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5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10篇

  《爱与战争日日夜夜》是一本由[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一):真正的死亡是记忆的死亡

  加莱亚诺《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是无数支离的关于流亡、战争、杀戮的记忆碎片。它们切开拉美大陆纵横交错血管,赋予大地一种异常鲜活颜色

  周遭的鲜血与亡魂使加莱亚诺过早地开始构想死亡。遗失上帝几年的他同时矛盾渴望圣洁罪孽离开家药店买了足够杀死一匹马的安眠药。“我刚满十九岁,宁愿认为眼泪来自我烧东西烧出的烟。我点了一个可观的火堆焚烧文档、照片绘画,让自己什么也不剩下。”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

  三十岁的他经历了一场疟疾。他梦见自己在祭坛前与上帝聊天,然后失去他。他在回忆中游历童年街道时光,无数的大海港口,再一一与它们告别。这是属于他的第二次关于死亡的想象

  “等我死了我想埋在哪条街道下面,想被谁踩过,想永远听见谁的脚步?”

  真正的死亡是记忆的死亡,是迫于接受他人的记忆充当自己的记忆,屈从一种从来不属于我们的生活,是不再幻想死后会埋在哪条街道哪个角落。而写作是一种存续记忆以抵抗未知方式,因此加莱亚诺在他假想的两次死亡中重生,记下他回忆中的城市和街道,木头或大理石的小桌,重重谈话的嘈杂,镀金的阴影烟雾升腾的蓝色空气烟草气味和新煮的咖啡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不止飘荡着阵亡之人的灵魂,也该有多年前的傍晚关于黄玫瑰的记忆。他始终使人相信人间并非不值得,在残虐与苦难之外尚有一段回归简单事物喜悦旅程,以及值得你付出洁净世界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二):因为还有爱,我们选择继续活着

  一本没有什么逻辑也没有什么线索随笔记录了加莱亚诺在祖国以及逃亡海外期间的一些零碎经历,虽然很多背景作为中国读者并不太明白,但是在这些小事中看到了作者以及身边的朋友们,在生命安全备受威胁、随时可能白色恐怖弄“失踪”的不安处境里,依然保留着爱的激情。 当生命随时可能结束,当明天的太阳成为不可能得到的奢求,对无情的未来我们无法选择逃避。当我们还活着,我们可以做的,便是用热血书写下对祖国的悲愤、对自由的渴望、对也许能好起来的未来的希冀,之所以还有希望,也许因为对爱的坚持也许是最后的生命意义吧。

  生逢乱世,爱是奢侈快乐巨大压力,没有体会过这些,可能对作者的经历未必能感同身受。庆幸自己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能在和平环境享受生活追逐理想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三):谢谢你的巨大世界(迷妹写给加莱亚诺)

  1、他就是这么一个跌进血泊里也好,掉进粪坑里也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呼唤爱与光明的傻孩子啊。

  我不知道怎么有逻辑有深度地安利我的加莱亚诺偶吧,他是电,他是光,他是Justin Bieber 我就是belieber,他是TFBOYS我就是四叶草。坐飞机时读着读着就想上天入地潜深海火星,坐火车时读着读着就想沿着铁轨向着朝阳狂奔,坐在椅子上读着读着就想用床单裹一堆他的书蹲到帝都的三里屯摆地摊,用大喇叭对每一个过路人呼喊:亲!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有不少人认为加莱亚诺肤浅主观偏激幼稚片面文笔流俗、思考深刻体系、对于事物的判断过于武断和感情用事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脑残的迷妹,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挺身而出:你知道他经历几多岁月沧桑吗你知道他为人有多善良吗你知道他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有多努力吗!你行你写啊!

  但是作为一个脑残到重度的迷妹,我要对那些抨击加莱亚诺“肤浅、主观、偏激、幼稚、片面、文笔流俗、思考不深刻下笔无体系”的人们说一句:其实,你们说得都对,然并卵,我还是爱他。

  真迷妹是什么?就是对自己idol一切黑点槽点了如指掌,然后付诸一笑。比如我有时看加莱亚诺写中国的一些段子,也会看笑场,然后想:啊,我的偶吧还是个孩子啊。

  是的,我的加莱亚诺偶吧就是一个老男孩。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穷得叮当响,14岁就出来卖字混社会,当过工人、收银员、画广告的、送信的、打字的、银行出纳、记者编辑、流亡者,下过乡上过山、当局请喝过茶、见过独裁、经过政变、办过杂志、蹲过监狱,结过三次婚。他有很多身份,很多人把他称为“一位忠实的老左派”,对我而言,他的另外两重至死未变的身份更有趣一点:一位忠实的球迷,一位忠实的中二患者

  2011年,欧洲美洲的青年们都在如火如荼地占领xx街、占领xx广场,我偶吧以70岁的高龄依旧颠去了马德里和年轻人们一起蹦跶着占领太阳门广场,并且激昂地告诉青年们“你们只要在那里,坚持下去,就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正如爱一样。” 70岁了,还要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用爱战胜经济危机,按照经济学的、专业的、理性的、有逻辑的思维来说,挺傻的。就像很多人批评笔下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说这不就是“拉美可以说不”吗,这完全没有学术上的可讨论行嘛,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太幼稚太傻了。这个世界啊,不怕人傻,就怕人又傻又坏,按照学术的、有逻辑的、深刻的观点来说,我偶吧有些论点可能真的有点傻,但是他的确一点都不坏,不但不坏,他相当温柔

  去年有一个关于加莱亚诺的研讨会,说他是拉美的鲁迅。我还开玩笑说,按照偶吧那种大开大合的文风拉美的梁启超还差不多,而且偶吧要是迅哥,大概今天就退了婚,明天就和人私奔,后天就在广州干革命了。现在想来,可能迅哥和偶吧有一个地方相似的,他们都保留了一种极其可贵的温柔,对我而言,这种温柔是一种文学的盐,决定文字最后的成色。加莱亚诺真正将我圈粉的,不是他多会在寥寥几句话里讲一个风情万种故事,也不是他观点有多么犀利用词多么有力,而是他怎么可能保持这种温柔?

  就像这本叫做《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的小书。它充斥着很多黑暗与血泊:屠杀、暗杀、水刑、电刑、强奸、被装入麻袋扔进大海的一代人、被活埋的知识分子、被打碎头颅与胸腔的商人、吞枪自尽的军人、被击碎嘴唇无法去亲吻战友战士……但是神奇地是,当你读完这本书,你看过了这么多的黑暗与血,但是你却不会恐惧也不会害怕,恰恰相反,你会觉得胸腔里一片光明和开阔,涌动着爱和柔情,恨不得现在就奔去意中人窗户下面喊XXX我们私奔吧。因为作者活生生地在这儿呢,他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城市,人民,从记忆里剥落,向我航行”,他穿越过无数同伴的鲜血与惨痛人生,经历过独裁的阴影与残酷见证过人民如何被欺骗改革和革命的诺言如何在上位后一文不值,这一切都在他的文字里,但是文字里没有丝毫的戾气。真他妈不可思议。他写下这一切不是为了煽动仇恨,不是为了让人去复仇清算,他只是在告诉你,如论在怎样的血泊与粪坑里,你都值得去活出一个光明磊落柔情万种的人生。想想今天微博上所谓的左派右派们,不过一场键盘厮杀,就喊着叫着要清算别人全家祖宗十八代,就更加想对我的偶吧唱《你最珍贵》。

  在写了无数段黑暗、死亡、流亡、恐惧与血的故事以后,我的偶吧在书的后半段写下了这么一些话:

  [活着,或者说,经历那么多告别目睹那么多罪行还有能力快乐,才能让流亡成为另一个可能的国家的见证。我们不能用狗屎砖头重建祖国。如果回国的时候,我们都已破碎,还有什么用?快乐比悲伤需要更大勇气。毕竟,我们已经习惯悲伤。]

  我为什么爱我的偶吧啊。他就是这么一个跌进血泊里也好,掉进粪坑里也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呼唤爱与光明的傻孩子啊。

  2、写作不是为了给那帮唧唧歪歪的人看的,写作是为了真正重要的人。

  我喜欢的一支球队,有一年在临近终极目标时倒下了,抨击质疑批评大批涌来,那个时候我的一个朋友留言说:去他妈的球王不球王,地位不地位,踢球不是为给那帮唧唧歪歪的人看的,踢球是为了真正重要的人。

  同样,我的偶吧写作也不是为了文坛地位流芳百世万民敬仰终获诺奖,用他自己比较文雅的话来说:

  “我不想写一部客观性的历史,我不想,也不能,书中的历史的叙述没有丝毫的中立性。”

  “我总是感到有做出抉择必要:过去如同发生在我眼前。有一位叫何塞·科罗内尔·乌尔特乔的尼加拉瓜诗人解答我的疑惑,他告诉我:所谓客观性是一个谎言。那些自称想做到客观的作家和记者并没有说实话:他们想成为客体,以此远离人的痛苦。”

  对我而言,偶吧写作的态度翻译一下大概也就是:去他妈的客观中立深刻,写作不是为了给那帮唧唧歪歪的人看的,写作是为了真正重要的人——

  为了给出全部耗尽一切去生活的自己,为了生命里过去和未来的人,为了声音被遮蔽的人民,为了被忽视的女人,为了被打压的同性恋,为了某个腿美极了的妓女,为了被电棍枪击水刑强奸流亡抛入大海的人,为了山林里抱在一起的游击队员,为了卷着烟在草原上和工人们聊天的知识分子,为了血与火的土地,为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这叫什么,这叫有拉美特色的写作者。

  或者,比“写作者”更能定义我偶吧的应该叫“讲述者”。

  我偶吧写作的灵感来自于他每一天走在大路上听到的许许多多的声音。但他反对那些所谓“我们替不能发出声音的人发出声音”的说法,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我不生产声音,我只是声音的搬运工”。

  他说:最有趣的故事来自最受歧视人群,那些无人倾听的人,那些在他人眼里仿佛不存在的人。

  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倾听、值得称赞,或者至少值得原谅的话要说。

  所以,属于我加莱亚诺偶吧的巅峰时刻,不是委内瑞拉总统把他的书送给了奥巴马,也不是死后盖着国旗乌拉圭总统给他送葬。而是一个姑娘在一辆汽车上忍不住高声朗读他的文字;是一位妇女在智利大屠杀逃离圣地亚哥时,把他的书包裹在婴儿尿布里随身携带;是一个大学生花了一个星期走遍所有书店,逐段阅读他的书,因为没有钱买下一本;是一位老师,每天带着学生们淌过拉普拉塔河到另一个国家去看他办的杂志。

  我的偶吧用写诗的方式讲历史,用写爱情小说的方式来写政治,用写海盗小说的方式来谈经济。在许多文艺老中青年们都致力于维持自己深奥形象与逼格地位时,他非常直白地写下这段文字:

  “深奥的语言不见得总是文章写得深刻的必然代价。在某些情况下,这也不过是把缺乏与他人交谈的本领说成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美德。我怀疑无聊常常就是如此用来为现行的秩序祝福,这样就可以证明,知识是杰出人物的一种特权。”

  一切为人民所热爱的,但不以利用人民为目的的文字,才叫人民文学。

  一位传达人民声音,让人民看得懂,但不求代表人民的作家,才叫人民作家。

  3、死路一条依旧值得结伴上路,血流成河依旧值得溯游从之。

  抛开作家的身份和他所写下的文字,单独来看加莱亚诺偶吧,他身上天然的标签包括:白人男人异性恋、知识分子、拉美人。但是,作为文坛的一股清流全世界最没有直男癌的直男作家,写作者中的X-MAN,他除了热烈拥抱“拉美人”这一身份以外,对其他标签都有着天然中二逆反感

  他是白人却反对白人掌控的历史,他写被白人屠杀的民族,写遵循原始宗教自然法则和不可思议的民间传说;

  他是男人却讨厌男人掌握的话语权,他左右开工同时扇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男性执政者的耳光,写那些被禁止发声的女性

  他是笔直的异性恋,结过三次婚有过三个孩子,却狠狠抨击迫害同性恋的宗教与政治体制;他是有名的知识分子,去世时盖着乌拉圭国旗,举国哀悼总统出席葬礼,但他讨厌精英主义与精英立场,他写原住民、写妓女、写孩子、写情人、写工人、写小偷、写不知名的被杀掉的人,他也写政治家,写的是他们的恐惧、谎言、手心里的子弹、对国家的罪行,他当然也会写知识分子,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不是键盘型公知,是挨着子弹躲着暗杀提着脑袋在写东西发声音的人。

  所以我常说人人都该读加莱亚诺。他能给年少者注入热血,为年长者唤回单纯抚慰直女的心灵,矫正直男的三观,给女权主义者鼓劲,为同性恋加油,煽动球迷朋友们一起high,提醒知识分子们姿态放低一点。

  是的,如果人人都该读加莱亚诺,那么起点最应该是这本《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我偶吧的书出了不少中译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镜子》、《岁月的孩子》、《足球往事》、《火的记忆》……诚然,我的偶吧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并且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打碎与重塑世界。在他讲过的千千万万故事里,《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里的故事最hot,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每一段记忆和声音都贴近他的生命,在并不久远的时间里发生,你会觉得一切都是热气腾腾的,即使是再残酷的往事,血未冷却,眼泪还有余温,情话依旧滚烫,就好像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的正午太阳。

  我曾经无意地把加莱亚诺和契柯夫搭到一起读,形成了一种极其奇妙的阅读感受,拉美人民和俄国人民一起齐心协力地论证了“happy ending”是一个伪命题,到最后你已经无法比较谁离幸福这个词更近一些,是加莱亚诺笔下干革命踢足球打游击反政府轰轰烈烈生死一场的人,还是契柯夫笔下结婚生子衣食不缺平庸度日半夜起来数家里醋栗就能满足的人。

  加莱亚诺在三十岁时在委内瑞拉的丛林里经历了一场疟疾,在被注射了足以放倒一匹马的奎宁以后他活了过来,然后对死亡破口大骂——我如果在这时候死了会是个错误。我想在死亡到来之前给出所有,掏空自己,让那个婊子养的死亡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带走。我发誓我还有的一搏!是的。这就是经历所有那些告别留给我的东西:更加精力十足、心甘情愿地继续航行,并且贪恋这个世界。

  所以我一直觉得,和君特格拉斯同一天去世的他,在死神来敲门时,一定是洋洋得意地叼着烟:碧池,你来晚了。

  或许这才是人生真正的happy ending。

  又或许,他笔下爱与战争相互交织的日日夜也是“幸福人生”的一种:死路一条依旧值得结伴上路,血流成河依旧值得溯游从之。

  4、把一个人的苦难扩展到全宇宙,再让全宇宙的爆炸只为了一个人。前者是毛子的强项,后者就是我大拉美的专业了。

  大拉美人民一直在论证一个十分反动的真理:这个世界上政体有进步与倒退,经济有发达与落后,甚至文明也能分出高低,但是一个生命个体的律动感、球感与文字感,则与国家是否繁荣人民是否富强体制是否进步教育水平是否领先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毛子自寻痛苦的天赋冠盖全球,却哭着喊着我们要追求幸福。拉美人民一直想爬出帝国主义给自己挖的大坑,却在堕落这件事情上有着天下第一的才华。

  这事儿总结起来挺哀伤的,我们有许多许多的天赋,我们唱歌跳舞踢球写作谈情说爱,我们在快乐的事情上天赋高得挥霍不尽,但是这一切似乎对构建一个现代意义上“更好”的国家毫无帮助。贝尔萨说过“在阿根廷,快乐只能持续5分钟,之后就是巨大的空虚”。把阿根廷替换成很多拉美国家,似乎也毫无违和感。

  所以你要从加莱亚诺书里看到什么严谨的分析,洞察入微的智慧,对于发展道路醍醐灌顶的指示,那是绝对没有的,本来这也不是文学该干的活儿,更加不是拉美写作者会干的活儿。抄袭一下雨果偶吧的句式,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把一个人的苦难扩展到全宇宙,再让全宇宙的爆炸只为了一个人。前者是毛子的强项,后者就是我大拉美的专业了。

  和加莱亚诺同一个国籍的一位球员,大概也算是现役最出名的乌拉圭球员吧。在十三四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家条件不错,住得离他有点远,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混混,又每天都想去见姑娘,怎么办呢?他每天都先去扫大街,扫完大街赚了点钱就开开心心坐车去撩妹。这个故事放在我朝,一个未成年扫大街的小混混来撩我未成年如花似玉的女儿,这小子估计会被愤怒的女方父母打出去一万次。但是这是在大拉美这片奇葩的土地,姑娘的父母觉得居然这小子每天扫大街也要见我女儿,纯真的少年爱多么感人,不仅没有把他赶出去,还对他挺好。这位球员后来回忆时说:他们(女孩的父母)知道,即使我那天没有赚到钱,就算是走上三四个小时,我也要走过去的。这个故事到现在还美满着,女孩全家后来搬去了巴塞罗那,小混混发奋图强一路踢球追到了欧洲,追着初恋结了婚生了娃。

  所以我大拉美浪漫啊,霸道的浪漫,而且也给全天下的玛丽苏上一课,叫做“不是有钱有势才能耍霸道耍浪漫”。世界上有“我要为你承包全世界鱼塘”的霸道总裁式浪漫,也有“我身上的钱连一条咸鱼都买不起但我愿意为你跳下北冰洋去捉鲸鱼”的霸道屌丝式浪漫,霸道屌丝和嘴炮屌丝的区别在于,你一跺脚说“那你跳啊”,前者是真的会跳下去的。

  继承伟大的霸道浪漫主义传统,有四个字可以精准地形容我偶吧的文字:壮阔柔情。在玫瑰花丛里玩浪漫不算什么稀奇,在血泊里,在粪坑边玩出浪漫来才是真本事。

  有人讲王子带着你骑白马的故事,我偶吧讲有一对穷逼情侣跑去赛马场,在看上去最善良或者名字最搞笑的马上输掉所有钱,可是他们幸福得要死、绝对得快乐,女孩叫嚣着——“我特别想冲到街上,吹起小号,拥抱路人,喊出我爱他,出生即是幸运。”

  有人讲霸道总裁壁咚的故事,我的偶吧讲自己撩妹,说第一天晚上大冬天一起压马路,树成了同伙,世界在脚下温柔旋转,第二天晚上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场大雨两人没能在一起。——“那天晚上,我们在不同的街区,不同的屋顶下,彻夜未眠,听同一场雨下。我们发现我们无法分开入睡。”

  有人讲男主跺跺脚就天凉王破的故事,我的偶吧讲一对相继死去的患难军人夫妻,死前长时间在不同监狱中轮换一直没有见上面,他们的律师后来描述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那天我终于用当庭对质的借口让他们重聚。我从没有见过那样的拥吻。”

  有人讲灰姑娘赴宴豪华舞会的故事,我的偶吧讲独裁时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陷入包围,灭绝战争,城市被占领了,大家挤在一张床上互相照看。有一天晚上这群人冲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大的军营面前,在马路上开始唱歌、跳舞、拥抱、有人还摔断了一只脚。——“军营的哨楼上,探照灯抓住了我们的位置。哨兵举起枪,眨眨眼:这帮化了装在大街上跳舞的疯子是谁?他没有开枪。”

  囚犯们在囚室里一遍遍朗读《光明世纪》又一遍遍放下书,书里满是海浪的喧嚣打碎在大船的龙骨上、破晓时分天空的脉搏;

  山里的小伙子们讲着黄色笑话,军队在后面穷追不舍,他们睡在地上,所有人抱在一起,互相取暖以免被黎明的冰冷杀死;

  被追捕者与一个女人相爱,离别时他偷走了她的一只手套,她在分别时说“总要让我碰上一次的,不是吗,我懂得失去。”她是一个诱捕的陷阱,而并未出卖他;

  嗜烟如命的流亡知识分子回到军政府统治下的祖国治疗癌症,快没气的时候用最后的力气摸了摸护士的屁股,摘了一个肺又快乐地活下来了;

  被放出监狱的作家,听到了囚犯们在一个接一个的吹口哨,所有人的声音汇到一起,撼动高墙,蒙得维的亚入秋,毕加索去世,流亡开始;

  当鞋匠的爷爷,是个无政府主义者,用刀和玩牌都很有一套,七十多岁了还在街上追求女孩子;

  没有牙的奶奶高呼孙子送给自己的香水名“时间的香气”摔到楼下,被送到医院后,抓住机会就跑到街上,在电话里告诉自己的孙子:我活得很好,活得很疯,就像你希望得那样;

  打字机没钱租了、电话线被剪了、收音机摔坏了、色带没墨了、烟卷抽完了、拍照片的胶卷没有了、印刷作坊被烧了,办杂志的人们在阳台上等着街角上演爱情片、在编辑桌中间用纸团踢球赛,他们总有办法让报纸出生,然后一起走到大道上等日出;

  流亡在外、远离故乡,连流亡地都开始军事独裁,开始把人扔进大海,在友人的房间里,父亲哄小孩睡觉的口琴声响起,作家依旧在高段位地泡妞:活下来是值得的。我的身体走过那么多路,那么多摔倒和迷失,它长大是为了遇见你。

  这就是我加莱亚诺偶吧笔下的世界。

  不仅这个世界有种别致的浪漫,他写这个世界的方式也非常别致,和很多直男作家一样,他会把自己写作的动机比喻为一种本能的冲动,但很多男作家讲出来就略猥琐,他写来就性感得光明,热情得磊落。

  “那个晚上我意识到自己是追逐词语的猎手。我为此而生。这将是我在死后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这样所有我爱过的人和事不会随我死去。

  为了写作必须沾湿耳朵。我知道的。挑衅自己,激怒自己,对自己说:“你做不到。打赌你做不到。”我也知道为了生出词语必须闭上眼睛剧烈地想一个女人。”

  当初我在一辆黎明的高铁上读到“我也知道为了生出词语必须闭上眼睛剧烈地想一个女人”时,只想叫司机麻烦停一下我要下车跑一会儿,我也想喊出生即是幸运,我也想对人表白活下来是为了遇见你,我也想所有我爱过的人和事不会随我死去,我也想写出这样的句子,即使它简单、直接、粗浅,像一句流行歌词,一行广告文案。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加莱亚诺不像一个传统意义的作家,他的确就像一位流行音乐的作词人,一位广告公司的文案,一个特别擅长制造高潮的编剧,一个分镜棒呆的漫画家,一个三观端正的睡前故事当红段子手,讲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契柯夫偶吧说这个世界如此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坐在5戈比的硬币上。那就在一个瞬间,让我们暂时忘记自己的屁股下只坐着5戈比的硬币,进入到加莱亚诺所勾勒的残酷又壮阔的世界,忘记意义、忘记深刻、忘记逻辑,忘记人情世故,就像你在演唱会座位上看到万世巨星冉冉升起或永久谢幕,在球场看台上目睹了一次上帝般的进球或一场史诗般的失败,让情绪随着这些生命中的奇遇哭成狗或者持续尖叫,让自己对于身外世界的热情暂时高涨,仿佛眼前这个巨大世界所有巨大的精彩,自己也沐浴光辉、与有荣焉。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四):那一串蒺藜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南美军政府独裁统治时期,作为左翼人士,更被自由、民主意识深深浸染的作者,在记录、回忆、流亡之中作此疼痛之书,读来时时令人扼腕。作者于重重悲剧(同僚被害,杂志被封)横目之际又不惜笔墨描写那世间的美好(无论是传说、童年、爱情、亲友、工作),纵有会心莞尔处,恐怕却是增益了一路的“乡愁”。世间往往将短篇杰构喻为一串珍珠,但这一百三十几个故事,在那血与火的洗礼,去国未远、归国无望的年月,何尝不是一串蒺藜,日夜钻痛着万千南十字星下的爱国肺腑,四十年后,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它们的跳动。

  下面是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出自《当言语不如沉默有尊严的时候,最好保持沉默》,写于1976年7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倒空办公桌的抽屉,里面都是我的文稿和信件。我随机读着那些我爱过的女人和曾经是我兄弟的男人写过的话。我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台曾经为我传递过友好或威胁声音的电话机。

  “夜幕降临。同事们在几个小时前或者几个月前都已经陆续离开。我还能听见他们,还能看见他们;他们的脚步和声音,每个人曾经绽放的光彩,和离开时留下的一小缕烟。

  “…………

  “那时我们还很年轻,不会后悔快乐。凌晨三点工作结束以后,我们会在编辑桌中间拉开球场的阵仗,用纸团踢球赛。有时候用一盘兵豆或者一根黑烟就能买通裁判,于是一群人踢得鸡飞狗跳,直到印刷作坊送上来第一份样刊,散发着油墨香,沾着指印,刚从轮转印刷机嘴里吐出来。这是出生。然后我们就拥抱着走到大道上等日出。这是仪式。

  “谁能忘记那些美好的家伙?在我现在的兄弟们身上不也能认出当时的脉搏、当时的声音?我的记忆有什么用吗?我们想打碎撒谎的机器……记忆。我的毒药,我的食物。”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五):而时间仍在流走

  读这本书之前,我再没有想到它是如此零散。

  读这本书之后,我再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还可以如此直接和冷静地呈现时间、痛苦与爱。

  亲身体验不难描摹,却最难编排。

  当生活本身的情节已经重到生死皆寻常,多么精妙的情节和线索设计,都会显得矫情。

  一开始我忐忑于自己对拉丁美洲历史和现实的无知,甚至想先读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再来体会这其中深沉与细微的情绪如何与事实呼应。

  但终究还是没有忍住。

  于是你就跟着加莱亚诺直接进入到了拉美心灵最深处的爱与痛。

  没有铺排,没有几千字的描摹与背景解释,许多的只言片语和停留在时间里的肖像与场景扑面而来,用三行字交待一个人的命运悲剧,用半页纸交待爱情的温柔与残酷,但有时候,也会用一页多的文字,来讲述一次温柔的相遇,或者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游戏。

  它们如同孩子们读的立体绘本,一页一页翻过去,就一点一点在你身边竖立起来。

  日子在流逝,孩子们在长大,爱人们相遇,有时候相别经年,有时候一瞬永恒,有时候关上门,就是永别。恐怖与杀戮黑压压在上,无孔不入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周围,然而爱也在其中,人们带着恐惧穿越被操控的土地与时间,没有人无畏,但他们热爱。

  日日夜夜就是这样,它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当你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人心如刀绞,胸闷到要爆炸,愤怒的火焰蒸发掉所有眼泪的日子,逻辑早已经不重要了。最鲜明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字眼,你记得那年夏天的风,记得汗流浃背的感觉,记得某一种花特殊的香味,记得某一天报纸的版式,也就不会忘记,那爱上猎物的诱饵,那摄魂夺魄的病痛,那毫无征兆的失踪与尸体,和壮士在最后一刻,瞪大的眼睛。

  它们如同碎掉的弹片,埋在你的皮肤之下,时间久了,被血肉包围,成为一个个小小的硬块,从此以后,你就流着血生活着,这是一种永远无法习惯的日常。

  而这就是你走到多远也无法逃离的故土。你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它也没有用。它会在任何一个瞬间跳出来,击中你,你也只有承受。

  直到最后,它冲破你的胸膛,落在纸上,自己讲述自己。

  而时间仍在流走。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六):无可救药的浪漫与温柔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真正美好而高贵的书。

  正如书的名字,它描绘了关于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描述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以及目睹和经历它的人们。它足够赤裸以及清醒。但又如译者小艾老师所说,这是一本“残酷的、私人的、热切的”,作为读者,“像是不小心捡到日记本的粗心人,毫无准备地打开了一本历经沧桑的心”。

  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被切开的血管,横陈的尸体,不断有人以莫名的理由关进监狱,直至腐烂;被强奸的女人下身被堵上枪管,因为她不哭泣;音乐家被迫流亡,报社里的记者被绑架、拘禁和杀害;军事独裁,国际恐怖主义,我看到“漫长得没有尽头的圣巴托洛缪之夜”。

  我还想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在血肉模糊中,我还看到一颗颗跳动鲜活的心,看见无法愈合的伤口里是一片片绮丽的云。恋爱中的女孩想要拥抱路人,喊出“出生即是幸运”;七十岁的老人仍在街上追求女孩;比惨大赛的选手纷纷带来了拉拉队……

  我仿佛身处另一世界,独立于时空。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并非是缓和的流水,而是汹涌又肮脏的洪流,卷走了所有房屋与面包,爱情与玫瑰,同时又带走了泥土,尘埃以及粪便。但他们又接受一切痛苦与不幸,他们身上流血最真切与热忱的血液。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几乎都选在想象之外,不管是恐怖的独裁主义,抑或是拉美人无可救药的浪漫与温柔。

  这就是我看到的,在战火纷飞的血管下,裹藏着一颗颗热爱和平的心。

  “我的身体走过那么多的路,那么多摔倒和迷失,它长大是为了遇见你。”是的是的,我打开这本书,是为了遇见你,为了遇见一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以及她用苦难和血液浇灌出的温柔子民。而他们,值得拥有我全部的爱意与敬意。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七):拉美伤痛的一种表达

  拉美伤痛的一种表达

  刘晓晖/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了一套“不可思议之书”,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是其中一本。作者是乌拉圭文学大师,有多年新闻从业经历,曾被军政府逮捕入狱,后长期流亡,1985年才回到祖国。因其犀利透彻、充满良知的写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加莱亚诺认为,不是所有离开的都是英雄,也不是所有留下的都是爱国的。他说,《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是一本与自己记忆对话的书。而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我了解拉美伤痛的一个窗口。

  1976年七八月间的一天,布宜诺斯艾利斯,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和同事锁上了《危机》杂志的大门,将钥匙扔进拉普拉塔的漩涡。后此不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与妻子埃伦娜•比利亚格拉远走西班牙,在一个宁静的海滨小镇靠泊。第三年,他出版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20世纪60年代起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肮脏战争是一种由军事独裁政府发动,由准军事单位施行,通过恐吓甚至灭绝异己,来应对国内动荡和危机的国家恐怖主义。美国政府以人员、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的方式参与了这些肮脏战争。“只要事关石油,没有任何死亡是意外”,作者出版发行的杂志《危机》里,曾刊登比利亚尔写的阿根廷石油调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文章揭发了这个国家现行石油合同里的殖民条款,讲述了充满无耻行径和犯罪传统的行业历史。

  曾获“美洲之家”文学大奖的《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写于作者流亡期间,加莱亚诺从拉美各地动荡的社会中寻找和提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原型,以132段杂糅新闻报道、文学速写、旅行笔记与民间故事的短篇文字,记录并重新发现微观的个人历史。这本书并没有完整的目录,一段段非虚构文字涉及了大量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者对政治、经济等问题的看法。132段文字中,用“系统”命名的文字有16段之多。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系统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作者在1984年的一个采访中曾说:“乌拉圭过去几十年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对这个系统而言人太多了,但是对于国家而言,不是这样。”书中16段“系统”中最短的一段这样写到:

  编在电脑里的系统提醒银行家提醒和将军吃饭的大使去传换总统让他敦促部长去逼迫总监羞辱经理导致经理尖声斥责主管主管肆意责骂雇员雇员蔑视工人工人虐待妻子妻子殴打孩子孩子踢一脚狗。

  这个系统很像一条残酷的食物链。

  坦白的说,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稍感吃力,因为对拉美的历史地理都了解甚少。拉丁美洲于我,就是一个足球文化繁荣的地方,我更了解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的足球而不是其他。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代表作就有一本《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在《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作者也多次写到足球,“那时我们还很年轻,不会后悔快乐。凌晨三点工作结束以后,我们会在编辑桌中间拉开球场的阵仗,用纸团踢球赛。有时候用一盘兵豆或者一根黑烟就能买通裁判,于是一群人踢得鸡飞狗跳,直到印刷作坊送上来第一份样刊,散发着油墨香,沾着指印,刚从轮转印刷机嘴里吐出来。这是出生。然后我们就拥抱着走到大道上等日出。这是仪式。”

  “1942年夏”这段文字则讲了战争年代的一个残酷的足球故事。乌克兰被纳粹占领时,德国人组织了一场足球赛,德国国家队对阵由毛料厂工人组成的基辅迪纳摩队,上半场德国队一比二落后,中场的时候在休息室里,迪纳摩队球员听到了这样的警告:“我们的球队从来没在占驻地输过,你们要是赢了,就处决你们。”下半场迪纳摩队以四比一领先的时候裁判宣布比赛结束。所有上场的迪纳摩队球员都在一座悬崖顶端被处决。

  拉丁美洲有一种说法,那里最好的作家都出身于记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在诺贝尔受奖词中向它致以最高的敬意: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说,“新闻也是一种文学。我并不认同把书神圣化,不觉得那是唯一的文学表达形式。拉丁美洲最经久的作家中好几位都是在新闻中展现出最好的自己的。”在他的眼里,“拉丁美洲不仅被夺走黄金白银橡胶黄铜石油,它的记忆也被征用了”,而作为一个记者,一个作家,他用这本书展示了拉美曾经的伤痛,拯救了拉丁美洲那些还存在的记忆。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的书名中,有“战争”,亦有“爱”。本书译者汪天艾说,这是一本残酷的、私人的、热切的书,只是,也许在合上书的瞬间,也许某一天坐在火车上朝着阳光驶去的时候,或者某个晚上在酒吧和朋友长谈的时候,一个加莱亚诺的读者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本关于真正美好事物的书。原来他是想说,爱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信仰正义是真正美好的事物,自由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希望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写作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他知晓并让我们知晓:真正美好的事物是存在的,是值得希望和争取的。

  2009年美洲峰会上,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将加莱亚诺代表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送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引发全世界媒体关注。2015年4月13日,加莱亚诺因病去世,乌拉圭举国哀悼。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八):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对于加莱亚诺来说,故事不需要虚构,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一切就足够提供鲜活的悲伤和让喧嚣沉默的事实。在一个每天醒来都可能收到朋友、同事失踪或被杀害的社会中,虚构疲软无力,带着斑斑血迹的现实足够让人发狂。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是我继《拥抱之书》后读的加莱亚诺的第二本书。两本书的主题类似,书中的每一小节记述了发生在自己或朋友身上的一些事情。许多事情在我这个遥远国度的读者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那些过于残酷的现实犹如电影情节般虚幻。然而确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

  “在公众场合唱国歌时拿腔拿调唱’暴君们颤抖吧‘这一句的乌拉圭人,会被判处’攻击武装联盟道义罪‘:十八个月至六年;在墙上涂鸦“自由万岁”或在街上抛撒纸条的人会遭受刑讯折磨,要是幸存,则将在监狱中度过大半生。要是被折磨致死,死亡证明上会说他企图逃跑,失足坠楼,或者自缢,或者突发哮喘。不会有尸检。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这个女人目睹自己最好的朋友死去。军事政变刚过去几天,他们在智利圣地亚哥郊区的一家工厂等待用来反抗的武器。酷刑几乎把他大卸八块,但是他坚持说自己不认识她。他们把他拖到关她的地方,沿途留下一条血路。他继续否认。她听着监狱头子下令处决他。他被扔到墙根下,那个警察拉开距离,犹豫一下。突然抬起枪瞄准,她看见他的头爆开。紧接着那个警察一声惨叫,扔下步枪冲了出去,但他没能跑远。监狱头子朝着他腰部一阵扫射,他断成两半。”——《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一周前,他从家里被拖走。蒙上眼睛,遭受毒打,然后被带走。那些人的枪都装了消音器。他们把他的家洗劫一空,连毛毯也没放过。阿根廷最好的小说家被囚禁,日报上一句话没提,电台什么都没说。今天的日报刊登了意大利乌迪内地震受害者的完整名单。这一切发生时玛尔塔正在家中。她也被蒙上了眼睛他们允许她和丈夫告别,她的嘴唇上留下一丝血腥。”——《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加莱亚诺笔下的超乎寻常的事实是一片苦难大陆的纪念碑。曾经用浴血奋战反抗殖民者的斗争、艰苦卓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都在一夕之间被外来资本势力支持下的军事政变、独裁政府所取代。接着国有资产——港口、铜矿、石油、硝石、香蕉,咖啡等等都落入跨国集团的友好开发中。千辛万苦取得的一些进步和权利在围剿下荡然无存,贫穷从未来得如此急促——“智利的食品比美国更贵,最低工资却只美国的十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智利人没有任何收入,单凭乞讨度日。圣地亚哥的出租车司机已经不向游客购买美元了:现在他们为游客提供年轻女孩,她们用做爱换一顿晚餐。 ”

  在阅读了一些其它拉美作家的书之后,发现不止是加莱亚诺,而是包括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马尔克斯、略萨等等两代拉美作家都书写过拉丁美洲那曾经异乎寻常的现实,以上提到五个人无一例外都曾被迫流亡海外。那时候拉美拥有一大批硬骨头的作家、记者,在流亡中以笔为枪,以写作为战场,在死亡的威胁中奋笔疾书,在咖啡馆、酒吧的中哀悼昨天还在他们之中现已永别的的同伴。

  加莱亚诺说他一生都在告别中度过——“见鬼,我一生都在告别。这么多告别我究竟送走了什么?”他失去了太多朋友,死了的或者再也找不到的。他的朋友们——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中被匆匆枪决,刽子手们害怕看见格瓦拉的眼睛、害怕他说话的声音;在反叛军的熊熊烈火包围中为共和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智利总统阿连德,他拒绝投降,拒绝把国家交给军事独裁者们。还有太多太多因为几篇文章或一本书就被失踪、被流放、被监禁折磨、被子弹打成筛子的朋友。

  历史发生在过去,却影响着时时刻刻的未来,我们去向哪里取决于我们从哪里来。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也曾发生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实,甚至发生过比加莱亚诺所处的那片大陆还要离奇的悲伤往事。有些伤痛时隔已久,有些则像是发生在昨天。而今我们看得见阳光,却不要忘记曾经在潮湿的阴影中忍受了多长时间,况且还有些未曾消散的阴影,在夜色浓重的角落里吞噬着人性。期盼那些过去发生的痛苦不需要因为我们善于淡忘而一遍又一遍上演。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九):爱与战争的历史

  忽然觉得我手头抱着的是一件很沉重的东西。

  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当看到引人深思的段落或章节时,我会把书合上,掩卷沉思一会儿。这本书——《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让我屡次这样做。(本书可以对照《百年孤独》来读,他们可以相互参照)

  战争

  这本书里充满了谋杀、虐杀、伪装自杀、抛尸、暴政、军人政变、政治欺骗、流亡、外国干预……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发生,一刻都不曾停止,如同家常便饭。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会消失,被军政府或者独裁者秘密逮捕,虐杀然后伪装成自杀(不允许尸检)。甚至有时候这些嗜血的机器,连伪装都懒得,反正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样。

  《观点报》的记者豪尔赫•莫内被发现尸体时,“手指被烧过,指甲扒光”;“刑讯室里,施刑人在他们的受害人面前午餐。孩子被逼问父母的行踪;父母被吊起来用刺棒拷问孩子在哪儿”;他们可以在大选前,将二十几个议员屠杀,还将执行这些屠杀的人也除掉;他们直接闯入你的家中,射杀你,然后把你的尸体仍在路边;他们将公众场合唱《国际歌》时拿腔拿调地唱“暴君们颤抖吧”的人定为“攻击武装联盟道义罪”,判处十八个月到六年徒刑;他们爱用高压电的酷刑,以至于用到监狱都停电……

  爱

  与此相对应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无比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如此地热爱生活,追求爱情,钟情于美酒。没有人畏畏缩缩,没有人惶惶不可终日,即便是那些被追捕和被通缉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疯狂地追求爱情,幸存下来的人自嘲和开玩笑,只要有酒,他们就可以忘记烦恼,大快朵颐,海阔天空,一醉方休。“酒杯接吻。红酒很满意我们的喜悦(P347)”。(同样是遭受苦难之后的饮酒,在北岛的笔下则是“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还有书中的老年人,七老八十的老头子根本不会觉得自己老,依旧追逐着年轻漂亮的姑娘。作者的奶奶,已经老得没有牙了,腿脚不灵便了,可是她在电话里告诉作者,等到扶她的人都走了,她就下床逃走,跑到街上,说:“我活得很好,活得很疯,就像他希望的那样。”(联想《百年孤独》里的乌苏娜)

  与此同时,还有处于书被禁、迫害和流亡的作者本人的这种不断的书写,他书写一切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童年、爱情、工作、友人、亲人……

  所有这样的生活方式表明的是:我们不怕你们。

  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记载:

  “今天我得知,每个月杂志出刊的那一天,都有一群人为了读到它横渡乌拉圭河。

  他们有二十几人。领头的是位六十出头的老师,曾经被长期监禁。

  他们早上从派桑杜出发,过河来到阿根廷的领土。大家共同买一份《危机》,占下一家咖啡馆。其中一人开始一页一页地高声朗读给所有人听。他们边听边讨论。朗读会持续一天。等结束了,他们就把杂志送给咖啡店老板,然后回到我的国家——在乌拉圭,这本杂志已经被禁。”(P68)

  这个故事,应该被史家大书特书。

  魔幻

  魔幻现实主义诞生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一点也不令人奇怪,这里有过古老的印第安文明。这个文明现在还体现在那些神秘的仪式和传统上:矿工在井下供奉魔鬼像,祈求保佑身家平安;老人往瀑布里扔12朵白玫瑰让瀑布把瘟疫带走到海浪里;把敌人的照片或名字放在癞蛤蟆嘴里并缝合,诅咒敌人;一个曾经被医生诊断为无法出生的婴儿,因为母亲“和星星做了交易”而顺利出生,出生当天有几头母牛死了……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就真切地发生在拉丁美洲的每一寸土地上,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土壤吗?

  书写是最好的记录方式,尤其是身为亲历者。本书并无结构,都是长短不一又零散的章节,却为我们拼凑出一段爱与战争交织的历史。无论在多么黑暗的时代,只要有人还在思考和书写,就是希望之所在。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十):喜欢什么以及为何喜欢

  1.《风吹上朝圣者的脸》《闭上眼我在海中间》

  这两篇是最开始的两篇,看到结尾又回到开始才看明白。个人觉得朝圣者那一篇是流亡的引子,书外篇,带点调侃意味,关于多次流亡,也关于流亡是否是一种狼狈的落荒而逃,说是作者自嘲也可以解释得通。至于流亡是不是逃跑,后面好几次都呼应了这个问题。海中间那一篇其实是点题之篇;照一般心理上那个阅读顺序,其实应该是结尾而不是开头。这一篇个人觉得是讲失去和保存的关系,被从故土切割开,失去了很多,但是仍有记忆能保存一切,也战胜了一万里那么遥远的距离。又想到结尾。结尾是听到消息,听到消息眼前浮现画面,烧书的冲天烟柱:“从远方能看见高蹿的浓烟”。这种首尾呼应,这种结构,真的很棒!颠倒过来肯定没有那么好了吧。有点像把扑克牌洗一下又按照一种神秘编码重新排列,意义就不同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