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4 01:3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锦集

  《极简科学史》是一本由[美] 苏珊•鲍尔(Susan Wise Bauer)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一):检验你认知水平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从古至今阐述科学发展的历史科普书,发现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前半部分不屑于读,中间读的津津有味,偶尔恍然大悟,后半部分一头雾水。

  不屑于读的: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哥白尼、弗朗西斯、伽利略

  津津有味的:牛顿、霍姆兹、魏格纳、阿尔瓦雷茨、达尔文、沃森、

  一头雾水: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哈勃温博格、格雷克

  你是能读懂到那个人?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二):检验你认知水平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从古至今阐述科学发展的历史科普书,发现了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前半部分不屑于读,中间读的津津有味,偶尔恍然大悟,后半部分一头雾水。

  不屑于读的: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哥白尼、弗朗西斯、伽利略

  津津有味的:牛顿、霍姆兹、魏格纳、阿尔瓦雷茨、达尔文、沃森、

  一头雾水: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哈勃温博格、格雷克

  你是能读懂到那个人?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三):普通读后感

  我以前对这类书籍一点兴趣都没有,感觉一看题目就是很难理解的文章。结果鬼使神差地抽出了这本书,第一篇《最早的科学文献》就读的津津有味,故事性很强,而且每一篇的第一句话多多少少和前一篇有关联。这本书重来没有称赞所写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更多的去书写这些先贤的思想和他们所理解的世界。因为这本书,我记住了以前怎么也记不住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希帕索斯等。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科学问题,不过不能完全读懂某些章节。 本书的好处在于每篇文章后边的推荐阅读,包含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重要论文,最贴心的地方是作者甚至写上了网址,告知哪个版本最权威等。不过对于我这种不会英文的人,无疑是一个损失。中文译本有哪些,谁的最权威?哦,不能这样要求译者,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四):亲民科学史,启蒙好帮手

  本书有二宝,语言不平也不贫,你看书时不觉得作者是在打着科学的擦边球——写段子,书里也没有冗长的文段和拗口的词汇令普通读者敬而远之。

  第二就是在每个小节后会有相关文献推荐,细致到具体哪个版本,书籍编号,有些还附有短评。本书旨在启蒙,却细心地为“有心人”铺路,也算是一条龙服务。

  读完全书,最喜欢前两部分,“发端”和“方法的诞生”。当科学知识的进度条是0%时,那些推动它的人们到底具有怎样超前的思维?虽然,有些人的理论至今看来简直脑洞清奇。但是作者在文中也表露了态度,在没有证据去验证自己的理论之前,即便假说正确的人,也只可以算是“猜”对了答案。科学史本身的魅力其实不止是理论本身,任何一个追求真理为之探索的人都是故事的主角。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五):科技史backbone

  出于好奇读了这本书,读到一半放置了一会儿,重新拾起时,发现时间彷似催化剂,前序章节帮助构成了一些框框。

  如果要从这本书里去评品科学的趣味故事,大概会失望,因为大部分科学故事都是点到为止;

  如果要从这本书里去咀嚼科学的进化逻辑,应该会满足,比较全面,逻辑连接也能读出来;

  如果再要从这本书里抽取更多的细节,可能还需要再补充,不过它像小小百科全书一样,提供了科技史的backbone,提供了经典人和事的索引;

  如果还要顺着这些索引,继续深入探究,会有兴趣的,因为这本书的逻辑激发了这些兴趣。

  前半部分,语言读起来比较顺口,后面就有些囿于翻译的口吻,需要静下来看了。

  作者撰写时,跨度挺大的,也很有自己的思考。

  无论如何,是本很好的帮助我入门的书籍,激起了好多兴趣点。赞!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六):科学的发展史

  2018.2.9 从最初的认知和想象,到后来的计算和理论,科学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虽然在托勒密《天文学大成》以地球为世界中心的理论下谬误了很多年,到还是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天体运行论》带领我们重回正途。但是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论的佛郎西斯.培根和伟大的伽利略(包括望远镜的发明),我们无法战胜老权威。 波义耳是实验具体操作的开创者,而他本来的搭档罗伯特.胡克更是天才数学家,善于透镜研究,发明晴雨表(气象学鼻祖),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和物理学家。 地质学发展经历了缓慢渐进和突变大灭绝的争执,牛顿的地壳融化再冷却与赖尔的侵蚀沉积理论合起来是休斯的热收缩理论。魏格纳的地壳漂移学说被质疑了很久,直到测量证实大陆仍然在漂移。对于外星球的来客改变地质和进化也得到了证实。 生物学,拉马克起个头,林奈的《自然系统》继续前进,达尔文(华莱士)进化论完成体系,遗传学则试图颠覆进化论,《双螺旋》开始DNA之旅(米歇尔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很成功。

  宇宙,在牛顿的理论无法解释后,爱因斯坦相对论兴起,普朗克的量子物理和薛定谔的猫开创了量子力学。哈勃的观测发现星系远离我们,霍伊尔反对大爆炸理论,坚持稳定论。温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钟》将大爆炸理论推向公众。劳伦兹的蝴蝶效应开启了混沌学,格雷克的《混沌学传奇》让其成为学科。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七):科学思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本书作者苏珊鲍尔的文字更贴近读者,结合其学术背景和作家身份,叙事性较强,摒弃了教授们文献回顾的写法,内容可读性较高。(相比同类书籍,例如: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戴维·伍顿《科学的诞生》 等 )

  本书将科学溯源至亚里士多德,通过生物和物理两条主线,以时间为轴,展示了千百年来的科学和科学思维发展历程。按我的理解,现代科学萌芽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末的欧洲,爆发在19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而后至今在美国、欧洲、东亚加速狂奔。

  即使身处公元2020年,科学思维也并非人人理解和推崇,甚至更多的人站在对立或不知所谓的一侧。科学思维是什么呢?大胆假设,谨慎求索。关键词包括:重视前提假设、理论推导、实证试验、以统计数学为基础。

  可预见的未来,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被科学思维深深影响,甚至像宗教徒一样虔诚&疯狂。这,也许并非好事,那条文明进化之路的终点似乎是对一切基于概率的冷漠,文明的意义成为延续,生命将被重新定义,从有机体走向无机。

  我们生而为人,人如果都被重新定义,那科学思维和文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终点,成为坟墓,是另一种存在的起点。我们需要多元化,推崇科学思维,但绝不做它的教徒和奴隶,我们同样需要人性的光芒,通过最真挚的爱及其衍生出的灿烂文化去平衡科学思维的冷漠。

  写于2020年2月9日,北京。在此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之际,有声音要官方削弱文化经济,全力推动科学发展。个人深不以为然,鼓励推动科学发展没错,但不要考虑用行政力量削弱文化经济,即使是我几乎从不涉足的偶像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文明,娱乐,不会致死,但不娱乐,会!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八):极简的科学史

  文:薇薇爱阅读

  什么是科学? 哦! 买噶的,你一句话描述不出来吧? 那什么是科学家? 真心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 这是不是很不科学呢? 那你可以看看这本科学史, 《极简科学史》。

  它可能跟你平时看的科学史有着很多的不同, 首先它用最简练的词句介绍着不锁不了解的。 其次,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史, 至少跟你读过的大篇幅的生涩词汇有着不同。

  按照时间轴的顺序讲解着人类最早的关于科学的文献, 关于古代的时候人类对于天文地理等等的探索。 还讲述了测绘仪器的产生, 这很有效的帮助了人们探索未知。

  很久之前人们对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这种说法的质疑, 在文中也做了描述。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人们一直认为的是不同时落地, 重的一个先落地, 轻的后落地。 并且这个理论被人们一直信服着。 如何让人们相信同时落地只说呢? 实验是最直接的办法。 当两个铁球同时从塔上自由落体的方式落地的时候,人类的科学又被推向了一个新篇章。

  当然, 提到科学还会说起,牛顿。 这个人出现在我们所有人的中学物理课本上。 你可能不知道他是哪国人, 甚至不知道他出生于哪年。 但是你不知道牛顿的这些物理知识, 也只能说明, 你物理没学好。 记得之前有网友开玩笑说, 很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要研究的,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就只有屈原留给我们的是端午节假期。 当然这也只是人们对假期的一种调侃。 不过不得不说到, 这位牛先生给我们的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不小的一个标志。 由一个苹果开始的地球引力说开始。

  文中还详细的叙述了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道金斯等35位科学大师的传奇人生,36部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经典,一段人类2500年科学探索的伟大历程。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青少年非常适合读一读这本书。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九):我信,是为了理解

  我信,是为了理解

  评《极简科学史》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自我的工具,人类本身就是科学工具的载体之一,这本《极简科学史》严格说来不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很好的科学书籍的书评;它列举了科学发端以来的重要思想论著,以及当时科学思想诞生的环境和背景,特别是科学家(思想家)对于科学的认识和推动。今天的我们会惊奇于科学的飞速发展,但最开始的科学思想是什么样的?怎么积累的科学认知和理论?

  最初的科学思想来自于人类的实践和大胆的想象,例如语言的形成和认知革命,我们不知道这里面经历过多少偶然的因素和经验的积累,但从人类真正学会用知识和工具(知识和工具就是科学)去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时候,人类强大的统治力就出现了。哲学上的“我信,是为了理解”可以用来解释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因为这种人类思想对于科学的认识和接纳,也是通过实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科学步入20世纪至今才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阶段,在最开始还处于一种慢慢行走的阶段。

  人类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探索,是一种终极意义。如果说人类已经知悉了宇宙的边界,掌握了人体神经元的组织原理,那么科学就已经到了一种可以自行了断的境地了。科学,是一种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感知和理解(甚至还有猜想),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认知的更新和实践的反馈得到不断的改进。当然,因为地域和学识上的局限,本书更像是一本西方科学的发展概述,记录的科学家和科学理论是基于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极简科学史》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家认识世界、脑洞大开的高潮情节,这是人类科学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足以让后人受益;但本书更想告诉大家的一个道理是:要理解科学,首先要懂得它的过去。

  至此,一小套的简明中国史、科学史、人类史和海洋史已经读完,收获有一点,主要是历史中的一些片段和精彩篇章,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被概括出来,也可以用一种独特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人总是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底气和勇气应该来自对于过去的回顾总结,对于现状的分析判断。

  2017-7-27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十):改变科学进程的那些点滴

  什么是科学?书中给出这样的答案,事物的生长和改变是自然的进程,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所以亚里士多德才想问什么,去了解它们。其实,科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是《极简科学史》让我们重新认识科学,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每一次前进都要经过不同的“磨练”。

  作者苏珊•怀斯•鲍尔,超级畅销作家,代表作《世界史的故事》等。本书主要讲述了科学每一阶段的进程,典型科学家的出现给科学界带来新鲜血液。作者在书的预言中也说《极简科学史》是追溯伟大科学著述发展的书籍。在内容上,一方面书中覆盖了从大宇宙到生命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另一方面,本书可以当作寻找科学进程书目的书籍。在编排上,与其他三本简史不同,它有一个阅读相关选节的栏目,里面包含着一些章节的选节,如《变化》中,栏目提供了关于亚里斯多德的《动物志》和《物理学》,让读者可以找到外延的相联系的书。

  在书中,可以看到科学的发展方向,从“天”到“地”到自然到生命,经过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成长,科学技术、仪器的加强、转变,又会重新研究宇宙等一系列的未解之谜。再一次次的验证,发现,怀疑之中科学又进入新的认识中。在科学进程中,免不了遭到别人的猜测、否定。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直被压倒,他的日心说没有办法论证,但时间是它最好的证明。

  科学可以是在不断的合作中发展的。在《生命的秘密》中,沃森与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多领域合作,可以找到新的方向,关于宇宙的研究就是多领域的合作,数学、物理等。当然,科学也会在相互冲突中前进。《大灾难归来》中布雷茨与查尔斯•赖尔就正面交锋。最终地质学家的调查证实了布雷茨的观点:哥伦比亚高原曾一度遭受过大灾难。就连大科学牛顿也曾与胡克针锋相对,在《推论之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的恼火,对科学的执着与专注。

  《极简科学史》像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整体上呈现着科学界发展的阶段,解决问题。书中的每一阶段、每一位科学家都为他们的实验、观点进行努力、执着,为科学的进步付出自己的力量。在书中你可以追逐作者提供书籍,一一品读,会收获更多的知识能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极简科学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