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是一本由韩鹏杰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1.00元,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一):内容重复的太多。
内容还行,但貌似是81次读书分享会的录音。里面重复的啰嗦的太多。
说实话,有点后悔买这本书。
就像我的这个评论,豆瓣规定要上140个字才能发布,所以拼命凑啊凑啊。但所有的话,用一句话就能总结: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没错,这么多太多也是为了凑字数)重复的内容。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二):可以精简一下
虽然以前也看过其他人的解释,这本的话,怎么说呢?所有的解释都很完整,没有矛盾的地方。重复的地方很多,显得很啰嗦,对于阅读观感来说并不友好。印象比较深的是十五章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读这本书还是有点收获的,一是顺其自然,掌握事物规律,顺其发展,自然事半功倍;二是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明白自身的能力;三是静之徐清,静下心来,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四是以柔制刚,柔软并不代表软弱,只是用间接和迂回的方式去取得胜利。但是没有以前那本道德经对我的影响大,不是书的内容不好,只是现在已过了能全盘接受的年纪了。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三):八分以下的书也有好书
豆瓣评分8.0以下的书我是不屑于读的 而买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还没有被评分 之所以买了这本就是被封面吸引了 读完之后我才上来看到书的评分低于8.0 起初我是难过的,我觉得这本书的评分不应该低于8.0 单凭众妙之门的两扇门户,不说能不能推开了,看到了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但是后来转念一想,为何不看看一些给出低分的原因呢? 有的很严谨的指出书上的内容错了 有的觉得太罗嗦了 有的不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说的都很对 看完这些评价,我突然有了两个想法 能写出八分以上的书的作者真厉害 八分以下的书,也值得花心思淘金 中秋节快到了,祝大家合家团圆呀!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四):适合“浅入”了解《道德经》的读物
可能是在刚成年附近的时候,一句话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时候懵懵懂懂,也是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可能觉得只有为善这条路,所以要为善。 但渐渐会发现,虽有时会得,但有时也会错过很多,遂会渐渐开始有更多的争取之心,而只存一些形式上的“处下”,并非实际“若水”。 另外,对于《道德经》一直是存在一种玄妙的刻板印象,总觉得也是一种宗教的至典般的存在。而且又因为是文言文,让想先浅入了解一下的我,一下子就会被劝退。 由于最近在读《曾国藩传》,半圣也是深受《道德经》这本书的影响。因此,就又勾起了对于《道德经》的兴趣。而,此时又出现了这本《道德经说什么》,就很恰好地满足了我想浅入了解的期望。 虽说是浅入,但是读(or听)这本书也是花费了差不多22小时,也第一次领略了老子的智慧,颇具启迪。正如韩教授所解读传授的,通篇的智慧已经凝聚在前两章里,后续的都是进一步的解释。 前两章主要讲什么呢?第一章讲,事物都有两面,“有”的部分很容易被看到,但是“无”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从“无”中看到事物的妙处所在;第二章讲,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而“圣人”做事,是顺乎这些自然的规律来进行,后面就是具体的展开解释。 so 我得到重要的事情就是:1)要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2)按照规律行事。至于“上善若水”,是给出了一种作为“士王圣”的比喻,因为只有让更多人得到获益的人,才能自然而然被“推举”到更“高”的位置。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五):局限与无限
我认为,对于解读类书籍,若同以五星为满分评价的话,那三星就可算是最高分了。尤其是解读经典。 所有解读都是各人理解。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还仅仅只是个故事。如此,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万种“道德”我想也不算夸张,这也正是《道德经》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之魅力所在。 解读难免局限。思想的局限、认识的局限、环境的局限、语言的局限,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局限。老子所著此书,从某方面理解,同样是在解释经典。因此他老人家一开头便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东西我想说,怕是说不明白啊!想写,也怕写不清楚啊!长恨人语浅,不如道理深啊!可就算如此警惕审慎的作者,到末了(我觉得)也不免陷入了局限。这也表明,我认识的太上老君是人,不是神;圣人,也是人;得道之人,也还是人。是人,就难免陷入人的局限。不过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正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的“局限”,以及“局限”和“无限”间的玄之又玄。 另外,关于本书,我有一点认识与作者相左。韩老师在书中多处提到道家思想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后记中亦总结:关于《道德经》最大的误解,莫过于认为它是消极的。我虽然认可道家思想并非是消极被动,但却不认为将《道德经》解读为消极就是种误解。正如《道德经》中所述重点“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消极”与“积极”同样是相反相成,并没有孰对孰错之分。由此联想到如今大肆提倡“正能量”而刻意回避“负能量”的政策政令,亦不免是陷入了人治的局限。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六):道德经说什么
1.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告诉大家,“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读书不可以杂,钻研一本,才是一种真正好的学习的方式。
3.文化是根,文字是文化的根。
4.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5.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6.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方向和目标;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规则、境界;第三个面临的问题就是——红线、底线。
7.《道德经》的言说对象:第一是士,第二是王,第三是圣。
8.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忘记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不是能让我们避免很多错误吗?人类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
9.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连做事情的这个道理都告诉大家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七):以经解经
作者韩鹏杰教授对于《德道经》的解读难能可贵地做到了自成体系,且整个体系逻辑自洽、融汇贯通。 首先,韩教授有交代形成这个体系的方法论,那就是“以经解经” ——发现《道德经》中前后呼应的地方,在经文的其他章节中寻找挖掘解读某一章节的灵感和方向。通俗地说,就是“原汤化原食”。 仔细想来,这个方法是十分准确且有操作性的。后世的我们要想真正把握《道德经》这样的古经典的精髓,最准确的方法自然是穿梭到两千多年前老子生活的时代,亲身体验当时老子所处的思想背景和人文环境,甚至直接采访一下老子和他身边的人。但这显然不具有任何操作性。而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真正还能跟老子的时空发生联系的管道就只有《道德经》本身,这些字是唯一从那个时代来,且带着那个时代的气味和信息的东西。那我们要想解读它们的本意,还需要舍本逐末地走得更远吗? 在这个方法论的指导下,韩教授很让人信服地给出了他的结论。他认为《道德经》的逻辑起点是第四十二章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而如何理解并顺应这个辩证统一的世界呢,那就要守道,即第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这是整本《道德经》的思维纲领;而其余的章节无不都是在用“首尾呼应,重复强调,正反说明”这三种方法,从“有无、强弱、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多个角度来论证“反者,道之动”这个思维纲领。 此外,韩教授还特别强调:如果因为《道德经》推崇“无为”和“反者,道之动”这样的思维就觉得它是消极的、反动的,那就是对这部经典最大的误解。他指出:“因为大家都看到有形东西的作用,就像都看到争的作用,强的作用,进的作用。可是另外一个方面,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解和它具有相等力量的那个方面,退、弱、不争,还有无,这不都是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方式来理解的吗?和这个具有相等力量的方面,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了,所以老子告诫我们:你们看不到的事情,我给大家提出来,告诉大家,把重要性讲给大家听,不惜矫枉过正。” 韩教授强调的这点,提炼出了《道德经》特殊而深刻的积极意义,给人以启迪。 总之,这本书言之有物、自成一统,没有犯解经注经易犯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毛病,用口语化的语言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自洽融通的《道德经》的解读体系。 站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相信很多人想要获得属于自己的关于《道德经》的领悟和体会也会变得容易很多。 强烈推荐。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八):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
短短的五千多个字的道德经,一会儿读的很厚,一会儿又读的很薄。一时心有戚戚焉,一时又觉得茫然+愕然。
汇总几本道德经的相关书籍的笔记:
1、内心世界不够丰富才会不断追求外表的刺激和身外之物。
想起去年底筹划买房的事,时常焦虑不安。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至今还隔离在家,倒是适合思考人生。好像除了生死并无大事,买房也突然不着急了。
又想起了李子柒的视频,中国版的《小森林》既视感。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田园生活,更是感叹她点石成金的能力,那是来自实在的手艺和勤劳。
2、患,即心外之物成串,外物成串,身心岂能不累,岂能安宁?
又一次被中国的象形文字给惊艳到了。“患”竟是如此生动形象的的寓意,还有多少中国文化之美有待我去发现?
3、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想起《宇宙时空之旅》的纪录片,生命的起源,在那颗古老的生命之树,我们人类仅仅是一片树叶罢了。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件事情总会有正面和反面,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
5、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很喜欢这句话: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一个用于拖延症和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一个用于在困境时宽慰自己有信心雨过天晴。
7、道德经原文原版没有标点符号。而标点符号的出现,就一定意义上的有失偏颇。破除二分法、非黑即白思维。
8、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上(上进、积极、进取)、止(克制、中止、适可而止)、正(道,道法自然)
9、人的一生要向水学习:上善若水、万利不争。而人生也是一个失水的过程,从婴儿时期的水灵灵到年老色衰的干枯。
10、如果人提前中午了很多知识,就连童年都不会快乐。哪个年龄段该干嘛干嘛去。
11、养生三通:观念、二便、气血。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说的是无分别心啊。
13、直水无情、曲则有情。这是风水学上的看法,其实在人际交往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九):推荐给握有权利的人阅读
道德经,一部大巨头,早有耳闻,心向往之,苦于无法理解全文,迟迟未开始拜读之旅,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全文解读,心潮澎湃,一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其中解读的角度与目前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读的时候不仅能够看到现状的情景,更能引发深思,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士”的解构,十里挑一,十在上一在下,百姓在上官吏在下,从最根本上奠定了双方的关系,再比如,“慎终如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途中不要被金钱、利益等诱惑而走入歧途等等。这些接地气的解读实在值得每一位与人民打交道,手中握有一定权利的人读读、看看,或许你也可以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摘抄笔记:
1. 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 这句话非常精辟,很形象生动地把中国目前三大教给解释的非常清晰,儒家、佛家、道家各有千秋,广大群众各取所需。 )
2.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 以前常听说前两句话,没想到后两句话也同样富有深意,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道理,不管前面如何优秀如何丰富,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在自己来悟。 )
3. “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 士,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一,十里挑一出来的基层管理者,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下面,要认真状态,摆清位置,作为一名小小的公务员,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
4. 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其实都不出乎这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 ( 大道至简,说着容易做着难,再难也要努力做,人生不易,去繁就简,只需做到三个好,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 )
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叫慎终如始呢?我先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大家走在结着冰的冰面上的时候,刚一下到冰面上都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走一会儿,觉得自己走熟了,就放松警惕了,有的干脆最后开始跑了,有的甚至在冰面上炫耀,危险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路的时候,还要当才走了一半,越是剩下那一段的时候越紧要,民间讲“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即最后这个结尾。“慎终如始”,走到最后那几步,还像开始下到冰面上一样小心谨慎,一步都不放松,那就没什么败事,没什么事情做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不忘初心,善始善终,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 每当看到“老虎、苍蝇”的警示录时,就会对这一段话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很少有人刚开始就是为了贪财享乐,为了迎来送往,为了吃吃喝喝,最开始都是能够谨小慎微,把好自家门,一旦有一次开门放入了危险信号,那么再难关门,最终把自己关进牢笼,以此为鉴,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低估他人的野心,安安稳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
6. 一个人做了亏心事后,在客观世界上把有形的痕迹抹掉容易,可是抹不掉内心的痕迹。即便是不受客观世界的惩罚,也得受良知的惩罚。 ( 当心社会已然比这更为严峻,摄像头无处不在,每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广泛传播工具,做了亏心事之后,在客观世界也很难把有形的痕迹抹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终不仅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惩罚,也会受到良知的惩罚。 )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霍乱时期读道德经有感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你读过哪些令你有跪感的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道德经,准确说是韩鹏杰教授的《道德经说什么》,这也是我从19年末一直读到20年初的宝藏书籍,九九八十一章,历时九九八十一天,近日功德圆满。
结缘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有一期樊登专门请到韩教授为大家讲解道德经,韩教授讲得行云流水,我听得茅塞顿开,立马下单买了一本。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那些玄而又玄的句子,被韩教授拆解得服服帖帖、通俗有趣,听完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豁然开朗。
这本书很厚,也很有意思,韩教授生怕我们读不懂,用通俗易懂的口述风格逐字逐句为我们讲解,引经据典,贯古通今,如日常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不知不觉涨了很多知识,很多地方都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原以为老子的千字文必定是惜字如金,所以才有那么多玄之又玄让人参悟的金句,没想到韩教授说道德经一看就是一位老先生写的,生怕我们不明白,逮到机会就重复,反复说,正反说,已经有点喋喋不休了。最让我吃惊的是,第二章居然是全书的目录, 老子简直就是灵魂写手啊有木有!
疫情期间看这本书别有一番滋味。道德经太重要了,写得太好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建议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的领导们应该好好看看。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晏子出巡,齐国发大水,把一座石桥冲毁了,晏子就把自己的船让给了灾民,大家都称赞他爱民如子,然而一位有智慧的高人就批评晏子说,你身为一国宰相,这么重要的灾祸你都没有预见到,没有提前做出预防,你失职!
复盘这次武汉疫情,传播性这么强的恶性瘟疫都没能引起省长、市长的重视,还歌舞升平看演出,还搞万家宴,说你失职都是轻的,简直就是人民的罪人。12月初发现问题时就应该有所警觉采取行动,那时候是最好的处理契机,因为人数少容易控制,而你们在干什么?不去控制疫情反而控制言论,封锁消息欺上瞒下,又蠢又坏!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事情还没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要有预见性,就要有作为。在局势尚可控,还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治理好,把问题解决掉。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等到疫情崩盘,哀嚎遍地,人心离散时,即使采取一定手段控制住了,也还是会留下怨气和祸端。
道德经不仅领导们要看,老百姓也要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第五十章,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把天下的人分成10份,有3/10是长寿的,3/10是短命的,还有3/10是本来可以长寿,但是自己瞎折腾把自己给作死了。
拿这次疫情为例,让你别出门你非得出门,让你戴口罩你非不戴,本来不出门什么事都没有,非得自己到处跑着去抢口罩、抢酒精、抢消毒液,抢米抢菜抢泡面,结果感染病毒了。老子说:“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迫切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了,老害怕自己这也不够那也不够,最后物资是过剩了,活命的机会也丧失了。
那么善于长生的人什么样呢?“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尽量远离危险,你不往虎山行,老虎爪子再尖利、牙齿再锋利也奈何不了你。简单说就是要重视规则,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踩红线,不要作死。
最后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大家做事情,经常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把事情给搞砸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麻痹大意,以为危险过去了,胆子肥了开始各种探测边界,结果功亏一篑。
这几天除武汉外,各省确诊患者都在减少且没有出现三代患者,形势一片向好,很多单位已经开始复工,人们也跃跃欲试开始出门活动,殊不知这个时候才是最要紧的,看似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了,实则危险也裹挟其中,你这时候去试探危险撩拨病毒,搞不好就是一波反噬。看老子怎么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事情快要做完的时候,如果还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有失败了。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忘记历史的教训。如今决战已经打响,医疗界最精锐的部队已经接管了武汉重症病房,11架军用运输机连夜驰援武汉,大家一定不要放松警惕,不要在这个时候掉链子,要百分百配合防控,记住老子说的话,不作不死,知止不殆。要知道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想要认真讲给大家的话,里边一定凝结着他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