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5 02:3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

  《金刚经说什么》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说什么》精选点评:

  ●将近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的陪伴……

  ●不是佛教徒,佛经这东西,从来没看过,甚至以前都不知道佛经和《论语》一样,记录的是师父和弟子的对话。 读完以后,我只能说大概明白了释迦牟尼和须菩提讲述的、后世弟子们记录的、东晋鸠摩罗什翻译的、南朝昭明太子重新划章的《金刚经》究竟说了什么,这中间距离释迦牟尼的思想原义不知隔了多少层,但这确是距离最近和了解最清晰的一次。 佛教延续两千多年而生机勃勃,作为深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读读经典,了解自身的血脉根源是有一定意义的。 即便我们以前从没学习过佛经,即便在唯物主义观、无神论思想已经占据时代主流的情况下,拿起这本书,还是觉得很熟悉,不提那些影响了语言、文学、历史的佛家痕迹,就说佛家思想的精髓早已深入我们三观骨髓,这是十足的东方烙印,所以,吸收它好的一面,收拾好自己内心,读此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佛经深奥,南师的讲解,给了大众一个方便,一个接引。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佛经,了解这些经文中究竟是在讲什么。从而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正信,修得正果。

  ●还需细细品味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被人世间一切的烦恼感情捆缚着,要解脱三界的情欲、烦恼、妄想,脱开了一切的黏缚,回到自己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佛法的究竟。

  ●好牛,金刚经的解释白话文

  ●这是一本需要经常读的一本书

  ●第一次接触佛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善护念,不着相。 佛经只是为修行提供了些指导,但看佛经不要着了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不渡人,人自渡。修行在个人。 只有达到无得境界才能摆脱一切苦恼,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2017.05.23

  ●算是对佛学有了一些了解吧…

  ●白读了二十几年书,以前的种种这才从此书里得到梳理汇总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一):【摘录】那些意味深长的谶子

  高中时我的一些摘抄作业就是选自南怀瑾先生的作品,感觉颇有哲理。《金刚经》中,有几首谶子意味深长: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 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 争入空王眼睫毛。 第十四品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 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 污泥香里养灵珠。 第三十品偈颂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二):善护念

  “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尽量不执迷色声香味触法诸般法相,坦然看待平凡日常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红尘中学习,守护自己的生活哲学。

  一直以来,群内的大佬指点我如何看待用“佛学”和“佛教”的不同。对于宗教哲学零基础的我来说《金刚经说什么》是新手超友好的一本入门书,一位风度翩翩的老师将佛理娓娓道来,把高深的哲学思想讲得生动,风趣,浅显易懂。推荐哦~ 以上是读了第一遍本书之后的书评...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三):如何降服其心而不住

  不被实相和虚像束缚,才是真自在。一切都是来了,去了而已。这样想是不是又住在了这个概念里?那样自然而然的流转是没有感受,没有意识的吧?佛法无法可说,又处处是法,没有固定法,就看你的智慧够不够。是不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凡夫,想要悟到这个境界,可以有个起始方法?哪种都可以,比如静心,清心,身心合一处在当下等等对自己有启发的方法?这样虽然住在了某一局限领域,终归是一个起始。这本书还没看完,有了这种不知所以的困惑,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了,希望后边的内容能给我答案吧。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四):金刚经的六字真言

  金刚经的六字真言,即“善护念,无所住”。

  护什么念呢?无所住的念头,什么是无所住,简单的讲,就是不执着,缘起则应,去则不留。不执着什么呢?我们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比如说美好的音乐,美味的食物,这两者是现代人很执着的动心,一个管精神,一个管物质,特别爱好的称自己为发烧友,吃货,可见,这些人对于耳、食物的执着,还有美,也是现代人非常执着的东西,比如说美景、美女;感官上的愉悦给了我们巨大的满足感。这是我们摆脱无聊的动西,所以,要去不执着是很难的。

  作为年轻人,要去老婆嘛,就得有车子、房子,老婆、车子、房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生存意义。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钱,几乎所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努力的意义就是金钱了,无金钱,不成活,几乎寸步难行,所以,要做到无所住,是非常难的。

  听到过一句话“务虚者务不了实,务实者务不了虚”。无所住讲,过去了就过去了,这对于务实,是绝难通行的,过去了的过不去。但是只能尽量偶尔的坐下修行。

  善护念,无所住,两个方法,助你成佛,一个是时时刻刻保护你自己发愿的念头,一个是让你对所有的事情不要执着。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五):心灵的力量

  春节过后开始读这本书,沥沥拉拉一直到现在,终于读完了。掩卷之后再细细回想,南师就此经讲了很多,仿佛自己记住了一些,但真的想去抓,又不那么真切,有点抓不住的感觉。

  从总体上来说,《金刚经》经过南师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在书中,南师也从经文本身展开去,说了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让整本书的含金量又增加不少。但是,由于自己对于佛学知识的所知太过有限,所以即便是这样,也还有很多内容看不懂。例如一合相。当然,也更不能依照昭明太子的思路,成章节地,理清经文的脉络。暂且不强求吧,带到日后了解得再多一些,经历得再多一些再读此书,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此书,我最重要的收获和理解是:

  1. 凡事不要浮于表面,要追求根本,追求永恒,追求明心见性。

  2. 经文中的很多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直接指导生活和处事的。例如,无所住的布施,其实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就不会有期望报答的心,也就不会有期望落空的失落感。有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感觉。当然,要想达到生活中的目标,也是必须要经营的,不能仅仅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3. 经文中关于“自度”的说法,我也很有感触。这些年,我越来越相信心灵的力量。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有多么难做,只是要看自己想不想做成。例如:所有人都认为很困难的减肥、戒烟,失败率很高。但究其根本,我还是觉得是当事人没有真正下这个决心,没有真正的想做这个事情。套用经文中的逻辑,所有戒烟的方法、减肥的方法大家都很清楚,也就是对修行的方法都明白。但这不够,如果自己没有开悟,没有真正意义上要自度,那么一切都是没用的。所以,佛说自己并未度一人。就像一位执教几十年的教师,其实并未教会一个学生。所有学生的进步,本领,都是学生自己取得的,老师仅仅是起到一个引导、刺激、方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善于跟自己的心灵对话,不能让心灵蒙尘,更不能做一个将脑袋埋在沙堆中的鸵鸟。

  读此书,也有很多困惑和不解:

  1. 经文中反复在告诫须菩提,不要着相。但是经文中也反复地在说,此经的功德有多么大。南师也开玩笑,说佛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员,在做广告。那么我就奇怪了:说经文的功德大,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受持读诵,并且传播。那么真正这么做的这些人是为什么呢?我猜可能是希望得到福德资粮。得到福德资粮干啥?自己成佛。虽然我的推测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依然认为自己的推测是有道理的。那么,这些人不着相吗?他们追求福德的行为,不着相吗?这个关系我没太看懂。同样,佛说三世因果,有多少众生,在这一世努力的积德行善,就是为了来世能够有成就,这不是也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吗?不着相吗?

  2. 进一步说,这本经名气很大,知道的人也很多。有很多人发愿念多少遍,抄写多少遍。我其实想问:仅仅是抄写就成吗?难道不是理解最重要嘛?对于不懂的话,抄写再多,有什么用呢?真的会有福德吗?

  虽然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一本书读完了,能有这些思考,我觉得已经非常值得了。有个说法:读书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南师是国学大师,在阅读他的书的过程中,我必须努力将自己拔高,才能勉强听懂南师所讲的部分东西。后续还是要继续努力提高,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顺畅,收获更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