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金刚经说什么》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一):所谓书评,即非书评,是名书评

  3月18是看完《活法》之后,对佛经有些好奇,室友刚好买了本《金刚经》,而baroque所送《必读书目》中亦位居其中,所以就斗胆拜读。3月18日始,3月31日止,历时2周。页数:493,定价:27元。

  《金刚经说什么》是根据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未用国学大师称号,因有争议,而我持正面看法)金刚经讲解讲座的口头整体,所以读起来很流畅,很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而先生的用语诙谐举重若轻,时常让人会心一笑之余回味无穷,受益良多。

  这是本人所读第一本佛经,即《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者,无坚不摧,般若者,大智慧,波罗蜜者,到彼岸。《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指出,当某本书的内容大大高于你的理解范畴时,坚持读下去,你的洞察力就会大大增加。我想,该书即是此类。

  通过该书,与佛有缘,与南师有缘,对佛教的基本知识有了粗浅了解,如善护念,无所住,不可得等,是我的收获吧。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行文碎碎,难表断续狮弦

  自性如如,易闻悠长鹤唳

  所谓书评,即非书评,是名书评~~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二):读《金刚经说什么》有感

  佛陀时代,各类哲学思辨风起云涌,相互激荡,以期通过辨析世界本源而获得人生的最终解脱

  佛陀最终悟得万物相依缘起而又刹那显现。无论主观的思想还是客观的物质,都在不断流转、实时变化,每一元素都随生即灭,只存刹那时间。故而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实体。世界是无数个别构成的急流,它是色、受、想、行、识,亦是善恶、心识、意志

  在《金刚经》中,世尊反复教诲要不住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来”。在佛教教义中,所谓“空”与“虚妄”,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变化流转。一切的存在都是刹那性的,每一次生灭,我们的身体都成为另一个自我。万物的运行,就是在这不断的生灭变化之间。而“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刹那,每一刹那,具六百生灭。”一念之心,已是经历三万六千次的生住异灭了。

  故而经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非但三心不可得,而诸法亦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不断修持自省,才能降伏其心,放下我执,进而参悟波罗,达到圆满、究竟涅槃。

  南怀瑾先生以通俗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解读《金刚经》,劝世人诸恶勿作,布善修行。教化之心,不谓不虔诚。然则多讲因果报应、轮回感应,在我看来,难免有些浅简。《金刚经》当是一部主旨谈“空”哲学教义。我更欣赏的是其中智慧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美学意味。理解金刚经,当是从佛教的逻辑体系与世界观去探求。若是通过善恶有报、顿悟明心的故事来布道,恐怕会流俗于劝世良言了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三):应无所住。

  当初购买《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全因豆瓣上一位友邻对其的评语:大学生在将自己扔进社会这个大染缸前,就该读这样的书。当时我正处于本科毕业的边上,正隐隐担心自己在踏出这象牙塔后,不免会被各方因素影响,于是立马购下了这本书。工作后不似学生时代,有大把时间拿来阅读。于是断断续续,到今天才真正读完南怀瑾老师的这本著作。也只敢说自己是把文字读完,其中的奥妙,定是要在今后的人生路程中慢慢诵读与奉行。

  在新接触一门学科和一个领域时,正确的书以及正确的思想尤为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决定你对这个学科或领域的首次判断,而这一判断往往是你是否会继续深入下去的关键。读《金刚经说什么》是我首次触碰佛学。庆幸自己能借南怀瑾先生的著述了解真正的佛学。

  细说来,这本书对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人生:

  善护念。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一切物、人、思想、观念……就如海上的波纹,来了又去,这一秒的波纹过了,下一秒就没有了,又是新的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生的烦恼哀愁苦闷,不顺,还有对金钱、权利、美色的欲望执着,难道不都是因为人“住”在太多上?而这所有的太多太多却也只是“繁华过眼春风歇”。所以,应无所住。“一切妄念来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他呢?”昨天受的委屈,现在的烦恼,明天来的担忧。其实不过都波纹而已,一秒过去,过去不留。就如“如来”之名,若来若去。所以何必执着于它,何必拼命想要赶跑它,过去了,清净也就来了,雨过天晴。“认清楚了波纹,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来,此心本来清净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怀瑾先生多次提到:学佛不能住相,法相也不能住。但有一个法例外,就是修一切善法。踏出校园,才懂得当初象牙塔里的美好。进入社会,逐渐地就会看到,在利益相争之地,似乎再也容不下真诚善良理想这些美丽的宝石。但是,就任自己被腐蚀掉吗?切勿忘记与坚持:众善奉行。

  忍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南怀瑾先生提到:忍辱是六度的中心,也是最难的。“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佛是怀着大慈大悲之心,不进入清净的境界,反而来到这婆娑世界,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施一切善。在大学里呆习惯了,实在是太喜欢那样单纯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那是我最喜欢的状态,最喜欢的自己。不过也是自己,当初说着要来到这些地方看看,把自己放到更复杂的环境中,来锻炼和检测自己。可偶尔也难免怀着“月明帘下转身难”这样的心态,不时地回忆想念当初的生活。我所行之事,是为私利,定是不能与佛所做共谈。但也借着佛所说“忍辱”二字,提醒自己:一遇到挫折困难,好心态与乐观就全跑光了,那还真不能叫做有好的心态与乐观精神。所以,忍辱吧,我会看到另一个自己,说不定,我也会再次喜欢那个新的自己呢?

  教育

  《金刚经说什么》一书给我另一个很大的启发是在教育上。

  《金刚经》一书简单朴实。须菩提问,佛答。可是佛说他从未说佛法。“《金刚经》都是遮法,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然而现今的教育里,学生被剥夺了自己寻找真理的权利,只是跟着所谓的老师和只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书本学习,不只是被抹杀掉了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更可悲和可气的,是连人性都趋于麻木了,辨不得是非,行不了善。“我眼本明,因师故瞎”。一切众生皆是佛,不需要度,自性自度。“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真正的教育,就应如此。一切智慧的取得,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悟性。而老师所扮演的角色,绝不应该是一个指挥者,而应是一个辅助者。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天性,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并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下去。老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关掉那些不正确的门,而不是只为学生留出一扇门。当然,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点,若师者自己的积累过少,眼界过窄,又怎能辨别正路与歪路?然而不管怎样,人都应该珍藏着自己天生的优势,并自主地、朝着善的方向生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正确的道路去走。因为所谓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此外,教育的过程也同样不能住相。不能以老师所说,书本所讲为真理。因为这都是智慧的表相,只可被称作方法。就如一手指向月亮,手只是方法,只是相。真正的智慧是月亮。

  读完《金刚经说什么》,才发现真正的佛法是那么平凡、简单与包容。我喜欢书中平等与包容这两个观念。佛说众生平等,众生都是佛。他跟凡人一样,穿衣、吃饭、洗脚、睡觉。也不要他人做这些事,自己就那么平实地做完。还有包容。佛教并不排斥其它宗教,而是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说到宗教不同,只是方法不同。邪教自然除外。

  第一本佛学书籍读到《金刚经说什么》,实在是幸事。南怀瑾先生用易懂的语言,尽可能不偏差地转述了佛的话语。因为有正确的指引,所以我得以理解到佛教,或者说宗教其真正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意义和传递的理念。

  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也如佛一样,“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吧。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四):《金刚经说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说

  《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还有100多页就看完了,在我看到200多页时,我自以为已经懂得了里面的所有知识,于是不继续往后读,开始读别的书。其实,我只懂了一点皮毛而已。

  我以为金刚经说来说去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还有什么不要犯什么戒条之类的。我完全忽视了其中一些辩证的思想,什么是即不是,佛即非佛,非想非非想这些,我当时只认为这些只是在故弄玄虚,是些废话。现在我明白了,金刚经要讲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其中。

  《金刚经》是由须菩提问佛陀“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开始的,佛陀回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问佛,怎么让自己的心定下来,佛回答说,就是这样定下来。须菩提不懂其中的意思,于是佛陀开始与以详解。起初我也以为佛陀并没有回答须菩提的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佛的没有回答其实已经回答了所有。怎样把心定下来,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定住了,也就是说你的思想观念已经定在这个问题上了,这就是定。推出来说,意思就是“应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要我们活在当下,我们要住在当下,而须菩提那时的当下就是他问的这个问题,怎么把心定下来,集中注意力做当下的事情,不就定下来了吗。

  佛后来对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佛对须菩提说了一堆话,现在说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说。刚看到这里时我以为佛陀发神经了。而后想想,他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要你不要太过记住他的话,不要“住”在里面。时刻都记住他先前说的话,不但什么都不会懂,而且会发神经!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上星期我就是一直在琢磨《金刚经》里说的东西,然后一个星期都在发神经。如今才恍然大悟,其实《金刚经》说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说!

  : “《金刚经》说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说。”当我问《金刚经》说什么的时候,肯定有人在想,金刚经在说什么。我回答什么也没说,那人一定觉得我神经病,不理我,继续做他的事。而如果我和他说了很多,把里面讲的所有内容都跟他说,他可能会开始著相,开始陷入沉思,而后忘了自己要做的事——最重要的事情——当下的事。轻微的可能,想一两天就不想了,严重的可能开始走火入魔,抽离不出,然后进入精神病院。多可怕啊!这就与佛陀要告诉你的道理相背离了(佛陀可没有要你记住他的话)

  以我的看法,金刚经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这句“《金刚经》说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说”。就是这句话,足以表达它的核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讲的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它什么也没讲!

  好好活着,每一天都很精彩!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五):这是读书笔记,笔记发不了所以写在书评

  这是读书笔记,但豆瓣有问题我发不了笔记,所以写在这里。

  般若:大智慧,不是一般的普通智慧。

  般若:1实相般若、2境界般若、3文字般若、4方便般若、5眷属般若

  “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份的不同” P6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第一品偈颂 (法会因由分)

  缁衣挽却冕旒轻,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蒲团洗尽旅途情。 P86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道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三世间:1器世间:地球、2国土01:30:中国,美国、3有情世间:人类,社会

  四时间:多一个圣贤世间

  ##################

  低调

  佛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吃饭睡觉,脚脏了也是要洗的。大小事务亲历亲为没人伺候。生活简单朴素。

  一国王子都能放弃王冠和丰衣足食的生活,拿起钵风尘仆仆地去化缘。佛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表象,他们可能比普通人还平凡,但却怀着悲天悯人普渡众生的情怀

  ===============================

  第二品偈颂 (善现启请分)

  万象都缘一年波,护心哪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况起多余问什么。 P88

  如来:成佛者的通称

  菩萨:有情觉悟,走达成路线的佛弟子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

  ##################

  住

  当我们在绞尽脑汁想要摆脱痛苦的时候痛苦正在被夸张的放大。

  =============================

  第三品偈颂 (大乘正宗分)

  四向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寿我迷人犹违愚。 P89

  “有余依涅磐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磐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 P76

  四相(人的烦恼):1我相:我,有你有我,分你分我;2人相:众生相,社会人类;3众生相: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4寿者相:长寿的观念和愿望

  相:字面上是现象,按人的思想心里来说就是观念。

  “轮是形容词,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不是的重要。” P80

  布施:1外布施:财施是外物的,如金钱财物等;2内布施:法施是精神的,如只是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3无畏布施:救苦救难

  三轮体空:施者空,受者空,施事也空。

  施者应持无施的心态,只报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

  “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 P81

  “应无哦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

  忘我

  抛弃“小我”的观念,不要计较别人和我之间的事。我帮了别人,施舍了别人,他就该怎样报答我。如果只为报答的施舍,就是有心为之了。施舍之后就忘记此事。面对痛苦也是如此,过了之后就忘掉。

  事情发生了就去经历它,事情过去了就放下。这不是简单的空,因为确实有事发生。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现行。

  =====================================

  第四品偈颂(妙行无住分)

  行役新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歌歇,来往双丸无往轮。 P110

  色法:1有表色:颜色,形状,可以表示出来的;2无表色:精神方面的,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3极微色:原子,核子;4极迥色:银河系,整个宇宙

  “药师佛是董藩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将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 P103

  无所住,如行云流水,水在流,但水没停留。

  学佛的资本:1智慧资粮——>智慧具足

  2福德资粮——>福德具足

  福慧双修

  #########

  无心

  不要故意为之,有所图有所求

  =====================================

  第五品偈颂(如理实见分)

  反复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就唱啼泪,沉醉心扉依就扃。 P124

  成佛可得到三身:1法身:清净,本体,一切的能源。——体;2报身:圆满,现象。——现;3化身:千百亿形象不同,它的变化的作用。——用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P122

  “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正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P124

  ##########

  无相

  没有具相

  amp;&&&&&&&&&&&&&&&&&&&&&&

  这本书里说脱离肉身达到什么最高的境界,我还没到那个地步。我的寿者相没那么重,但我相重些。每个人看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领悟,只取自己受用的便好。看豆瓣有些书评说“南公误我”,其实这本书发行了很久也没被禁销,说明它有存在的正面价值。大家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不同。人自生下来就是毁誉参半,别人教不会你坏,人和事只是诱因,诱发了你的坏或狭隘。就像教不了你好一样,都是启发而已,要自我发觉自我反省。人是有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但学好学坏就看自己了。其实好坏都太具象了,就是个大意,要说清楚一夜也写不完了。

  其实有很多东西我看不懂,因为哲学本来就是最高深的学科。在字里行间会有让我突然的悟到些什么,常看常新,一次次的激发自己内在的自主观念。自己觉得对的当然很好,觉得不对的就保留。不迷信,不排斥,尊重各执己见。不同时间和心境看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看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善护念,无所住。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六):空中我——《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空是什么?

  如果,我面对起落兴衰,都荣辱不惊;如果,我看见伤心情景,也不动身心;如果,我感受到兴奋亢奋,也要自警自觉;如果我听到活色生香,也要正 人君子巍然不动。如果的如果,我是不是好像要一棵植物那样,观察着整个世界。不能期望未来,也不能追忆过去,因为这个世界是空的。一切都不可得。

  好像,这个世界与我无关。而我,好像空气,停留在这空间中,不生不灭,不减不增。是不是这样?

  我的疑惑让我停滞。

  可是,看完整本书和最近观看的《恩宠与勇气》后,我开始感悟。空非空,亦即空。关键的问题,在于对自我的把握。

  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提出了“我是谁”这个哲学思辨的问题,无人能答。因为,这个问题和“空是什么”的问题一样。并无答案。

  一时,我是坐在你身旁的情人;一时,我是听你哭诉的爸爸;一时,我是和你一同去买菜的丈夫。我是你的一部分,也是他的一部分,还是它的一个组成因素。无人知道。

  我是万物,万物如我。

  这是我参到的答案。

  空是无,无我,无他,无你,无到极限,便生万物。

  所以,用心生活,不去计较,活在当下。考虑事情的时候,跳出这个总是执着的自我,站在当时的情景和环境上,去思考,去处理,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我。让生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让宁静由内而外,与人为善,不偏执,也许为空。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初见此句,纯属偶然,一霎那有通电的感觉。彼时不能深解其味,但如印如刻,不能相忘,终于找了南怀师的书来读。

  贪嗔痴慢疑,三毒五思惑,细细自我观察,的确烦恼皆由其生。比如我和阿明计算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各自贡献,此为贪;觉得辛勤工作超于人,加薪升职慢于人,边做边生气,此为嗔;总有一个影子魂牵梦萦心念系之,春思秋怨,此为痴;已是三十而立,对于倚老卖老称我“小*”者,心生不快,此为慢;对佛法尚不能信解受持,皈依诵读,此为疑。——毒性如此深,俗病如此重,迷障如此多,这样下去,人世真如苦海无边,悲呼哀哉!

  应无所住,就是此心不要住在贪上,一觉有贪念,赶紧放开;不要住在嗔上、痴上、慢上、疑上,不要住。过去的已过去,如梦似幻不可再追,未来尚未来,因缘变换自有造化,只在当下。当下也是转瞬即逝,无计可留。因此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事来则应,过去不留。

  做到了无所住,便不再著相。有“我”便有“你”(我相,人相),便有他她诸多社会关系(众生相),便想此身长寿(寿者相),于是烦恼丛生,冤冤相报。需知此身,赤条条来去,不过一个空皮囊,从无中来,亦要归到无中去,本来无一物,为何染尘埃?去掉我执,便知占有是空,长寿是妄。连“我”都抓不住,世间一应功名富贵,也是浮云过眼。没了对“我”的执著,便也就没有了“你”、“他”,大家都是一样,无有分别心。

  无住不著相,自然而然进入定。定能生静,静能生慧,这便是小乘佛教的境界了。心里很安乐,很清净,没有烦恼,但这不是大乘佛教的境界。因为这样便住在空上了。南怀师说,耽著禅定,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功德不能圆满。不要入定,不要入清净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

  叹,大乘佛教之大,金刚经之金且刚。从前认为佛教只是一味教人遁入空门,万般放下,真真有所谬误,一叶障目。应无所住,彻底放下之后,还要生其心,要提起来,以出世之心,入世救人。可见佛菩萨之难修,金刚经之至善。

  ———————————另有一件的分割线———————————

  中原的禅宗、净土宗、律宗,都是显教,藏传佛教中还有密教。显教和密教正如名字,教义教规也是反的。比如显教要吃素,密教却吃荤,显教要戒女色,密教却可以拜欢喜佛。据说是释迦摩尼圆寂后觉得还有很多道理没在显教里说明白,于是又传了密教。

  关于这点,南怀师说:“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想到济公,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如是,如是。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自性都是佛,所以条条道路通罗马吧。

  小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897333/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八):换个思维来思考

  南怀瑾的这本读了一半了,这本书比索达吉堪布的那本厚一半,同样有意思。

  金刚经里面有很的话绕来绕去,南怀瑾的这本讲金刚经就要要难懂些,而索达吉堪布把金刚经这些绕来绕去的话从胜义谛和世俗谛来思考,就会好懂一些。建议先读索达吉堪布的那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780225/

  先把胜义谛和世俗谛搞清楚,简单的来讲,胜义谛:就是传说,或者是另一个空间。世俗谛:名言谛,就是现实的。好像是这样的,回家复习下再补充。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九):无上甚深微妙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那晚正好在华山脚底,同伴都在山上,独自一人,也没歇脚的屋子,心生恐惧,便在路灯下开卷阅读这本书,那时对佛教只有一点很片面理解,自身还是个唯物者,读后第一个感想就是非常佩服释迦牟尼的修行决心,但还是没有决心学佛,心骗不了自己,因为信心不足,身体毛病也多。

  后来参照南师的静坐教程,学习静坐,获益颇丰,越钻研进去越发觉自身毛病多,但这并不会打击积极性,只会更精进的去客服毛病。虽说四大皆空,但是自身这个阶段空不了,若自认为空了,这定是自欺欺人,自大无知是我一大弊病,克服呗。

  南怀瑾用最普通的白话对经典的阐述,我想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文学功底浅的朋友能够愿意接触老辈们留下来的东西,南老头真是绝顶聪明。

  推荐!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十):《金刚经说什么》思维导图

  一个月前开始每天早晨起床读《金刚经》,共三十二品,字数不多。但还是想弄明白真义,在图书馆借来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于理解和体悟大有裨益,悟到最深的两点是不住色相和自性自度。但还是有很多不懂之处,尚待进一步学习完善。

  读完依据书中重点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希望有益于各位一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