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与无限》是一本由[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体与无限》精选点评:
●2019#025.5 终于写完期末论文《面向他者的伦理学》的初稿,抬头看钟已经是凌晨2点了。毕竟已经打了6200个字,手已经瘫软,脑子已经转不动了。 就谢谢列维纳斯陪伴我走过的这个学期吧。他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哲学家了,从一定程度上他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谢谢他带我看清了西方战争的形而上学根源,谢谢他教会我如何避免极权主义,尊重他人的他异性。他讲爱欲现象学很有趣,怼海德格尔怼得很欢。老列,晚安啦。
●主体性的“破裂”与绝对他者所昭示的无条件的伦理责任之间似乎是不对称的。无主体性的伦理责任是一个十分诡异的说法。恐怕最终也不能逃脱返回犹太-基督教式的伦理律令。这似乎不解决问题。
●写得真的很好。前部分很难懂,但读到后面之后感觉好理解点了。
●莱维纳斯的文风就是想到哪写哪,美曰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其实神来鬼去不知所云。老师讳曰“九九归一”一以贯之,其实车轱辘话缺少条理。因为做了好几次报告所以强行梳理了文本。实在不堪卒读。把这些枝蔓芟除,实质性的论述并没有多少。其浩浩洋洋可谓之淫。 真是某种修辞术的典型。
●欲望是可欲望者之在场引起的对存在之绝对性的侵蚀,而可欲望者的在场因此是被启示出来的在场,这一在场在一个存在者身上开凿欲望,这一存在者在分离中将自身体验为自治的。列维纳斯厉害得有点晦涩
●译得很好,极厚道
●但凡觉得深有所获的地方都很担心是不是自己没读懂。蔡文菁,朱刚,两位译者各记一笔,优秀~
●别跟我说你读懂了列维纳斯,我觉得拿列维纳斯的话片断性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也是很幼稚的。列维纳斯把“自我”的范围定义为“同一在自我中的同一化”,很拗口吧,这是他一种固定语法。一个名词也要定义为“泛指,形而上学的过程,绝对定义”三个方面。其目的就是---一切都在我的支配之下。
●2019.2.26开始读。 4月3日读完。最终的结论竟是返回到本质主义,求助于女性、家庭、生育、兄弟和父子关系,这就变得非常可怕了。
●我觉得我就是搞不懂!暂且不论“享用面包不是表象面包”这种话,我就觉得我看到了祁克果舍斯托夫斯宾诺莎海德格尔et al然后他把他们全部dis了一轮再去吹笛卡尔?那可能是我道德败坏是个假的存在吧我就是不想接受这一套,大概属于明明是一样的参考书目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系列。可能是我和耶路撒冷人天生不对盘吗?不看书的每分钟都觉得是朝向自身的犯罪,可是看书的每分钟是真的很想朝向他人犯罪呢!我是真的觉得他的言说是对我施加暴力,是谋杀了,而且他通过在场者不在场的显现导致了我的实存无法对他犯罪了(。)越想越生气,我看你李维纳斯就是针对舍斯托夫和祁克果!而且你对海德格尔的针对绝对是假的!有本事你不要一段话里搞出千手观音啊!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一):持续更新
随便翻到的//我对他人的脸的经验,拒斥对象化,you can not kill。 destitute:即脸上是完全什么都不遮蔽的,脸是一种脆弱的没有防备的是有一种“脆弱性”——这对你产生一种需求——一种destitute,一种请求——你要去回应他——这种回应是无限的。responsability原初地是一种无限的。是一种prefect duty而不是一种in prefect duty(意味着没有那么多责任)——但是列维纳斯认为你经验到的责任是无限的。——你得把你嘴里的最后一块面包给——这就是这种无限的责任的召唤。nature egoism ⚠️⚠️⚠️不是我先有主体性,而是你的主体性恰恰是在对他人的回应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我们有把别人对象化的倾向,所以上述经验会作为一种trace突然显现一下,作为一种trace留下来。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你都会觉得你需要somehow response,即使只有那么一个闪念——随后很快就把他对象化了。对他人产生的一种经验产生了伦理的要求。列维纳斯认为经验没有对称性——你站在你的角度如何我无可思考。我永远是一个first-person真正的伦理经验永远是我对你有责任,而不可能存在任何“将心比心”之类的。而且伦理永远是两个人之间的。当超过两个人,就不是伦理学,而是政治哲学或是其他什么的了。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二):重读列维纳斯
在鸡年和狗年春节衔接处写下列维纳斯的读后感,论外在性。
列维纳斯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存活下来并在现象学说中犀利的批判了海德格尔而不落口舌。他的“同一”是如何到达的?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现象学说被政治家裁剪以利于统治的“正义”,也就是道德奠基于政治之上,这种事原本不新鲜,但列维纳斯试图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梳理一种哲学规则,一种绝对的无限。超越了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甚至尼采的虚无。
在那之前,新德国人甚至现象学没恰当的标准来建立价值判断。列维纳斯把伦理阐述为一切与众生之前的考量,这一点在黑格尔那里,可以看到犬儒主义,历史与物质的神话,个人的恐惧或者国家的罪行,都是巨大的后果产生的一种模拟两可的世界观。而列维纳斯把伦理和这种(黑格尔)由历史来判断价值与真理的方法描述成了无限的组成,并不需要虚构更多的不可思议的概念,对列维纳斯而言,只要无限是由不断前行的虚无的无限趋近,人类还是有获救的可能性。这是对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的彻底摒弃。
在除旧迎新之际,全体中国人倡导德孝团圆终身奋斗之际,让人忍不住思考什么是真实,甚至什么是真理。在2017这趟漫长的过年回家之路,我渐渐意识到:最终没有一个人不在从意识的基本水平开始,殚精竭虑地追寻赋予其生存以和谐一致性的形式或态度,这种一致性(同一)是我(也许是很多人)缺少的。
不论表现还是行动,为了存在,为了生存于这个世界,都渴求一致性。可以说,人对世界的看法比世界的现实要更好。但更好并不是说不相同,而是说它是统一的。人不能摆脱这个分散的世界,而使人的心灵超越于这个世界之上的那种热切的追求,正是对“一致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不甘心平庸的回避。这里面包含着列维纳斯的“伦理”的可能性。这种伦理包括对效率,节制,爱的反思。
在一切反抗中都可以发现对和谐一致的要求,但个不可能拥有它,遂创造了一个替代的世界。
反抗是世界的制造者。祝愿文明远离历史上的形式的原则与堕落的价值,把新鲜活泼的美德置于社会思索的中心地位。
愿新年得到肯定性的自由。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三):觉得
如果说海德格尔试图使得形而上学在完成之际获得转向,那么列维纳斯则走了一条不同的对形而上学的拯救之路,在他的眼里形而上学(或者哲学)根本没有完成,也不会衰落。他试图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标划存在之源起,面容所揭示的他异性并不是对于他者的否定,而是多于这种否定的东西,是盈余,而这个盈余便是存在,或者给出存在,因而他认为本真的语言是教导,而非倾听,真理是对存在的敬重,也是对他者的敬重,自由是对于自我的自由的辩护。从他对于享受这一现象的分析,到他对于面死而在(在他这里,面对死亡而拥有的延续或者喘息之机,是无限延缓并展开时间这一纬度的契机),到他对于生育现象之中的间断性所产生的自我对于自我的占有和背离(开辟了生存的希望)的分析,都逡巡在形而上学的边际,大量的家庭方面的词语,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在家的等等,都标划着一条不同于海德格尔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真理更加的食人间烟火,真理不再是存在之解蔽,真理变成了对于存在的尊重,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尊重蕴含在海所说的泰然任之的等待之中。
感觉列维纳斯对于海德格尔有许多误读的地方(这些误读并不标志着一种不相即的误解,而是语言本身造成的理解困境,也许德语本身更加亲和于形而上学,也许只有在德语之中人才能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彼此认出面容),比如海用被抛状态来描画此在之存在,列认为人首先是在家的,海的向死生存在列这里变成了面死而在,真理在海那里意味着存在之解蔽,而在列这里意味着对存在的尊重。列在形而上学之中认出了面容,面对他人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开启出了语言,而海并未明言,"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其实在海那里并不存在对于语言之中的面容的无视,这个已经被开启出的向度向来已经言说着他者,而被言说的他者是否是语言本身的条件,"他者"一经言明,则已经步入沉沦之境,而拯救总是在堕落之前,倾听的道路上面对存在泰然任之。此在并非是以一个受统治的身份临显在倾听面前,正因为此才要泰然任之(这个给海的辩护只能把二者的不同推入寂静之中)。
列的真理在 你走出家门,握着孩子的手 迎向邻人的笑脸之际 存活在遗忘之庇护中,海的真理在 异乡人浪游在没落与沉沦之间的缝隙里 为蓝色的小路所安抚之际 醒转于等待的澄明里。
想起存在与时间里海说此在首先并且总是沉沦的,处于被抛状态的。是否这一首先开启出了存在,抑或这一首先标划着追问的起点?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四):【转】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前言
【译者简介】朱刚,1972年生,江苏宿迁人。1987-1992年就读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98年于武汉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访学于巴黎第十大学(Nanterre)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法国哲学研究所。以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为主要研究领域。著有专著:《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商务印书馆,2012)、《多元与无端: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译著:《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列维纳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等,已发表论文数十篇。
《总体与无限》读后感(五):【转】孙向晨:以“爱欲”到政治——论莱维纳斯“爱欲现象学”的多重意涵
【作者简介】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加拿大Regent College、美国Yal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法国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德国FreeUniversity of Berlin、英国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台湾大学等机构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学理事会理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主席,并担任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著有《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政治哲学与汉语神学》(合著,香港道风书社,2007年)、《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论家:个体与亲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译著:《上帝是否存在》(汉斯·昆著,香港道风书社,2003年),《精神分析与宗教》(弗洛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