后如何生活,如果我有了小孩,每天7点下班,8点30到家,我如何教育小孩?他/她能否吃上我做的晚饭?我是否有精力和时间带他/她去挖野菜,和他一起养一只小鸡,或者带他/她去河边抓鱼?
这些最简单的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小时候都感受过,可是如今我的小孩却成了一种奢望。也许他/她会有一堆变形金刚或者芭比娃娃,他/她从小就可以接触MII或者MOM什么的游戏,也许他/她有机会去看最新上映的喜牛牛和白太狼,但他/她却丢失了最原始的生活乐趣。他/她的生活被一个钢筋水泥的套子罩着,严严实实的,一旦套子崩裂瓦解,他/她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各人的生活,各人的选择》这篇文章里面说,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我的生活也是,但我也有向往另一种生活的权利。那种生活,之前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看过这本书以后,便清晰起来。
那是怎样的一个春夏秋冬啊。春日雨水中嗅泥土的芳香,夏日傍晚在庭院中与孩子玩耍,秋季收获原生态果实,冬季火炉边读一部书。有空的时候,用好的木材做一个劣质的椅子,或者一个不太平稳的桌子。自己动手装修厨房,粉刷墙壁。自己烘培全麦面包,吃自家院子里的健康蔬菜……
《佛罗伦萨乡间生活》读后感(十):梦想的另一种
从女子美术大学毕业后,奥村千穗远赴佛罗伦萨留学。1996年,她嫁给了意大利人安多纳罗。来自南部塔兰托的丈夫,擅于手工和烹饪,十分喜欢乡野生活。在佛罗伦萨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携女儿小雪,定居山间。
作者以平和自然的文笔,按照四季之分,将乡间岁月娓娓道来,包括蔬果的耕种,传统的习俗,孩子的教育,婆媳的相处等等。在这些叙述中,配上各个季节的特色食谱,耐心讲解。他们居住的小村庄,位于佛罗伦萨北部,人烟稀少。小村的人口一共才五十多人。人们与大自然相伴,过着节奏非常缓慢的生活。
当然,回归乡间并非完全的浪漫,要想生存下来,最考验的是人的耐心和智慧。期间要经历种种辛苦。好在千穗有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丈夫。在克服了突如其来的各种困难以后,这个家终于安顿下来,日子踏上了平稳的步调,他们也开始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与慷慨。
千穗喜欢种菜,还在田间养了很多只小鸡。孩子每天去鸡窝里取出鸡蛋,并在蛋壳上写上日期。这些鸡蛋用来做烤面条,pasta,戚风蛋糕。夏天的时候全家会回安多纳罗的海边故乡度假。小雪的爷爷在那里种了很多果蔬,奶奶用自种的小番茄做罐头。作者将公公视为种田方面的老师。看到公公家的果木茂盛,更下定决心要过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秋天,在家周围的森林里,他们带着女儿去摘黑莓,采蘑菇,捡栗子核桃。多余的干果,就储存下来,留作冬天烤火的零食。
小雪的爸爸也就是安多纳罗是一个非常顾家的人,不仅能做各种手工活,还喜欢做饭。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多纳罗最重视的就是家人。除了自己的工作外,他每天还要做很多事,他做这些都是出于对家人的爱。”也正是因为彼此对家人的那份爱,令他们能够在一个并不熟悉的地方安顿下来,并且全心全意为新的生活付出努力和爱。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追求、创造并维护一种美好生活的书,作者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感悟。小雪平时在山下的小学和意大利小朋友一起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山上度过。对于在山里长大的女儿的教育,作者也有着独到的并且也很客观的看法:“对于小雪的未来,我和安多纳罗都没有特别具体的构想。不管她变成什么样的人,或者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她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轻松愉快并且尽最大努力就是了。”
在山上定居六年后,夫妇二人本着“以这个家为基础做些什么事情”的理想,开办了乡村料理教室,使用有机原料,教大家做意大利乡下菜。在结尾处,她说:不要着急,踏踏实实地不断靠近我们的梦想就可以了。
合上书,反思其中的生活况味,不禁感到,消费主义至上的都市生活,在满足身体和精神的欲望之时,也许带来的是更大的浪费和负累啊。
来自公共号[stonewith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