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8 01:5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精选

  《战争的框架》是一本由[美]朱迪斯·巴特勒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的框架》精选点评:

  ●巴神是真白左

  ●写得有点水,但糊弄论文还是可以的

  ●虽然很多地方重复,但是总体分析还是比较深入的

  ●又是一重世界。借鉴关于阳刚气质的讨论。

  ●着眼点仍旧是社会历史对「身体」的建构与塑造,主题转移到了战争中被「框架」化了的「生命」:有些人死了,成为一串数字;有些人连数字都不算,而被物化为「战争工具」。战争的「框架」在传播媒介中暴露自身的裂隙,封锁与禁锢被打破,从而使我们一窥生命普遍的脆弱特质。

  ●虽然不算十分深刻,但算十分畅快。对于情感的框架与国家暴力的反思十分透彻。女性主义与现代性也有启示力,论及恐同女性主义与穆斯林一段应该抄送某些网络群体一读。翻译也很流畅。

  ●巴特勒的书必定要读

  ●翻译很棒

  ●布迪厄在论电视里面讲过海湾战争是新闻行业编造的战争,镜头下的直播的战争,是虚拟的战争。个体的人的脆弱性,如何推导处社会性的人的脆弱性?社会的人如果是以区域划分,想来被摧毁也不困难。看看irma造成佛罗里达百万人大逃离。看到鸡奸照片,令人作呕,究竟是为什么?恐怕更多的是伦理性的。

  ●“战争”是触发生命直面脆弱不安特质、并重新意识到生命之社会性的契机情境;而“框架”一方面由背后的权力等级关系框定,另一方面也包含自我突破的契机,进与退的关键都在于传播运作的结构本身。摄影作为视觉阐释需要同伦理缠斗,媒介能塑造情感反应,感官自身也蕴含力量。以非暴力主张“承担责任,以反抗暴力的巨大负面影响”(283)作结总觉有些飘渺,但也未尝不是冰面裂痕……其实看二三部分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和政治美学化的思路不是一样的吗?读到评价桑塔格《论摄影》未能勾连起情动与能够思考理解图像叙事才好像有一点明白。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一):摘录

  当某人遭受攻击与伤害的时候,当复仇之火熊熊燃烧的时候,我所谓“道德层面的挣扎”也会变得愈发凸显。也许道德挣扎只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可是,一旦人们满怀道德自信地轻言复仇时,这种挣扎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显著。我认为人们可以为道德责任找到新的支柱,所以希望打破那种用道德说辞粉饰暴力的做法。

  列维纳斯认为暴力是一种“诱惑”:他人的“面孔”透露出一种生命的脆弱,面对生命的不堪一击,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暴力的“诱惑”。正因如此,“面孔”既可能引发杀人的欲望,又代表着禁止杀人的律令。若不是存在着必须遏制的杀欲,“面孔”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正是“面孔”的不堪一击激发了杀人禁令意图禁止的暴行。列维纳斯揭露了主体面对面孔时的矛盾处境:一方面是想去杀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是“不许杀人”的律令。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二):精彩摘录

  当今世界舞台上充斥着各类历史推动者自居的行动,而“紧急刹车”同样是一种行动,不过它的目的则是让看似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悬崖勒马。也许,作为一种极富英雄主义色彩的孤立事件,急于褒扬这样的“行动”未免有些过誉:它忽视了有待批判干预的重复历程,据此建构的“主体”也未能顾及关系性的社会本体论。当然,“关联”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观念,而是一个思考框架:我们可以凭借这一新框架来思考政治领域内部众声喧哗的情感议题:恐惧、愤怒、欲求、失去、关爱、仇恨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说明,在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回应他人实非易事。面对他人寻求庇护的要求,面对他人要求平等生存权和哀悼权的主张,作出回应实在是无比艰难。然而,这一棘手领域正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所在。我们必须努力维护那种难以坚守的平等观念——平等主义的拥护者尚未运用理论来详尽阐释这种平等概念,因而它在情感与感知理论中仍然非常模糊。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行动”造就的主体牺牲了他人的福祉,那么“不行动”可能会有助于我们珍视人与人之间或固定或开放的社会纽带,在情感层面理解平等、主张平等。“不行动”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抵抗方式,因为它能够拒绝甚至打破那些助长战争并使暴力永无止境的框架。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三):精彩节选

  暴力至少是塑造我们的条件之一。我们获得性别身份或其他社会属性,此类过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社会属性为我们赋予了可为社会所理解、识别或承认的资格,这就意味着,它们同样传达了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成为不可理喻或难以理喻的个体。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难指出:一方面是塑造我们的暴力,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在受塑成型之后自己施加的暴力,这两类暴力之间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和断裂。其实,正因为主体塑型过程中存在着暴力,避免重蹈暴力的责任才显得更加迫切与紧要。我们脱胎于各类权力的共同作用,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我么必须一成不变地原样复制那些权力模式。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现在必须厘清下列问题:接受塑型(尤其是规范之塑造)的主体究竟是什么?塑造过程是否一蹴而就?它是否只发生在过去?是否一成不变且始终有效?其实,各类规范可以有效地确立或否定各种类型的主体。塑型过程并非仅仅发生在过去,而是不断地反复进行着。规范的作用绝非一蹴而就。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详述规范作用的起点,尽管人们通常会乐此不疲地想象出某种开端——我估计人们甚至试图找到塑型过程中得以完成的时间与地点,但在我看来,这种追根溯源的编排只可能是自欺欺人。以“性别”为例:如果说性别规范在“一开始”作用于我们,这并不意味着它后来就不再发挥作用,而它造成的重要影响也并不是在时间过程中开始并终结的事物。其实,规范的影响在于,它让你我生命的时间属性同规范的持续运作及过去对现在的持续影响紧密相连。正因如此,我们才无法描述所谓性别塑型的开端或终结。有人可能会构想出两个不同的时间事件:在某一时间点,存在着各类塑造主体的规范条件;而在此之后的另一时间点,又存在着诸多相对于上述条件的“断裂”。规范塑造主体乃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规范不断重复,因此也不断地同所谓“塑造条件”发生“断裂”。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四):走出“战争的框架”

  走出“战争的框架”

  文 | 嵇心

  一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再次打响,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原政权相继被推翻,叙利亚也岌岌可危。中东局势动荡不安,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冲突加剧。为报复西方列强的军事行动,伊斯兰教极端组织在欧美各国不断进行各种自杀式报复,造成无数人员伤亡。更重要的是,矛盾仿佛无法调和,报复和复仇不断进行,成为恶性循环,恐怖的阴霾席卷了全世界。

  尽管美国没有像越战一样,深陷战争泥潭,但仍然引来各界严厉批评,尤其是来自左派知识分子的谴责。苏珊·桑塔格和朱迪斯·巴特勒反思战争的声音尤其激烈响亮。

  战争几乎无法避免敌我双方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试图千方百计获得借口。入侵他人安居的家园,屠戮别国人民,即便发生在万里之外,谁又能心平气和?因此,必须为战争披上合法性外衣。美国对阿富汗开战的理由是铲除恐怖分子。

  给远方带去战火和毁灭,无论如何都是极其残酷之事。当远方发生战事,不借助某种媒介,战区之外、遥隔万里的民众又如何能感受到远方已陷入惨绝人寰的境地?没有媒介,就无法呈现和表征,观众和读者也无法感同身受,激起赤忱的同情之心。

  战争的代价极大,战争的发动者必须让民众的思维进入某种框架。他们的感知被隐约框限在某一范围,媒介也成了战争的武器。这种武器支撑着精神上的同仇敌忾,进而保证物资的源源不绝供应。

  理想状态是士兵最好带着保卫家园,防御入侵的正义怒火投入战争,而民众坚定地充当后盾。美国就是这样引导民意:一个自由民主且强大富饶的国度,遭受到外来邪恶势力的直接入侵,导致重大伤亡,必须还以颜色。

  朱迪斯·巴特勒的《战争的框架》就围绕框架和媒介等问题展开。

  朱迪斯·巴特勒说:“框架会暗中引导阐释和理解”(第48页)。

  所以,美国的主导者积极过滤各种和战争有关的图片、信息,筛选出某些有利于战争进行的信息给予发表。以至于媒体记者必须遵照军方的指示拍摄和书写,才能获准进入美军控制的战争地带。

  二

  美国政府所谓的“反恐策略”,对国内外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反映在各国的内政外交上,尤其是西方强国,发生许多改变。在某种意义上,美国起了“示范性作用”。美国的“反恐”将对外战争和对内防御紧密结合。一方面,到远离本土的中东地区打击敌人;另一方面,对内进行监控,清除社会隐患。

  “反恐行动”导致阿甘本说的“例外状态”。为防御恐怖袭击,美国社会处于一种“紧急状态”。紧急状态的到来,会让曾经开放开明的政策紧缩,并常常悬置法律。最典型的反映就是移民和审讯。美国等国的限制移民政策,主要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外来者,一旦有风吹草动,伊斯兰教徒就首先成为“嫌疑人”。以紧急状态为借口,审讯、关押“恐怖主义嫌疑人”和战俘,并不择手段地逼供、虐待。美国一贯主张保障的“人权”,在这些“嫌疑人”身上却完全不适用。

  当阿布格莱布和关塔那摩监狱虐囚照片曝光后,囚犯被当做动物般虐待的照片令人震惊。美国政府却百般为自身的非法行径辩护,在舆论中将焦点放在囚犯的身份上:伊斯兰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而根本不去强调囚犯也和所有人一样,也是人,也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

  朱迪斯·巴特勒运用了克里斯特娃的“贱斥”概念,即对自身规范之外的他人不予承认,不认为其拥有主体的地位。美国的“反恐政策”就运用了这种伎俩。它将伊斯兰世界和文明对立,认为自己的战争有文明使命,去解救伊斯兰世界,给他们带去民主和自由。以此为借口,践踏他国主权,将他国平民置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中。

  美国政府一直试图用“战争的框架”去引导民众,去洗刷这种卑劣行径,完全将战俘的人权置之不顾。又在文化和宗教上,隔离伊斯兰教众。或隐或现地将伊斯兰教徒和伊斯兰社会形容为“野蛮残暴”。

  书中有非常丰富的细节,处处体现了巴特勒的敏感精细的分析能力。比如她注意到伊斯兰世界和美军对同性恋的态度,有引人深思之处。美军表面上非常厌恶甚至恐惧同性性行为,而伊斯兰教也禁止同性性交。但为了宣泄自己的仇恨和鄙视,美军却在导弹上写下up your ass(爆菊),并把导弹投掷叫做ejaculate(射精)(见第168页)。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美军无意识里恐惧同性恋,同时却有带着某种渴望,他们利用伊斯兰世界对同性恋的禁忌,夹杂着仇恨与快感把自己幻想的力量强行插入伊斯兰文化。

  在虐囚事件中,美军也让囚犯们进行同性性交,并拍成照片和视频,以此取乐。他们借此侮辱囚犯的宗教信仰,摧残其精神支柱,使其陷入严重的心理创伤。这种虐待既有肉体又有精神层面的伤害。

  照片原本是美军虐待过程留下的某种纪念物,同时也是虐待的工具。或许,他们带着胜利的炫耀,在胜利者的思维框架里拍下这些令人发指的照片。但就如巴特勒所说“框架永远不能完全掌控自己试图框定的事物……总有一些事物超越了框架的范围,困扰着我们关于现实的感知”(第49页)。

  也就是说,框架的意图并非总是能实现,事物总要被重新解读,进而突破原有框架。虐囚照片最初是美军士兵为炫耀和取乐而拍,最后流传在媒体里,却无意成为美军犯下罪行的证据,直接将美军的暴行披露在大众的目光之下,造成耸人听闻的后果,使美国政府颜面扫地。

  三

  海德格尔提醒我们,人向死而生。人注定有一死,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命运。人拥有身体和情感,人能欲望,也会疼痛。夏可君曾说:“在本来的意义上,人类之为人类,就是感受到自身其实是可能很快就不再存在了,那么,这个提前与事先的哀悼就是生命本身。”

  因此,朱迪斯·巴特勒认为脆弱不安是生命的普遍特质,生命的逝去值得怜惜和哀悼。唯其脆弱,人类才交往共处、相互扶持,是社会存在的根基。

  美国的“战争的框架”并未认真对待生命脆弱不安的普遍性,只片面强调自身的生命“可堪哀悼”,却视伊斯兰世界的生命为草芥。

  美国的战争框架就是要剥夺某些生命值得哀悼的地位,让他们成为幽灵般的非人类,使其不可见。在这个框架主导的表征体系里,他们不占有任何位置,声音和身影都被抹消,踪迹被擦去。他们处于这种地位,美国政府就可以任意宰割他们。主导的意识形态要把一切罪行合理化,而被媒体所左右的大众也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

  下面试举一例。

  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市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令132人丧生。听到消息后,愤怒和惊恐的情绪弥漫开来。有件事令我十分惊愕,一位平素信佛的同学异常愤怒,他再也无法以佛教的慈悲看待一切,很快就野蛮地认为伊斯兰教徒和恐怖分子有天然的纽带关系,认为就应该将恐怖分子赶尽杀绝,并改造伊斯兰教。他已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主导的框架,为自己的义正辞严而骄傲。但巴黎的惨况,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每天都发生。这就是美国的战争框架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事实。

  显而易见,那些在受战火折磨的人民的生命,绝非低人一等,而是和我们一样珍贵!

  战争依然是一种罪行,哪怕以正义为旗号,也常常殃及无辜平民。

  每每伤及平民后,美军总是想把民众引入一种思维框架:这些平民并非普通百姓,他们和恐怖分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朱迪斯·巴特勒根本地质疑“以保卫生命的名义进行杀戮乃是可以理解甚至天经地义的举动”(第35页)。

  巴特勒反对文化多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反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说”,认为从身份政治等角度无助于缓解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因文化差异导致,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致。文明差异也不应作为进行战争的借口。

  因为社会发展的差异,西方仍然以充满优越感的目光斜视着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仿佛成了远离文明的化外之地,而“恐怖分子”就像恶魔一样邪恶。西方如果把恐怖袭击仅仅归结为邪恶,也就意味着放弃寻找背后冲突的根本原因,而不敢直视西方帝国主义造成的殖民恶果,不敢正视自己一直对伊斯兰世界的剥削和压榨。

  巴特勒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突破主导者制造的框架,去控诉战争的暴行,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终止战争。

  也许,我们依旧有必要聆听鲍勃·迪伦的歌: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禁止……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本文刊于《北京青年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的框架》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