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4-12 2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100字

  《金刚经说什么》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说什么》精选点评

  ●没什么感觉……

  ●有一定知识储备再来看讲经。至于说讲得对不对,能引人入门就行了。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25#

  ●自觉觉他,自证证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PS:南怀瑾真是个大智慧的人,把严肃事情说的有趣而不失严肃,路转粉了:)

  ●很难说自己读透了,倒是读着内平静,南师佛学文学修养是蛮高的,以禅诗作偈,以禅事讲理,共解金刚要义可能是自我修行有限展开来讲的多的地方,反而有些更让我迷惑了。

  ●“反正人一生都是大苦不断,小苦连连人生的苦,也许只有在苦中解脱;古来禅师们所说,必要大死一番才行,大约也是从苦中才能明白意思。所以,没有苦又怎么去解脱苦?没有苦又怎么能离苦得乐呢?”

  ●读过南怀瑾大师深入浅出讲解地金刚经,赫然发现佛经竟然那么有趣,那么有意思,不是神话传说,没有威逼利诱,而是高端形而上学,对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尤其是对下这个五光十色却又迷迷糊糊的日常生活。

  ●“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玩玩的啊!不要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可真绕。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指月。)

  ●看了一半

  ●很难想象这本书我竟然是听完的。第一次听到“这个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也是那个时候”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内心涌起无限的感动与平静。或许是我听的那位主播声音非常能慰藉人心吧。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一):读后随笔

  《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是编辑根据南师的讲课录音整理的,文字语言看起来其实是更加口语化的,南师的语言逻辑很强也很幽默。但金刚经原本就是完全超越哲学宗教的。所以,于我这天资愚钝的读者来讲,这本书读下来是痛苦的,而可以从中“悟”到的恐怕也只是表象慢慢看,每一品翻来覆去的看个三五遍,每当想不通,读不进的时候,就放下,换本别书的让大脑休息休息。三天、五天,十天、半月,再拿起来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就好像又明了些什么。有时候读书也是需要走出舒适区的,给自己一点压力,劝自己多一分耐心学习的路上从来不缺鸿沟绊脚石,而你一但跨过去了,接下来的旅程别有洞天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二):阿弥陀佛

  本书是南怀谨大师所著,大师以自己的见闻理解,对《金刚经》的内容进行阐释,让高深枯燥的佛学经典变得生动有趣,阅读此书,如坐于讲堂,听大师娓娓道来,阅读此书,如穿越千载,听释迦摩尼教导须菩提。 此书还穿插了很多佛学的基本知识,凭借记忆,摘录几点: 1、般若,出去寺庙经常看到有“般若”二字,此为梵文音译,意思大概是无上大智慧。 2、菩萨与罗汉,庙里的菩萨通常搽脂抹粉,衣服光彩鲜艳,还带首饰,而罗汉的形象却是一身僧衣甚是简单,这并不是随便塑造的,而是菩萨和罗汉都是大彻大悟者,只不过,罗汉大彻大悟后不再管人间事,由入世到出世(大彻大悟),而菩萨大彻大悟后欲度众生,由入世到处世(大彻大悟)再到入世,所以菩萨所穿居服饰。 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觉得坏人成佛太容易,放下屠刀便可成佛。其实并不是这么容易的,持屠刀者心中贪嗔痴欲望太重,放下屠刀,即放下贪嗔痴,一念放下,一空即空,也就大彻大悟,即成佛。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买一本来看看。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三):我问佛

  我问佛:众生何以平等?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就是有亲疏远近,几个月大的婴儿就知道要妈妈,会认生。当我的孩子用她的小脸贴着我的脸,当她的头埋进我胸怀,我对她的爱深刻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为她牺牲一切都是愿意的。但若换成不相干的或不熟的人,我并不会去付出什么。所以佛,人怎么能做到对一切众生的感情都一视同仁呢?我不是一个有大愛的女子,我也不认为在灾难中宁愿牺牲家人而救别人的人是高尚的。我信奉的待人观是,谁施恩于我,我便回报谁。谁对我生命的影响大,我付予谁的感情也就多。

  看到讲布施,书上说要把施的行为忘记,丢空,不放在心上。因此联想到当时决定去做义工,去了那里才知道很多人都是带着目的而去,比如为了迁户口,或单位有硬性规定等。而我呢,其实也是功利的,是因为偶然在网站上看到义工还有摄影组,想加入其中以混得名气和提升技术。后来呢,发现摄影组并不是轻易可以进去,于是热情大减。没想到只做了一天,便没有坚持下去。想想如果能坚持下去,那这几年下来的经历一定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了。

  佛说的对,施是不需要被感念的,相反,你需要感恩接受你布施的人,因为是他让你得到了助人的快乐,是他成就了你的人格,滋润了你的心田。

  行善应该是从身边做起,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做起,力所能及。

  佛,是你说的有前世今生与来世吗?我真不愿意相信是如此,除了能被感知的今生可以去把握,前世与来世都是被动的。如果真有前世作恶今世报,那是不是对那些遭受苦难的人,越悲惨就越不值得去同情?因为是由于他前世干了坏事,如今得到了报应?这不是滑稽吗?我宁愿相信现世报,为善作恶都在这一世里得报应。什么前世,什么来世,命运从一出生就被定局,这对有些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四):继续探寻《佛陀》证悟的真理

  看完《佛陀》,对佛陀证悟的真理还是有很多疑惑,所以继续找相关的经典来读。网上搜个这个问答,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38368.15;wap2,回答这样说:

1、释迦牟尼佛自己最原始的著作是什么?佛陀传法四十九年,并没有自己写。但弟子把佛陀这些教言记录下来,收入大藏经中的经藏。所以,简单地说,所有“经典”都是佛陀亲口宣说或佛陀当场加持、认可弟子说的。用您的话说,这些经典可以说都是佛陀自己最原始的思想,本身不存在演变、发展等等。这些经典后来结集、在世间的流通却有先后之别,但这并非像某些人凭想象说的那样“后出现的就是后来人发展、创作的”。虽然都是“佛陀自己最原始的思想”,但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有深浅不同的教言。好比世间的学问,单单数学就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如果对小学生讲大学的数学肯定没办法的。同样,如佛陀在《法华经》里说的,佛法针对下中上三种根基的众生分为“三乘”来宣说佛法,究竟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佛乘。2、这么多经典,从哪些开始读?由于佛经本身就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所说,所以从哪些经典开始学习也因人而异。末学也无法了知您的根基和意乐,只能泛泛地说,小乘根基的可以从阿含经开始读,大乘根基的,在汉地最为流行的经典有很多,如《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圆觉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等。不同的人可能对这些经典各有偏好。直接读经是非常好的,也是高僧大德们提倡的。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高僧大德对经典的注释(即“论典”)、要听闻具德上师的讲解,否则是很不容易理解佛经的意义的,甚至产生邪见。如佛陀在《华严经》中所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因此佛陀在众多经典中教诫我们要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比如佛陀在《圆觉经》中说:“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决定从《金刚经》开始读,同时跟着南怀瑾大师的《金刚经说什么》来理解。

  佛说,真正的佛法不可说,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语言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表达出来的都已经不是本来的意义,只能辅助理解,但真正的佛法是靠自己领悟的。

  怎么悟呢?善护念。无所住。不法相。

  清清楚楚地观察自己的每个念头。看自己的起心动念,看自己的贪,不舍,看自己的愤,不平,看自己的惧,不敢,看自己的执 ,不放。只是看着,任由念头来去,该来的来,该去的去。

  不执着,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没有,不着断灭相,不着任何法相。

  呼时呼,吸时吸,吃时吃,喝时喝,拉时拉,撒时撒,工作时工作,睡觉时睡觉,就这么朴素而平实地生活。

  以上为读完一遍后的体悟,而后又将有无数遍读诵等着。活着因为什么,解惑。

  感谢大师的引领和解读。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五):大智慧

  书终不负读到最后。

  真的很神奇,很惊叹,竟然有一点点想哭。

  能在两千多年前洞悉到一沙一世界和三千沙三千大千世界的释迦牟尼,你真的不得不相信他可能真的对世界的本原已了若指掌。我总觉得释迦牟尼就是《超体》里的斯嘉丽约翰逊,大脑已经完全开发,化身12维存在,看破宇宙大爆炸的一切因果,一切可能性,而佛与人在肉身终究没有区别,佛也一样化缘,洗脚,铺席,休息。而佛所得知的大智慧对于凡人而言,尤其是两千多年前的凡人而言,终究是难以懂得的,所以讲了49年,终究还是“不可说,不可说”,你们自己去悟吧。

  想研究佛经纯属好奇,好奇为什么人会有信仰,好奇信仰存在的理由,好奇佛经会让你如何看待人生,好奇佛会不会让我相信。

  上帝总是派一些使者从各个角度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你要相信他,我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从未说过让你相信他,甚至还让你不要去相信,然后我信了。

  当然我并不认为佛应该是一种宗教,它可能只是一种哲学,但更多的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也许是真正揭示了一切的本原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没有懂而已。

  说信,只不过是三观被灾后重建罢了。

  世界观:

  起于空,或者是佛的三千化身。三千只是无限的一个说法而已。而空又不是真的空,就好像宇宙的四力一样,你看不到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包括我们的物质世界,分解到最后也不知道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所以《妖猫传》里说,幻境之中又有真的存在,这个世界亦是如此,“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不应该跟虚幻较劲,但也不能完全无视这种虚幻,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虚幻之中。所以,如何去看待虚幻呢?

  人生观:

  众生平等。所以人与佛并无差别,动物与佛也无差别。佛从未说他要度人,人要自性自度。佛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是佛,只不过大家都不明白,被自身的肉身和眼前的虚幻所困惑住,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已,其实就是陷入世俗纷扰的牢狱之中,陷于贪嗔痴慢疑。佛的伟大理想是希望众生得度,能够超越世间的陷阱,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佛所说的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悟与平静。悟即洞察世界的本原,不着相;平静即获得内心真正的清净与安宁,世俗纷扰如波浪般来来去去,而我身处波浪之中,内心却是平静的看待一切,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

  价值观:行善,传经。行善是物质的帮助,传经的精神的帮助,佛认为精神的帮助比物质的帮助功德更多,其实就是说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行善也并不是一味的做老好人,“善”其实是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善也有标尺。佛学虽然无法可寻,但却要求人们修世间一切法,儒、道、基督、马克思,佛全部不排斥,只要是使人向善的学问。所以想做佛得先做好人,学着做个好人。即使是遇到成佛,他们还是该干嘛干嘛,布施,传经。佛与人的差别,无外乎你能不能不纠结。所以每个人都有佛的时候与人的时候。心态平和就是佛,一念生起就是人。真正成佛就是达到永远的平和,同时还要有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所以难,很难,所以需要修行。

  关于痛苦:精神的安宁远比物质的丰裕更加重要。无论世界上的人现实生活是否处于苦难之中,只要心中向善,他就是佛,把苦难看作还前世的业就好了,每个成佛的人都要经历无数苦难,内心平和,其实就是享受着福报,其实就是解脱。

  关于宗教:我猜想,庙宇的存在本身只不过是佛的弟子对佛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其次最多不过是学习的一种场所,只不过世人的功利心使其变了味道而已。

  关于涅槃:中国流传的理论是涅槃就是不再受轮回之苦,超脱三界之外。南怀瑾先生讽刺的说,那又是个什么地方呢?释迦牟尼每天都在说法布道,你们又要涅槃到哪里去?真正的大乘佛法讲究普度众生,所以即使成佛,还是要过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关于理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从心所欲,其实佛的理想也差不多,每个人都顿悟成佛的话,这个世界就再也不会有痛苦了。不过,理想终归是理想吧,说不定哪天就进去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了呢。

  真正的修行还是要入世,体验生活的一切,学习,经历,你才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后成佛。这辈子虽然没什么希望,但向往并努力获得内心的安宁,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想着去帮助别人,做一个好人,也就够了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