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是一本由(德)埃里希·鲁登道夫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体战》精选点评:
●鲁登道夫果然是出了名的自负,字里行间皆充满了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词藻行文皆十分空大,理论内容也是危言耸听缺乏逻辑,时常前后失解。以前不明白他这种身份地位的人为何会和早期纳粹混为一道,从此书看来,他们着实有不少共通之处。看完蒋百里的国防论再回顾此作,发现鲁登道夫虽然狂傲自大但是事先就说了这不是本写军事理论的书,只是想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发泄一番),如此说来也可以接受了。
●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
●全面,多层次,系统的战争。
●内容短小,只表达一个观点。
●一堆骚话
●刨去作者是个种族主义者不说 一百年前的有识之士能有如此之见解很是不一般 观点看得有点陈旧 因为在几十年前都被用烂了 第三章战时经济的留着以后看 有点意思
●本书能看到大量一战后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潮—反犹 种族生活的纯洁性 对生存空间的恐惧 反社会民主党 民族主义 而这种保守的右翼思潮在凡尔赛之耻和30年代经济危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最终在希特勒的上台后得到延续;不可否认民族团结的作用 但鲁登道夫对精神力作用的强调到了近乎神话的地步 对这种顽强的韧性除了肯定外更让我认为这是一种顽固的偏执 看看二战的结局就知道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犹如鞘与刀 鲁登道夫一反克劳塞维茨的忠告将军事置于政治之上 最终导致的也是善舞刀剑者必死于刀剑之下的悲惨结局;我欣赏纯粹的民族主义者 即使他们的观点或许不对但至少真诚不虚伪;对于被过于阴谋论渲染的犹太人的威胁至今我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反犹的根源到底在哪 对他们的仇恨是否被夸张放大 这一切都不能因他们作为二战的受害者而忽略
●虽然内容有些粗略,但基本上是二战德国的战略蓝本,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战争已经自然视为国力的整体较量。其实在该场战争中,控制整个国民思想的工作是为各国所普遍采取的。
●怎么说呢……几乎没有特别新颖和深刻的观点……唯一的独特处是鲁登道夫在论述中,想用战争服务于民族精神推翻战争服务于政治,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民族精神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讲真,西方的战争观点相比于武经七书,真是小巫见大巫。
●还是第一次看军事理论,竟然挺喜欢。囫囵吞枣,头疼休息。
《总体战》读后感(一):阐述战略的著作
鲁登道夫的一战总结,提出了在当时先进的全民动员理念。
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观点严重反对。但其总体战的思想与“全民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现在看来,所谓“经济战争”、“信息战争”不过是总体战的现代延续。
《总体战》读后感(二):总体战等书读后感
2017年读的一系列军事史著作之一。其他还包括戴耀先:《诉诸总体战的神灵》、梅尔:《一战秘史》、布劳内尔:《鲁登道夫:第一个纳粹》。
鲁书是个八万字的小册子。戴是鲁书的译者,这本解读也很薄,最多也就八万字吧。总体战抓住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的一个本质:战争必定影响全民,也必定有全民参与。但是他所谓政治为战争服务,战争一开始,政治家就闭嘴的观点显示了德国人脑子里一根筋的轴劲。所以他们会赢了战役,输了战争。
梅尔和布劳内尔的书简单看一下就行了。主要是抓取一些知识的碎片和历史的片断,比如背后挨刀说法的由来,等等。布劳内尔的书情绪色彩有点浓,不是严肃的历史学著作。
《总体战》读后感(三):译本简析
译本简析
age No. 43-44 《总体战》解放军出版社 2005.06印刷
根据帝国档案汇集《世界大战——军事装备和军事经济》记载,战初德国国家银行有二十亿金马克储备,其中包括三亿马克帝国现金。依照法规,发行纸币前须有三分之一的黄金准备金——战争时期只能是这个数字——这样,就可发行六十亿马克的纸币。在德国经济中,由于还有二十亿金马克现金在流通中,因此必须发行十八亿马克纸币,以满足当时的金融需要。这样,在对黄金准备金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还可再发行四十二亿马克纸币。然而,战争的第一个月(包括战争动员)就花费了四十五亿二千万马克,致使必须立即发行超过法定准备金限额的纸币。
age No. 21 《总体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04 印刷
按《德國檔案彙編》(Reichsarchivwerk) 中關於世界大戰“戰爭經濟”一編中所記,在開戰時,德意志國家銀行中,有現金準備20億金馬克,內含金幣3億馬克,照銀行法所規定,鈔票發行須先備現金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現金為各國通則,不得有例外——則鈔票發行額可增至60億,唯當時德國市場上流通之貨幣與現金為20億,而所發鈔票已達於18億,故在銀行法準備範圍內,其可以增發之鈔票,為12億馬克。然戰爭中第一個月之動員費為45.2億馬克,因此其所發行之鈔票,已超於法律許可額之上矣。
在網上搜索到德語原文,戴耀先的翻译是正确的,張君勱的翻譯则是最早的译本。
《总体战》读后感(四):《总体战》纲要
《总体战》是鲁登道夫的战略思想总结之作,分七个方面进行论述。总体战的内涵,简言之,即国家民族是一个整体,需要在战时完全围绕战争进行组织动员。这里需要指出,鲁登道夫有一个潜在的思想基础,即他心目中的国家是民族—国家,它的合法性与人民性须统一于民族式的政治性凝聚。战争不仅在政治上威胁一个国家的政权,更会直接威胁一个民族的生存。总体战以民族—国家为前提、手段和目的,所以具有先天的合法性。
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
本章是全书的精华,阐述了鲁登道夫总体战思想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根据鲁登道夫的观察,20世纪初的战争条件已完全不同于克劳塞维茨创作《战争论》的时代。武器装备的杀伤力不断增强,国家的动员能力日渐提升,战场的正面愈发宽广,种种因素使得一场“纯粹的”“独立于平民之外的”战争变得不再可能。平民不仅会被波及,而且会作为战场的后方、作为前线的基石存在。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在鲁登道夫这里被颠倒了:“政治是战争的延伸。”战时的国家就是一个完整的军事有机体,所有人员、资源,全部需要服务于同一个目标——战争,不允许出现例外。
第二章、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
既然总体战要求人员物资统一调度,那么所有民众必须齐心协力。鲁登道夫对日本民族的凝聚力颇为眼红,然而德国不具备日本的条件。德国公民,虽然多数都有着日耳曼人的民族精神,但也有异质性成分在瓦解国家的团结,比如基督教,比如犹太民族。在鲁登道夫看来,可能消解民族—国家内部同一性的任何成分都是国家的敌人,也都是总体战的斗争对象,需要用新闻、宣传机器,甚至更严厉的方式,来进行打击。
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总体战能够顺利执行的物质保证。在鲁登道夫的时代,他认为最重要的两点分别是先进的金融体系和充分的财政准备,特别是基于本国黄金储备进行稳健的财政动员。鲁登道夫并不认为总体战意味着所有公民都为战争奉献一切。民生需要为战争进行有限度的牺牲,但过度的牺牲会打击民族的精神团结,反过来瓦解总体战的阵线。所以,总体战是一个国家在维系有序运转的基础上,依然能够组织军事行动。为此,食物、衣物保障,军需品生产,劳动力/军力配比,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是总体战的重要内部任务。
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
总体战对兵力的调配训练,需要完成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集中优势兵力,二是提高兵力质量。良好的征兵制度是前者的保障,而有序的训练、严格的军纪、装备技术的提升是后者的核心。
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
这一章充满时代感。鲁登道夫对军队编制的讨论完全基于一战的实践。比如,他对部队的摩托化程度尚无信心,依然带有堑壕战的思维,其他战术指导思想也多是寻常之见。亮点有二,一是他已经意识到陆海空协同的重要性,特别是空军,不只是在战术层面配合陆海军,更需要把握住制空权(虽然他没提到这个词);二是他已经开始思考所谓的“人民战争”——即游击战——的问题,这的确是民族—国家视角下被占领区最常见的战争形势,虽然这本书里没有给出有效的结论。
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
鲁登道夫重视精神力,也重视师出有名,强调开战的缘由必须有利于民族凝聚。在更具体的实施上,还是把握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基础设施进行调度,能够尽力补充消耗与战损,但这一切的背后还是有赖民族的精神力量。
第七章、统帅
统帅需要维持绝对的权威,有强大的精神力和绝对的投入,而且有着围绕他、服务于他的体制,有权且能够对战争的各个方面负责,甚至能够对财政和经济进行审查。不过,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能够获得一名优秀的统帅,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幸事。
总之,《总体战》是一本对德国战败的战略性反思,也是一本战争实践经验总结,能够为如何打赢一场“未来”战争提供教益。然而这种教益,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个新德国政权的兴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这本书的文风干净直白,毫无空洞抽象的理论,所有观点都扎根于鲁登道夫的实践。从行文来说,这是优点,但从操作角度来说,他的许多观点都迅速地过时了,毕竟战争的条件在本书创作20年后又发生了巨变。它最大的启发在于,战争的形式远不止“热战”,特别是在新千年,更需要一种超越“冷”“热”的战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