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本由李圆恩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一):隐入大山深处,过一日山间生活
现在城市越来越拥挤,冬天干燥冷,夏天闷热湿。很想有那样几天逃离都市到深山隐居几日,早晨伴随鸟鸣醒来,白日无事在葱郁的山林里闲逛,呼吸最充裕新鲜的空气,时节若好,晚上可以仰望头顶清晰地星空,听着蛙声入眠。这样的生活很美、很好、很惬意,若是能在山间这样过上一日,该是多么幸福呀。要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山中走一趟,那么来读一读《过一日山间生活》吧,从作者的文字,去体验大山的美好。
《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本记录山间生活的随笔集,作者李圆恩从事台湾南投山区的创作与解说教育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记下工作和闲暇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书里有长篇的山中树、鸟的描写,有短篇的某刻所见带来的感悟。随着作者的文字流转,你仿佛也会爱上那静寂清幽的大山生活,看着书中郁郁葱葱的配图,心灵也会得到一次净化和洗涤。
都市的生活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手机和wifi更是生活必需品一刻不能离,去山中体验一日生活,觉着新鲜尚能接受,可是每天都在那里,信号不好生活不便,如果不是真的喜欢热爱,很少有人能坚持吧。
作者李圆恩的所见的大山。书中很多章节的名字都特别美,可以想象文字里记载的景致有多美。“秋不老”、“鸟声雨”、“萤火虫星星”、“笑着的光”等等。大山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孕育如此多的美好景物,带队赏鸟,成群的鸟从林间涌现跳跃;在微凉的夜,抬头就能仰望万千星闪烁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还有数不尽美艳的花、松厚软实的落叶。你无法去想象大山究竟有多美,在作者的笔下,你又仿佛面前有图画可以参照去想象。作者李圆恩为我们打开山美的一角,吸引着我们真正的走进大山深处。
作者李圆恩对大山的悟。山是清新的,清静、新鲜,包含着无尽的神秘,在大山里,每一日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山中解说员“大头目”阿雄乐于分享花草树木的知识,每一天都有新期待;带领学员解说时,让小朋友找寻地上的白话三叶草,找到有小卡片,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有的很慢,但结果是都会找到都会得到卡片,“跟人生很像,有时候你很快得到某样东西,跟很慢得到某样东西,除了快慢,本质上似乎是无所差别的”。在工作讲解时遇到不同的学员、带领过不同的队伍,都会带来不同的思考和感悟,作者李圆恩记下来写下来,是大山给予的别样“馈赠”。
很想随着作者,隐入大山深处,过一日山间生活,邂逅大山意外的美丽与惊喜。不经意碰到的各种鸟、踩在落叶铺就的山间小路、发现山间汩汩而流的小溪,学学大自然的知识,知道花鸟树草的名字。《过一日山间生活》,随作者走向山间,去看那世外桃源的美。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二):山间生活,乐趣无穷
在城市水泥森林里生活的我们,羡慕山间田野生活。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又深深触动了一下、两下、……好几下,羡慕作者的山间生活,佩服她说干就干,辞了职、去山里工作, 就这样,她来到了梅峰当解说员。在此之前,或许她并不了解在山里当解说员是什么样的工作,但是我们在书里看到了,当她从事了这份职业以后,认认真真过好的每一天。
山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成员,山间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儿以及其他动物,还有多样的植物,丰富的山间物种在城市是难得一见的。人到了山里,会自然地对大自然肃然起敬。至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这样的感觉。
有人问,梅峰在哪里?它台湾中部的南投县,是台大山地实验农场。作者李圆恩从2004年开始在那里担任自然生态解说员,在此期间,她除了日常的工作近距离接触山间生灵,同时也在以她细腻的笔触记录她在山间的工作和感悟,在书里,我们既了解了生态解说员的工作状况,更是在字里行间深入到作者工作的那片山林,看到了她对山间生灵那些细腻且生动的描写,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静谧祥和的山间,那些鸟儿、不知名的小昆虫或是其他各种生物好像就在眼跟前。
鸟鸣虫吟声此起彼伏,那些将心安放在山林间的人会听得分外分明。对于我们这些不常接触大自然的人来说,看到鸟可能只知鸟,却不知它是什么鸟,最多只是识得几种常见的鸟儿;看到花只知是花,却也不知它是什么花,可能就知道家里买的几种花。但是,我们其实是很想去了解的,因为好学的精神还是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想知道得多一些,所以看到这样的书会欣喜,因为通过书里照片、手绘小插图以及文字介绍,我们或多或少会知道一些自己曾经不知道或是看到过却认不得的鸟类、植物等。
除此以外,作者记录的山间生活,还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从中感悟人生道理。作者在带队解说时,会有一些同事、领导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监听者”,他们在事后指出她解说时的存在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忠言逆耳。往往很多人会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但是作者领悟到了,她说人家愿意告诉你你的缺点,表示他们还没有放弃你。同理,我们以此自勉,更要感谢在生活工作中指出我们缺点的人。
文/ashley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三):做一日山间闲人
看到这个书名和封面的刹那,不知道为什么,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封面上的雾气仿佛随着我的叹息升腾了起来,我一头栽进了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城市潮水般从我的脑海退去,耳畔就这样想起了阵阵鸟鸣,鼻翼仿佛有水汽浮动!我知道,我又一次成了“诱惑”销售的标的!但这一次,说实话,我心甘情愿束手就擒!
如果说这一刹那的感动来源于童年的记忆,那么作者的文字、情思,则带给我了“发现”的惊喜!对于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山里的小孩来说,山间生活就是心灵的圣地,我们跋涉千里,历经波折站到了城市的光影里,但总有山风会呼啸过耳,提醒着来处狂野和广大!而作者却用温柔细腻的笔调让我又一次发现了山、发现了山间生活,提醒了我山间生活的美好!
山里的生活是安静的,万物都是按着时序流转的,时光是不用日历去记录的。你看着大山,突然一天,雪化了,冰融了,耳畔有了潺潺水声,接着草返青了,恰在这时,能看见大雁掠过长空,一声不知名的鸟儿叫醒了你的耳朵,这时候,才发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寂静的大山里此起彼伏满是鸟儿的鸣唱!当大地开始变软,古树绽新,最先冒出头的野菜成了盘中餐的时候,就是植树种花忙播种的时节了!
作者将这些我记忆中的情节放大具化到每个早起观鸟的清晨,每次转弯带来惊喜的路旁野花,每个夜晚亮起的璀璨明星,甚至那些漫步大山、却从来不知身在何方的鸟儿的鸣唱!这些早已在忙碌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却恰恰是山间生活全部的精义所在!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恰恰是那些用心经营的时光带来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和,也因此才让我们有再一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想要借助一本书抵达心灵的平和又或者传达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都有些力有未逮,但是至少可以唤醒身体里沉睡的关于田园的梦想,在未来某个清晨,也许你就会在鸟鸣中清醒。
最后,这本书真的会戳中文艺青年的点吧,因为很有格调!不管是封面、手绘、还是文字,还有设计,满满都是用心,细节处见功夫!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四):大自然给予的留白
她是位农场解说员,她将自己在台湾山区工作的经历体悟分享在部落格,日积月累,终于涓滴之流汇成大河,文学专业的她,通过不断学习农场专业知识,逐渐丰盈充实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大自然的声音,洞悉观察的她写尽了这里的清新自然,我喜欢她写秋冬的景致,这样的季节从最初就更像是这里本来的面貌,让在城市中的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好似亲身过一日山间生活的真实存在。
对于眼下的城市生活环境,不用说太多,就已开始皱眉了,恶劣!感觉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了,纯净的空气这么简单的需求或都成了奢望。在我看来,这样一本书第一时间就让我心体清澈下来了,每一篇小文都有她与自然亲近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就像是跟着她在春阳分场一路讲解,描绘的纯美风光与那些可爱的山间精灵,让人由心的喜爱。她和她们这群小伙伴们依偎在山间的怀抱里,被大自然爱抚着,种树赏鸟,尽管是农场工作,也会有疲惫与不快,但这些比起大自然的馈赠已都不算什么了,他们把深林的秘密分享给游客,这份热情一直燃烧着他们,把自然解说和环境教育传递给更多的人,呼吁并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其中观鸟是介绍的一大项目,我也从中受益很多,书中介绍了很多鸟类,记有各类画眉、山雀、莺、鸲、薮鸟等等,听声识鸟也成了作者的一大乐趣,寻鸟便是最有意思的出游,那些美好与惊喜掺杂其中,但“大自然从不事先公布属于它的剧本,也没有所谓结局”。却很多是一厢情愿和事与愿违,犹记一篇《山鹬在不在?》阿雄说在梅园转角处遇见过山鹬,可一看见人就躲掉了,她欣喜,愿访寻,可当他俩再次找寻它却再也不得见了。她感叹时间、偶然和机缘下才会得如此晤面,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写景移情,自然流畅,道出其中哲理。
她把农场体验写的闲适,教小朋友识白色三叶草、感悟平常心行能高安东军高山草原、还有那些黑夜的水塘、排满柳杉的步道、台大山地实验农场的种植,耐心精心呵护养娥幼虫,这些种种都把她的生活与自然紧紧相连,可这也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你无法洞破大自然的一切,留下的很多很多是我们所没有发现的,这里也只能用发现。没有被发现的固然是美的,大自然不会把一切都告诉人类,是啊,即使是这样在山间用心探索的人都不能够把其中看得说得通透,面对自然,我们永远都没有说“我都会了”的权利。不要把伤害做尽,找到发展与环保的结合,或许它会给你看到你想象不到的风景。这也是她在时间中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大自然赋予的使命。她给了我们一本自然生活随录,而自然却给了我们无尽的留白,这是奥秘,我们得慢慢走,慢慢体会,慢慢参透。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每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好吧,不需要更多地列举了。在绝大部分的人看来,其中任意一项、两项、三项……都已经是相当相当“奢侈”的生活内容了,更不用说,那些就是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全部!这就是作者李圆恩在《过一日山间生活》里描述的她的一段时间的生活。不须看具体的每一天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单看封面中的那一座在青山云雾里的小房子,就已经足够吸引人的了!
应征成为农场解说的李圆恩女士,骨子里却是满满的诗意。她虽然一再说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及其他同事的有趣、生动,但自她的笔下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其实不正是那一份十分让人羡慕的悠然自得吗?看她的文字,想到的是山间的小道、树荫、鸟鸣,甚至是一片发黄的落叶,这些习以为常的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小件,化作了一行行的文字,流在了心田上,满满地都是那种“羡慕、嫉妒、恨”啊!这时,你会想到了哪个人?你又会想到了什么?
不用猜了,也不须多猜。东晋的陶渊明,他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年学习的时候,还在想,这个家伙,干嘛不喜欢热闹的地方呢?告别了车水马龙的日子,又该是何等的枯燥无味啊!可陶渊明就能待得住!而在《过一日山间生活》的作者李圆恩看来,这大概正是她的全身心的向往吧!你若不懂她的这种心性,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她的笔下,一根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鸟,都仿佛具有了灵气,不是躲着人走,而是自然地与其中的人融为了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于物我两忘!
在动中读出静来,或者是在静中感受到动来,都不是很容易的,都需要一种修为、一种超级敏锐的感悟力。而李圆恩就初步地觉察出来这一些了。她的工作是解说员,每天面对的是那些从“尘世”里自愿或是被动地来山林里感受大自然、品味大自然的那一些各种各样的人,有性格非常好的,有沉默不语的,有百般挑剔的……不管他们在这一遭里能够收获多少,这一遭的所见所闻,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心间留下些痕迹。在带着他们看鸟、赏绿的过程中,从那些平凡的小文中就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收获更为巨大。她不是在简单地记录着她的所见、所闻、所思,而是试图在用她的内心与山林中的一切进行对话,更深入一步地探知这些大自然的“常客”的真实心思。
同样的一道风景,在不同的人看来,或者是在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里,具有的“味道”显然也都是会有所不同的。这既是哲学的道理,其实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道理呢?人生如是,酸甜苦辣,什么样的滋味都会有,或浓或不浓而已,怎么样去认知、品尝,需要的是各人的不尽相同的生活阅历,需要的他或她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来理解!而在完成了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以致于更多的“作业”之后,人是一定会有所触动的!前述和今是,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样事物,恐怕眼光和视角都已经不会一致了吧?!
再返回到《过一日山间生活》这本书里,读着悠然朴素的文字,看着那些纪实的照片,心中想到的又会是什么呢?恐怕大多数人会想,虽然这样的生活的确安逸得很,可却一定不能是长久的,还是回到尘世中更为自得一些。所以啊,作者也才会退了一步,让这些人不必长久如她一样,只需要“过一日山间生活”就可以了!
读这本书,真的不能着急,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去读,少读多想、边读边想,最好是自己能融入其间,化作了那一声鸟鸣、那一抹花香、那一片云彩……静静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地,就像山间的小溪一般,感受着一切,也会带着一些东西……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六):此刻,你一定愿意
此刻,你一定愿意
在一个山顶
有一间木屋
很明,很静
你一定愿意立即
动身去那地方
带着心爱的书籍
和混乱的思想
你一定愿意沉默如
冬日的池水
偶尔一只鸟儿
从山上飞来
告诉你某人走了
某人还在
本书的作者李圆恩有幸住在山里,做解说是她的本职工作,她喜欢种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文学系毕业的她,因参加登山社,亲历了台湾山林的美好,便下决心找一份山里的工作。经历一番波折,她终于如愿成为台大山地实验农场(梅峰)一名自然生态解说员。
面对短时间内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压力,作者以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恶补关于植物、昆虫、观星、鸟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虽然知识面增长了,但作者发现其实要做一名优秀的解说员,尽管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如果不会应用,又不想与他人分享,就不算是个好的解说员。可见,要做一名好的解说员,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背景,还要与大自然做朋友,与身边的人做朋友,懂得分享。
作者小时候在山林乡下待过的经历,对她的影响很大。她喜欢山居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然,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着,并将这些积累倾泻在柔软而饱含感情的文字中,与我们分享。
有人质疑,住在山上会不会孤独。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山上的生活不仅不孤单,还很丰富呢。圆恩朝夕相处的伙伴,像家人般相处在一起,那些数也数不尽的树木、花花草草、鸟兽虫鸣、点点繁星,都能成为她的亲人和朋友。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一点都不孤单。
在天晴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看云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
它也在闲游!
此刻,你一定愿意过一日山间生活!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七):台湾版《小森林》生活篇
台湾版《小森林》生活篇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一遍遍地刷一部日本电影《小森林》,每次吃午饭的间隙,总是乐此不疲,来回放着《小森林》的夏秋篇和冬春篇。
里面讲了一位叫做市子的姑娘生活在日本东北地区的被青山绿水所环绕的村庄里,这里没有过多城市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农活和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
读着手中的这本书《过一日山间生活》时,脑子里其实一直闪回的,是《小森林》里的一帧帧画面,春夏秋冬,时节变化,斗转星移,阳光穿透过树林,窸窸窣窣地洒在地上,那些个雾气弥漫的早晨,霜气遍野,整个树林忽的就一夜变红了,还有那些淅淅沥沥下雨的日子,其间,市子姑娘日复一日地在山间地头细心寻找着各种可能的食材,简直堪称《舌尖上的日本》。
而这本书里,也是个生活在山林中的姑娘李圆恩,与绞尽脑汁专注在山林中获得食物的市子姑娘不同,她的工作是一名山林解说员,她对于山林的认知,更多的是整个大自然本身的色彩,有天空,有树木,有花草,有星星,更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甚至查询了才知道读法的画眉、薮鸟、青鹟、鹰鹃、棕面莺、白头鸫等等鸟的名字。
于我而言,从来鸟叫声真的只是鸟叫声,而在圆恩姑娘的耳朵里,却盛开着各色不同的鸟的叫声。它们每一种鸟的声音都是那么地独一无二。
同时,对于泡在山林里的“工作”和“兴趣”,她也分得清清楚楚。当自己一人,或和几个朋友一起,可以很专心地顾看当下,沉默地拍摄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但工作时,就必须牵引、掌握学员的注意力和需求,此时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解说员,一个掌控者,也是一个分享者。
最初,是怎样的山感动了我?而我,要怎样把那种感动带给别人?
感谢圆恩姑娘的分享。大自然永远是殷勤的主人,带给圆恩姑娘各种耳目的恩典和赏赐,而我们也借由她的细腻温柔的文字,感受到这个可爱的自然世界。
看花,种树,晒太阳;
爬山,寻鸟,等月亮。
远离钢筋水泥,远离手机电脑,把想象中的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生活,过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模样。
让每日里生活在北京呼吸雾霾的我,读到这本书,何等艳羡。
亲爱的你,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像圆恩姑娘那样每日里与山林为伍,过着最纯粹的山间生活,那么至少可以沏一杯清茶,在温暖的午后读读这本书,与她笔下清新的山林生活亲密接触下吧。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八):让心重新变得透亮起来
我来自山里,所以对于“过一日山间生活”这样的说法本能的反应是,微微一笑,觉得这是一些矫情的城里人制造出来的伪概念——让他们多过几天试试!乡下人进城不免被城里人看做乡巴佬,而城里人进山,也难逃被山民用讥哂的目光看作一种矫情的行为。
怀着这样的偏见,抱着挑刺的心态看这本书,结果看到后来倒是对本书的作者肃然起敬。原来久居山中不一定真的了解山,走近山不仅要用双腿,更要用心,与山相处,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景风光,要去观察、记录,如此才能了解山,才能理解山,才是真正的山间生活。
《过一日山间生活》是一名山林解说员的山居笔记,透过一个山林解说员的目光,山不再只是山,是林、石、水、花、草、兽、鸟、虫的结合体,是春花夏草秋叶冬雪的更替,是日间的晨雾与光影,是夜间的星光与流萤。
在山中居住其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倘若只是在山中搭一个庭院,支起一张藤椅,煮煮茶看看云天的变幻,弄弄花草,自然惬意无比,要是穿山过林,进行测量和记录,观察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动物与昆虫的活动与习性……那就是一项非常艰苦浩大的工程。我知道穿山越岭对体力的要求,所以对本书作者李圆恩这个台湾女子更加敬佩。而她所收获的体验也是其他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天空是声音旅行的版图,所以广阔。褐莺站得太高了,人造林的顶端,有时我并不能轻易瞧见它,稚嫩聆听着纷杂的喧闹,猜测它们的心绪。而后它成群火孤独地飞掠天空,一缩一张着羽翼,看上去就像在空中起落,而现下灰白色的天空,是无尽的海洋。”我喜欢这样的描述。只有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融入山林,去体会一只鸟掠过天空时候的心情,它该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否感到孤独?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以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便是这世界的本来面目,于是追逐着世间繁华,疲于奔命,眼睛里再看不到星空,耳朵里再也听不到鸟的叫声。而山一直在那里,迎接每一个日落日出,与头顶的星空一样亘古不变。
去过一日山间生活吧,关掉手机,忘记朋友圈,忘记工作,忘记老板,忘记加薪升职,去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跟星星说说话,听鸟儿唱唱歌。
不必太多,过一日就好,让心重新变得透亮起来,然后重新扎入红尘万丈中。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九):生活也可以如诗如画
走在绿意葱葱的山间,听着鸟鸣,闻着花香,拂着清风,醉着云烟。在喧哗的都市呆久了,你是不是更向往找一处绿意盛开、万花丛荣的山间去住上一阵,哪怕一日也好,可以让 我们适当地放松一下,暂时给心灵找到一个栖息之地,释放我们的困惑与迷茫,还有疲惫而倦怠的心。
都说城市的人向往农村,农村的人向往城市。什么东西远离你,你就越是想得到,大多数人都如此,纵然你有这样的想法,也属正常。我也希望在周日或者小长假,带上家人和孩子,找一个安静的小山村,封闭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过上几日休闲的生活,可以什么都不去想,可以什么都不去问,只是回归自然,用心感受着它带给我们的一切,回到最初的安宁。
看花,种树,晒太阳;爬山,寻鸟,等月亮。闲情安逸的生活,诗情画意的日子,你我都向往的日子。李圆恩的《过一日山间生活》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生活,如果你累,如果你疲惫,就赶紧随她一起在茅亭里观雨,路边看蜗牛,假山边看蚂蚁,树林里赏鸟,夜晚看星光闪闪与萤火虫飞舞。看山看水看云看雾看自然,得情得景得心得安然。
我们向往自然,我们向往回归,因为“得不到”所以我们“更渴望”。有多少人能在每天清晨的鸟鸣声中醒来,有多少人能整天奢侈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多少人能每天面对满山大树、绿意丰盈的山间,最后只为赢得那安然一眠。
她是一个有心、也有幸住在山里面的女孩,因为参加登山社,她用双手双脚亲身收纳了台湾山林的美好,也为日后找一份山里的工作埋下了铺垫,最后如愿以偿,她当上了梅峰的解说员,也因此展开了她在山间生活的一切,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慢慢享受并爱上了身为一个解说员的学习、挫折、困惑和成长。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该爱着什么样的工作,不管是任一职业,都需要我们的激情、热忱与学无止境的精神。
《过一日山间生活》共收集了56篇细腻平实的文字,180幅实景图片,30多幅手绘插图,单不看文字,就是这一幅幅绿意环绕、全然清新的图片也让我们心生向往,荡然心底。它唤起了我内心的渴望,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因为我知道,只有先了解,只有先知道,我们才能在忙碌的闲暇之余,去完成我们内心的坚守。
她让我们邂逅了流星雨的萤火虫群舞;让我们辨清整棵树上的一群鸟;让我们透过望远镜,观察各种神奇变幻的星认;带着我们寻找草地上白花三叶草,让我们学会等待的惊喜;让我们聆听山间的风声水声,虽然知道最后还是逃离喧嚣的机器声,但是那一刻的释怀却足以珍藏在我们的心底,她教会我们认识各种动物和植物,让我们知道平淡的生活里我们还可以给自己一些惊喜,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生活,只要我们学会生活,美好的时光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看到封面翠绿的大山和清净的楼阁,突然好想回到三峡的老家,那里也如书中一般,似情似景,如诗如画。只因割舍不下眼下的工作与生活,也不以随心所欲地过日子,所以只能期盼有那么一会儿功夫,让我能过一日山间生活,畅游在自然万物中,度一日悠闲时光,让我知道日子也可以如诗般模样。
《过一日山间生活》读后感(十):在山野的妙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看过各行各业的生活,像种植的,玩园艺的,种绿色环保食品的,登山的,潜泳的,花式游泳的,跑步的,打蓝球的,玩桌球的,出国的,穷游的,在外国打工的,居旅之行游的等等,太多了,太多了。每每读到,便觉新鲜,对这些不曾经历过的生活也艳羡无比,期待若是有机会,有来生,一定尝试个二三。人生行走于路上,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旅行,完美完美。人生的千姿百态,于是在千百般的故事里一一读出其中滋味。
《过一日山间生活》作者李圆恩是名台湾的山地实验农场的解说员(非常稀奇的职业,从来没有碰到过),估计类似导游,或者帮助山地体验之类的角色。从作者的叙述中,她的生活日常是:种树、看花、听鸟鸣;爬山、写字、做解说。解说员的对象还是孩子们,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在山地玩得开心,玩得有意义,寓山地自然的知识于游戏之中。亲近自然,亲近孩子,看,这位解说员的生活是不是完全理想中的自然完美生活?
我相信任何一种生活,节奏固定下来,日久天长都会有些单调和枯燥,这就像一个人行走在一条路上,总会觉得或许另一条路会有不同的风景一样,天性中的好奇心。但是李圆恩,从不了解山地解说员这一职业的性质时,就一腔好奇地辞了职,进了山,一头雾水地扎进山地,学习做山地解说,爱上认认真真的每一天日常。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在我看来,意义大过解说工作本身。任何工作,都敌不过“认真”二字,任何事情都不过“磨炼”和“精进”二字。
李圆恩的讲解员本身这有点像怪伽黄一峰做的自然科普观察的山地版:带一群小朋友行走在山地,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飞鸟,边玩边传授知识。在亲近自然,亲近山地之中,爱自然,爱大地,爱山野。李圆恩的山地解说日常生活很悠哉,然而山地教给我们的知识都需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这里,李圆恩也特别感恩:感恩大地的赐予,感恩每一次解说中帮助自己成长的朋友和领导。每一次指正都是对她的一次促进和成长,而激励她更加努力。李圆恩的山地解说,最大收获是心灵上的净化与满足,在山野的妙趣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当下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